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后门桥的修鞋匠
刘心武
北京城中轴线所穿过的地方,由北而南,依次有:钟楼、鼓楼、后门桥等。后门桥古时叫万宁桥,又名澄清闸。当年颇富野趣。如今的后门桥,却完全是闹市景象了。
荀磊的父亲荀兴旺师傅,就在后门桥西南的人行道上摆他的修鞋摊。整个摊子由两只油漆桶和几扇可以折叠的木板组成,上面陈列着备用的大小鞋钉、铁掌、皮料、人造革模压塑料块以及成型的鞋底、鞋跟等等。荀师傅将一幅印有“修理皮便鞋”字样并附有个体营业执照号码的白布,系在摊前。没有活时,他便端坐在摊后,膝上搭着一块厚重的劳动布;修鞋用的“独角蚊”(铁制,下头有供脚踩著以便固定的横向底座,上头是竖向的一个厚铁脚掌,以便将待修的鞋套上去操作)倚在两腿之间,手里握着一只用麻栗疙瘩自制的大烟斗,悠闲地抽着叶子烟;来了活路时,他便将那大烟斗搁下,麻利地操作起来。
这天荀师傅八点多出摊,摆开摊就来了不少大活一一有打前后掌带换跟的,有缝前帮粘内垫的。送活的人还都挺急,荀师傅拿过活就做,和颜悦色地对他们说:“过一个钟头来拿吧,我尽可能给整旧如新。”人家走了,他戴个老花镜,两眼只瞧着“独角蚊”上的鞋,一双布满老茧的手忙个不停。
冯婉姝骑着自行车由南而北而来,看到了鞋摊,也看到了修鞋的荀师傅。
冯婉姝和荀磊在同一个单位工作。他们俩是一见钟情,后来荀磊告诉冯婉姝说:“我爸是个修鞋匠。他叫兴旺。我爷爷早就去世了,爸爸后来就加入了八路军。要是留在部队,说不定就当上南下干部了。可土改以后家里没有劳动力,他就解甲归田了。种了几年地,后来就进城当了工人,先学木工,后学钳工,他这人手巧,后来一直升到了七级。我爸不是党员,是个出名的孝子,奶奶去世了,无论别人怎么劝,也不忍心把奶奶火葬,到底他还是买了棺材,想法子把奶奶送回老家土葬了。他不爱看书,只爱鼓捣东西,比如打个家具、安装个管道、修理个自行车、修个鞋、旋个烟斗什么的,弄出来样样让行家佩服。我爸这个人人缘特好。他才54岁,可他提前退休了,为的是让我二姐进厂去接班。”
当冯婉姝接近那鞋摊时,不觉停下了车子。当时荀师傅正为一位中年妇女补好了一只鞋,冯婉姝听见那妇女问:“多少钱?”荀师傅又用一把小刷子,蘸了一丁点黑鞋油,把补好的鞋跟刷黑——他这样做只是表明他做得的每一样活都是漂漂亮亮的——刷完了,他边递过那只鞋边说:“你给两毛钱吧!”
“哟,这么贵呀!”那中年妇女拿过鞋子,用挑剔的目光检验着,唠叨起来:“这么块小料就值两毛钱吗?现在什么都涨价!钉这么块鞋跟也得掏两毛钱!”
荀师傅一边往他那大烟斗里装烟,一边说:“那你就拿走吧,拿走吧。”
这倒出乎那中年妇女的意料。她迟疑了一下,掏出一毛钱递过去,说:“哪能不给钱呢?给你一毛吧!”
荀师傅没有接。他点燃烟斗,吸了一口说:“你拿走吧。这块料一毛钱也不值呢。”
那中年妇女想了想,便又掏出个五分的钢镚儿,扔到鞋摊上,说:“那就给五分吧!”
荀师傅立刻把那钢镚儿拾起来,投入中年妇女臂中挽的菜篮里,心平气和地对她说:“你拿走吧,我一分钱也不收你的。”
那中年妇女虽然讪讪的,却终于并不付钱,转身走了。
冯婉姝把这一幕看在眼里,她理解他的心情:他希望人们尊重他的劳动。他收的不是料钱而是手工钱。
荀师傅一抬眼,发现了她:“姑娘,你鞋怎么了?”
冯婉姝对他微笑着,说:“您是荀师傅吧?我叫冯婉姝,是荀磊的对象。”
荀师傅一下子被她弄懵了。他颧骨泛红了,把烟斗放下,又拿起来,戴上老花镜,又把它取下,憋了半天,才说出一句话来:“小磊子的对象是你啊,你叫什么名儿?”
冯婉姝又说了一遍自己的名字,他只记得住她姓冯,而弄不清她名字那两个字究竟是什么。
后门桥一带热闹起来。阳光斜照到鼓楼庞大的身躯上,巍巍鼓楼俯视着芸芸众生,它在沉思着什么?
(节选自《钟鼓》1985年版,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叙述了后门桥一带的位置和特点,为下文人物活动和情节的铺展提供了具体的生活场景。
B.对荀师傅修鞋摊的细致刻画,突出了鞋摊虽然设备齐全,但物品简陋,暗示了荀师傅生活的潦倒。
C.荀磊对荀师傅人生经历的介绍,以及冯婉姝对荀师傅的观察,从侧面刻画了荀师傅,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D.小说通过对中年妇女由一毛到五分再到不给钱讪讪离开的细节刻画,讽刺了锱铢必较的市侩习气。
2.请简要分析荀师傅这一人物形象。
3.请探究小说结尾的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微软公司正在使用人工智能(AI)技术将大量有关地球气候、水、农业和生物多样性等的原始数据转换成有用的信息。
微软宣布将投资5000万美元,使用人工智能来对抗气候变化。此项投资是微软“五年计划”的一部分。微软表示,为了实现对抗气候变化的目标,需要用到强大的人工智能技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能将大量的原始数据转换成有用的信息,主要用于四个方面,分别是气候、水、农业和生物多样性。
微软首席法律顾问布拉德·史密斯(Brad Smith)表示,搜集的各种原始数据能帮助我们了解地球的健康状况,包括空气、陆地、水和野生动物等的情况。但是,有了这些数据还不够,还需要技术来将这些数据转换成可执行的措施。人工智能能通过收集来自地面、空中的传感器的原始数据,然后对这些数据进行分类,分成人类可以理解的各种类型。也就是说,人工智能能增强我们观察地球环境系统及其变化的能力,并将收集到的数据转换成有用的信息,利用这些信息能更好地管理现有资源。
现在已经有不少公司在使用微软的人工智能和云技术了,比如新加坡公司 JTC 就用人工智能来提升楼宇的电力使用效率。JTC 已经在 Microsoft Cloud 平台上实现了对其所辖的39栋楼宇的监控和管理。利用部署到楼宇中的传感器收集到的数据,JTC 现在能在故障发生前识别并修正错误,这降低了15% 的电力消耗。
(《微软将投资利用人工智能对抗气候变化》节选自《砍柴网》2017/12/19 )
材料二:
因带动5亿人参与低碳生活,并将碳减排量转化为种植在荒漠化地区的1.22亿棵真树,支付宝蚂蚁森林获得2019年联合国最高环境“地球卫士”荣誉,这也是本年度唯一一个获得该奖的中国项目。2016年8月,支付宝推出蚂蚁森林。用户通过步行或选择公共交通工具代替打车,拒绝使用一次性餐具、塑料袋等低碳生活方式积攒绿色能量,用来在手机里养大一棵棵虚拟树。虚拟树长成后,蚂蚁森林和公益合作伙伴们就会在地球上种下一棵真树,或守护相应面积的保护地,以培养和激励用户的低碳环保行为。据支付宝数据显示,到现在5亿人累计碳减排792万吨,种下1.22亿棵真树,总面积相当于1.5个新加坡。
据了解,“地球卫士”是联合国的最高级别全球环境奖。由联合国环境署(UNEP)于2005年设立,以表彰对全球环境产生了变革性积极影响的杰出人物或机构。UNEP认为,支付宝蚂蚁森林通过数字技术有力地降低了公众参与低碳生活门槛,带动5亿人在中国荒漠化地区种植1.22亿棵真树,具有全球示范意义。
这并不是蚂蚁森林第一次受到联合国认可。今年4月,支付宝蚂蚁森林入选蓝天保卫战年度案例。6月5日世界环境日,联合国官网再度点赞称,支付宝蚂蚁森林通过数字科技促进环保和可持续生活方式的流行,为“蓝天保卫战”提供了创新的“中国模式”,在全球共同面临气候变化挑战的今天,具有可供借鉴的普世意义。
以蚂蚁森林为代表的中国数字技术公益模式正被全球更多地区采纳。6月25日,受支付宝蚂蚁森林启发,菲律宾领先的电子钱包GCash上线了菲律宾版蚂蚁森林GCash Forest,鼓励菲律宾人通过日常生活中低碳行为更好保护环境。蚂蚁森林的创新模式,也被全球顶级学府哈佛大学收录到案例库。
(《带动5亿人种下1.22亿棵真树联合国授予蚂蚁森林“地球卫士”》节选自胡华成《头条号》2019/09/20)
材料三:
西媒称,竹子不只是大熊猫的食物,还可以用来解决贫困问题和应对气候变化。由于竹子并非木本植物,而是草本植物,因此生长迅速。竹子用途也十分广泛,不但可用作建筑材料或纺织原料,其根系还可以形成一个污水处理系统,同时能够防止水土流失。
据西班牙《国家报》网站9月14日报道,致力于利用竹子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国际竹藤组织国际政策负责人德拉培尼亚指出,该组织发布的2015年至2030年战略规划旨在普及竹子在各个领域的使用。从制造脚手架、一次性制品替代物,再到制造竹炭,竹子能够在诸多领域大显身手。
德拉培尼亚表示,竹子有利于恢复因工业活动而退化的土壤,并且只需四五年时间就可成材。因此竹子应当被视为一种对抗气候变化的有力工具。
然而,目前的最大问题在于,大多数国家都忽视了竹子的潜在价值。该组织希望世界各国都能将竹子纳入自身的农林业体系当中,使竹子能够在抗击气候变化的斗争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报道称,世界上最懂得利用竹子的国家当数中国。在全球竹子生产市场的700亿美元投资中,仅中国就占了其中的350亿美元。中国大约有800万人从事竹子相关行业,预计明年这个数字或将达到1000万人。竹子相关行业为解决贫困问题也作出了贡献。如今竹子已经不单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更反映出当今中国人全力发展经济和维护环境的坚定决心。在中国的辽阔土地上生长着大约500余种竹类植物。
报道称,充满智慧的中国人懂得使用竹子制造竹筏、竹椅,编织竹席,制造乐器,甚至利用竹子做成舒适的竹枕。如今在中国大城市里,一些房子的外围依然环绕着使用竹子制成的脚手架,形成一道现代与传统相融的独特风景。竹子柔韧性极强,在强台风天气下甚至比钢筋更具优势。中国国宝大熊猫最喜爱竹子这种食物。不只是大熊猫,就连中国人也食用竹笋,将其视为佳肴。
德拉培尼亚指出,竹子早已不只是一种古香古色的装饰材料,由于其具有优良的特性,应当将其纳入全球战略议程当中,使其能够造福全人类。
(西媒:《世界应向中国学习利用竹子》 转自《参考消息》2019/09/17 )
1.下列不属于对抗气候变化、保护地球环境具体措施的一项是
A.搜集包括空气、陆地、水和野生动物在内的各种原始数据,时刻监测地球环境系统及其变化。
B.运用强大的人工智能技术将收集到的数据转换成有用的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更好地管理现有资源。
C.支付宝用户通过步行或选择公共交通工具,拒绝使用一次性餐具等方式积攒绿色能量,在手机里养大虚拟树。
D.将竹子的利用纳入全球战略议程当中,重视它的潜在价值,发挥其优良特性,普及竹子在各个领域的使用。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微软公司希望使用人工智能(AI)技术对大量有关地球气候、水、农业和生物多样性等的原始数据进行处理,并将其转换成可执行的措施。
B.支付宝蚂蚁森林通过数字科技促进环保和可持续生活方式的流行,为“蓝天保卫战”提供了创新的“中国模式”,说明“中国模式”已经领先于世界。
C.中国的土地上竹类植物品种众多,竹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中国竹子产业的蓬勃发展,表现出中国人全力发展经济和维护环境的坚定决心。
D.德拉培尼亚希望致力于利用竹子促进可持续发展,因为竹子是草本植物,只需四五年时间就可成材,有利于恢复因工业活动而退化的土壤。
3.上述三则材料阐述了人类在环保方面值得借鉴的做法,请分条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成都市中心的天府广场上,伫立着12根描述巴蜀历史的文化柱,其中一根文化柱上刻有四个大字——文宗在蜀。人杰地灵的天府之国,孕育了无数的文学巨匠和宗师。从汉代“文章冠天下”的四大家:司马相如、王褒、严君平、扬雄,到唐代的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再到宋朝的千古第一文人苏轼,以及近代的作家郭沫若、巴金等,“巴蜀自古出文宗”的传承可谓是千古流芳。
巴蜀有句俗话,“李冰治水,文翁化蜀”。说的是李冰治水,为蜀地成为“天府之国”提供了物质保障,而文翁兴学,则为蜀中教育的繁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先秦两汉时期的巴蜀之地已形成独特文明和文化,然而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正统文化标准来看,早期的巴蜀因道险且阻,难免给人一种“蜀地僻陋,非齐鲁诸儒风声教化之所被”的感觉。为了改变巴蜀地区文化落后的现状,西汉时期,时任蜀郡太守的文翁,在成都创办了官学——“文翁石室”,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地方政府开办的公立学校。文翁不仅面向全郡招收子弟学习,为学生免除徭役赋税,还挑选郡县吏中“开敏有材者”亲自教授,并派遣学生前往长安学习。
官学的建立大大改变了蜀地的文化状况,一时间蜀中求学蔚然成风,巴蜀之地一度出现“学徒鳞萃,蜀学比于齐鲁”的盛况,更涌现出了诸如司马相如、扬雄这样的辞赋大家。受其影响,官学这一办学模式被推广于天下郡国,大大推动了全国教育的发展。蜀学之兴,由此开始。
自汉代以来,蜀学教育的兴盛就未曾中断。即使是在唐宋之交的社会大动乱时期,凭借独特的地理位置,后蜀也拥有相对稳定的内部环境以继续发展教育。
宋代,由于社会相对安定,经济持续繁荣,加上重视文教的时代风气,学校教育堪称发达。绍兴七年(1137年),文翁礼殿改为大成殿,当时的皇帝高宗御书“大成之殿”四字匾额以赐府学。两宋以文治国,文彦博、宋祁、范成大等名臣先后镇蜀兴办文教。成都府学吸引了来自各地的学者,“石室之学,通养六十州之士”,成都府学不仅承担起培养整个四川地区人才的重任,也为全国文化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与此同时,诞生于唐代、作为官方藏书和修书之处的书院也逐渐演化为教学机构,其教学功能不断被强化。明清时期,成都各地书院依旧蓬勃发展,在教化人民、培养“良士”“名臣”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有力推动了四川文化事业的繁荣。鸦片战争后,中国内忧外患日益严重,有识之士提出废科举、办新学的主张。清末,几乎所有书院都改为新式学堂,由此拉开了蜀地教育走向近代化的序幕。
(摘编自成都博物馆2019年8月《原来这才是“西蜀自古出文宗”的秘密!》)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成都人杰地灵,孕育了无数千古流芳的文学巨匠和宗师,享有“文宗在蜀”的美誉。
B.李冰兴建水利工程,为蜀地成为沃野千里的富庶之地提供了物质基础。
C.由于巴蜀之地有着道阻且险的地理特点,在唐宋之交的社会动乱时期这里的教育发展还是相对稳定的。
D.明清时期,已经逐渐演化为教学机构的成都各地书院为四川的教育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开门见山提出观点,后以时间为序论述蜀学教育的发展,旨在证明发达的蜀学教育是“文宗在蜀”的主要原因。
B.文本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手法,列举“文彦博”“宋祁”“范成大”等名臣,论证“两宋以文治国”的论点。
C.文本开头引用天府广场文化柱上的刻字内容,扣题的同时引出下文对巴蜀教育的相关论述。
D.文本结尾仍以时间为序,从成都各地的书院功能的转化,再次证明蜀地的教育与文化在持续发展着。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秦汉时期巴蜀地区的教育、文化得到繁荣发展,众多求学的人聚集于此,人数一度远超齐鲁地区。
B.“文翁石室”是中国第一所官方开办的学校,文翁向全郡招收子弟并亲自教授,以致蜀中求学之风盛行。
C.蜀地官学得到了一些朝代当政者的重视,汉代统治者曾向全国推广这一办学模式,宋高宗还曾经为文翁礼殿亲自书写牌匾。
D.“文翁石室”被称为“官学”,是从行政区划的角度来说的;“府学”则是从创办者的身份言之。这两个概念所指相同——都是说教学机构。
将下列短句组合成一个长句。
(1)美国大学教授马克·鲍尔莱因曾提出过一个问题。
(2)为什么当代青年拥有网络资源却依然沉浸于自我的小世界。
(3)他悲观地认为人类或许将进入一个黑暗无知的时代。
(4)在这样一个时代里将只剩下娱乐和成功。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各题。
诗人的孤寂
朱光潜
心灵有时可互相渗透,有时也不可互相渗透。在可互相渗透时,就可以默然相喻;在不可渗透时,隔着一层肉就如隔着一面壁。惠子问庄子:“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反问惠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人们在谈到彻底了解时,都是隔着星宿住的。
比如眼前这一朵花,你我所见的完全相同吗?你我所嗅的完全相同吗?你我所联想的又完全相同吗?你觉得香的我固然也觉得香,你觉得和谐的我固然也觉得和谐,但是香的、和谐的,都有许多浓淡深浅的程度差别,差之毫厘往往谬以千里,一般人较量分寸而无暇剖析毫厘,以为这无关宏旨,但是古代寓言不是明白地告诉我们,压死骆驼的就是最后一根稻草吗?
凡是情绪和思致,愈粗浅,愈平凡,就愈容易渗透;愈微妙,愈不寻常,就愈不容易渗透。一般人所谓“知解”,都限于粗浅的皮相,而浓淡深浅上的毫厘之差是无法从这个心灵渗透到那个心灵里去的。在粗浅的境界,我们都是兄弟;在微妙的境界,我们都是秦越。曲愈高,和愈寡,这是心灵沟通的公例。
诗人之所以异于常人,是因为他们在感觉方面异常敏锐。常人的心灵好比顽石,受强烈震撼才生颤动;诗人的心灵好比蛛丝,微嘘轻息就可以引起全体的波动。常人所忽视的毫厘之差对于诗人却是奇思幻想的根源。一滴水便是大自然的返影,一阵螺壳的声音便是大海潮汐的回响。在眼球一溜转或是肌肤一轻颤中,诗人能窥透幸运者和不幸者的心曲。他与全人类和大自然的脉搏一齐起伏震颤,然而他终是人间的最孤寂者。
诗人有意要“孤芳自赏”吗?他看见常人不经见的景致不曾把它描绘出来吗?他感到常人不经见的情调不曾把它抒写出来吗?他心中本有若饥若渴的热望,要天下人都能同他在一块儿赞叹感泣。可是,在心灵探险的路途上,诗人不得不独自踟蹰了。
在一般人的心目中,这位独自踟蹰者是什么样的一个人呢?诗人布朗宁在《当代人的观感》这首诗里描写过一幅很有趣的画面。一位穿着黑色大衣的人天天牵着一条老狗在不应该散步的时候在街上踱来踱去,他真是一个怪人!——与诗人同一时代的人这样想,一般人对诗人的了解也是如此。
一般人不也把读诗看作一种时髦的消遣吗?伦敦、纽约的街头不也摆满着皮面金装的诗集,让老太婆和摩登小姐买去作为礼物吗?群众所叫好的都是前一代的诗人,或是模仿前一代诗人的诗人,他们的音调都已在耳朵里震得烂熟。如果有人换一个音调,他们就不免“对牛弹琴”了,“诗人”这个名字在希腊文中的意义是“创作者”。凡真正的诗人,都必定避开已经踏烂的路去另开新境,他不仅要特创一种新风格来表现一种新情趣,还要在群众中创出一种新趣味来欣赏他的作品。但是这事谈何容易?“千秋万岁名”往往是“寂寞身后事”。诗人能在这不可知的后世寻得安慰吗?汤姆生在《论雪莱》一文里骂得好:“后世人!后世人跑到罗马去溅大泪珠,去在济慈的墓石上刻好听的诔语,但是海深的眼泪也不能把枯骨润回生!”
1.下列关于“曲愈高,和愈寡”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指一位诗人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艺术修养越高,他引发的共鸣就越少。
B.是指一位诗人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格调越高雅,他所得到的赞同就越少。
C.是指一位诗人在作品中表达出来的观点越独特,他获得的认同也就越少。
D.是指一位诗人在作品中刻画的事物之间的差异越大,他的知音就越少。
2.下列关于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作者引用庄子和惠子的对话,意在告诉我们,绝无隔阂的心灵沟通是不可能的。
B.诗人之所以成为诗人,是因为他较常人在感觉上更加敏锐,想象力更加丰富。
C.一般人所叫好的都是前一代的诗人,或是模仿前一代诗人的诗人,而新的诗人往往是“寂寞身后事”。
D.作者借用《论雪莱》中的话,批评了一般人只是把读诗作为一种消遣,不深究其含意的做法。
3.通览全文,指出“诗人的孤寂”的原因,请分条概述。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各题。
郭沫若先生的剧本《屈原》里婵娟骂宋玉说:“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排演时他自己在台下听,嫌这话不够味,想在“没有骨气的”下面加“无耻的”三个字。一位演员提醒他把“是”改为“这”,“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就够味了。他觉得这字改得很恰当,他研究这两种语法的强弱不同,以为“你是什么”只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意义,有时或许竟会落个“不是”;“你这什么”便是坚决的判断,而且还把必须有的附带语省略去了。根据这种见解,他把另一文里“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一句话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这是炼字的好例。我们不妨借此把炼字的道理研究一番。那位演员把“是”改为“这”,确是改得好,不过郭先生如果记得《水浒》里的用语,就会明白一般民众骂人,都用“你这什么”式语法。石秀骂梁中书说:“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杨雄醉骂潘巧云说:“你这贱人!你这淫妇!你这你这大虫口里倒涎!你这你这……”一口气就骂了六个“你这”。看这些实例,“你这什么”倒不仅是“坚决的判断”,而且是带有极端憎恶的惊叹语,表现着强烈的情感。“你是什么”便只是不带情感的判断,纵有情感也不能在文字本身上见出。不过它也不一定就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含义”。《红楼梦》里茗烟骂金荣说:“你是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这里“你是”含有假定语气,也带“你不是”一点讥刺的意味,如果改成“你这好小子!”神情就完全不对了。由此可知“你这”式语法,并非在任何情形之下都比“你是”式语法来得更有力。其次,郭先生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似乎改得并不很妥。一“你这”式语法大半表示深恶痛绝,在赞美时便不适宜。二“是”在逻辑上是连接词,相当于等号;“有”的性质全不同。在“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一句中,“风度”是动词的宾词;在“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中,“风度”便变成主词,和“你(的)”平行根本不成一句话。
这番话不免啰唆,但是我们原在咬文嚼字,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含义通常不很好。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练。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
1.关于“咬文嚼字”,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咬文嚼字的依据:研究炼字的道理。
B.咬文嚼字的态度:字字推敲的谨严。
C.咬文嚼字的做法:斟酌文字的分量。
D.咬文嚼字的目的:调整思想和情感。
2.对文段中郭沫若炼字事例的解说,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介绍郭沫若对“你是”“你这”句式的见解和做法。
B.肯定郭沫若关于“你是”“你这”句式的研究结论。
C.分析指出炼字不可简单类推,而要结合语境具体分析。
D.通过这个炼字事例,引出下文对咬文嚼字道理的研究。
3.对文段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举郭沫若修改字句的具体事例,并指出“这是炼字的好例”。
B.接着,引文学作品中的例子并加以分析,说明“你是”“你这”两种说法的表达效果不同。
C.然后,从两个方面指出郭沫若援例修改的句子是不妥的。
D.最后,点明炼字的意义,并提出与郭沫若完全相反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