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被审美的汁液浸泡、又为理想的光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被审美的汁液浸泡、又为理想的光环所笼罩着的山水,它是作者幻化出的________。在当代中国,无论东西南北,都能         找到“桃花源”。人们对理想家园不同的理解认知折射出不同的“桃花源”。但每一个“桃花源”里似乎都有陶渊明的影子,真可谓“一处桃源一陶翁”。陶渊明在归隐前也不是没有参与过政治,读书人谁不想建功立业?他一上任就在自己从政的小舞台上________地搞改革,却引来了上级监察和考核官员政绩的官吏来找麻烦。陶渊明大怒:“我安能为五斗米折腰?”连夜罢官而去。从此,他就这样一直在乡下读书、思考、种地。终于在他弃彭泽令回家16年后的57岁时写成________的《桃花源记》。陶渊明不是政治家,却勾勒出一个理想社会,让人们不断去追求;他不是专门的游记作家,却描绘了一幅最美的山水图,让人们不断地去寻找;他不是专门的哲学家,却给出了人生智慧,设计了一种最好的心态,让人们得到解脱。如果真要说专业的话,陶渊明只是一个诗人,他开创了田园诗派,用美来净化人们的心灵。(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空中楼阁    顺藤摸瓜    大张旗鼓    脍炙人口

B. 海市蜃楼    按图索骥    大刀阔斧    脍炙人口

C. 海市蜃楼    顺藤摸瓜    大张旗鼓    喜闻乐见

D. 空中楼阁    按图索骥    大刀阔斧    喜闻乐见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人们把对理想家园不同的理解认知折射出不同的“桃花源”。

B. 人们从对理想家园不同的理解认知中折射出不同的“桃花源”。

C. 不同的“桃花源”,折射出不同的人对理想家园的理解认知。

D. 不同的“桃花源”,折射出人们对理想家园不同的理解认知。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中外文学史上从来没有哪一位诗人能像他这样创造了一种山水布景、一个社会模式、一种人生哲学,深深地植根在后人心中。

B. 中外文学史上没有哪一位诗人能像他这样创造出一个从来没有的社会模式、山水布景、人生哲学,深深地植根在后人心中。

C. 中外文学史上没有哪一位诗人能像他这样创造出一种从来没有的山水布景、社会模式、人生哲学,在后人心中深深地植根。

D. 中外文学史上从来没有哪一位诗人能像他这样创造了一个社会模式、一种山水布景、一种人生哲学,深深地植根在后人心中。

 

1.B 2.D 3.D 【解析】 1.试题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熟记所有成语的含义,然后结合语境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暗示信息。空中楼阁:多用来比喻虚幻的事物或脱离实际的理论、计划等;海市蜃楼:比喻虚幻的事物。按图索骥:指按照图像寻找好马,比喻按照线索寻找,也比喻办事机械、死板;顺藤摸瓜:比喻沿着发现的线索追究根底。大张旗鼓:比喻声势和规模很大;大刀阔斧:比喻办事果断而有魄力。脍炙人口:指美味人人都爱吃,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人们都称赞;喜闻乐见:喜欢听、乐意看,形容很受欢迎。本题可先根据最后一空的前后内容“终于在他弃彭泽令回家16年后的57岁时写成________的《桃花源记》”,此处指《桃花源记》收人称赞合适,选“脍炙人口”,排除CD。再根据第三空前后文“他一上任就在自己从政的小舞台上________地搞改革”,强调“他”办事果断而有魄力的,所以选“大刀阔斧”合适。故选B。 2.试题本题考核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画线句主客颠倒,主语应是“不同的‘桃花源’”,客体应是“人们对理想家园不同的理解认知”。A、B两项主客体颠倒,C项第二个“不同的”语序不当。故选D。 3.试题本题是一道语境补写题,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把握语段,注意前后语境的关联。再根据语境合理推导出所要填写的内容。本题根据前后文,与前文“政治家”“游记作家”“哲学家”对应应选“一个社会模式、一种山水布景、一种人生哲学”,排除A、C两项;“从来没有”应修饰“诗人”,不是否定“社会模式、山水布景、人生哲学”,排除B项。故选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去来兮辞》中诗人用“_____________”表现其自斟自酌,享受室中之乐。

(2)《滕王阁序》中表现作者在艰难处境中乐观开朗的情怀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

(3)《陈情表》中抒写祖孙二人相依为命,情深义重的句子是:臣无祖母,______;祖母无臣,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捣   衣

杜甫

亦知戍不返,秋至拭清砧。已近苦寒月,况经长别心。

宁辞捣熨倦,一寄塞垣深。用尽闺中力,君听空外音。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第六句“深”字一语双关,既写戍地遥远,又写思念之深。

B.丈夫久戍未归,岁近寒月,夫妻长别,这些都是思妇捣衣之因。

C.捣衣十分辛苦,思妇用尽全身力气干活,以致产生厌倦怠惰之心。

D.诗人代为捣衣思妇言情,含蓄地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2.古人评说:尾句“音”字会一诗之意。请结合全诗,从内容和情感两方面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元行钦,幽州人,为刘守光裨将。与明宗①战于山北,身中明宗七矢。拔矢而战,反中明宗。屡败,乃降。明宗谓其壮士,以为养子。从战,数立功。庄宗闻其骁勇,取之为散员都部署。庄宗与梁军战,军败而溃,梁兵数百追及,攒矟围之。行钦驰一骑,夺剑断其二矛,斩首一级,梁兵解去。庄宗持行钦泣曰:“富贵与卿共之!”由是宠绝诸将。

赵在礼反,庄宗以为邺都行营招抚使,将二千人讨之。行钦以诏书招在礼。在礼登城谓行钦日:“将士经年离去父母,不取敕旨奔归,追悔何及?若公善为之辞,尚能改过自新。行钦日:“天子以汝等有社稷之功,小过必当赦宥。”在礼再拜,以诏书示诸军。皇甫晖从旁夺诏书坏之,军士大噪。

行钦攻邺无功,庄宗欲自将以往,群臣皆谏止,乃遣明宗讨之。明宗军城西,行钦军城南。而明宗军变,与在礼合。行钦闻之,退屯卫州,以明宗反闻。庄宗遣李从璟驰诏明宗计事。从璟,明宗子也。行至卫州,而明宗已反,行钦乃系从璟,将杀之,从璟请还京师,乃许之。明宗引兵南,行钦率兵趋还京师。从庄宗幸汴州,行至荥泽,闻明宗已渡黎阳,庄宗复遣从璟通问于明宗,行钦以为不可,因击杀从景。

明宗入汴州,庄宗不得进。庄宗谓行钦曰:“卿等从我久,富贵急难无不同也。今兹危蹙,而默默无言,坐视成败。我至荥泽,欲单骑渡河,自求总管,卿等各陈利害。今日俾我至此,卿等何如?”行钦泣而对日:“臣本小人,蒙陛下抚养,位至将相。危难之时,不能报国,虽死无以塞责。”因与诸将百余人,皆解髻断发,置之于地,誓以死报,君臣相持恸哭。

庄宗崩,行钦出奔,为野人所执。刺史石潭折其两足,载以槛车,送京师。明宗见之,骂日:“我儿何负于尔!”行钦瞋目直视日:“先皇帝何负于尔!”乃斩于洛阳市。

呜呼!死之所以可贵者,以其义不苟生尔。方明宗之兵变诸将未知去就而行钦独以反闻至于断发自誓其诚节有足嘉矣及庄宗崩不能自决而反逃死以求生终于被执而见杀其言虽不屈,而死非其志也,乌足贵哉!

(节选自《新五代史·元行钦传》,有删改)

(注)①明宗:李嗣源。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方明宗之兵变/诸将未知/去就而行钦独以反闻/至于断发自誓/其诚节有足嘉矣/及庄宗崩/不能自决而反逃/死以求生/终于被执而见杀

B.方明宗之兵变/诸将未知去就/而行钦独以反闻/至于断发自誓其诚节/有足嘉矣/及庄宗崩/不能自决/而反逃死以求生/终于被执而见杀

C.方明宗之兵变/诸将未知去就/而行钦独以反闻/至于断发自誓/其诚节有足嘉矣/及庄宗崩/不能自决/而反逃死以求生/终于被执而见杀

D.方明宗之兵变/诸将未知/去就而行钦独以反闻/至于断发自誓其诚节/有足嘉矣/及庄宗崩/不能自决/而反逃死以求生/终于被执而见杀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社稷”原指土神和谷神,古代君主每年要到郊外祭祀,后来“社稷”成为国家的象征。

B.“断发”,古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此处指元行钦想保全生命。

C.“刺史”是古代官职名,为一州之最高长官。

D.“先皇帝”是指本朝在位皇帝的已经去世的父亲,这里用“先”表示对已经亡故君主的尊敬,也用来区别现任皇帝。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行钦作战勇敢,不惧危险。与李嗣源作战时身中七箭,他拔出箭继续作战,反而射中李嗣源;庄宗被梁军包围,元行钦匹马击退敌军。

B.元行钦忠心为君,深受宠信。庄宗曾抱着元行钦哭着说:“富贵和你共享!”赵在礼在邺城谋反,元行钦没有攻下,也并未因此受到斥责。

C.元行钦颇有谋略,眼光长远。在和明宗李嗣源合力讨伐赵在礼时,他预见到李嗣源兵变,率军撤退至卫州,并上奏皇帝李嗣源谋反一事。

D.元行钦誓死报国,但晚节不保。形势危急时,他和众大臣断发发誓,以死报主;唐庄宗遇害后,他却仓皇出逃,后被捉拿,斩于洛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将士经年离去父母,不取敕旨奔归,追悔何及?若公善为之辞,尚能改过自新。

(2)臣本小人,蒙陛下抚养,位至将相。危难之时,不能报国,虽死无以塞责。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未来,中国智能移动设备将越来越普及化,移动阅读市场的活跃度将进一步提高,用户规模的增长将推动整体阅读市场的发展。预计2017年,中国移动阅读市场规模将达到160亿元,增长率有望达20.4%;2017年移动阅读市场活跃用户将达到7.2亿人,增长率为4.3%。

中国移动阅读市场活跃用户规模预测

(摘编自《2016年中国移动阅读行业现状及2017年市场发展预测》)

材料二: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成年国民各媒介综合阅读率为79.9%,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连续8年上升,达68.2%,图书阅读率为58.8%。手机接触时长增长显著,人均每天微信阅读时长为26分钟。

我国成年国民每天接触新兴媒介的时长整体上有不同程度的提升,手机阅读接触时间最长。成年国民手机阅读接触率为66.1%,连续三年超过网络在线阅读接触率,并逐渐拉开距离。2016年,有62.4%的成年国民进行过微信阅读,较2015年的51.9%上升了10.5个百分点。

(摘编自《中国国民阅读调查:人均每天微信阅读26分钟每年读书7.86本》,2017年4月18日新华社)

材料三:

各媒介综合阅读率为79.9%,纸质读物阅读仍是5成以上国民倾向的阅读方式……这是18日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

在手机阅读接触率连续8年增长的今天,身处触屏时代,我们该如何阅读?

手机阅读能否打开阅读新天地?

“逛街或吃饭时,我都会随时拿出手机刷刷朋友圈,看看新闻。坐地铁时间长的话,我就会看网络小说或电影。”在北京工作的一位男士表示。

手机阅读正成为越来越多中国人的习惯。此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16年我国66.1%的成年国民进行过手机阅读,较2015年增长了6.1个百分点。我国成年国民手机阅读接触率、手机阅读时长连续8年增长。

“手机阅读极大扩展了阅读的方便程度,也极大扩展了国人阅读空间,这是对阅读的整体带动,是一个好的起步。但也要防止碎片化阅读的弊端。”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说。

专家认为,经过数字化处理的文化资源越来越丰富,手机让公众便于接触文字,已变成获取咨询和知识的入口,成为数字化阅读新的增长点。

创新如何让传统阅读回归?

为了给读者增加更丰富的文化体验,北京图书大厦每逢节假日都会举办名人签售,专家讲座,主题展览等各类活动,在吸引更多读者的同时,扩大自身影响力。

在北京一家咖啡厅,青年作家与读者谈阅读、谈创作,谈生活;在青岛一家美食书店,人们在享受美食、品味咖啡的同时,领略阅读之美,度过一段慢下来的愉悦时光;在北京三里屯,各色书店吸引了众多年轻人,每逢周末还举办图书交流会,作家见面会等活动,让这里不仅成为潮流地标,也成为文化“宝地”。

在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国民阅读研究与促进中心主任看来,传统阅读的回归,在于传统书店不断创新,找到了在数字化背景下人们阅读的兴趣点,即体验式的阅读需求,这是网上书店,在线阅读所不能提供的。因此,亚马逊、当当、阿里等电商也纷纷扩展线下渠道。此外,得益于全民阅读的大环境,促使更多人走进书店。

全民阅读如何厚植土壤?

“全民阅读关键在于培育民众对阅读的兴趣。”第五届书香中国·北京阅读季的一位金牌阅读推广人认为,诸如邀请外国专家参与的交流活动,优秀图书作者见面会等具有优质内容价值的阅读活动更能提升公众对阅读的理解和兴趣。

(摘编自《触屏时代,我们该怎样阅读?——全民阅读新观察》,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移动阅读市场的活跃度进一步提高,主要原因是中国智能移动设备将越来越普及化。

B.2017年,中国移动阅读市场规模达到了160亿元,移动阅读市场活跃用户达到了7.2亿人。

C.我国成年国民各媒介综合阅读率较高,其中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连续上升,手机接触时长增长显著。

D.我国国民手机阅读接触时间最长,每天接触新兴媒介的时长整体上有不同程度的提升。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成年国民手机阅读接触率居高不下,连续三年超过网络在线阅读接触率,并呈逐渐拉开距离之势。

B.逛街或吃饭时,随时拿出手机刷刷朋友圈,看看新闻,坐地铁会看网络小说或电影,这都说明了手机已完全控制了人们的生活。

C.亚马逊、当当、阿里等电商也纷纷扩展线下渠道,是得益于全民阅读的大环境,促使更多人走进书店。

D.第五届书香中国·北京阅读季的一位金牌阅读推广人认为,邀请外国专家参与的交流活动,优秀图书作者见面会等具有优质内容价值的阅读活动才能提升公众对阅读的理解和兴趣。

3.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在当今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期,如何才能使传统阅读得以回归。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厨    王

孙兴运

清晨,雪在寒风中飞舞。

寒意透骨。衣衫单薄的他冻得脸色发青。

和他一起在风雪中等待的还有十七人——十七个厨师。他们在焦急地等待着,等待着张财主每年一度的赛厨、招厨。

张财主好吃,也吃精了。菜肴被他瞧一眼、尝一口,他能说出用料的缺憾,能道出烹制的纰漏。所以,张财主极少吃到十分满意的饭菜。

张财主常说,人生在世,吃穿二事。穿衣为人看,吃喝自己乐。于是,吃精了的他便不惜重金聘请高厨,

为聘得高厨,每年灶王节张财主家都举行厨师比赛。所有应聘者须同台竞技,张财主只择优聘用八人,薪酬也会依次序而定。

难得吃饱饭的年月,加上重金诱惑,周边的厨师便云涌而至。

雪中的张宅白茫茫一片,愈发幽深庄严。管家已经命人清扫了大院内的积雪,在空旷处布好了十八座灶台。

又过了半个时辰,用完早膳的张财主被家人搀扶出来了。堂檐下摆好了桌椅,张财主在太师椅上坐定,悠然地品起了香茗。

少顷,管家跑过去请示。张财主摆了摆手,沉重的大门便在吱呀声中打开了。

门外久等的村民潮水一样挤进了大院。

一切就绪,管家嘶哑着嗓子宣读了厨赛规则。激烈的赛事便开始了。

其他厨师开始洗菜、淘米,紧张地备料了。他心里却泛起一丝不安。

他并不担心自己的厨艺,御厨之王绝非浪得虚名。他担心露一身绝技,东家会少聘多人。

自出了皇宫,他一路餐风饮露、饥寒交迫,屡次投身豪门,惹得数人差点被辞。身怀绝技却与饥民争食,他感到羞愧不安。于是,他又开始了漂泊。

可漂泊非长久之计啊。身心疲惫中,他又一次来张家应聘。以张财主的富有,多聘一人理应不难。他安慰自己。

管家嘶哑着嗓子报了菜名,惊醒了正出神的他。人家已忙于烹制了,他才动手。他凝神静气之后,将刀舞成了一团白光。白光跳跃了片刻,菜就成了片、丝、末,整齐地码放在盘中。院内的气息顿时凝固了,人们呆立相望,满脸的惊讶、仰慕。

炉火映红了他的脸。加料、翻炒,瓢中的菜如蛟龙出海般腾起落下,矫健、优美,协调、流畅。

菜熟了,满院飘香。张财主看见他的菜时,略微愣了一下,夹口菜尝了,眼中便有了赞叹的笑。

管家面无表情地宣读了名次,末名厨师黯然离开了,留下一声重重的叹息。他知道,每道菜评完,都会淘汰一位厨师,直到剩下八人为止。

管家继续报着菜名,继续冷冷地宣读着名次。他的名字总排在首位,但他已浑然不觉。他眼前不断浮现出离去的厨师,那哀愁、忧伤的眼神,刺得他心隐隐地痛。

惭愧和不安再次袭来,他想退出。但这或许是他摆脱苦难的最后机会。能多聘厨师吗?他抬起头看着张财主,满眼的慈善和期望。

张财主读懂了他的心思,但目光却极为冷漠。

雪愈下愈大了,赛场剩下九人了。雪花穿过青色的油烟,融化在沸腾的油锅中。在一片噼啪声中,沸油顿时四溅开来。

随着一声惊叫,有厨师捂着被烫伤的手,痛苦地低下了头。盘子碎了,遍地是滚落的生肉丸。接着,人群中一老妪突然跌坐在地上,恸哭道,天啊,这以后咋活呢?她身旁一个小女孩也满脸是泪地跑到那厨师身边,扯着厨师衣角喊,爹,俺饿。

再望张财主。张财主将头扭了过去。

他心抽搐着,酸楚的泪珠滚落了下来。犹豫了片刻,他捧了盘焦黄酥香的丸子走过去,一颗一颗地喂给了小女孩。

随后,他站起身,向四周拱了拱手便默然离去了。单薄的身影在雪地里消失后,留下一串歪歪斜斜的脚印。

这天夜里,寒风凛冽,大雪纷纷。野外的一座破庙中,他蜷缩在柴草堆中瑟瑟发抖。忆起往事,他顿感悲哀。宫中权势倾轧,非安身之地,流落乡野,又难与饥民争食。

何处才是归宿啊?他发出一声微弱的叹息。

第二天清晨,有人发现了僵死的他。

(选自《小小说月刊》2018年第7期)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在文章中,有多次关于雪的描写,既为故事发生提供场景,又能起到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B. 张财主家招聘厨子引得很多人来应聘、围观,除了重金的诱惑,也暗中交代了社会背景。

C. 文章中描写管家“面无表情地宣读了名次”“冷冷地宣读”,这说明管家对这场比赛并不看好。

D. 厨王最终冻死在破庙中,这样的结局令人伤心,同时也令人思考,厨王的结局是谁造成的。

2.张财主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3.厨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