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许道宁画[注] 陈与义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许道宁画[注]

陈与义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2.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

 

1.C 2.“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意思是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从中可以看到诗人对这幅画高度赞美,称赞画之精妙。 【解析】 1.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错误,作者表达的是万里江山浓缩在尺牍之间的画作里。故C错误。 2.此题考查把握诗歌句子含义、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结合诗歌题目、作者、注释、诗句,整体理解诗歌内容,重点分析指定句子,组织答案。诗歌翻译:画作望去,满眼都是长江水,山体苍翠。万里江山,如今都在尺牍之间。白云飘荡在傍晚的树木上空。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结合苏轼说过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即这幅画包含着丰富的诗意,只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从而表达对画家画的高度赞美之情。许道宁,北宋画家。生卒年不详,活跃于北宋中期(约公元970年-1052年)。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多写林木、野水、秋江、雪景、寒林、渔浦等,并点缀行旅、野渡、捕鱼等人物,行笔简快,峰峦峭拔,林木劲硬。有《秋江渔艇图》、《关山密雪图》、《秋山萧寺图》传世。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萧何传(节选)

萧相囯何者,沛丰人也。以文无害为沛主吏掾高祖布衣时,何数以吏事护高祖。高祖为亭长,常左右之。及高祖沛公,何常为丞督事。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

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阸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汉二年,汉王与诸侯击楚,何守关中。关中事:计户口转漕给军。汉王数失军遁去,何常兴关中卒,辄补缺。上以此专属任何关中事。

汉三年,汉王与项羽相距京、索之间,上数使使劳苦丞相。鲍生谓丞相曰:“王暴衣露盖数使使劳苦君者有疑君心也为君计莫若遣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上必益信君。”于是何从其计,汉王大悦。

汉五年,既杀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群臣争功,岁余功不决。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酇侯,所食邑多。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锐,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高帝曰:“诸君知猎乎?”曰:“知之。”“知猎狗乎?”曰:“知之。”高帝曰:“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且诸君独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今箫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群臣皆莫敢言。

太史公曰:萧相国何于秦时为刀笔吏,录录未有奇节。及汉兴,而何之勋烂焉。

(选自《史记》,有删改)

(注)①无害:无比,无人能胜。②主吏掾:官名。秦县令属吏,主管群吏进退。③阸塞:险要之地。④转漕:转运粮饷。古时陆运称“转”,水运称“漕”。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王暴衣露盖数/使使劳苦君者/有疑君心也/为君计/莫若遣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上必益信君。

B.王暴衣露盖数/使使劳苦君者/有疑君心也/为君计/莫若遣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上必益信君。

C.王暴衣露盖/数使使劳苦君者/有疑君心也/为君计/莫若遣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上必益信君。

D.王暴衣露盖/数使使劳苦君者/有疑君心也/为君计/莫若遣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上必益信君。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祖,刘邦死后,群臣议定的庙号是“太祖”,溢号是“高皇帝”,庙号全称为“汉太祖高皇帝”。司马迁《史记》作《高祖本纪》,首称刘邦为高祖。

B.布衣,指麻布衣服,古代衣服的质料主要是丝与麻,丝织品价格昂贵,富贵人家才能穿用,平民百姓一般只能穿麻布衣服,因此布衣借指平民百姓。

C.酇侯,汉代分封的爵位名。—般认为周代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封爵—般是需要由贡献的,比如扶保刘邦的酇侯萧何。

D.食邑,又称采邑、采地、封地。它是中国古代诸侯封赐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但不包括土地上的劳动者。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萧何擅长文书,无人能比,曾经是沛县的官吏。汉高祖刘邦还奸是平民百姓的时候,萧何就多次凭借官吏的职权保护他。

B.沛公进入咸阳以后,任凭将领争抢瓜分珍宝钱财,唯独命萧何把秦朝丞相和御史保管的法律文献收藏起来。

C.平定了天下,论功行赏。群臣争功,汉高祖封萧何为酇侯,给予的食邑很多,其他功臣不服。高祖以猎人与猎狗打比方,以及追随自己打天下的人数来说服其他功臣。

D.司马迁对萧何做了评价,认为萧何在秦时充当刀笔吏,表现平平,“未有奇节”;到“汉兴”之时,萧何才施展抱负,大有建树,堪称“勋烂”。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汉王所以具知天下阸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2)汉三年,汉王与项羽相距京、索之间,上数使使劳苦丞相。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静夜品瓷

程应峰

夜静时分,忽地就想到了景德镇,想到了多年前不经意打碎的一只来自景德镇的薄胎青花瓷瓶,想到了曾经读过的一首诗,想到了诗中所写的“一根白发,掉落在洁白的瓷盘上,牵动心中万千愁绪”的情景,这情景,竟然一直存留在我的记忆之中。

都是因为瓷器。瓷器这东西,每一道工序都是一个故事,每一片温润都是一种情怀,每一缕光泽都闪烁着离奇的色彩,它总是古色古香、不著痕迹地将生活的美和好嵌入一个人的生命。

我有两次抵达景德镇的经历,一次是在梦里,一次是在梦外,这两次都披着夜色,悄悄的,静静的,没有喧闹和喧哗,但我却分明听见质地优雅的瓷器的声音天籁般传来。这声音,沾染着浓重的人文气息,漫溢华宇,贯穿古今,美轮美奂,直入心扉。

就像大都市总是陷落在繁华里一样,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景德镇总是陷在瓷器里。这里的花盆是瓷的,灯杆是瓷的,景观是瓷的,图案装饰也是瓷片镶嵌而成。比比皆是的商铺,摆放着五花八门的瓷器,旅馆、饭店、广场、游乐园,哪里都泛现着瓷器的光泽。那些看起来无处不在的,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瓷器,总是旗帜鲜明地撞入眼帘,令人心怡而感叹。就像有人说的,景德镇的瓷,比汉语里的词还要多得多哩。

灯影笼罩下的瓷都,是值得慢慢品味的。无须外在的叩击,这满街满巷遍布的瓷,就可以层层叠叠地在心中回响起来,回响起千年的美丽和沧桑。如此美妙的去处,如此美妙的音韵,是值得在静夜、在灯影月色里、在行云流水处细细品味的。

走过一家乐器店,我看见了各种瓷乐器:瓷排箫、陶埙、瓷琴、瓷二胡、瓷唢呐、蓝斑腰鼓等等,令人目不暇接。我不知道它们究竟能散发出怎样不同凡响的音韵,但在我的想象中,它们一定有着或厚重,或悠远,或美丽多姿,或情意绵绵的音韵,这音韵,有着不可抵御的诱惑力。

回转,静坐宾馆大堂,入目的博物架上,“荷花碗”、“旋纹樽”、“荷叶口瓶”……在声光电的策动下呈现出古朴、娴雅、沉静、大气之神韵,那优美的形态、别致的釉色、含蓄的花纹生动而传神,教人观之再三,不舍移步离去。是啊,最美的瓷器如淑女,最精致的瓷器如少女,就算在幽幽暗暗里,明明灭灭中,也能感受其晶莹剔透的质地,滑润如玉的釉面,以及迷离状态下所具有的神秘温润的气息。这聚集着东方女性纯洁、温柔、细腻、内敛品性的瓷器啊,究竟蕴涵着多少不为人知的生命美丽?透过眼前的瓷器,所能体验的,除了窑变的神奇,还有空明无尘的人间趣味。

无论读瓷还是听瓷,都需要慢慢慢慢地品。用心品了,就能品出它的源远,品出人类卓越的智慧,品出属于它的春花秋月,品出它所承载的历史蕴含。用心品瓷,可以让人沉入或清新或愉悦或凝重的人生境界里,继而在思想的枝丫上,长出簇新的可以自由飞翔的芽叶来。

(选自《文学与人生》,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以“夜静想到一只薄胎青花瓷瓶”与“一根白发,掉落在洁白的瓷盘上”诗句开头,既呼应题目,又增添文化气息。

B.文中多处运用比喻,如“就像大都市陷落在繁华里一样”、“最美的瓷器如少女”,起到了化抽象为具体的作用。

C.文章开头从夜静时分想起瓷器写起,然后展开梦里梦外听瓷与读瓷的经历,随之触发人生的思考,构思巧妙,感情真挚。

D.文章总体上运用了象征手法,字面上写品瓷,实际上是借品瓷写人生,强调人们要像品读瓷器一样品读人生独特的滋味。

2.请结合全文简析文章结尾画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3.从全文看,作者静夜品瓷品出了哪些韵味?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诗词唱经典,中国正流行”,第一季《经典咏流传》的热播,让中国的传统诗词“火”到世界的各个角落,也让更多国家的人来“咏”唱中国最美的经典诗词。

在第一季节目中,果敢Duplessy疯马乐队融汇中法印蒙四国乐风,以中西方结合的方式诠释《登鹳雀楼》这首“登高望远”之作,成为了经典作品“国际化”最好的例证。这首仅有20个字的经典诗词传至遥远的欧洲,被维也纳莫扎特童声合唱团以中英德三国语言再次唱响。当《登鹳雀楼》的歌声在多瑙河畔响起,孩子们悠扬动听的歌声与果敢的演奏交响共鸣,带给众人别样的感动。

《登鹳雀楼》的英译之作出自97岁高龄的翻译巨匠许渊冲老先生。工整和谐的英文翻译,“更上一层楼”的开阔胸襟跃然眼前,让国内外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许渊冲老先生本人也表示:“这样中青结合,中西合璧的方式能让中国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要让外国人也能感受到中国文化的美。”站在新时代回望经典,它们依然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情感认同,期待第二季经典咏流传》能有更多可唤起思考的经典传播,让中国诗词从“流行”真正走向“流传”。

摘编自《再造流行与经典﹤经典咏流传﹥重磅回归》,中国经济网2019年1月29日

材料二:

《经典咏流传》第二季紧跟新时代,大胆运用新技术、新机制、新模式,在融媒体传播方面进行创新性的突破和升级。首先,根据“台网融合,先网后台”原则,节目将在播出前推出一系列新媒体产品,包括微博话题互动、线上活动发起、原创作品征集、短视频投放等,形成融媒体传播矩阵。这一季打造出“读诗成曲”和融媒体互动的节目模式。观众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选择朗读自己喜爱的诗词,还可以听到用自己声音唱出的诗词唱段。“读诗成曲”是将诗词传唱与AI技术深度结合的一个极具代表性和创新性意义的挑战。总导演田梅表示:“为了让大众有更好的体验,‘读诗成曲’在线互动系统一直在测试、完善,可以说这是一项前所未有的尝试,它迈出了AI语音在文娱跨界应用上的第一步。”

另外,节目还将采用仿真AI的技术,合成一个虚拟的撒贝宁形象,邀请线下观众完成“读诗成曲”的实时互动,并在大屏同步呈现这一内容,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在融媒体传播中的作用。节目打通各种资源,实现全媒体传播。

(摘编自《﹤经典咏流传﹥引领潮流的融媒体文化传播》,光明网2019年1月28日)

材料三:

和引进模式节目的遇冷、疲软相比,原创文化节目的全面发力是近年来电视综艺领域的最大亮点。去年和今年年初,以《朗读者》《国家宝藏》《经典咏流传》等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类综艺节目在众多综艺中脱颖而出,成为时下的热点节目,不论是《朗读者》的“访谈+朗读”模式、《国家宝藏》的“记录式综艺”新形态、还是《经典咏流传》对诗传播模式的新开拓,都令人耳目一新。这些节目的创作者深耕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积极拓展选题思路,开辟出了众多新的主题领域,极大地丰富了节目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表现面向。在表现形式、叙事手法等方面,原创文化节目也从单向度、说教式的知识教育普及,到各种知识问答竞赛,再到以故事讲述、情怀传递、文化传承为核心的全民参与互动模式,实现了模式更新与电视叙述语态的蝶变。

摘编自文卫华《综艺节目:原创类文化节目集体发力》,《光明日报》2018年4月26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登鹳雀楼》被外国乐队和外国合唱团用中西结合的方式成功演绎,向世界传递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美。

B. 《经典咏流传》第二季的“读诗成曲”,首次将诗词传唱与AI技术深度结合,以求带给观众好的体验。

C. 融媒体互动的表现是采用AI技术合成虚拟主持人,与线下观众实时互动并且在大屏同步呈现这一内容。

D. 《朗读者》与《经典咏流传》都并非引进模式的节目,它们创新了文化节目的模式与电视叙述语态。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随着第一季《经典咏流传》的热播,中国传统诗词用中西合璧的形式在世界流行开来。

B. 许渊冲不遗余力地传播中国文化,他翻译的《登鹳雀楼》既有诗歌的形式美又传其神。

C. 《经典咏流传》第一季第二季的创作者,都深耕了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注重节目的传播方式。

D. 第二季《经典咏流传》有创新性的突破和升级,能让中国诗词从“流行”走向“流传”。

3.以上三则材料中,“中国经济网”“光明网”和《光明日报》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文化被看作是一个民族在漫长的生存过程中积累下的一组信息。在本质上文化是非物质的,但它往往附着于某些物质上得以流传,如建筑、石刻、竹帛纸书等。更有一些直接借助人脑储存,如口头流传的一些史诗、歌曲等。文化应分为不同功用,如政治(古人称“经邦济世”之术,与现在的经济概念有些不同)、娱乐功用以及在科学技术、观念和信仰等方面的功用,这些功用不应混淆。

②文化中最早出现的大概就是娱乐功能。鲁迅所说原始人抬木头时发出的“吭唷吭唷”之声,渔猎之族在石头和崖壁上刻画动植物形象,这些行为都没什么功利性,只是为了愉悦身心而已。这些行为后来被我们称为文艺。宽泛一点,饮食文化之类也可列入其中。多样性是娱乐性文化非常重要的一点,保持和发展多样性、拯救濒危文化都是非常重要的工作。

③国家消亡的主要原因是政治腐败,军事、经济落后,与文艺没有太大关系。中国早就创造了灿烂的文学艺术,推崇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饮食文化。只是腐败的统治者往往将大量社会资源用于享受这种精细的文艺,造成批判者迁怒于这些娱乐性的文化功能。文艺本没有亡国的罪过,不是“后庭花”亡宋,而是宋朝有问题的政治和军事体制。文人不解,讹传至今。文艺本质上是没有功利性的,我们不应对此要求太多。对本土的、外来的文艺都不必以有用无用权衡,只要无害即可。但文艺在许多情况下能被附加许多功利性的功能。如战争中的军歌等。寓教于乐,更容易被人接受。但这不意味着没有“教”的“乐”就应该淘汰。

④中国文化是唯一不被宗教左右的成熟文化。过去西方学者认为这是原始文化的特征。通过更多地了解中国文化,持这一观点的学者已越来越少。但又有一些学者认为中国的宗教是儒教。其实在中国虽然常将儒道释三者并立称为“三教”,许多地方神庙中也供奉孔子像,但儒其实只是儒学,它主要传播一种价值观和道德观。这一观念对中华民族概念的形成和国家的稳定极为重要,因此被历届统治者推崇。它有很多积极的因素,也有自身的和后来统治者为强化自己的统治加入的消极因素。如反对变革、维持现有秩序以及一些落后的伦理观。

⑤经过几千年积淀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是全人类最有价值的信息资源之一。我们任何一个个体对她的了解都是管中窥豹。连钱钟书这样的国学大师也只敢将自己的文集称作《管锥编》,像我们这些知之不多的人更不能妄下“无用”或“过时”的结论。

(有删改)

1.从原文看,下列对“文化”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被认为是一个民族在漫长的生存过程中积累下的一组信息。

B.文化有的附着于某些物质上得以流传,有的直接借助人脑储存。

C.文化应分为不同功用,文化中最早出现的可能是娱乐功用。

D.过去西方学者认为,不被宗教左右的成熟文化是原始文化的特征。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②段举鲁迅所说的例子是为了说明原始人那些行为没什么功利性,只是为了愉身心而已。

B.第③段用“后庭花”之例说明文艺本没有亡国的罪过。

C.第③段用“战争中的军歌”之例说明文艺在许多情况下能被附加许多功利性的功能。

D.第⑤段用钱钟书之例说明中国早就创造了灿烂的文学艺术。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历史上的统治者为了强化自己的统治,将反对变革等一些落后的伦理观加入儒学。

B.原始人抬木头时发出的“吭唷吭唷”之声,渔猎之族在石头和崖壁上刻画动植物形象以及饮食文化都属于文艺。

C.作为“三教”之一的儒教,其传播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对中华民族概念的形成极为重要。

D.多样性是娱乐性文化最重要的一点,保持和发展多样性、拯救濒危文化都是非常重要的工作。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为激励子女经常到护理院探望父母长辈,苏州一家护理院别出心裁地推出了“奖孝金”管理制度。这项制度规定:子女两个月内到护理院探望父母长辈超过30次,就可获200元现金抵用券。“奖孝金”现金抵用券,可以在缴纳老人相关费用时抵用。据了解,规定实施后,子女看望老人的次数暴增。护理院的这 一规定也引来众多网友热议,有网友认为这是用金钱买亲情,子女如因为钱而看望老人,会更伤老人的心。但也有网友赞同护理院的做法,认为只要能解决问题就是好办法。

对此现象及引发的争议,你有怎样的看法或感悟?

要求: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选文体,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