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世上万事万物都在自觉不自觉地改变着。花由开放到凋零,人由少年到老去;生活越来越丰富,生命越来越精彩……

 

改变 要说我对故乡有什么念想,那是一言难以道尽的。它坐落汪洋大海旁,海孕育了它,使它有了丰富的意蕴。 从前最喜欢故乡的日落,光着脚丫走走停停,席地坐在仍有余温的沙滩,澄红的余晖不遗余力地洒遍大地。夹杂海味的风抚过脸颊,平眼望去,海天相接处的一片红尽收眼底。波光粼粼的海面包揽着天空的广阔,缠缠绵绵的丹云又映照着潮汛的起伏。我想,世上再没有这样美好的景象了。我渐渐意识到,在故乡夕阳的一抹红中,藏着温暖的归宿。 这些年来,随着新政策的推行,它从几个零散的村落集中成一个经济体。曾一度令我引以为傲的故乡,如今要我谈起它的改变,竟也不觉缄默了。而那一抹温暖的归宿也随着“第三者”的介入而遭到破坏。 一只只“铁手”来到故乡,在海滩旁铺筑沥青马路,搭起钢铁围栏,工地的扬尘随风飞舞,机器的引擎贯耳轰鸣……两三年时间就这样过去,海边建起度假酒店,建起纺织厂,还有职业学校,来往者络绎不绝。当围栏拆除后,我终于再次回到了这片沙滩,沙子更加金黄,却黄得虚假、晃眼,抬头遇见的夕阳,竟有些许黯然。 身边很多熟悉的事物变了,变成我不相识的模样。幸好,每年农历正月初七的“游神”活动照旧,也算是给了我一点内心的安慰。 每到这一日,人们套上特定的服装扮作神明,穿过村里的一段泥路到达海边的一座小庙祭祀,祈求来年的安康。如今泥路已铺上沥青,路旁是幢幢高楼,我分明看到跟着游行队伍后头的老人们眼里没了往日的兴奋、期待,“神灵”们似乎也在愤怒地蹦跳。 这几日,老房子的拆迁接近尾声,唯有一座祖屋仍在老人们的极力护佑下尚未拆除。我们搬进了大楼,单层单户,邻里间也极少吆喝应门了。原来大伙儿总爱聚在月下,伴着酒菜酣谈。如今难得的一次机会重聚,只能选在大楼顶部的天台。 一个富裕的邻居先发了话:“变了,这里越变越好了!”说罢,他举起酒杯,在场的一位颇为受人敬重的老者却板着脸:“是啊,是变了,变得不熟悉了……”长长地叹了一口气,又见他抬头望望月亮,低头举杯一口闷尽。气氛霎时凝重,人们也不再谈及此事。 几天后,村里的大人们联名申请保留祖屋,那一天的夕阳,红得绚烂,红得温暖,那是村里祖祖辈辈的温暖的归宿。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学生的写作能力。本题属于一篇材料作文,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根据对材料的理解,准确把握作文的审题立意,根据对材料的把握,材料的中心句是:世上万事万物都在自觉不自觉地改变着。本句的中心词语是“改变”,根据对这一词汇的理解,考生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立意:时光推移的改变、容颜的改变、事物由不好到好的改变、性格的改变、命运的改变等等,只要是和改变先关的都可以作为写作立意的角度。在写作的时候考生要注意结合自身发展的改变进行写作。 适合本题的素材:改变自己是一个自我完善的过程。三国时期的东吴名将吕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吕蒙开始时只是晓得舞刀弄枪,不能勤于文化知识的培养,孙权在给吕蒙指出这一点之后,吕蒙发奋读书,后来连鲁肃都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吕蒙因为孙权的一席话,改变了自己,真正做到了文武双全,为成就吴国的霸业打下基础。而吕蒙自然也就完善了自己的人格和修养,成功的改变了自己。 改变自己可以磨练我们的意志。毛毛虫变成蝴蝶,经过了千辛万苦的蜕变,如果它一旦放弃,那将功亏一篑。改变自己的过程就好像登山一样,面对山顶那崭新的自己,你只有不懈的努力才能达到山顶。尽管在登山的过程中会遇到你根本预想不到的困难,但是你如果去克服它,最终你会发现,你的意志力比以前更强。在你改变自己的同时,也磨练自己的意志。这在根本上是必然的,是相辅相成的。 改变自己可以使我们更好的适应生活。每个人的生活不可能都是一帆风顺的,遇到崭新的生活环境,你将怎么办?答案就是改变自己。因为你不能要求社会或别人为你改变什么。我认识两个人,甲和乙。他们的性格都很内向,甚至有些闭塞。上初中后,甲为了能更好的适应生活环境,主动地改变自己,在初中毕业时有了很多好朋友,他的社交能力变强,交际面也更广;反观乙,他甚至比原来更闭塞。由此可见,改变自己是能让我们更好的适应生活环境的。 改变自己,从根本上说是对自己的再认识和再创造。当你发现自己需要做出改变时,这说明你有很清醒的头脑。能够意识到自己需要做出一些改变才能更好的活着。这是对自我认识程度的提升。这种提升是我们需要的,而在这种再认识的驱使下,你对自己做出了再创造,能改变自己的人是不平凡的人,这种再创造有助于以后的生活。当我们面对逆境或坎坷时,马上意识到自己需要改变并能立刻付诸行动,已经能够达到“改变”的境界了。 本篇例文的结构特色:文章开篇立足谈故乡的改变。接下来从:从前最喜欢故乡的日落,光着脚丫走走停停,席地坐在仍有余温的沙滩,澄红的余晖不遗余力地洒遍大地。 再从故乡的改变:一只只“铁手”来到故乡,在海滩旁铺筑沥青马路,搭起钢铁围栏,工地的扬尘随风飞舞,机器的引擎贯耳轰鸣……两三年时间就这样过去,海边建起度假酒店,建起纺织厂,还有职业学校,来往者络绎不绝。最后从对故乡的回忆写起:每到这一日,人们套上特定的服装扮作神明,穿过村里的一段泥路到达海边的一座小庙祭祀,祈求来年的安康。 这几日,老房子的拆迁接近尾声,唯有一座祖屋仍在老人们的极力护佑下尚未拆除。我们搬进了大楼,单层单户,邻里间也极少吆喝应门了。文本从故乡的改变入手写作,体现出弄弄的对故乡原貌追求的忧思。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名著阅读,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甄士隐的女儿英莲在元宵看社火灯花时走失,三月十五葫芦庙着火把隔壁的甄家烧成一片瓦砾。甄士隐从此渐渐露出下世的光景。疯跛道人吟唱了《好了歌》,甄士隐未能彻悟,道人又作《好了歌》解注,甄士隐听后便随疯跛道人出家去了。

B.林如海之祖曾袭过列侯,到林如海已是科第出身。因林家支庶不盛,子孙有限。林如海年已四十,原有一个三岁之子,偏又死了,膝下只有嫡妻贾敏所生的女儿林黛玉,年方五岁。夫妻无子爱之如珍宝,又见她聪明清秀,便延聘教师让她读书识字。

C.门子给贾雨村的护官符写着“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为马。阿房宫,三百里,珍珠如土金如铁。”这门子向他讲述四大家族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密切关系。贾雨村惧怕四大家族的势力,不思甄士隐赠银之恩,乱断了薛蟠夺走英莲并将原买主冯渊杀死一案。

D.赤瑕宫神瑛侍者以甘露之水浇灌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行将枯萎的绛珠草,使其“得延岁月”,修成女形。神瑛侍者欲下世为人,绛珠草感念他的恩惠,发誓用一生的眼泪来偿还他,跟随他下凡历劫,这就是所谓的“木石前盟”、“眼泪还债”。

2.《红楼梦》中,贾赦要收丫鬟为小妾,不想那丫鬟却说:“我是横了心的,当着众人在这里,我这一辈子莫说‘宝玉’,便是‘宝金’‘宝银’‘宝天王’‘宝皇帝’,横竖不嫁人就完了!就是老太太逼着我,我一刀抹死了,也不能从命!” 这丫环是谁?请简述事情的经过。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历史前进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制度演进所带来的更加紧密和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则使       的躲藏变得愈发困难。这样的窘况,让求隐不能的魏晋士人不得不转而寻求精神上的逃避,他们眼见财富和地位不再        却无能为力,终日周旋于身份认知与生存状况的巨大落差中不得解脱,还要时时          ,唯恐稍有疏忽而招致祸端。正如《晋书》所说,“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朝不保夕的强烈危机感加上囿于现实无处可逃的苦闷,三百年间的每一个人都患上了名为“末日迷狂”的集体癔症。后人提起魏晋风流,无不带着艳羡的语气,言必提“‘六朝’卖菜佣都有烟水色”,殊不知这风雅至极的“烟水色”背后,是多少徒劳无功的苦闷和刻意为之的伪装。就在这       ,连对坐争辩都得规避俗事、政事以避祸的“清谈时代”,玄学家何晏带着一剂名为“五石散”的药方华丽登场,(     )。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

A.明哲保身    与生俱来    处心积虑    人人自危

B.全身而退    与生俱来    殚精竭虑    人人自危

C.全身而退    天赋异禀    处心积虑    提心吊胆

D.明哲保身    天赋异禀    殚精竭虑    提心吊胆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朝不保夕的强烈危机感和囿于现实无处可逃的苦闷,这三百年间的每一个人几乎都患上了名为“末日迷狂”的集体癔症。

B.朝不保夕的强烈危机感加上囿于现实无处可逃的苦闷,几乎使这三百年间的每一个人都患上了名为“末日迷狂”的集体癔症。

C.朝不保夕的强烈危机感加上囿于现实无处可逃的苦闷,使这三百年间的每一个人都患上了几乎名为“末日迷狂”的集体癔症。

D.朝不保夕的苦闷和囿于现实无处可逃的强烈危机感,使这三百年间的每一个人都患上了名为“末日迷狂”的集体癔症。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从而开启了六朝名士依靠药物逃避现实和自我麻痹的新风尚

B.六朝名士依靠药物自我麻痹和逃避现实的新风尚就此开启了

C.由此开启了六朝名士依靠药物自我麻痹和逃避现实的新风尚

D.六朝名士依靠药物逃避现实和自我麻痹的新风尚因而开启了

 

查看答案

补写下列句子空缺部分

(1)《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解释自己种树的诀窍,“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个道理极其平凡,但其他种树的人却不容易做到。

(2)王勃的《滕王阁序》中最为后人喜爱的写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描写了秋日傍晚开阔江面上江天相接、上下浑然天成的明丽美景。

(3)刘希夷《代悲白头翁》中有两句诗“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在《春江花月夜》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的也是人生短暂、自然永恒的主题。

(4)人生即使失意,也不要过于在意。“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我们要自信,就像《将进酒》中李白所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们会“东山再起”。

(5)为“恢复汉室”,诸葛亮“六出祁山”,但最终失败,壮志未酬,病逝五丈原,后人常引用杜甫《蜀相》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壮志未酬之深沉感慨。

(6)《客至》中表现作者在寂寞之中听闻挚友前来的欣喜与热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7)《兰亭集序》中,作者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王羲之对庄周虚无主义人生观的批判,表现了作者对抗拒人生虚幻的执着努力。

(8)《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最能表现作者性格(或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小题。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王维

置酒长安道,同心与我违。行当浮桂棹,未几拂荆扉。

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

注:①綦毋潜,綦毋为复姓,潜为名,字孝通,荆南人,王维好友。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的首联写出了作者在长安道上摆好酒席为自己的朋友送行的场景。

B.“拂荆扉”实写好友乘舟上路,不久后便回到家里,叩开自家的木门。

C.尾联诗人认为,好友的落第只是偶然失败,不要感伤于知音的稀少。

D.这是一首送别诗,围绕送友还乡,层层深入,娓娓道来。

2.本诗包含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及智伯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灭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赵襄子最怨智伯,漆其头以为饮器。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曰:“欲为智伯报仇!”左右欲诛之。襄子曰:“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释去之。

居顷之,豫让又漆身为厉,吞炭为哑①,使形状不可知,行乞于市。其妻不识也。行见其友,其友识之,曰:“汝非豫让邪?”曰:“我是也。”其友为泣曰:“以子之才,委质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子。近幸子,乃为所欲,顾不易邪?何乃残身苦形,欲以求报襄子,不亦难乎!”豫让曰:“既已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且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既去,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也。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使兵围之。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于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死之日,赵国志士闻之,皆为涕泣。   

(选自《史记刺客列传》,有删改)

(注)①漆身为厉(lài),吞炭为哑:身上涂漆为癞,喉咙吞炭使哑。指故意变形改音,使人不能认出自己。厉,通“癞”,癞疮。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

B.子不尝事范巾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

C.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

D.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士,上古掌刑狱之官。在商、西周、春秋为贵族阶层,多为卿大夫的家臣,春秋末年以后,逐渐成为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统称。

B.幸,本义是指意外地得到好处或免去灾害,引申义是福气、宠爱,也指封建帝王到达某地。文中使用的是引申义。

C.如厕。古代多指“到厕所去,解手”的意思。文中即此意。

D.寡人,即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智伯被消灭后,豫让为报答智伯乔装改扮刺杀赵襄子,失败被擒,但赵襄子认为他是有义之人,释放了他。

B.豫让的朋友劝说他假意投靠赵襄子再伺机刺杀,但豫让认为那是不义的行为,还是坚持了自己的做法。

C.第二次行刺失败被擒,豫让要求向赵襄子的衣服刺几下以了却心愿,赵襄子感于他的大义,满足他的要求后才将其处死。

D.赵襄子指责豫让既然易主侍奉智伯,就不该一再为其报仇。而豫让认为智伯对自己有知遇之恩,表达了“士为知己者死”的决心。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2)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