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小题。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小题。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醮。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之游夏

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 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陈情表》。

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沙。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

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

(《晋书·李密传》节选)

[注]①醮:jiào古冠礼、婚礼所行的一种简单仪式。②游夏:指孔子的学生子游和子夏,他们在文学上皆很造诣。③虫沙:比喻战死的将士或因战乱而死的人民。此指死亡。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

B.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

C.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

D.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

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门人之游夏                        方:相比,和……齐等

B.后刘终,服,复以洗马征至洛            阕:事情结束

C.为温令,而憎疾从事                    出:出任、出仕

D.失分怀怨                            以:因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密从很小就懂得尽孝道。他幼年丧父,母亲何氏再嫁,年仅几岁的李密深切地思念双亲,不能自已,以至忧思成疾。

B.李密认为安乐公是个仅次于齐桓公的君主,理由是安乐公和齐桓公成败的原因是一样的。司空张华对他的这个见解很是信服。

C.李密憎恨一个担任从事的下属,与人写信袒露心迹,他的下属把信的内容禀告了司隶,司隶因为李密在县里清廉谨慎,没有弹劾他。

D.借皇上东堂赐宴饯别之机,李密赋诗一首,于末章表明回家种田的愿望。晋武帝为此很生气,都官从事见机行事,马上奏请皇上免去李密官职。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

(2)《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

 

1.C 2.C 3.B 4.(1)皇帝看了文章以后说:“(这个)读书人高雅的名声,不是图有虚名啊。”于是就停止征召(他)。 (2)《大诰》是说给普通人听的,应该具体琐碎一点。孔明对话的人,(水平)不能对等自己,(孔明和他对话的人水平不相当)他的言论教导因此具体琐碎。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先了解文章大意,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等。本题,“少仕蜀”,“少”主语,“仕”谓语,“蜀”宾语,本句主谓宾齐全,结构完整,前后断开,排除B;“诏征为太子洗马”,“诏”是主语,“征”是谓语,“太子洗马”是宾语,本句主谓宾齐全,结构完整,前后断开,排除AD。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的理解能力。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 C项,“出”,由后面内容可知,此处特指“到朝廷外去做官”,例如“出为河间相”。 故选C。 3.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做好理解分析,找出与原文不符合之处。 B项,“李密认为安乐公是个仅次于齐桓公的君主”对文中关键词理解错误。“可次齐桓”,“次”,和……同列。 故选B。 4.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第一句得分点:第二个之取独;“哉”,感叹语气;“乃”,于是;“召”,征召。 第二句得分点:“言”,说给……听;“无己敌”,宾语前置;“敌”,对等,相当;“是以”,因此。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小题。

鸡 毛

汪曾祺

西南联大有一个文嫂,她靠给学生洗衣服、拆被窝维持生活。每天大盆大盆地洗。她在门前的两棵半大榆树之间拴了两根棕绳,拧成了麻花。洗得的衣服夹紧在两绳之间,风把这些衣服吹得来回摆动,霍霍作响。大太阳的天气,常常看见她坐在草地上(昆明的草多丰茸齐整而极干净)做被窝,一针一针,专心致志。

学生叫她文嫂,她管学生叫“先生”。时间长了,也能分得出张先生,李先生……但是,没有一个先生知道文嫂的身世,只知道她是一个寡妇,有一个女儿。人很老实。虽然没有知识,但洁身自好,不贪小便宜。

文嫂养了二十来只鸡。这些鸡都长得极肥大,很肯下蛋。隔多半个月,文嫂就挎了半篮鸡蛋,领着女儿,上市去卖。蛋大,也红润好看,卖得很快。回来时,带了盐巴、辣子,有时还用马兰草提着一块够一个猫吃的肉。

文嫂的女儿长大了,经人介绍,嫁了一个司机。这司机是下江人,他来看过老丈母,每次回来,会给文嫂带点曲靖韭菜花,贵州盐酸菜,甚至宣威火腿。下江人女婿答应养她一辈子。文嫂胖了。

文嫂生活在大学的环境里,她隐隐约约地知道,那些“先生们”将来都是要做大事,赚大钱的。但联大的人都有点怪,如今且说一个人。

此人姓金,名昌焕,是经济系的。其怪异处不胜枚举,总括起来有三点:一是他所有的东西都挂着,二是从不买纸,三是每天吃一块肉。他在他的床上拉了几根铁丝,什么都挂在这些铁丝上,领带、袜子、针线包、墨水瓶……他每天就睡在这些丁丁当当的东西的下面。学生离不开纸。怎么穷的学生,也得买一点纸。金先生从不花这个钱。为什么要花钱买呢?纸有的是!联大大门两侧墙上贴了许多壁报、学术演讲的通告、寻找失物的启事,形形色色、琳琅满目。这些启事、告白总有一些空白的地方。金先生每天晚上就带一把剪刀,把这些空白的地方剪下来,并把这些纸片,按大小纸质、颜色,分门别类,裁剪整齐,留作不同用处。他每晚都开夜车。开夜车伤神,需要补一补。于是他按期买了猪肉,切成大小相等的方块,借了文嫂的鼎罐(他借用了鼎罐,都是洗都不洗就还给人家了),在学校茶水炉上炖熟了,密封在一个有盖的瓷坛里。每夜用完了功,就打开坛盖,用一只一头削尖了的筷子,瞅准了,扎出一块,闭目而食之。然后,躺在丁丁当当的什物之下,酣然睡去。因此,同屋的那位中文系夜游神送给他一个外号:“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可是金先生倒不在乎,他很快就要毕业了,并已经在重庆找好了事,就要离开西南联大,上任去了。

这时,文嫂丢了三只鸡,一只笋壳鸡,一只黑母鸡,一只芦花鸡。这三只鸡不是一次丢的,而是隔一个多星期丢一只。早上开鸡窝放鸡时还在,晚上回窝时就少了。文嫂到处找,也找不着。她又不能像王婆骂鸡那样坐在门口骂——她知道这种泼辣做法在一个大学里很不合适,只是一个人叨叨:“我的鸡呢?我的鸡呢?……”

文嫂出嫁的女儿回来了。文嫂吓了一跳:女儿戴得一头重孝。她明白出了大事了。她的女婿从重庆回来,车过贵州的十八盘,翻到山沟里了。女婿的同事带了信来。母女俩顾不上抱头痛哭,女儿还得赶紧搭便车到十八盘去收尸。

女儿走了,文嫂失魂落魄,有点傻了。但是她还得活下去,还得过日子,有很多先生都毕业了,要离开昆明,临走总得干净干净,来找文嫂洗衣服,拆被子的多了。有的先生要走了。行李收拾好了,总还有一些带不了的破旧衣物,这些先生就把文嫂叫了来,随她自己去挑拣。挑完了,文嫂必让先生看一看,然后就替他们把宿舍打扫一下。

金昌焕不声不响地走了。二十五号的朱先生叫文嫂也来看看,这位“怪现状”是不是也留下一些还值得一拣的东西。

什么都没有。金先生把一根布丝都带走了。他的王国里空空如也,只留下一个跟文嫂借用的鼎罐。文嫂毫无所得,然而她也照样替金先生打扫了一下。她的笤帚扫到床下,失声惊叫了起来:床底下有三堆鸡毛,一堆笋壳色的,一堆黑的,一堆芦花的!

文嫂把三堆鸡毛抱出来,一屁股坐在地下,大哭起来。“啊呀天呐,这是我的鸡呀!我的笋壳鸡呀!我的黑母鸡,我的芦花鸡呀!……”

“我寡妇失业几十年哪,你咋个要偷我的鸡呀!……”

“我风里来雨里去呀,我的命多苦,多艰难呀,你咋个要偷我的鸡呀!……”

“你先生是要做大事,赚大钱的呀,你咋个要偷我的鸡呀!……”

“我的女婿死在贵州十八盘,连尸都还没有收呀,你咋个要偷我的鸡呀!……”

她哭得很伤心,很悲痛。她好像要把一辈子所受的委屈、不幸、孤单和无告全都哭了出来。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写文嫂的勤劳、老实、洁身自好等特点,是为了让金昌焕的不善和丑恶更加彰显,以唤起读者对他的更强烈的鄙视、憎恶。

B.文嫂尊称学生为“先生”,而“先生”并不知道文嫂的身世,金昌焕甚至还偷吃文嫂的鸡,作者用点面结合的方式展现当时学生的冷酷无情,自私自利。

C.文嫂的女婿人很好,经常来看望文嫂,并说要养文嫂一辈子,作者以“文嫂胖了”四字展现了文嫂生活发生的改变。

D.养鸡、卖鸡蛋是文嫂赖以生存的重要途径,三只鸡的丢失使文嫂艰辛的生活雪上加霜,所以文嫂从金先生床下扫出鸡毛时忍不住号啕大哭。

2.小说以“鸡毛”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小说是如何塑造金昌焕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小题。

诗歌语言中的“木叶”发展到“落木”,其中关键在“木”这一字,其与“树叶”或“落叶”的不同,也正在此。在这里我们就先来分析一下“木”字。

首先我们研究一下都在什么场合“木”字才恰好能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事实上他们并不是随处都用的。而自屈原开始“木叶”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此后的诗人们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这就不是偶然的了。吴均的《答柳恽》说:“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这里用“高树”是不是可以呢?当然可以;曹植的《野田黄雀行》就说:“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这里的“高树多悲风”却并没有落叶的形象,而“寒风扫高木”则显然是落叶的景况了。前者正要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这里叶子越多,感情才越饱满;而后者却是一个叶子越来越少的局面,所谓“扫高木”者岂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阔吗?然则“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阔。“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所谓“枯桑知天风”这样的树,似乎才更近于“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要说明“木”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在习于用单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汇了。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尽管在这里“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至于“落木”呢,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

(林庚《说“木叶”》,有删改)

1.下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木”可以作为“树”的概念,但是它却较“树”单纯,“木”的疏朗的形象将“叶”排斥在外,本身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B.“树”与“叶”的形象十分一致,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因此诗人们出于文字洗练的追求,就可以将“树叶”简化为“树”。

C.“木”本身暗示了它的颜色和触感,于是“木叶”就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的是整个舒朗而清秋的气息。

D.作为概念的影子的暗示性,所指的是概念以外的意义,如深层意、言外义等,这样的意义是潜藏的、确定的,需要我们细心留意。

2.下列关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说明了“木”的两个艺术特征,以及为什么有这些特征,并在最后做了小结。

B.文章在论证“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时,将“高树”和“高木”做了对比分析,从不同中发现相同。

C.文章第二段探寻“木叶”用于秋景中时蕴含有落叶的因素,从中得出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

D.作者以深厚的学养和丰富的想象力,对“树”与“木”、 “木叶”与“落木”造成的诗歌意境差别作了辨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木”有“树”和“木头”的双重印象,影响着我们更多地想起树干而不是树叶。

B.“木叶”的“木”作为“树”的特殊概念而出现,树的概念一直左右着“木叶”的形象。

C.古代诗歌中同一意象表达的感情却不尽一致,这正是诗歌语言暗示性引发了不同联想的结果。

D.艺术形象领域,一字之差就相去千里。写作和鉴赏中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态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青年人中流行一句话,叫“谁的青春不迷茫”。可是——驻藏战士说,我告别霓虹和繁华,在绿色军营戍守雪域边关,我的青春有担当,我的青春不迷茫;快递小哥说,我告别农村与父母,在城市的街道穿梭往来,我的青春有责任,我的青春不迷茫。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态度,简述你的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 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既无伯叔,_____________________,晚有儿息。(李密《陈情表》)

(2)碧云天,___________,西风紧,北燕南飞。_____?总是离人泪。(王实甫《长亭送别》)

 

(3)新沐者必弹冠,________________。安能以身之察察,________________?(《渔父》)

(4)沉默呵,沉默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5)盖文王拘而演《周易》;____________;屈原放逐,_____________;(司马迁《报任安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 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 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 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 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

妪每谓予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选自归有光《项脊轩志》)

乙:孺人讳桂。外曾祖讳明。外祖讳行,太学生。母何氏,世居吴家桥,去县城东南三十里;由千墩浦南,直桥并小港以东,居人环聚,尽周氏也。外祖与其三兄皆以资雄,敦尚简实;与人姁姁说村中语,见子弟甥侄无不爱。

孺人之吴家桥则治木绵;入城则缉纑,灯火荧荧,每至夜分。外祖不二日使人遗。孺人不忧米盐,乃劳苦若不谋夕。冬月炉火炭屑,使婢子为团,累累暴阶下。室靡弃物,家无闲人。儿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手中纫缀不辍。户内洒然。遇僮奴有恩,虽至棰楚,皆不 忍有后言。吴家桥岁致鱼蟹饼饵,率人人得食。家中人闻吴家桥人至,皆喜。有光七岁,与 从兄有嘉入学,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 即熟读无一字龃龉乃喜

孺人卒,母何孺人亦卒。周氏家有羊狗之痾。舅母卒,四姨归顾氏,又卒,死三十人而 定。惟外祖与二舅存。

孺人死十一年,大姊归王三接,孺人所许聘者。十二年,有光补学官弟子,十六年而有妇,孺人所聘者也。期而抱女,抚爱之,益念孺人。中夜与其妇泣,追惟一二,仿佛如昨,余则茫然矣。世乃有无母人,天乎?痛哉!

注释①孺()人:明清时代七品官的母亲或妻子封孺人,后成为古人对母亲或妻子的尊称。 ②姁姁():言语温和亲切。

(选自归有光《先妣事略》)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神护者                             殆:大概

B.牖而居                             扃:关闭

C.稍异于前                           制:规制,格局

D.弃物                               靡:浪费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项脊轩,旧南阁子   孺人所许聘者

B.某所,母立于兹     由千墩浦

C.使人复葺南阁子     劳苦若不谋夕

D.,持一象笏至     世乃有无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日间“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夜来“明月半墙,桂影斑驳人至不去”,看似写景, 实借以抒情,这样着意描写,就从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在这个生活小圈子里感到的欣喜与满足。

B.从整个大家庭的分崩离析写起,才见出几经破落的世家门第的迟暮景象,作者用“东犬西 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三个细节写出了原来一个大户人家逐渐把一座大宅第搞成了大 杂院。

C.乳母讲作者的祖母如何关心新出生的女儿这件琐事,从乳母来说,这是她亲身经历的,而且就发生在这间小屋里;而从作者说,虽不是发生在自己身上,去足以感受到亲情的温暖。

D.作者的外祖父和外祖父的三位兄长,家境都很富有,为人敦厚、崇尚简约、朴实,与村 人拉起家常来,言辞和蔼,待晚辈也无不亲善。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从 兄 辄 留 有 光 意 恋 恋 不 得 留 也 孺 人 中 夜 觉 寝 促 有 光 暗 诵《 孝 经 》即 熟 读 无 一 字 龃 龉 乃 喜 。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2)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3)无乃与仆之私心剌谬乎?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