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清人张潮在《幽梦影》中说:“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清人张潮在《幽梦影》中说:“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这几句话的意思是,在人生的不同阶段,读书的境界是不一样的。少年时读书,是从字面上理解;中年时读书,是用人生的经历去理解;老年时读书,是用全部人生去理解。客观地说,读书的境界与年龄___________,即使也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老年人的理解不一定肤浅,年轻人的理解不一定深刻。关键是要结合人生去读书,感同身受,___________,深深体会蕴藏在文字后面的历史事实、科学道理、善良人性和审美情韵。这样读书,乐趣更大,境界更高。读书可以使心态平和,__________。“腹有诗书气自华”,这表明读书可以帮助培育良好的气质风度。一个人的气质风度和相貌是不一样的,(         )。更重要的是,一个人书读多了,___________,就会提升精神品格,才能养成健康人格。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但也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老年人的理解不一定深刻,年轻人的理解不一定肤浅。

B.而且也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老年人的理解不一定深刻,年轻人的理解不一定肤浅。

C.但也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老年人的理解不一定肤浅,年轻人的理解不一定深刻。

D.而且也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老年人的理解不一定肤浅,年轻人的理解不一定深刻。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休戚与共   触类旁通   宁静致远   震撼人心

B.息息相关   融会贯通   宁静致远   振聋发聩

C.休戚与共   融会贯通   明察秋毫   震撼人心

D.息息相关   触类旁通   明察秋毫   振聋发聩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相貌可以遗传,气质风度也可以遗传,读书是可以培养气质风度的沃土

B.气质风度可以遗传,而读书是培养气质风度的沃土,相貌只能靠后天培养

C.相貌、气质风度可以遗传,也可以靠后天培养,而读书是培养气质风度的沃土

D.相貌可以遗传,气质风度只能靠后天培养,而读书是培养气质风度的沃土

 

1.A 2.B 3.D 【解析】 1.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能力。要结合常见病句类型来分析语句。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如果遇到难以确定的选项,可以按病句类型一一衡量,也可以通过划分句子的结构来发现病因。 解答本题要结合上下文的意思。画横线的句子连接前后两处,前面说读书的境界与年龄有联系后面说“关键是要结合人生去读书”,前后的意思发生了变化,故画线句要使用转折连词,B、D两项中的“而且”表示递进,故排除BD两项。从前文来看,老年人的理解相对深刻,年轻人的理解相对肤浅,C项的内容正好表达反了,排除C项。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做好这类题需要注意:①正确理解词语的含义,掌握词语用法;②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③要注意成语的使用范围和搭配对象;④弄清所用的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 (1)息息相关:彼此的关系非常密切。休戚与共:彼此共同承受幸福与灾祸。根据语境“读书的境界与年龄”,可知这里意在强调关系,而非谈论“幸福与灾祸”,应用“息息相关”。 (2)触类旁通:掌握了关于某一事物的知识,而推知同类中其他事物。融会贯通:参考并综合多方面的知识或道理而得到全面的透彻的领悟。根据语境“深深体会蕴藏在文字后面的历史事实、科学道理、善良人性和审美情韵”,可知这里强调得到透彻的领悟,应用“融会贯通”。 (3)宁静致远:只有心境平稳沉着、专心致志,才能厚积溥发、有所作为。明察秋 毫:比喻目光敏锐,可以洞察一切。由上文语境“使心态平和”可知,用“宁静致远”更恰当。 (4)震撼人心:形容某件事对人的震动很大。振聋发聩: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根据语境“就会提升 精神品格,才能养成健康人格”,可知这里强调读书的作用,应用“振聋发聩”。 故选B。 3.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准确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有些题应注意排序句的逻辑顺序和句中关联词语的运用。 联系前文“一个人的气质风度和相貌是不一样的”,根据对应关系及逻辑关系进行分析。 A项,与前文“一个人的气质风度和相貌是不一样的”不对应。排除A项。 BC两项,不合逻辑,相貌是遗传的,气质风度是后天培养的。排除BC两项。 故选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他平时总是沉默寡言,但只要一谈起他那心爱的专业,他就变得分外活跃而健谈。

B.所谓综合,就是把部分结合成整体,它不只是各部分简单相加,而是实现事物各部分的或各方面的本质联系。

C.根据法庭对黑哨事件的调査结果和法制办出具的书面材料看,他是在未被采取强制措施时交代了自己的罪行的。

D.托尔斯泰的观察力和记忆力是十分惊人的,他能迅速捕捉形象并长久地储存在头脑中,创作需要时,一“呼”即出。

 

查看答案

下面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他突然说起一件令我莫名其妙的事,我一时以为他是信口开河,但经过他一番解释,我豁然开朗。

②国家无论大小强弱,只要敞开胸怀,真诚面对,谁都可以在这幅时代画卷上留下浓墨重彩的—笔。

③欧洲多国经济长期低增长、高支出,高社会福利制度已经积羽沉舟,但对这一制度进行的每项改革都遇到了极大的公众阻力。

④我们将矢志不渝地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

⑤《记忆中的年味》以富有生活气息的语调把中国饮食文化讲述得栩栩如生,让人们大饱眼福。

⑥春天到了,公园里到处可见盛开的花朵,听到悦耳的鸟鸣,真是春意阑珊,所有这些构成了一幅美丽的风景画。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③④ D.③⑤⑥

 

查看答案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无论是个人、群体,还是社会,大自然,都有自己的风格。

风格彰显个性,风格丰富生活,风格传承文明……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园林之中西互映

一位法国诗人说“我很爱野趣弥漫的国林。”这恰当点出了西方与中国国林的差异,后者毫无野气息。中国园林实非旷地一块,而是分成走廊和庭院,是房屋而非植物在那里起支配作用。中国园林建筑是如此洒脱有趣,以至即使没有花木,它仍成为园林。在西方园林中,风景成分比建筑重得多,偶现一座房屋亦是赫然独立。树木、花草和泉池之间的关系比它们与房屋的关系紧密得多,尽管人们也曾努力按建筑方式甚至对称轴线布置它们。

罗马是欧美园林的源泉,尤以台地和林木为最佳,这皆为地形和气候的慷慨赋予。花坛、雕像阶梯和小瀑泉布局规整,高大粕树排列森严。然而,尽管有众多軸线和重复,意大利园林借助于层层台地,确实达到了一个目的-----使人惊奇。这也是中国园林存在的原因之一。走进蒂沃利的艾斯泰庄园,穿过昏暗的走廊和大厅,眼前豁然出现一片无比壮丽的风光。在罗马园林中,层层升起的台地具有相似的空间的境界。而在诸如法国的平坦地面土的园林,这出人意料的因素尽失,尺度扩大更增强其单调感。

中国园林从不表现宏伟,造园是一种亲切宜人而精致的艺术。中国园林很少出现西方园林常有的令人敬畏的空旷景象。即使规模宏大,中国园林也绝不丧失其亲切感。但在法国的凡尔赛宫园林,只有星期日的拥挤人群才能驱散荒凉气氛。中国纪念性建筑甚至居住建筑都含有对称性,然而在园林布局中全然不用,因为决定的因素是寻求悠闲而不是理性。

中国园林并非大众游乐场所。西方园林令人钦佩地用纵横轴线和十字道路解决的交通问题,在此全不存在。因为游人是“漫步”而非“径穿”。中国园林的长廊、狭门和曲径并非从大众出发,台阶、小桥和假山亦非为逗引儿童而设。这里不是消遣场所,而是退隐静思之地。

诚然,中国园林是一种精致艺术的产物,共种植物却常不带任何人工痕迹。那里没有修剪整齐的树篱,也没有按几何图案排列的花卉。欧洲造园家在植物上所倾注的任何奇特构思,中国人都融于园林建筑中。虽师法自然,但中国园林绝不等同于植物园。显而易见的是没有人工修剪的草地,这种草地对母牛具有诱惑力,却几乎不能引起有智人类的兴趣。高高的柏树排成大道,被修剪的黄杨形同鸟兽,受控的泉水射向定高。这一切似乎是“大自然的两笔”。尽管如此,西方园林从未成功地消除其荒漠气息。

中国园林旨在“迷人、喜人、乐人”,同时体现某种可称为蒙蔽术的东西。我不想武断地说,游人都完全明白其被蒙蔽,一旦忘却“园”而沉湎入“画”,游人就不再感受到尘世沉浮的烦扰。世界在他眼前敞开,诗铭唤起他的想象,美景激发他的好奇。的确,每件景物都恰似出现在画中。一座中国园林就是一幅三维风景画,一幅写意中国画。

一个人游历中西两类园林,会受到完全相反的两种情感作用。人们在离开弗拉斯卡蒂和蒂沃利时,对意大利园林的生动、壮观和纪念性无不留下强烈印象,中国园林不使游人生畏,而以温馨的魅力和缠绵拥抱他。身后的门戛然关闭,他方从一个愉快的梦中醒来。

(摘编时题目有改动)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西方园林中,尽管人们努力按建筑方式和对称轴线去布置树木、花草和泉池,但是它们与房屋的关系仍然不够紧密。家平情言

B.在法国的凡尔赛宫园林,只有星期日的拥挤人群才能驱散荒凉气氛,因此它虽然宏伟,却常有一种令人敬畏的空旷景象。

C.中国园林布局不以理性为决定因素,全然不用纵横轴线和十字道路解决交通问题,是为了给游人提供消闲放松之地。

D.欧洲造园家在植物上倾注了很多奇妙构思,比如黄杨被修剪得形同鸟兽,受控的泉水射向定高,但这仍未消除西方园林的荒漠气息。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意大利园林中,因为有众多的轴线和重复,所以花坛、雕像阶梯和小瀑泉布局规整,高大柏树排列森严,层层台地让人惊奇。

B.中国园林可谓如诗如画,游人进入园中就会忘记“园”而沉湎入“画”,让人一扫俗世烦忧,激起人无穷的想象。

C.游历中西两类园林,会拥有两种相反的体验,西方园林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中国园林给人置身梦中愉悦之感。

D.文章运用了举例子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介绍了中西园林的种种不同,实际上旨在说明中西园林的结构互相映衬。

3.请结合全文概括中国园林的特点。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字是文明发展的载体,记录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与经验教训。古人说,欲灭其国者,必先灭其史。同样,如果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字消亡了,其文明发展的根基也就动摇了。汉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代代相传并不断繁荣发展的根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应将汉字教育作为凝神聚力、铸魂固本的战略工程。。

清末民初以来,在日本“脱亚入欧”的影响下,中国一些知识分子对中华文化的根基——汉字产生了怀疑。“汉字落后”论者认为“汉字不灭,中国必亡”,声称汉字的出路在于“拉丁化”;“汉字难学”论者主张汉字“拼音化”与“简化”;“儿童识字有害”论者主张放弃汉字教育。这些论调在近几十年仍有一定市场,比如20世纪80年代,有人就认为“计算机是汉字的掘墓人”。

当前,汉字教育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面临外语教育的挑战。现在,英语是学生的必修课,学习英语在一些人看来可以改变命运。受这种价值观影响,在汉语与英语之间,一些人更重视学习英语,这直接冲击与削弱了汉字教育。二是面临信息化的挑战。随着信息化的迅猛发展,人们通过敲击键盘输入汉字的场合越来越多、越来越便捷;在古人眼中曼妙婀娜、形神兼备的汉字,现在变成了电脑键盘、手机屏幕上字母组合的产物。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书写汉字的机会在变少,提笔忘字的时候在增多。从这些角度来说,汉字面临危机绝不是危言耸听。

汉字是一种象形文字,具有“形、音、义”三要素。汉字不单单表达概念、内涵、外延等,还给人带来图形、联想、感觉等。与拼音文字相比较,汉字具有鲜明特色和独特魅力。学习与理解汉字,应遵循汉字自身的规律和特点。拼音文字是由字母组成的文字,其教学是用拼音的方法。我国汉字教学引进了这种方法,并将其作为汉字教学的主要方法。这种用拼音文字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汉字教育的理念与实践有哪些优点和缺点,值得我们深思。

近年来,随着国人文化自信的提升,适应汉字在海外传播的需要,不少学者开始重新审视汉字教学的方法,合理借鉴我国传统汉字教学的经验。有的教学实验根据“形、音、义”三要素和儿童擅长“形象记忆”的特点,探索“从字形讲字义,从生活讲汉字”和“因形分类、因类施教”等汉字教学的新理念与新途径。通过这些方法,一些汉字教育工作者尝试把每个汉字的文化基因形象生动地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对汉字有兴趣、生爱恋、晓逻辑、会思考,甚至实现以字养德。这类教学实验,对完善汉字教育有积极意义。

加强汉字教育,除了不断创新汉字教学的方式方法,更重要的是提升全社会对汉字教育的重视程度。我们要把汉字教育提升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神的高度来认识。只有这样,才能让古老的汉字在信息时代焕发新的生机,才能把中华文化的优秀基因植根于一代代中国人心中。

(摘编自王殿卿《汉字教育攸关文化传承发展》)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汉字教学的方式方法的创新,有助于实现以字养德,从而激发学生对汉字的兴趣。

B. 现在一些人鄙视汉语而重视英语,直接冲击和削弱了汉字教育,不利于文化传承。

C. 清末民初以来,一些知识分子对汉字产生了怀疑,原因之一是当时国人的文化自信不足。

D. 汉字的形音义三要素,决定了汉字教育必须摒除拼音教学法,使用形象化教学法。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它既能表达概念、内涵、外延等,还给人带来图形、联想、感觉等,这是拼音文字所不能相比的。

B. 我国汉字教学引进了拼音教学方法,用这种方法来进行汉字教育的理念与实践有优点也有缺点,不一定符合汉子自身的规律和特点。

C. 近年来,根据“音、形、义”三要素和儿童擅长“形象记忆”的特点,形成了“从字形讲字义,从生活讲汉字”的汉字教学新理念。

D. 文章首尾呼应,论述了汉字教育的重要意义,并对如何加强汉字教育提出了建议。

3.请概述哪些方面的原因使得汉字面临危机?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