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南方人爱吃馄饨,______________  ,这是地区饮食习惯差别之一例。馄饨和饺子都是用薄面裹馅,或蒸或煮而食,_____________ 。所不同者,馄饨的形状像中国护士的帽子,而饺子的形状却像半圆的月亮。其实,在早些时候,_____________  ,也没有形状的差别,凡薄面裹馅的食物通称为“馄饨”。

 

①北方人爱吃饺子 ②制作方法大致相同 ③并无馄饨和饺子之分 【解析】 试题 ①句依据上文“南方人爱吃馄饨”和下文“馄饨和饺子都是用薄面裹馅”可以推知要补写的内容是“北方人爱吃饺子 ”。 ②句由前文“馄饨和饺子都是用薄面裹馅,或蒸或煮而食”,可知“制作方法大致相同 ”。 ③句由后文“也没有形状的差别”可知,早些时候,“并无馄饨和饺子之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语言文字运用

自微信开启“三天朋友圈可见”功能后,有朋友用实际行动支持着这一功能——把自己三天之前的生活动态隐藏起来,只向外界展示最近三天的内容。

社会学里有“自我呈现”的理论:人们在社交网络里希望展现的自我和真实的自我不同。换个角度(   )去想:我有自己的隐私,不想透露给别人太多个人信息。 

换言之,“展示”本身很复杂,不同人会选择不同维度的呈现方式:有人(   ),喜欢炫示自己,或者的确有一些值得炫示的资本,或财富或才华,或者是高颜值和曼妙的身材,哪怕是在网上插科打诨的能力,都会被一些人当成展现自身魅力的渠道,而朋友圈自然就是最好的展示窗口。 

但对更多人来说,______,或出于现实的考虑,或与低调的性格有关,他们不愿意让外人看到自己生活更真实和全面的信息。他们会认为朋友圈是真的“朋友圈”,只有真正的朋友才能分享自己生活里的苦乐悲欣,其他人只是“外人”。他们设置“三天可见”是一种自我保护的行为,合情合理, (    )。 

近年社交网络已经纳入了我们的生活,尤其是年轻人对社交网络更为熟悉乃至依赖,平台也表现出“百舸争流”的发展局面。因此,“三天朋友圈可见”的本质是在网络和现实生活趋于合流的前提下进行自我保护的方式。毕竟,几乎没人希望自己成为橱窗里展示的“模特”,成为并未深交的“朋友”(        )的对象。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中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身临其境 意气飞扬 毋庸置疑 津津乐道

B.身临其境 志得意满 毋庸置疑 评头论足

C.设身处地 意气飞扬 无可厚非 评头论足

D.设身处地 志得意满 无可厚非 津津乐道

2.下列在文中横线上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生活本身并无太多值得炫示之处

B.生活本来就是精彩纷呈、令人心动的

C.生活原本就没有值得炫示的东西

D.生活本身就充满着神秘色彩,引诱人一窥究竟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近年社交网络已经纳入了我们的生活,尤其是年轻人对社交网络更为熟悉乃至依赖,平台也呈现“百舸争流”的发展局面。

B.近年社交网络已经深入了我们的生活,社交网络尤其对年轻人更为熟悉乃至依赖,平台也呈现“百舸争流”的发展局面。

C.近年社交网络已经深入了我们的生活,社交网络尤其对年轻人更为熟悉乃至依赖,平台也表现出“百舸争流”的发展局面。

D.近年社交网络已经深入了我们的生活,尤其是年轻人对社交网络更为熟悉乃至依赖,平台也呈现“百舸争流”的发展局面。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古代文人擅长借“梦”寄托情思,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写弹琵琶女子回忆辛酸的往事和面对眼下的痛苦遭遇,不由得老泪纵横:____________

(2)《蜀道难》中,描写行人走在蜀道上可以摸到星辰,并且呼吸紧张、抚胸长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描写阿房宫宫室建筑的走势形状和结构精巧工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

[宋]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红蕖,红荷花的别名。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上片“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两句远近结合,既有动景,又有静景,意象开阔,层次分明。在短短的两句中竟然写出了林、山、竹、墙、蝉、草、池塘七种景物。

B.“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是本词的点睛之笔,“殷勤”运用拟人手法,使雨有了人的情意。在这两个字里,还含有某些意外之意,即是说:有谁还能想到几经贬谪的词人呢?大概世人早已把我忘却了,唯有天公还想到我,为我降下这场雨。

C.“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写作者太阳西下时手拄藜杖缓步游赏,表现他自得其乐的状态。这三句似人物素描画,通过外部形象显示其内心世界,也是高明的手法。

D.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刻画人物形象,描写人物的心理状态。描写了作者村中游赏时偶遇细雨,但仍欣赏了一派树林葱郁、蝉声四起的夏末秋初雨后村舍之景。

2.请简要分析“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一句在景物描写方面的特点。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

沈鲤,字仲化,归德人。嘉靖中举乡试。师尚诏作乱,陷归德,已而西去。鲤策贼必再至,急白守臣,捕杀城中通贼者,严为守具。贼还逼,见有备,去。四十四年,成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大学士高拱,其座主①又乡人也,未尝以私谒。神宗在东宫,鲤为讲官。尝令诸讲官书扇鲤书魏卞兰《太子颂》以进,因命陈清大义甚悉神宗咨美遂蒙眷比即位用宫寮恩进编修旋进左赞善。每直讲,举止端雅,所陈说独契帝心。帝亟称之。连遭父母丧,帝数问沈讲官何在,又问服阕期,命先补讲官俟之。万历九年还朝。明年秋,擢侍讲学士,再迁礼部右侍郎。寻改吏部,进左侍郎。屏绝私交,好推毂贤士,不使知。十二年冬,拜礼部尚书。鲤初官翰林,中官黄锦缘同乡以币交,拒不纳。教习内书堂,侍讲筵,皆数与巨珰②接,未尝与交。及官愈高,益无所假借,虽上命及政府指,不徇也。鲤素鲠亮。其在部持典礼,多所建白。念时俗侈靡,稽先朝典制,自丧祭、冠婚、宫室、器服率定为中制,颁天下。帝忧旱,步祷郊坛,议分遣大臣祷天下名山大川。鲤言使臣往来驿骚,恐重困民,请斋戒三日,以告文授太常属致之,罢寺观勿祷,帝多可其奏。初,藩府有所奏请,贿中贵居间,礼臣不敢违,辄如志。至鲤,一切格之。中贵皆大怨,数以事间于帝。帝渐不能无疑,累加诘责,且夺其俸。鲤自是有去志。而时行③衔鲤不附己,亦忌之。鲤遇事秉正不挠。压于一贯④,志不尽行。而是时一贯数被论,引疾杜门,鲤乃得行阁事。云南武弁杀税使杨荣,帝怒甚,将遣官逮治。鲤具陈荣罪状,请诛为首杀荣者,而贷其余,乃不果逮。时一贯虽称疾杜门,而章奏多即家拟旨,鲤力言非故事。鲤既积忤一贯,一贯将去,虑鲤在,贻己后忧,欲与俱去,密倾之。帝亦嫌鲤方鲠,因鲤乞休,遽命与一贯同致仕。赓⑤疏乞留鲤,不报。既抵家,疏谢,犹极陈怠政之弊。年八十,遣官存问,赉银币。鲤奏谢,复陈时政要务。又五年卒,年八十五。赠太师,谥文端。

(节选自《明史•沈鲤传》)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尝令诸讲官书扇\鲤书魏卞兰《太子颂》以进\因命陈清\大义甚悉\神宗咨美\遂蒙眷比\即位用宫寮恩\进编修\旋进左赞善

B.尝令诸讲官书扇\鲤书魏卞兰《太子颂》以进\因命陈清大义\甚悉神宗咨美\遂蒙眷比\即位用宫寮恩\进编修旋\进左赞善

C.尝令诸讲官书扇\鲤书魏卞兰《太子颂》以进\因命陈清大义\甚悉\神宗咨美\遂蒙眷\比即位\用宫寮恩\进编修\旋进左赞善

D.尝令诸讲官书扇\鲤书魏卞兰《太子颂》以进\因命陈清\大义甚悉\神宗咨美\遂蒙眷\比即位\用宫寮恩\进编修\旋进左赞善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服阙是指正处在服丧期,中国古代服丧制度的规格、时间等等足按照严格的亲疏远近来制定的,从重到轻,依次分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种。

B.中官是古代官名,自唐以后,掌天文历法之官,也以春、夏、中、秋、冬官分称,各设正一人;有时也星位或星区名;另外,中官还是“宦官”的别称。

C.讲筵一般是指讲学讲经的处所,有时候也特指天子的御前讲席。筵是古时铺在地上供人坐的垫底的竹席,古人席地而坐,设席不止一层,紧靠地面的一层称筵。

D.冠婚指冠礼和婚礼,冠礼表示男女育年至一定年龄,可以婚嫁,并从此作为一个成年人,参加各项活动。按周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天子诸侯,多提早行礼。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军碑的一项是

A.沈鲤富有远见。当叛贼占领归德又西逃后,他叮嘱驻守大臣一定要严加防备,以防叛贼再次来袭。不久,叛贼果然又来了,但看到城中有防备,就离开了。

B.沈鲤关注民生。皇帝担心旱灾想要派遺大臣到全国的名山大川祈祷,沈鲤认为此举会给带来负担就建议下令停止祈祷,皇上赞许并接受了他的提议。

C.沈鲤忠君爱国。他退休回家上书感谢皇恩时不忘陈述时政流弊,当皇帝派人到他的家里的时候,他上奏感谢的同时仍旧不忘谈论时政要务,关心国家安危。

D.沈鲤耿直光明,他的老乡是主考官,他没有去拉关系,他为官讲学的时候也不结交权贵。沈一贯称病在家,奏章多在家里拟定,沈鲤认为这是不符合常规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官愈高,益无所假借,虽上命及政府指,不徇也。

(2)鲤具陈荣罪状,请诛为首杀荣者,而贷其余,乃不果逮。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在我墙上

王鼎钧①

你用了三页信纸谈祖国山川,我花了一个上午的功夫读中国全图。正看反看,横看竖看,看疆界道路山脉河流,看五千年,看十亿人。中国在我眼底,中国在我墙上。山东仍然像骆驼头,湖北仍然像青蛙,甘肃仍然像哑铃,海南岛仍然像鸟蛋。地图是一种缩地术,也是一种障眼法。每一个黑点都放大,放大,放大到透明无色,天朗气清,露出里巷门牌,让寻人者一瞥看清。出了门才知道自己渺小,过一条马路都心惊肉跳。

现在,在我眼前,墙上的中国是一幅画。我在寻思我怎么从画中掉出来。一千年前有个预言家说,地是方的,你只要一直走,一直走,就会掉下去。哥伦布不能证实的,由我应验了。看我走过的那些路,以比例尺为证,脚印为证。披星戴月,忍饥耐饿,风打头雨打脸,走得仙人掌的骨髓枯竭,太阳内出血,驼掌变薄。走在耕种前的丑陋里,收获后的零乱凄凉里,追逐地平线如追逐公义。那些里程、那些里程呀,连接起来比赤道还长,可是没发现好望角。一直走,一直走,走得汽车也得了心绞痛。

回想走过的这一路,我实在太累,实在希望静止,我羡慕那些树。走走走,即使重走一遍,童年也不可能在那一头等我。走走走,还不是看冬换了动物,夏换了植物,看最后的玫瑰最先的菊花,听最后的雁最先的纺织娘。四十年可以将人变鬼、将河变路、将芙蓉花变断肠草。四十年一阵风过,断线的风筝沿河而下,小成一粒砂子,使我的眼红肿。水不为沉舟永远荡漾,漩涡合闭,真相沉埋,千帆驶过。我实在太累、太累。

说到树,那天在公园里我心中一动。蟒蛇一样的根,铁柱石雕一样的根,占领土地,竖立旗帜。树不用寻根,它的根下入泉壤,上见青云,树即根、根即是树。除非砍伐肢解,花果飘零,躯干进锯木厂,残枝堆在灶石。那时根又从何寻起,即使寻到了根,根也难救。

我坐对那些树,欣赏他们的自尊自信,很想问他们:生在这里有抱怨没有?想生在山顶和明月握手?想生在水边看自己轮回?讨厌,还是喜欢树上那一群麻雀?讨厌,还是喜欢树下那盏灯?如何在此成苗?如何从牛蹄的夹缝里活过来?何时学会垄断阳光杀死闲草?何时学会高举双臂贿赂上帝?谁是你的祖先?谁是你的子孙?

湖边还参差着老柳。这些柳,春天用它的嫩黄感动我,夏天用它的婀娜感动我,秋天用它的萧条感动着我。它们和当年那些令我想起你的发丝来的垂柳同一族类。它们在这里以足够的时间完成自己,亭亭拂拂,如曳杖而行,如持笏而立,如伞如盖,如泉如瀑,如须如髯,如烟如雨。老家的那些柳树却全变成一个个坑洞。它们只不过是柳树罢了,树中最柔和的,只不过藏几只乌鸦泼一片浓荫罢了!

中国一直在我的墙上,可你很难领会我的意思。我们都是人海的潜泳者,隔了一大段时间才冒出水面,谁也不知道对方在水底干些什么。在人们的猜疑编造声中,我们都想凭一张药方治对方的百病。我怎能为了到峨眉山上看猴子而回去?泰山日出怎能治疗怀乡?假洋鬼子只称道长城和故宫,一个真正的中国人,他的梦里到底有些什么?我哪有心情去看十三陵?

你曾说中国不能只是在我的墙上。可“还乡”对我来说能有什么意义呢……对我来说,那还不是由一个异乡到另一个异乡?还不是由一个业已被人接受的异乡到一个不熟悉不适应的异乡?我离乡已经44年,世上有什么东西,在你放弃了他失落了他44年之后还能真正再属于你?回去,还不是一个仓皇失措张口结舌的异乡人?中国,只是在我的墙上。

[注]    ①王鼎钧,旅美华人,散文家。

1.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地图是一种缩地术,也是一种障眼法”一句,道出了作者的无奈慨叹:面对地图似乎能“一瞥看清”自己的故乡,但现实中却难觅故园。

B. “泰山日出怎能治疗怀乡”一句通过反问形式,强调了文章的主旨,即“近乡情怯”的担忧,不愿回故乡是怕惹出更浓的乡思的心结。

C. 文章抒写了缠绵又复杂的乡愁,揭示出内心渴望追根溯源和这种渴望难以实现的矛盾,这与作者游子的生活经历是分不开的。

D. 作者在文章中综合运用了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既使自己的情感表达更加直接、真实,又使文章具有对话感,亲切而又自然。

2.作者为什么“羡慕那些树”?请结合全文,分条概括。

3.“中国在我墙上”作为文章的标题有何妙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