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近日,一名大一女生抱怨自己上大学之后感受...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近日,一名大一女生抱怨自己上大学之后感受到的落差实在太大。以前,父母拿钱为她补课眼睛都不眨一下,现在上了大学之后父母却开始克扣她的“工资”,一个月只给两千,她想加到4500元却被拒绝。在求助中她还特意强调了同宿舍的朋友都很有钱的样子,用的都很好,可自己一到月底就只能吃食堂。

类似于这个求助的消费攀比行为在大学生之间屡见不鲜。离开禁锢自己的小环境进入到有大把空闲时间的大学生活,似乎唯一的困扰就是钱。室友的新包,同学的新球鞋,往往他人一个不经意的消费行为都会成为一场生活费索要大战的开局。该学生的抱怨是索要失败的一条宣泄路径,还有一些同学则为了钱误入歧途。近些年屡次曝光的校园贷,给大学生的消费观蒙上了一层阴影。靠来路不明的贷款去支撑自己一时的消费,这种消费观让很多的学生深受其害。

大学生需要对自己的家庭经济水平有一定的定位。不要把自己的超额消费观念强加在父母的身上,所谓的“面子工程”不是靠伸手向父母要钱来维护的。

(摘编自 搜狐网)

材料二

近日,00后复旦新生曾健宇向父母“借钱”上大学一事,引发了广大网友的热议。据曾健宇同学介绍,他在暑期通过做家教挣了3000元,其中一部分用来交了学杂费,剩下的是找父母“借”的。目前,他每月的生活费为1700元。此前,父亲跟他说过,“你18岁以后的钱都是向我借的,以后都要还的”。曾健宇赞同父亲的观点,表示以后会逐步将钱还给父母。

事实上,“借钱”上大学之类的事情,在有些国家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有的学生通过课余到餐馆端盘子,有的学生向银行申请相关贷款,甚至有些出身于精英阶层的孩子,也要毕业多年后才能还清助学贷款。

由于国情的不同,我们不可能照搬国外家长的“狠心”做法,更没必要指责那些主动“供养”孩子的家长,但“借钱”读大学的精神无疑值得借鉴。换言之,肯定和鼓励“借钱”上大学,并不在于孩子以后真的能还多少,也不在于孩子能通过课余兼职赚多少钱,关键在于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和自主能力,学会规划自己的人生。孩子总归是要迈入社会的,父母该放手时应该尽早放手。

(摘编自《钱江晚报》)

材料三

图1:大学生生活费主要来源比例图

图2:大学生生活费消费比例图

图3:大学生生活费无法满足开销时做法比例图

材料四

“孩子说没钱了,肯定得给他汇过去,怕他饿着,吃不好,”家住光明苑小区的杜先生说,“生活费给多给少,主要还是看家庭的富裕程度,有钱的家庭可以多给些,家庭不是很富裕的应该也不会让孩子饿着,具体给多少,其实主要在于孩子要多少。”

安徽大学江淮学院孙杰老师介绍,他们班也有家庭比较富裕的学生,花钱经常“大手大脚”。“据班里的生活委员反映,有个男同学喜欢打游戏,经常往游戏里充钱,每个月最高可达3000元。我了解完情况后,我和心理辅导老师对该生进行了思想教育,并让周围的同学进行监督,并通知父母对其生活费进行逐渐地缩减,让孩子多参加课外活动等等。”

安徽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王云飞建议各位家长,对于孩子的消费习惯要从小抓起,传递适度消费的理念。也可让孩子适度了解家庭的收支情况,让孩子逐渐参与家庭管理,体会生活的艰辛。同时,王云飞建议学校应该通过各种形式让孩子养成正确的消费观念,可以通过讲座、研讨会、辩论赛等形式让正确的消费观念走到大学生公共视野中去,引起大学生思考,使其自觉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念。

专家表示,大学新生需要学会独立生活,很多人第一次掌握支配千元以上的生活费,会不知所措。做好消费规划、确定必需消费品支出数额,养成记账习惯,然后自然会跟着计划开支,清晰知道每一笔钱的去向,是用在实处还是浪费了。

(摘编自人民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女大学生希望获得更多的生活费的根源在于大学生之间常见的消费攀比行为,若不加以节制便有可能带来极为严重的后果。

B.材料二中,00后复旦新生向父母“借钱”上大学一事虽然引发了广大网友的热议,但事实上这类事件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C.材料三中,大学生的生活费超九成来源于父母,并主要用于饮食、购物、通讯等方面,社交与娱乐也占有不小比例。

D.材料四中,大学生的生活费该给多少,家长主要是看孩子的需求,而学校方面则希望家长能对孩子花钱加以引导和约束。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材料一可知,有时大学生对生活费的超高需求只是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工程”,而将自己的超额消费观强加给父母。

B.由材料二可知,父母“借钱”给孩子读大学是帮助孩子尽早养成独立的精神和自主的能力的有效途径,不必过于苛责。

C.由材料三可知,大学生的消费应该量力而行,要懂得开源节流,尽量不给自己和父母增加过重的经济负担。

D.由材料四可知,只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监督管理,联合父母缩减生活费,就能有效地控制大学生“大手大脚”花钱的习惯。

3.请结合材料,为大学生建立良好的消费观给出恰当的建议。

 

1.B 2.D 3.①家长要注重培养和管理:家长应让孩子适度了解家庭经济状况,参与家庭管理;培养其独立的精神和自主的能力;从小帮助孩子培养良好的消费习惯和适度消费的理念;还应该适度给予孩子生活费,不能任其予取予求等。②大学生个人要注重开源节流:可利用奖学金、助学金、打工兼职等方式增加生活费,减轻父母的经济负担;做好消费规划,明确支出内容和金额,合理支配生活费;勤俭节约,不胡乱攀比,不盲目消费,谨慎选择借钱或金融贷款等。③学校要注重引导和监督:可通过讲座、研讨会、辩论赛等形式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合理运用心理辅导和同学间的相互监督,促进同学间形成良好的消费风气;引导学生坚决抵抗校园贷的毒害等。 ④社会应从旁协助:多向大学生提供兼职打工挣取生活费的机会和职位;规范各类金融贷款,多开放、提供正规有保障的助学贷款等。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本题选不正确的一项。 B项,“但事实上这类事件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说法有误,原文中说“在有些国家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选项扩大了范围。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如本题问的是“对材料的棚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本题选不正确的一项。 D项,“只要……就能……”的说法过于绝对,材料四中重点介绍对花钱大手大脚的学生从各方面进行引导教育的方法措施,并未谈结果如何。 故选D。 3.本题考查探究某一问题,提出自己个性化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返回文本找到关于这一问题的相关语句,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再联系实际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切忌脱离文本,自己发挥。本题答题的关键是结合文章的内容,找到分析的角度。 此题中“为大学生建立良好的消费观”需要家庭、学校、社会、自身的共同努力。从自身来看,可结合材料一中提到的个人爱面子、爱攀比的心理,材料二中“有的学生通过课余到餐馆端盘子,有的学生向银行申请相关贷款”的做法,材料四中“做好消费规划、确定必需消费品支出数额,养成记账习惯,然后自然会跟着计划开支,清晰知道每一笔钱的去向,是用在实处还是浪费了”的专家建议整理作答。从家庭来看,可结合材料二“关键在于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和自主能力,学会规划自己的人生”,材料四中“安徽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王云飞建议各位家长,……让孩子逐渐参与家庭管理,体会生活的艰辛”整理作答。从学校来看,可结合材料四中“心理辅导老师对该生进行了思想教育,并让周围的同学进行监督,并通知父母对其生活费进行逐渐地缩减”和“王云飞建议学校应该通过各种形式让孩子养成正确的消费观念”的内容整理作答。从社会来看,主要是协助家庭、学校在贷款的规范性,就业机会的提供上,予以支持。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近年来文学作品的改编呈现可以说是影坛的一大趋势。这主要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剧作家创新能力的枯竭,二是网络文学的读者已经成为影视市场中非常具有潜力的受众。由此也产生了一个问题——文学作品的影视化有可能会引发原著读者的不满。

②要讨论这个问题,我们就要先来谈谈文学与影视的互文性。互文性理论源于后现代主义文学研究思潮,也称“文本间性”,取消原创,消解权威,指涉文本之间或明或暗的互动。狭义的互文性若用在理解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上,就是指在媒介转化的过程之中,我们既可以探究不同艺术体裁内部的诸如符号学、修辞学、叙事学等问题,也可以将其延伸到外部,在文化研究领域发现意识形态、社会经济、历史话语参与等秘密。它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将受众放置在非常重要的位置。

③每一位观看文学作品改编影片的受众,都能在观看体验中发挥主观能动性。阅读过原著的观众,会调动起曾经的阅读记忆,并且将个人经历与审美旨趣、文化素养发散开来,从而全方位调动个人情感体验的“爆发点”。而对于没有读过原著的观众,也能在观看影视作品的过程中达成主动参与,事后可能会找到原著小说进行比对,从而实现与文本之间的互文。

④受众的重要意义,并不是对“是否忠实于原著”的问题的简单回答,而是强调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充分释放自我的各类记忆,它不仅包括读者个人的文学记忆,也包括其人生阅历、情感体验、文化构成、艺术修养等,这些因素无疑影响着每一位读者对阅读活动的接受。原著粉对原著作品的执念,从理论上来说仅仅是文学影视化接受过程中的一个元素,其关注点并不在具体情节和人物本身,而是经由对个人情感的调动,与情节背后的价值指向和释义解码发生共鸣。

⑤2015年的电视剧《琅琊榜》可以说是网络文学影视化的成功尝试。在影视化的过程中,作品产生了很多与原著不符合的情节,甚至删掉了原著的很多支线,人物形象也发生了变化。但是,改编者始终将受众的阅读期待作为关注的焦点,在原著作品的价值表达、改编作品的主题指向和受众的接受之间,一直贯穿以非常明确的精神核心线索。在此精神线索的指引下,影片受众在原著、影片与自我心理的互文解读中体悟到了人类共通的人性寄托与普世价值,这一互文解读深度契合了受众的内在观影心理,产生了情感上的相通与共鸣,从而引发了受众在精神上的震撼与洗礼。

⑥影视作品相较于文学作品,它的形象传达更为直观,与社会资源和文化资源迅速发生关系的程度更高,讨论度与受众面更为广泛深刻,因此,文学作品的影视化不是简单地将对话转换为台词,将情节搬到银幕,它要求落实到具体的形象之中,使更多人能在文学与影视的双重输出中汲取价值。这是一个很广义的行为,不是仅为满足比照性阅读的互文性解读而产生的文体转化。

⑦罗兰·巴特说“作者已死”,并不是忽视创作者在作品诞生过程中的价值,而是说受众越来越多地与文学作品传输发生共谋式的或合作式的创作。如果我们自己能够摆正这个“创作者”与“接受者”的平衡,应当会有更为重要的东西在作品欣赏中值得被关注和重视。

(摘编自《文学作品的影视化是利是弊?》)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文学作品的改编呈现是影坛的一大趋势,但也会引发原著读者对改编作品的不满。

B.互文性理论源于后现代主义文学研究思潮,将受众放置在重要位置上是它的一个最重要的特征。

C.在回答“是否忠实于原著”的基础上强调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各类记忆,就是受众的重要意义。

D.文学作品影视化是将对话转换为台词,目的是使更多人通过形象领悟情节,在文学与影视的双重输出中汲取价值。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讨论主要问题时引出“互文性理论”,使得文章更具有理论性,说服力更强。

B.作者举《琅琊榜》为网络文学影视化的成功事例,说明文学影视化要契合受众的内在观影心理。

C.作者引用罗兰·巴特“作者已死”一言,旨在说明受众和创作者共同塑造了文学作品的价值。

D.文章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等方法证明论点,从现象入手,说理层层深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文学作品的影视化改编过程中,贯穿明确的精神核心线索对于拉近剧作和受众的距离是极其重要的。

B.原著粉对原著作品的执念主要来自个人情感和剧作背后的价值所产生的共鸣,具备个性色彩。

C.不符合原作者的创作意图的作品即是不忠实于原著的作品,这样的改编也不可能获得受众的认可。

D.在作者看来,罗兰·巴特的“作者已死”和互文性理论都指向受众的关键地位,二者存在共通之处。

 

查看答案

请在“林芝的_____,我的_____”横线处分别填写恰当的词语,每处至少填写一个字、至多填写三个字,第一个横线处只能填表示季节或天气的词语,并以填写完整的语句为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表达你对未来的期待,或对过去的反思,或对当下的困惑与你的行动。

 

查看答案

假设你与家人在某文化街上看到了《大堰河——我的保姆》里的“大堰河”与《包身工》中的一位“包身工”的铜铸雕像。但除名称外,两尊雕像没有任何差别。请你向同行的家人简要说出两尊雕像各自本该具有的特点。答案不超过100字。

 

查看答案

请根据应用文体的语言特点,找出语言表达得体的一句(    )

A.校学生会决定5月10日下午在学校体育馆举办首届体育节活动。欢迎各位同学踊跃报名,积极参加。(校学生会通知)

B.大家好,欢迎各位来到宣城游览敬亭山。我是导游,大家可以尊称我“小李”,我将竭诚为大家服务。(解说词)

C.各位来宾、各位校友,大家好。今天是我校80周年校庆,学校的图书馆、校史馆、办公楼全部开放。(广播稿)

D.高三(1)班一同学于4月7日上午拾得钱包一个,内有人民币48元、饭票、手机充值卡等,望失主前往学校政教处找李主任认领。(招领启事)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狂妄自大的民族不喜欢聆听,           ;闭关自守的民族不喜欢聆听,            ;急功近利的民族不喜欢聆听,             。因此,只有喜欢聆听的民族,才是富有智慧的民族。

①他们只会坐井观天  ②浅陋和愚昧妨碍了他们进取  ③他们只会浅尝辄止  ④贪婪和傲慢遮挡了他们的视线   ⑤他们只会穷兵黩武   ⑥浮躁和短视制约了他们

A.④⑤⑥③②① B.①②⑤④③⑥ C.⑤④①②③⑥ D.③④⑤⑥①②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