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力求简明。每处不超过20个字。

一名文艺工作者能在作品受群众喜欢的基础上,若个人在立德立言上也有高分表现,____。文艺创作者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必须内心光明,用正义光辉的火把驱走黑暗,否则,____。著名表演艺术家李雪健就曾痛斥“现在,已经没有文艺圈了,只有娱乐圈”。必须认识到的是,不能永远指望媒体网民监督曝光来推动文艺工作者自省,德艺双馨要依靠个体和行业自律,更要靠文艺工作者自我认知和素养提升。德艺双馨是契合艺术规律的文艺从业要求,如果不练好“立德、立功、立言”的基本功,____

 

①那么其个人魅力也会增加作品的社会影响力(或:他就会得到群众的真正认可;或:他就可以称得上德艺双馨了); ②(他们)就会身陷黑暗没有出路。(或:他们就很难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或:这样的文艺工作者是走不长远的;或:他的作品是不会得到群众认可的); ③文艺工作者恐怕难以成就自己的事业 (或:文艺创作者就很难走得长远;或:那么他就谈不上是真正的文艺工作者;或:那么文艺工作者就很难成为德艺双馨的人) 【解析】 试题本题考查学生不谢句子能力。补写句子,一定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进行。本题,①处,所填写的句子是对“能在作品受群众喜欢的基础上,若个人在立德立言上也有高分表现”的总结,前一句中“若”相当于“如果”,所以下一句要有相搭配的关联词“那么”或者“就”。②处,根据横线前“否则”可以得出所填写的内容是“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必须内心光明,用正义光辉的火把驱走黑暗”对立面所造成的结果。③处,根据前一句“如果不练好‘立德、立功、立言’的基本功”中“如果”,所填写句子必须用相应关联词与之相搭配——“那么”或者“就”。根据前文,文艺工作者要想走的长远,成就自己的事业,成为德艺双馨的真正意义上的文艺工作者,就必须练好“立德、立功、立言”的基本功,如果不练好“立德、立功、立言”的基本功,在文艺道路上就不能实现上面所说的成就,所以此处可以填写文艺工作者恐怕难以成就自己的事业 (或:文艺创作者就很难走得长远;或:那么他就谈不上是真正的文艺工作者;或:那么文艺工作者就很难成为德艺双馨的人)。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薜荔”是古诗文中__________的意象,古代文人仕途困惑,怀才不遇,身处逆境,常借薜荔抒情,以解心愁。中唐诗人柳宗元被贬柳州时写到“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晚唐诗人沈彬亦有诗云“薜荔惹烟笼蟋蟀,芰荷翻雨泼鸳鸯”,诗因薜荔而生出凄楚的意味。有趣的是,薜荔也有另外一面,薜荔不__________,在寂寞中生长,延伸着碧绿的藤蔓,任密雨侵袭,依然绿意盎然,活出自己的精彩。屈原《离骚》中就有“擥木根以结茝兮,贯薜荔之落蕊”的诗句,借薜荔这种芳草来表达清高芳洁之意。夏天来了,薜荔更显出一片生机,碧绿的藤条坚韧地攀缘吸附于墙壁,构成一扇天然的绿壁,任凭风雨雷电轰击,也不能撕扯分离它们。(     )。待到挂果时,薜荔藤叶丛里挂满了青果,煞是可爱,初唐宋之问有诗云“薜荔摇青气,桄榔翳碧苔”,描写了蔓生浓绿的薜荔、___________的桄榔与碧苔相映成趣的景致,令人__________。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司空见惯     同流合污     袅袅婷婷     心驰神往

B.层出不穷     随波逐流     袅袅婷婷     爽心悦目

C.司空见惯     随波逐流     亭亭玉立     心驰神往

D.层出不穷     同流合污     亭亭玉立     爽心悦目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古代一些文人仕途不顺,他们怀才不遇,身处逆境,常借薜荔抒情,以解心愁。

B.古代文人仕途多困惑,或怀才不遇,或身处逆境,常借薜荔抒情,以解心愁。

C.古代文人仕途不顺或怀才不遇,他们常常为解心愁而借薜荔抒情。

D.古代文人多仕途困惑或怀才不遇,他们身处逆境之时常借薜荔抒情,以解心愁。

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若是晴朗的夏日,远远望去仿佛一片彩霞,阳光为它涂上一层金色

B.若是天气晴朗,阳光为它涂上一层金色,远远望去仿佛一片彩霞

C.远远望去,阳光为它涂上一层金色,简直是一片彩霞

D.远远望去,简直是一片彩霞,阳光为它涂上一层金色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登高》中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前人也曾把这两句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2)在《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在介绍种树的经验时说到,为了保持树木的天性,种树人要做到____________。这个比喻十分恰当,对育人也颇有启发意义。

(3)《虞美人》一词中一个诘句惊心动魄,把李煜的愁闷劈空倾泻下来:______________。感叹宇宙而永恒和人生的短暂无常。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古风·碧荷生幽泉

李白

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

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

秀色空绝世,馨香为谁传。

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

结根未得所,愿托华池边。

(注)此诗作于李白应诏入京为官之前。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写荷之美,先总写其“艳”、“鲜”,然后分写“花”“叶”“色”“香”,并用“幽泉”“朝日”“绿水”“青烟”加以衬托。

B.三四两句中“冒”“罗”二字用得巧妙:“冒”赋予出水芙蓉以动态美;“罗”将青烟笼罩绿叶的形态写得生动传神。

C.“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用了拟人的手法,写芬芳艳丽的荷花,尽管无比美丽,也只能在满天飞霜中无奈凋零。

D.诗歌语言清新自然,节奏轻快,充满奇特的想象和夸张,极富抒情性,体现了李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2.这首咏物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马文升,字负图,貌瑰奇多力。登景泰二年进士,授御史。历按山西、湖广,风裁甚著。成化初,召为南京大理卿。满四之乱录功进左副都御史振巩昌临洮饥民抚安流移绩甚著是时败寇黑水口又败之汤羊岭勒石纪之而还。进右都御史,总督漕运。淮、徐、和饥,移江南粮十万石、盐价银五万两振之。孝宗即位,召拜左都御史。弘治元年上言十五事,悉议行。帝耕藉田,教坊以杂戏进。文升正色曰:“新天子当使知稼穑艰难,此何为者?”即斥去。明年,为兵部尚书,督团营如故。承平既久,兵政废弛,西北部落时伺塞下。文升严核诸将校,黜贪懦者三十余人。奸人大怨,夜持弓矢伺其门,或作谤书射入东长安门内。为兵部十三年,尽心戎务,于屯田、马政、边备、守御,数条上便宜。国家事当言者,即非职守,亦言无不尽。尝以太子年及四龄,当早谕教。请择醇谨老成知书史者,保抱扶持,凡言语动止悉导之以正。山东久旱,浙江及南畿水灾,文升请命所司振恤,练士卒以备不虞。帝皆深纳之。在班列中最为耆硕,帝亦推心任之,诸大臣莫敢望也。吏部尚书屠滽罢,倪岳代滽,岳卒,以文升代。南京、凤阳大风雨坏屋拔木,文升请帝减膳撤乐,修德省愆,御经筵,绝游宴;停不急务,止额外织造;振饥民,捕盗贼。已,又上吏部职掌十事。帝悉褒纳。正德时,朝政已移于中官,文升老,连疏求去,许之。家居,非事未尝入州城。语及时事,辄颦蹙不答。五年卒,年八十五。文升有文武才,长于应变,朝端大议往往待之决。功在边镇,外国皆闻其名。尤重气节,厉廉隅,直道而行。卒后逾年,大盗至钧州,以文升家在,舍之去。

(节选自《明史•马文升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满四之乱/录功进/左副都御史振巩昌/临洮饥民/抚安流移/绩甚著是时/败寇黑水口/又败之汤羊岭/勒石纪之而还

B.满四之乱/录功进/左副都御史振巩昌/临洮/饥民抚安流移/绩甚著/是时败寇黑水口/又败之汤羊岭/勒石纪之而还

C.满四之乱/录功进左副都御史/振巩昌/临洮饥民/抚安流移/绩甚著/是时败寇黑水口/又败之汤羊岭/勒石纪之而还

D.满四之乱/录功进左副都御史/振巩昌/临洮/饥民抚安流移/绩甚著是时/败寇黑水口/又败之汤羊岭/勒石纪之而还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御史先秦就有,汉以后职衔累有变化,职责则专司纠察弹劾。

B.籍田是古代帝王亲自耕种的小块农田,明朝时日常管理归属教坊。

C.经筵是宋代为皇帝讲解经传史鉴特设的讲席,元明清三代仍之。

D.中官既是古官名,也可以指宫内、朝内之官,还可以指宦官,文中指宦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文升仕途顺利,政绩卓越。他被委任御史以后,历任多项职务。功业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处理受灾民众的善后问题;二是击败扰乱社会秩序的贼寇。

B.马文升为人正直,处事严明。他敢于直言劝谏,奏事进言均得到采纳;又能够严格考察部属,曾罢免贪婪懦弱者三十余人,奸人怨恨,对他大肆威胁和污蔑。

C.马文升尽心军事,关注民生。他任兵部尚书十多年,对屯田、边备等职责勇于进言。在代吏部尚书时,南京等地遭遇风雨灾害,他又请求皇上救助灾地百姓。

D.马文升文武全才,名声远扬。朝廷大事往往等他决断,又有显赫边功,外国皆闻其名。为人重气节,品行端正,以至于大盗各处骚扰,也不去钧州他的家乡。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在班列中最为耆硕,帝亦推心任之,诸大臣莫敢望也。

(2)家居,非事未尝入州城。语及时事,辄颦蹙不答。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需要秋天的人 尹向东

长命的家门前有棵苹果树,结的苹果味道酸,没人喜欢吃,没人采摘。长命抬起头来,看树上又结出不少苹果,这些被人遗忘的苹果半青半红地坠在枝上,被虫叮,被鸟啄,似长了雀斑一样布满斑点,要多丑有多丑。它们的模样和此刻的长命很像,想到这个,长命的心就灰暗了。

长命的家在农村。他把自己这样的人叫城市的农民。这些年,他们都去城里打工,收入与在城里工作的亲戚相比高出不少,却比单位里的人更自由。不过长命仍然不喜欢农村人的身份,像这名字——村里边许多人叫得富、来富、富贵。

这些奇怪的想法是长命在工地上闪了腰后才出现的。腰给伤了,长命只能在家干些轻松的事。而养猪、种菜却不为支撑家里的生活,干这些杂事儿,只为家人吃上安全食物。但长命总觉得自己没被派上用场,像城市的农民这个群体,生存和土地失去关系,丢掉主业后与千百年来农民的定义相隔甚远。但城里人不管这些,一样坚定地认为他们就是农民,长命常常为此觉得尴尬,虽然生活好了起来,他们却被城市和土地同时忽视。

养了猪,每日里就得去城里大小餐馆收泔水。这是长命最讨厌的活,得穿上油腻肮脏的衣服,骑上三轮摩托,拖着两只大油桶改装的泔水桶穿越城市,这形象活脱脱就是在头顶写上“我是农民”四个大字,让他特别难受。

正值放学的时候,孩子们自校门蜂拥而出,散到街上,散到陡峭的坡边。长命的儿子也在这所小学读书。这时候有可能会碰上儿子,这不是好事,十二岁的儿子不喜欢在大庭广众中碰见拉泔水的他。他将头低下来,只看前面的路,快到街口,听见儿子叫他的声音,他有点惊喜,忙刹住车,看见儿子跑上前来,儿子不看他,也不看油腻的摩托车,只望着身边的人流,细声细气地说:“老师让买升学考试的模拟试题,记住了,数学和语文都要,就在新华书店里。”

长命把三轮摩托车停在一家面馆外。面馆里已经有两三桌客人,长命进面馆的时候他们都回过头来看他。长命熟悉他们的眼神,也就是嫌弃而已,没啥大不了。他直接去了厨房,长命提着桶出来,他看见临门的一个女人独坐一张桌,他走过时,女人尽力挤向墙边,女人的眼神中不仅仅是嫌弃,明明白白地表达着讨厌。

长命骑着摩托车离开时心情糟透了,他不想再去拉泔水。长命忘不了女人隔着玻璃窗瞪他的那一眼,岂止是一个恶毒所能囊括的。

长命后来把车停好,准备给儿子买模拟题。他看见一个微胖的女人领着一个四五岁的小女孩,女人蹲在书架边,翻着一本画册给小女孩讲,她的神态安详而恬静。长命觉得她周身都散发着一种气息,一种让人温暖的气息。长命有了一种强烈的渴望,他想听听女人在给孩子讲些什么,他把车推到边上,进了书店。

长命踱到儿童书柜的另一侧,他听见小女孩指着画册问:“这是秋天?”

她母亲说:“是啊,秋天,多漂亮的秋天。”

小女孩说;“秋天有什么用,秋天一来,气候就一天天变冷,我们不需要秋天。”

她母亲短暂地停顿了一下,小声说:“不是这样的,我们不需要秋天,别人还需要。”

小女孩说:“谁会需要秋天?”

她母亲说:“你看,你对面的人,他就需要秋天。”

他看出小女孩的微笑中包含着对一个需要秋天的人的崇敬。他的心莫名地跳动起来,鼻子深处微微发酸,努力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买了模拟题,跨出书店时,严谨而和蔼地对那对母女笑了笑。他跨上摩托车,像背负一道使命,向远处驰去。一路上他想他是需要秋天的人,全世界的人都不需要秋天了,而他们需要。这是个沉甸甸的嘱托,这样的使命让他全身都暖洋洋的。他努力在脑子里搜索,要干点秋天的事,收获点什么东西,几亩地支撑不了他这个愿望,他继续想,总算从记忆的角落里将门前那棵被遗忘的苹果树想起来了。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的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小说描写了长命的矛盾心理、行为,他虽生怕穿上油腻肮脏的衣服去餐馆收泔水而被人看不起,但又每天走街串巷去收泔水。

B.小说注重细节描写,如长命路遇儿子,但儿子却怕被人看见自己有个不体面的父亲而遭到鄙视,所以不看也不喊长命“爸爸”。

C.小说将面馆里那两三桌客人的眼神与那个独坐一张桌的女人的眼神进行对比,突出了那女人的眼神对长命的沉重打击。

D.书店的那个微胖的女人有一定的修养,她的神态感染了长命;她与女儿的对话,不仅教育了女儿,也启发与激励了长命。

2.小说在刻画长命这个人物时,突出了他的哪些形象特征?请简要分析。

3.小说为什么要以“需要秋天的人”作标题?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