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南康太守听事之东,有堂曰:“直节”,朝请大夫徐君望...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南康太守听事之东,有堂曰:“直节”,朝请大夫徐君望圣之所作也。庭有八杉,长短巨细若一,直如引绳,高三寻,而后枝叶附之。岌然如揭太常之旗,如建承露之茎;凛然如公卿大夫高冠长剑立于王庭,有不可犯之色。堂始为军六曹吏所居,杉之阴,府史之所蹲伏,而簿书之所填委,莫知贵也。君见而怜之,作堂而以“直节”命焉。

夫物之生,未有不直者也。不幸而风雨挠之,岩石轧之,然后委曲随物,不能自保。虽竹箭之良,松柏之坚,皆不免于此。惟杉能遂其性,不扶而直;其生能傲冰雪,而死能利栋宇者与竹柏同,而以直过之。求之于人,盖所谓不待文王而兴①者耶?

徐君温良泛爱,所居以循吏称,不为皦察之政,而行不失于直。观其所说,而其为人可得也。《诗》曰:“惟其有之,是以似之。”堂成,君以客饮于堂上。客醉而歌曰:“吾欲为曲,为曲必屈,曲可为乎?吾欲为直,为直必折,直可为乎?有如此杉,特立不倚,散柯布叶,安而不危乎?清风吹衣,飞雪满庭,颜色不变,君来燕嬉乎!封植灌溉,剪伐不至,杉不自知,而人是依乎!庐山之民,升堂见杉,怀思其人,其无已乎?”歌阕而罢。

元丰八年正月十四日,眉山苏辙记。

注:①“不待文王而兴”语出《孟子·尽心(上)》,“待文王而后兴者,凡民也;若夫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

A直如引绳,高三              寻:

B惟杉能其性,不扶而直        遂:

2.下列各组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堂始军六曹吏所居          秦则无礼,何施之

B.求之人                    庚辰,将殡曲沃

C.以直过之                  左右免胄

D.作堂而“直节”命焉。      释左骖,公命赠孟明

3.根据文意填空:

文章既写景叙事,又记人明志,叙事描写自然贴切,情与心思俱入佳处。巨杉的“____________”(原文词语)之性即是本文核心所在,作者对此作了由衷的赞美。巨杉之性即________________之士的品格。表面状物,实则写人,赞赏徐望圣的品行节操。最后,作者写客醉而歌,畅抒胸怀,实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把文中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吾欲为曲,为曲必屈,曲可为乎?吾欲为直,为直必折,直可为乎?

(2)庐山之民,升堂见杉,怀思其人,其无已乎?

 

1.A 古代长度单位,八尺叫一寻 B 顺着 2.D 3. 直节 刚直豪杰 宣泄作者多年来不平遭遇的愤懑 4.(1)我想做个品行不正的人,可是品行不正的人必然会卑躬屈膝,品行不正的人可以做吗?我想做个品行正直的人,做正直的人必然会受到挫折,品行正直的人可以做吗? (2)庐山一带的百姓,登上直节堂见到了杉树,就会怀念起像杉树一样品行正直的人,这种怀念大概是永远不会终止的吧!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平时注意积累文言实词的意思,注重和现代汉语的比较,然后审清题干,逐项对比。理解文言文中词语的含义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不可孤立地理解单个字词的含义。另外,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比如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尽量做到解释准确、恰当。本题“直如引绳,高三寻”意思是“直得像墨线弹的一样,高二丈多”,“寻”解释为“古代长度单位,八尺叫一寻”;“惟杉能遂其性,不扶而直”意思是“只有杉树能顺着它的本性,不用人扶植就能长得很直”,“遂”解释为“顺着”。 2.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语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实词与虚词的积累,是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基础,理解文言文中虚语的用法和含义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再逐项对比。 本题A项两个“为”分别是动词,是;助词,与“何”相应,表示疑问,“为什么……呢?” B项,两个“于”分别是介词,向;介词,在。 C项,两个“而”分别是转折关系连词,但是;顺承关系连词,不译。 D项,两个“以”都是介词,用。 故选D。 3.此题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考生要浏览材料、圈出相关内容,然后进行整合概括。本题要求“根据文意填空”,文章紧扣“直节”两字,将堂、树、人紧密结合起来叙写,赞美了堂前之杉,赞扬了建堂之人,并由此抒写了作者的人生态度。由“庭有八杉,长短巨细若一,直如引绳,高三寻,而后枝叶附之。岌然如揭太常之旗,如建承露之茎;凛然如公卿大夫高冠长剑立于王庭,有不可犯之色”可以看出,巨杉的“直节”之性即是本文核心所在。由“求之于人,盖所谓不待文王而兴者耶?”和注解①“不待文王而兴”语出《孟子•尽心(上)》,“待文王而后兴者,凡民也;若夫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可以看出,巨杉之性即刚直豪杰之士的品格。文章最后,作者写客醉而歌,畅抒胸怀,由客人的话“吾欲为曲,为曲必屈,曲可为乎?吾欲为直,为直必折,直可为乎?……”可以看出,实则是宣泄作者多年来不平遭遇的愤懑。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中,第一句中,“曲”应理解为“品行不正的人”,“屈”应理解为“卑躬屈膝”,“直”应理解为“品行正直的人”,“折”,应理解为“受到挫折”;句意。第二句中,“升堂”应理解为“登上直节堂”,“其人”应理解为“像杉树一样品行正直的人”,“(怀思)其无已乎?”是省略句,“其”应理解为“大概”,“已”应理解为“终止”。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严光字子陵,一名遵,会稽余姚人也。少有高名,与光武同游学。及光武即位,乃变名姓,隐身不见。帝思其贤,乃令以物色访之。后齐国上言:“有一男子,披羊裘钓泽中。”帝疑其光,乃备安车玄纁①,遣使聘之。三反而后至。舍于北军,给床褥,太官朝夕进膳。 司徒侯霸与光素旧,遣使奉书。使人因谓光曰:“公闻先生至,区区欲即诣造,迫于典司②,是以不获。愿因日暮,自屈语言。”光不答,乃投札与之,口授曰:“君房足下:位至鼎足,甚善。怀仁辅义天下悦,阿谀顺旨要领绝。”霸得书,封奏之。帝笑曰:“狂奴故态也。”车驾即日幸其馆。光卧不起,帝即其卧所,抚光腹曰:“咄咄,子陵,不可相助为理邪?”光又眠不应,良久,乃张目熟视,曰:“昔唐尧著德,巢父洗耳。士故有志,何至相迫乎!”帝曰:“子陵,我竟不能下汝邪?”于是升舆叹息而去。复引光入,论道旧故,相对累日。帝从容问光曰:“朕何如昔时?”对曰:“陛下差增于往。”因共偃卧,光以足加帝腹上。明日,太史奏客星③犯御坐③甚急。帝笑曰:“朕故人严子陵共卧耳。” 除为谏议大夫,不屈,乃耕于富春山,后人名其钓处为严陵濑焉。建武十七年,复特征,不至。年八十,终于家。帝伤惜之,诏下郡县赐钱百万、谷千斛。

[注] ① 玄纁:黑红色两种染料,这里指布帛。 ② 典司:主管,主管部门。 ③客星:外来的星座。④御坐:皇帝的星座。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

(1)光卧不起,帝其卧所                  即:

(2)我竟不能汝邪                        下:

2.下列句子中字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帝疑其光,备安车玄纁,遣使聘之       今其智反不能及

B.陛下差增往                            使用负栋之柱,多南亩之农夫

C.光不答,乃投札之                      蹇叔之子

D.后人名其钓处为严陵濑                  使皇武子辞

3.请用几个词语概括严光这一人物形象: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严光曾与刘秀一同游学,刘秀即位后,严光隐姓埋名,避至他乡,后隐于富春山耕读垂钓,终身不仕。

B.严光提出“怀仁辅义天下悦,阿谀顺旨要领绝”的主张,可以说是一个具有见识的人。

C.严光性格刚直,当光武帝问他自己和以前比怎么样时,他直言不讳地说光武帝比以前差一些,光武帝没有计较他的不逊。

D.严光还具有“不屈于帝王”的意识,他没有依从光武帝的意旨,坚决不出来做官,这在封建士大夫中是难能可贵的。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光武即位,乃变名姓,隐身不见。帝思其贤,乃令以物色访之。

(2)公闻先生至,区区欲即诣造,迫于典司,是以不获。

 

查看答案

课内文言文词语解释

(1)无礼则_______                 (2)_______犒从者

(3)不_______敝邑                 (4)厉兵_______

(5)寡君若得之食而不_______       (6)以_______寡君之志

(7)妇人_______而免诸国           (8)_______君实而长寇雠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各题。

鹊桥仙 夜闻杜鹃

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鸣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乡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1.陆游,南宋爱国词人,号________

2.对作品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

A.词中以莺燕无声反衬杜宇啼鸣,悲凉凄切。

B.词人梦中惊醒,百无聊赖之时捡起树枝消磨时光。

C.结句联想到在家乡听莺燕鸣叫的情景,顿时勾起强烈的思乡之情。

D.“飘然”有一种神秘的意味,表现了词人面对羁旅生涯的洒脱。

3.这首词画线句描写的景象有何特点?联系全词分析它的作用?

 

查看答案

填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任选6空)

(1)_____________________  ,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2)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3)万里归船弄长笛,___________________。(黄庭坚《登快阁》)

(4)熊咆龙吟殷岩泉,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5)_______________,阴晴众壑殊。(王维《终南山》)

(6)是处红衰翠减,__________________ 。(柳永《八声甘州》)

(7)长风破浪会有时,_________________。(李白《行路难》)

(8)______________,波撼岳阳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镜泉流作万重滩 —— 说泉

杨振彭

①“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喜爱山水的人都知道,山里头最使人感到清凉的就是山泉,不论在视觉上、听觉上,就连内心之中,也能够感觉出它是能澡雪一个人的营营世念的。

②因为,泉是流动的,有着气韵生动的机趣,而就稳重的山来说,泉就是整幅画面内一道突出的线条。潺潺的水声,划破了山中的寂静,这好比气势与浪漫相结合,共同呈现一个充满动感和活力的世界。如果,任何地方都必须是整体与细节相配,那么和天地相比,山是细节,而与线条粗犷的山相搭配,就当是曲折的泉了。

③泉有热的,那就是温泉。当水从地下冒出,迂回潺凌地流在山沟里面,飘忽在水上林间的水蒸气,朦朦胧胧,泛出白茫茫的云光水雾,在洒下的阳光中,弥漫一种泼墨山水的空灵,这是泉在视觉上给人们带来的感受。

④而泉流动的声音也能表现自然界的旋律感。“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就这首王维的《山居秋暝》言,“明月松间照”是一种静态孤寂的意境,月由这棵树转移到另一棵树,然后月光由松叶之间洒下来,一派柔和光明;而顺着山沟倾泻下的清泉,也有悠悠不尽的潺潺之声。于是,在一片自然风景的观照里,摆在我们面前的不再是宁静而已,一旁的水声,会是一首交响乐。如果我们将自然美景划分为动、静两种,那泉水无疑是静中之动,尤其,当水汇集多了,就会形成波澜壮观的瀑布,诗人李白就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句子来形容庐山瀑布,而任何一种山水,就如同古人所说的:“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如果兰亭不遇王羲之,赤壁不遇到东坡,而永州的山水若无         的话,就不会留传后世,同样,庐山的瀑布若是未遇到李白,也不可能以它的特殊风采。在文学中存下历史定位。

⑤泉往往也唤起了人的共鸣。“喷壑数十里,隐若白虹起”,看见万丈飞泉喧腾奔泻于悬崖峭壁之间,一个人或许会感到自然的伟大、神秘、不可思议与可敬可亲,而由之心驰神往。陶渊明就在他《归去来兮辞》里,用见景生情的态度,将“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的现象涌现出来,一发“羡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的慨叹!毕竟,青山不老,绿水长存,林园泉石会永远给予人类无限的启示,而人终竟汲汲营营,无可逃避的牢笼在世俗的纠结里。虽然,朝朝暮暮山常变,然而自然本体长存;但暮暮朝朝人不同,人却只是天地的过客而已!

⑥“在山泉似镜,流作万重滩”,山中的泉水是清澈的,而流出山之后,泉水就会逐渐浑浊,这好比人们踏入一个现实的社会,就渐次失去他的真情。可是,泉却不能永远藏在山里不流出去,只出世而不入世!虽然,在山里看不见外面世界的污秽,可以像镜子般的清澈,我们也能独善其身,然而,我们怎能坐视众生沉沦苦海,不予援救?一个知识分子当面对昏晦政治与动乱时局的冲击时,怎还能只对时事关心入耳,停留在臧否人物的程度上,而不油然兴起“不在山为泉,当成万重滩”的志向呢?

⑦泉,《说文解字》写作,象征从石中冒出的水。这种水是活水,所以懂得品茗的行家“水必取自佳泉,茶必取上品”而冲泡出一壶壶的好茶;而酿酒品质的高低,也是与泉水有相当密切关系的。由于泉不会因天旱干涸,故有“源泉滚滚”的说法,在荒旱时候,它依然由千山万壑之间流向人世,以无私的心,给所到之处的万物带来生机,也启示着若要经世致用,不当只是象牙塔中的雕像,而是一个投入人群的实践者。

⑧泉是蕴藏无限的,东坡尝云其文一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即示创作永不枯竭,且能继续不断的涌现。“文思泉涌”虽与才情有关,然而善自培养思路,也未尝不是途径。因为,毕竟所有的题材皆是出自人间,只要深入问题和人生,就会接续着产生新观念与体悟,一如源头活水般的永不枯竭。

(注)杨振良,广东平远人,台湾师大国文研究所博士,现任台湾花莲师院教授、民间文学研究所所长。

1.分析第①段中“澡雪”一词的表达效果。

2.第④段空格处应填入的人名是_________

3.下列对文章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本文结构严谨,语言生动,词藻华丽,给人以清新自然之感。

B.作者从视觉、听觉、触觉等不同角度形象地描绘了泉水的美。

C.第②段将“泉”与“山”对比,赞美泉的灵动,有活力。

D.本文广征博引诗词名句,意在强调“泉”是文人骚客的吟咏对象。

E.引用《归去来兮辞》,表现作者崇尚自然,向往归隐之情。

F.本文由浅入深、由物及人地阐发了作者对泉水的独特感受

4.作者说“泉往往也唤起了人的共鸣”。这些“共鸣”是:

5.联系全文,说说作者以“镜泉流作万重滩”为题的用意。

6.请另举一实例说说你对第⑤段划线句的理解。(80字左右)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