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部《战争与和平》,草婴翻译了6年。他一生追求像原著一样的艺术标准,翻译作品始终遵从六道工序:研读原著、译文、读译文、请人朗读、交编审、打磨求“神韵”。连环画泰斗贺友直的作品被称为“把故事画活了”,生前却自称是个“大匠人”,“蜗居”闹市数十年,每日挥毫不止,在中国传统线描中融入西画写实造型方法,将线描艺术推向高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独具匠心,终而造诣精深,成其大器。
匠心之道,看似无着处,实则有迹可循。有一本叫《匠人精神》的书,这样讲成为一流工匠的“守破离”:跟着师傅修业谓之“守”,在传承中加入自己想法谓之“破”,开创自己新境界谓之“离”。由此我们也可以引申为各行业的匠心之道:守,以理想为基,久久为功而不改初衷,精益求精而臻于至善;破,以思考为底,无思考则无变化,无变化则始终是老样子,学而思才能“芳林新叶催陈叶”;离,以创新为核,有非同寻常的构想,方能“人无我有,人有我强”。草婴、贺友直等的艺术造诣,可说是对此的生动诠释。善于“守破离”,何愁不能有所创造,有所成就?
守,意味着长久等待和超常吃苦。当年,法拉第要弟子每天记录实验结果,弟子觉得这事枯燥乏味没意义,不久就走了。后来,法拉第因电磁学方面的重大发现而获得殊荣,面对一事无成又找上门来的弟子,他说自己不过是把弟子认为没意义的事坚持了10年,在记下数千个“NO”之后,终于写下了一个“YES”。今天,有的研究者缺少坐“十年冷板凳”的决心和毅力,耐不了寂寞,稳不住心神。有的人在立项资助“诱惑”下,频繁转换科研“频道”,甲地优惠到甲地,乙地优惠又跑回乙地。心上长草“守不住”,飘移不定,又如何能把一件事干到极致?
破,意味着在突破和完善中超越。齐白石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这是要后人不能止步于临摹,而要学其神韵善突破。一种现象存在已久,学某某而安于做“小某某”或“小小某某”。如同“受过训练的跳蚤”,即使盖板已拿掉,也不会越过原有高度。没有“破”,“守”则成墨守成规,“离”则无从谈起。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前人技艺再高,也终究有局限性。小疑小进,大疑大进。扬前人所长而补其短,方能在推陈出新中别开生面。
离,意味着在颠覆成见中寻求新发现。当年,女科学家麦克林托克发现“跳跃基因”。因其“离经叛道”,同行骂她疯了。多年后,其成果才得到承认,她也因此获诺贝尔奖。“破”属于推陈出新,是横向进步;“离”属于颠覆性创新,是纵向进步。历史的高峰永无止境,“不日新者必日退”。多些颠覆性创新,才会有一个又一个“山外山、峰有峰”。对新发现应先察而勿先骂,宽容“离经叛道”,激励“异想天开”,为颠覆性创新批量出现营造优良土壤。
“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匠心是精雕细刻和精益求精之心,是追求卓越不断超越之心,是破除成见不断创新之心。匠心之道贵在“守破离”。
(摘编自刘根生《匠心之道“守破离”》)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草婴是一个能守住匠心的翻译家,严格遵从翻译的工序,一生都追求艺术的高标准。
B.贺友直造诣精深,既有对中国传统线描的坚守,也融入了西画写实的元素,实现突破。
C.今天的研究者缺乏匠心精神,频繁转换研究阵地获取立项资助,因此造诣不深。
D.对待新发现,我们应持一种宽容的态度,这有助于获得大量的创新性成果。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引用草婴和贺友直两个正面的事例引出本文论述的话题,匠心之道。
B.文章第二段明确了匠心之道的内涵,接下来的文段从“守”“破”“离”三个角度层层深入展开论证。
C.文章关于“破”的认识体现出辩证的态度,论证时综合采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
D.文章在论证“离”时指出颠覆成见突破创新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这也从一个角度证明了精益求精而臻于至善的“守”之道的必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法拉第凭借长久的等待和超常的吃苦最终获得了电磁学研究的殊荣,说明“守”是一切进步的根源。
B.昔孔夫子领七十二弟子周游列国十余年,不舍不弃,不离不散。这一事例主要彰显的是文中“破”的精神内涵。
C.“守”是不改初衷,“破”和“离”要求在守的基础上有创新和超越,因此,“破”和“离”比“守”更为重要。
D.只有不断的“破”和“离”,才能打破局限性到达新的高度,这一观点是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鹊桥仙
秦 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1.“飞星传恨”中为什么是“恨”而不是“爱”?
2.“金风玉露”是什么意思?运用这个意象有什么好处?
3.分析这首词的修辞特点。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虞美人
李 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注)李煜(937—978),南唐后主。开宝八年(975),南唐被北宋攻克,李煜被软禁于北宋都城汴京为囚。这首词作于这一时期,表达了词人对故国的深切怀念。
1.“春花秋月”是美景,词人为什么要追问它“何时了”?
2.“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千古传颂的名句,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这首词笔法起伏跌宕,词人是如何将现实和回忆联系在一起的?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芙蓉”,即荷花。首句用给人以清幽、高洁感觉的荷花,营造了清幽,高洁的意境。
B.“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这两句点明了远方丈夫的忧思源于对故乡妻子的思念。
C.“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设置悬念,写故乡的妻子担心丈夫收不到寄出的芙蓉。
D.全诗运用借景抒情及白描手法,抒写漂泊异地的失意者的离别相思之情。
2.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这两句诗在整首诗中起到什么作用?
3.这首诗表达了游子内心深切的忧伤,请简要回答游子为何忧伤。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静 女
《诗经·邶风》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1.下列对《静女》一诗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赋体诗,它运用“直陈其事”的手法,采用三章连唱的形式来叙写故事,感情回环往复,内容富于变化,充分体现了民歌的特色。
B.本诗以生动的语言风趣的细节,表现了一对男女青年热恋中的情趣,人物神形毕现,呼之欲出。
C.“说怿女美”“匪女之为美”这两句借物抒情,意涉双关,表面上男青年是在赞美姑娘馈赠给他的信物,实则表达了他对姑娘的挚爱之情。
D.“自牧归荑,洵美且异”用借代的手法,以初生黄草白而柔嫩的特点,象征爱情的真诚和纯美。
2.“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这两句刻画人物形象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补写出空缺部分。
(1)《静女》
①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惟妙惟肖地描绘了小伙子未见恋人时那种焦灼不安的情态。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双关语来赞美姑娘。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说,并不是茅草本身美,而是因为爱人送的才美,这是爱人及物,移情于物的手法。
(2)《涉江采芙蓉》
①诗中写主人公还顾张望,感情痛苦到极点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写主人公担忧此生不能与心爱的人相守相聚,黯然神伤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运用比兴手法写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及营造的清幽,高洁的意境。
(3)《虞美人》
①除春花秋月之外,“___________________”也是勾起词人故国之思的景象;而“___________________”则是词人无尽愁绪的形象描绘。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江水比喻自己的愁绪,抒发亡国之君无尽的痛苦之情。
③词中直接抒发词人内心的故国之思和亡国之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鹊桥仙》
①秦观在《鹊桥仙》中表明爱情天长地久,不在一朝一夕的依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鹊桥仙》里赞叹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的七夕相会胜似人间长相厮守的美好,正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鹊桥仙》巧妙表现牛郎织女临别时依恋怅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④《鹊桥仙》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照应“银汉迢迢”,即景设喻,写两情相会温柔缠绵;“_____________________”写七夕佳期竟然像梦幻,才相见又分离,怎不令人心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