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有人问,百年来,衣食住行、生产生活、科学技术,我们吸取了那么多外来文化,中国人是不是已经“他信”胜过“自信”了呢?
文化不是物资也不是货币,它是智慧更是品质,它不是花一个少一个,而是越用越发达,越用越有生命力,越用越本土化、时代化、大众化。它有坚守的一面,更有学习发展进步的一面,学习是选择、汲取与消化,不是照搬和全盘接受,“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谁学到手就为谁所用,也就归谁所有,旧有体系就必然随之调整变化,日益得心应手。
文化也不是垄断性、山寨性的土特产,它既有地域性,更有超越性与普适性。任何一种文化都无须追求来源的单一、唯一、纯粹。如果用产地定义文化传统与文化内涵,国人吃的小麦、玉米、土豆等,最初都是舶来品,连中餐都不是绝对的“中”了。再看日本,先学中国,后学欧美,已经大大发展了日本文化。美国更是移民国家,文化土产有限,但绝不能说美国没有自己的文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这样的态度正是中华文化历久不衰的原因所在。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当时各社会主义国家都掀起改革浪潮,但是那些了解中国的西方政要和学者,如撤切尔夫人等,唯独看好中国的改革;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更是直言:中国可以实现跨越,“我相信中国正在向着成为21世纪第一流的国家稳步前进。”他们赞赏中国文化独特的包容与应变康复能力。他们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领导人身上,看到了坚韧灵活,看到了既独立又开放,善于以退为进、转败为胜。果然,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们自己就更没有理由反过来嘲笑我们百余年来改革开放、旧邦维新的大手笔了!
文化一经吸收采用,必然与本土文化结合。马克思主义到了中国,发展成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它们当然是中华文化而不可能是什么其他文化。孔子早就明白:“三人行,必有我师”“十室之邑,必有忠信”,而孟子干脆明确孔子是“集大成者”,是“圣之时者”,说明圣者也要追求现代化、当代化。
我们主张文化自信,不是说只有中华文化是优秀的。《礼记》早就告诉我们:“学然后知不足。”《尚书》的说法是:“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我们从不认为自身足够完满。我们对全球各国各地的文化必须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但我们必须重视、珍惜中华文化长久而又丰富的历史存在,重视它为我们当代快速发展所奠定的基础。越是经济全球化,越是西欧、北美取得了人类文化某些优势甚至主流地位,我们越要加倍珍惜自己的文化成果,越要思考为何或异其趣的中华文化对人类发展的参照作用越来越大。
(摘编自王蒙《旧邦维新的文化自信》)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是一种智慧,它不会越用越少,因为它有本土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特点
B.非中国原产、却已融入中餐文化的部分食材是文化有超越性与普适性的例子。
C.中国文化具有独特的包容与应变康复能力,善于以退为进,转败为胜。
D.西欧、北美取得文化优势甚至主流地位,对人类发展的参照作用越来越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以设疑方式提出论题,造成悬念,激发了读者的兴趣,引人深思。
B.文章从正反两个方面直接批驳了“中华文化没有自信”的论点,破立结合,论证严密。
C.文章以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作为例证,来证明“中国人是有文化自信的”的观点。
D.文章既有理论分析,也有事实论证,说理充分,从而强化了中心论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美、日不得不走向别人学习的道路,是因为他们虽有自己的文化,但本土文化有限。
B.学习先进的外来文化,为我所用,这给经久不衰的中华文化注入了新鲜活力。
C.孟子和孔子的名言,既表明文化需要借鉴与吸收,又表明圣者也要追求现代化、当代化。
D.中华文化和其他地域文化各有所长,所以各种文化要相互学习,不应厚此薄彼。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元旦前夕,习近平主席发表了新年贺词,以下是贺词中的一些句子。
①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②将改革进行到底。
③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
④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⑤逢山开路,遇水架桥。
⑥一诺千金。
以上这些金句,很快就在网上走红,引发无数人的共鸣。读了上面六句话,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以其中两句或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下面是某政务大厅为方便群众办理户口簿而编制的流程图,请将此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20个字。
下面一段文字在表述与论证上有一些问题,请对其进行修改并阐述理由。
多与人交谈,可以使自己的大脑得到锻炼。有些发明家就是在与生人的交谈中,受到启发,产生灵感,因而有所发明创造的。经常说话,尤其是在生人面前说话,总是尽量说准确、鲜明、生动些,这就能促进大脑功能的进化,可以锻炼大脑的思维能力。不少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当自己和生人交谈时,思路会变得敏锐起来,各种原先没有想到的内容,必定出现在脑海里。画家不停地挥毫泼墨,数学家不停地演算推导,都锻炼着头脑的机敏。为了提高工作能力,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多与生人交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水泡馒头发现里面添加“卫生纸”?前不久,这段据称是甘肃天水一家市场所销售馒头的视频在网上广为流传。经过监管部门彻查,网络视频是有意编造的谣言。这起网络谣言事件,让人联想起当年闹得 的“纸馅包子”事件。事后涉事媒体作出公开检讨,捏造假新闻的记者受到刑事处罚。
在如今的新媒体时代,每个网民都是报道者,都有可能成为谣言和假消息的传播者。利用食品安全对于公众的焦虑,传播和编造不实消息,几乎成了传播领域的顽疾。有数据显示,网络谣言中的食品安全信息占45%。不光有“卫生纸馒头”这样 的恶意传谣,也有以善意面目传播的伪科学信息。加强对食品安全领域的监管,打消公众“舌尖上的疑虑”,固然是消减类似谣言的根本之策。然而,完全消除真实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依然 。况且,随着现代人对健康的日益重视,任何关于食品安全的 都会触发公众敏感的神经,滋生谣言的土壤也会因此扩张。
科学与传播都需要质疑精神。如果受众看到食品安全的信息,( )。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人声鼎沸 耸人听闻 负重致远 风吹草动
B. 沸沸扬扬 骇人听闻 负重致远 蛛丝马迹
C. 人声鼎沸 骇人听闻 任重道远 蛛丝马迹
D. 沸沸扬扬 耸人听闻 任重道远 风吹草动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利用食品安全对于公众的焦虑,编造和传播不实消息,几乎成了传播领域的顽疾。
B. 利用公众对食品安全的焦虑,编造和传播不实消息,几乎成了传播领域的顽疾。
C. 利用公众对食品安全的焦虑,传播和编造不实消息,几乎成了传播领域的顽疾。
D. 利用公众关于食品安全的焦虑,编造和传播不实消息,几乎成了传播领域的顽疾。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都能问问来源和出处,细究事实和依据,就不至于助推谣言的再传播,至少不会被谣言所蒙蔽。
B. 都能细究事实和依据,问问来源和出处,就不至于被谣言所蒙蔽,至少不会助推谣言的再传播。
C. 都能问问来源和出处,细究事实和依据,就不至于被谣言所蒙蔽,至少不会助推谣言的再传播。
D. 都能细究事实和依据,问问来源和出处,就不至于助推谣言的再传播,至少不会被谣言所蒙蔽。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诗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只好以一 杯清酒祭月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
(2)李白的《蜀道难》中的“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开辟蜀道 所付出的代价及蜀道的模样。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用“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表达了自己不被重用的愤懑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