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薪旺万代家业隆,火留子孙沐春风。 ——中国传统经典...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薪旺万代家业隆,火留子孙沐春风。

——中国传统经典名句

后代人抛弃了前代人的事业,如同抛弃了几条搁浅的船。

——佚名

读了上面的两则材料,你有何感想或思考?请结合你的生活经历或对传统文化的社会体验,写一篇文章。要求:文体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用心捡拾前人留下的麦穂 “后代人抛弃了前代人的事业,如同抛弃了几条搁浅的船。”这句话一针见血且生动形象地指出了现代人在对待前人留下的事业时的错误做法。前人留下的“麦穗”,需要我们用心捡拾,用心传承。 五千年中华文明史中,传统文化闪耀着璀璨的光芒。用心捡拾传统文化的“麦穗”,正是当今我国文化廸设的重要任务之一。 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薪旺万代家业隆,火留子孙沐春风”,这些“麦穗”是“玉不琢,不成器”“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书中自有黄金屋”之类的金玉良言,这些“麦穗”是戏曲中唱念做打的基本功和生旦净末丑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这些“麦穗”是街头巷尾的叫卖声和各行各业能工巧匠的传统手艺……这些“麦穂”绝非人们于一朝一夕间凭灵光一现就可以获得,它需要一代代人去用心捡拾持续传承才能大放异彩。 用心捡拾不是那种“一阵风到过,再也不见一丝痕迹”。因相关电视节目、纪录片的热播,人们对于传统文化传承的关注曾掀起热潮,但热度逐渐消退时,又有多少人真正地去继续捡拾传统文化的“麦穗”呢?放眼望去,各项申遗活动都在轰轰烈烈风风火火地进行,但申遗成功之后,皮影、织造技术、剪纸艺术、秦腔、古筝制造等传统文化的下一代的传人在哪里呢? 那么,用心捡拾前人留下的“麦穂”需要我们如何做呢?答案只有八个字——“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学古人,法无一可;竟似古人,何处著我?”我们也要像魯迅先生那样“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命题方式:材料作文 审题要点:材料作文的审题一般注意材料中的关键词,材料的主旨,各要素之间的因果关系。此题可根据材料中的关键词和分析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立意。 具体过程: 抓住材料关键词:薪,万代,家,火,子孙,春风,传统,经典名,后代,前代,抛弃,搁浅,船,传统文化,社会体验。 分析要素之间的关系:此考题是一个材料作文,引用两则材料,有逻辑交叉关系,解析材料可就共同点来解析。 两则材料共同指向了“传承”这一话题,再根据题干中的写作要求,立意时从正确传承传统文化切入即为最佳立意。 关于“传承”这一话题的写作,我们无外乎要思考三个方面的问题:什么是传承?为什么要传承?怎样传承? “薪旺万代家业隆,火留子孙沐春风”,传承首先是“传”,继而是“承”,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后者是前者的延续,二者缺一不可。作为民族立足之本的传统文化,更需要我们的薪火相传,对其传承的过程就是一个民族发展接力的过程。 传承是一件不容小觑的事情,因为它不同于继承。传承的目的是保护并达到“古为今用”,所以在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中,一方面要注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让其变得更加充实、强大,要让其步入良性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另一方面要与时俱进,赋予旧的东西以时代特征,体现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其在新时代中凸显自己的内涵,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也就是说,要正确传承,需要勇气,需要有眼光,需要采取正确的方法,不能把其等同于继承,也不能将其置于创新的对立面。 将这三个方面把握好,并重点侧重于第三方面,无论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都可以写得思想深刻。 【立意】 ①用心捡拾前人留下的麦穂。 ②薪火相传。 ③传续永不断。 【素材】 1、在当今社会蓬勃发展的时代,人们都在物质上不断的追求,在生活水平上不断的提高,在工作上同时也是精益求精,但是,人们又会停下来思考那份对于文化的纪念吗?不,不会。然而,在中国古代,有许多优秀的手艺都是因为没有人传承而在现在已断绝了,我们不能让历史成为历史,要让他们成为未来,而唯一的方法就是,每个人都应该随时接受着古老文化的熏陶,让这种传承成为永远,这样,在中国的标点上,就只有分号,没有句号。 2、屋檐上的水滴随着时光的推流而一滴滴地掉落在那堆积了一厘米深的小水晕中,泛起了小小的涟漪,望着眼前这一雨纷纷的美景,忽然一阵粽叶香,耐人寻味。“菊花园,炒米饼,糯米团,阿妈带我去睇龙船……”这是小时候奶奶抱着我,在端午节时嘴中念着的歌谣。而这种古老的气息还能代代相传吗? 3、唐朝贞观年间,西城回纶国是大唐的藩国,一次,回纶国为了表示对大唐的友好,派使者带一批珍宝见唐王,其中最珍贵的是白天鹅。途中,白天鹅不谨飞走,使者只拔下几根鹅毛,却没能抓住白天鹅,使者在担心害怕之余吧鹅毛献给了唐太宗,唐代宗并没有怪罪他,反而觉得他忠诚老实,不辱使命,从此,“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的故事干为流传开来。中国传统礼仪,应是体现精神价值的生活方式,传录它可以使我们的礼仪化发扬光大。 4、上下五千年,中国一路风尘仆仆走来,脚下踏的是深厚的文化底蕴。但在今天,一提及中国传统礼仪,大多数人并没有什么清晰概念,甚至则一位这种传统礼仪人化是过时的东西。因此,中国礼仪文化正在遭受着史无前例的以往与不屑。然而,中华民族传统礼仪文化是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处理人际关系的实践结晶,是人与人之间行为规范的准则。 5、统文化如同民族的灵魂,蕴含着不屈的希望与力量;传统文化是民族发展的原动力,给人们勇攀高峰的斗志与毅力;传统文化仿佛是一座沟通世界的桥梁,传递给世界温暖与色彩。因此,我想说:让我们共同守护我们的传统文化吧!最近名为“全世界最有影响力的前十二名文化大国”的调查结果已经揭晓。中国以拥有众多的优秀传统文化位居第二名,这个好消息令大家欢欣不已。但当我们静下心来与拥有众多备受欢迎的现代文化的美国作比较时,我们的优势在于我们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然而在我们的传统文化被很多外国朋友欣赏的时候,我们自身是否足够重视它呢?果我们不能很好地传承传统文化,这难道不是我们民族的悲哀吗? 【结构】 议论文的结构较为常见的是并列式、层进式和对比式。此题可采用并列式的结构行文,首先通过分析材料由此自己的观点;然后采用并列的方式进行论述,并列式注意分论点的提取,如此题可围绕“用心捡拾前人留下的麦穂”这一中心论点从“是什么”“为什么”两个角度论述;最后回扣论点总结全文。安排结果时刻意凸显一下标题、开头、结尾的照应关系。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面是某校教师讲授《生活和生产中的流程》而编写的教学流程图,请把这个图撰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10个字。

 

查看答案

下面是张华写给王老师的一份留言条,其中有五处用语不恰当,请找出并作修改。

尊敬的王老师:

您好!

时光如梭,转眼高中毕业已一年有余。今天,我登门造访。一则受家父嘱托,前来聊表感恩之情;二则您敬赠给我的佳作,已经拜读完毕,前来切磋。不想老师您不在家中,特留下此便条,望知悉。

学生:张华

9月19日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画是融中国哲学思想、美学精神、绘画理念于一体的民族艺术。20世纪以来,新的文化思潮和艺术观念不断对中国化领域产生冲击,画家们既要突破传统观念推陈出新,又要继承传统发扬光大中国文化精神,(      ),也造就了当今画坛的各种风格。

作为中华文化的传统瑰宝,中国画的笔墨纸砚等工具材料和表现方式有着其他画种无法比拟的特殊性。为历代画家崇尚与传承,其伟大而完整的绘画体系,成就了一代代宗师。然而,也正是这千百来逐渐趋于完美的绘画准则,让一些画家“长跪不起”,不敢轻易逾越雷池,仍在使用今日的笔墨纸张道说古人程式化的话语。事实上,单凭笔墨功力,是无法成就作品艺术灵魂的,画家能否凭借自己的生活积累和艺术感受,让传统文化内涵及现代人文精神在画面上得到充分体现,是新时代美术创作并行不悖的艺术法则。新时代的中国画创作者,应该以笔墨激扬时代精神,让中国画在多元共融的艺术格局中保持鲜活的生命力。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这其中尺度的把握使画家对中国文化的不同理解

B. 这其中尺度的把握体现着画家对中国文化的不同理解

C. 面家对中国文化的不同理解,影响他们对其中尺度的把握

D. 画家对中国文化的不同理解使他们对其中尺度的把握不同

2.对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长跪不起”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 我站在山脚抬头望去,只见无数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向山顶延伸着。

B. 父亲的话让我意识到,要打破我们父子之间这层令人悲哀的“厚壁障”太难了。

C. 著名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那样,“形神兼备,充满生机”

D. 他们的做法彻底撕掉了自己“文明”的面具,真相赤裸裸地展现在大家面前。

3.文中面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画家凭借自己的生活积累和艺术感觉,让传统文化内涵及现代人文精神在画面上得到充分体现,是新时代美术创作至关重要的艺术法则。

B. 画家能否凭借自己的生活积累和艺术感觉,让传统文化内涵及现代人文精神在画面上得到充分呈现,是新时代美术创作并行不悖的艺术法则。

C. 画家凭借自己的生活积累和艺术感觉,让传统文化内涵及现代人文精神在画面上得到充分呈现,是新时代美术创作并行不悖的艺术法则。

D. 画家能否凭借自己的生活积累和艺术感觉,让传统文化内涵及现代人文精神在画面上得到充分体现,是新时代类术创作至关重要的艺术法则。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中,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写出潼关地势险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追忆往事,是陆游诗歌中常有的内容,如《书愤》一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一联,就是对抗金历史的回忆。

(3)“没有人是天生就懂得道理的”,这与《师说》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一致。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许道宁画[注]

陈与义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2.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