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这篇杂文在写法上主要有什么特点?

这篇杂文在写法上主要有什么特点?

 

①以小见大,就近取譬作者选用细小的、人们熟悉的事物作比喻来阐明一个抽象的、深刻的道理。对于历史文化的批判继承这样的重大问题,如果擇开阵势,铺开来谈,在千余字的杂文中几乎是不可能谈好的。作者通过比喻,化抽象为具体,化艰深为浅显,化枯燥为生动,使读者一读就懂,令人信服。②比喻贴切,形象易懂。在本文中,不仅整个比喻(“大宅子”)是贴切的,而且局部比喻也是贴切的。如用“孱头” “昏蛋”“废物”来批判三种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用“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及“姨太太”来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组成部分;用“占有”“挑选”和创新来说明继承文化遗产的三种方法:这些都十分贴切,丝丝入扣。 【解析】 试题本题考查分析文本的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要通读全文,关注文本论述手法上的技巧和特色常见的论述手法有以小见大、对比、衬托、比喻、举例等。《拿来主义》一文中,鲁迅先生用形象的比喻,深入浅出地论证道理,将抽象的道理化为具体的形象,使人容易理解,容易接受。鲁迅是最善于运用这一手法的,在这篇杂文中,“拿来主义”的提出,本身就是将抽象化成了具体;“拿来”,是很形象和通俗的。他用接收一所大宅子来比喻批判继承,把这个在文艺理论上颇要费一些力气才能说清的道理几句话就论述得透彻分明。鲁迅用大宅子来作譬,并进而以“鱼翅”、“鸦片”、“姨太太”等来比喻需加选择的对象,不但使抽象的事物形象化了,而且道理也再明白不过。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鲁迅后期创作的矛头直指国民党反动派及其反动文人罪恶行径的杂文,较突出的特点之—就是语言犀利、幽默。结合本文,举例加以分析。

 

查看答案

结合全文,说说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是什么。

 

查看答案

本文的重点是论证“拿来主义”,但前半部分却分别论述了“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作者为什这样写?

 

查看答案

阅读全文,请分别概括“闭关主义”“送去主义”和“拿来主义”的特点、实质和利弊。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问题。

“她只能活七小时”(注)

[美]保罗·舍恩斯坦

本市新闻编辑台上电话机的指示灯闪烁着微弱的白光,时间是下午3点40分。

本市新闻主编接了电话,他听到这些内容:“我的小女儿在路德医院。医生说她只能活7小时,除非得到新药青霉素。这是她唯一的希望。医生已经使用了磺胺以及其他每一种药。我必须找到某个有足够能力的人帮她。你能帮我吗?”

打电话的人通报了他的身份,他叫劳伦斯·马隆,职员,家住杰克逊海茨,第34大道第83号。濒于死亡的小孩是他的女儿,叫帕特丽夏,两岁,现就诊于路德医院,在曼哈顿,第144街和康文特大道交会处。

找到青霉素并非易事。因为这个被医学界誉为“创造奇迹”的奇药是如此的稀少,以致几乎不能得到它。即使是军方,也只能得到他们所需的一小部分。

然而,这位父亲恳求帮助两分钟之后,本市新闻编辑台决定开始投入这项援助工作。这是一场残酷的斗争。“只能活7小时,除非……”

电话打到路德医院,证实了那个小孩几乎不能活了,她患的是一种罕见的血液病,即葡萄球菌引起的败血症,一种血液中毒。磺胺制剂已用过了,输了两次血,都无济于事。有人提出青霉素是唯一的希望。

通过电话向华盛顿的美国公共卫生局局长托马斯·帕伦请示,并详细调查了纽约的药品公司后得知,施贵宝公司生产青霉素。

打给帕伦博士的电话被A.N.理查兹博士听到了,他在华盛顿负责科学发展局的研究工作。“新泽西州新布伦瑞克的施贵宝实验室能提供青霉素。”理查兹博士说,“我将打电报,请他们立即定量发放。”

与此同时,人们获悉斯特·基弗博士这位波士顿外科医生和战时生产委员会委员有权直接命令发放民用珍贵药物。他是由路德医院的外科医师丹特·柯利蒂大夫通过电话取得联系的。

“你将得到青霉素。”基弗大夫向柯利蒂大夫许诺。那是下午4点钟。医生们对在红头文件的作用下找到青霉素的来源并被予以发放的速度感到惊异。

现在,计划正在实施之中,由两个州的警察护送青霉素这个仁慈的东西从新布伦瑞克运到这个奄奄一息的女孩的床头。下午6点30分,柯利蒂大夫在霍兰隧道的入口处碰到了一群焦急的记者。当那辆仁慈之车停在施贵宝实验室前面时,时间是下午7点30分。

3个卫兵等在那里。其中一个走向汽车:“是柯利蒂大夫吗?给你青霉素。”

柯利蒂大夫接过那硬纸匣,由冰裹着的青霉素放在里面。“现在,”他说,“我们有了一个战斗的机会。”

最后一段路程是从霍兰隧道到路德医院,只用了8分钟,这是创纪录的速度。行驶在西区高速公路时,车速器始终指向65英里/小时。汽车就要停在医院门口之前,柯利蒂大夫说:“今天,你们做了一件世界上所有的医生都做不了的事。”

“也许是,”一个记者说,“但是从现在起,大夫,靠你了。”

此后,记者们踮着脚尖走进四楼那个失去知觉的孩子的房间。她费力地呼吸着,但在蓬乱的丝一般的棕发下面的小脸上,并没有痛苦的表情。“她是个可爱的病孩子。”一个护士低声说。

帕特丽夏·马隆的父母哭了。

“谢天谢地。”凯瑟琳·马隆低语着,“至少,我的小丫头又有了一次机会。”

(选自《普利策新闻奖名篇快读》,有删改)

(注)这篇报道发表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1943年8月,获1944年普利策新闻奖。

这篇报道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请结合文本和新闻背景谈谈你的理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