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就全文看,作者意在颂秋,但为什么又将“悲凉”之情夹杂其中呢?

就全文看,作者意在颂秋,但为什么又将“悲凉”之情夹杂其中呢?

 

①文章开头写道:“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这“清”“静”和“悲凉”便是故都的秋给作者总的印象,它们莫定了文章的基调,它们正是故都的秋的特点,是作者要着力表现的东西。通常,暮秋时节总会让人感伤,而故都的秋景本就充满了凄清,落寞,这也正契合了作者的心境,故而作者的感情也蒙上了一层淡淡的秋意。 ②在20世纪30年代的旧中国,连年战乱,民生凋敝,作者居无定所。为了谋生,郁达夫辗转千里,颠沛流离,饱受愁苦与哀痛。他描写的感受到的“悲凉”已不仅仅来自故都之秋景,更是他对整个人生的感受,这种感受在郁达夫的其他作品中也时有流露。 【解析】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的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首先要通读文章,然后分析文章所描写的景物,以及作者所叙述的事情,还要结合写作背景进行分析,从而把握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故都的秋》中的“秋”是这样的秋:“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这“清”“静”“悲凉”,便是故都北平的秋在作家意念上的总投影,它构成了文章的基调和底色。就全文看,作者意在颂秋,为什么一开始就在读者感情上涂上一层悲凉的色彩呢?是不是违反了生活的逻辑?不,这种“清、静、悲凉”正是故都秋的特色,是作者着力表现的东西,因为这色彩本身就是一种美。一片飘零的槐叶能打动情意,几声秋虫的哀鸣更足以牵动心魄,这种深远的忧思和孤独者的冷落之感,正是郁达夫当时的心境。由于在客观事物的描绘中融入了作家的情绪,自然要觉得落寞和悲凉,和故都北平一样,作者的感情也蒙上了一层淡淡的秋意。郁达夫用他的情感绘出了一幅细腻深沉的主观意境图,它构成了文章的骨架。读者可在对秋色、秋味、秋的意境和秋的姿态的体味中,感受作品美的力量。一切景语皆情语。这篇散文“物”“我”之间完美的交融和统一。显示了作家卓越的艺术才华。它既是对北平秋的客观描绘,又是作者当时心情的折射,在郁达夫大量的写景抒情散文中,是很有特色的一篇。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文章是怎样将自然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的心情,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的?试举例说明。

 

查看答案

作者写北国之秋,为什么以“南国之秋”作对比?

 

查看答案

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写出了故都的秋怎样的特点?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家企业提出一个响亮的口号:不做追随者,要做领先者。

做一个追随者有时候也是一个不错的战略选择。因为追随者有领先者领跑,所以前进的道路明晰;还有后发优势,在汲取领先者的经验教训基础上,可以把资源最大化地集中在正确的方向上,少犯错误。

对于“追随者”和“领先者”,你更欣赏谁?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请将苏轼的诗句“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扩展成一段描写初夏风光的语段。要求运用比喻、比拟两种修辞手法,不超过60字。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