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月下荷塘的美景使作者获得了片刻的宁静,但蝉声和蛙声又打破了他内心的平静,作者的思...

月下荷塘的美景使作者获得了片刻的宁静,但蝉声和蛙声又打破了他内心的平静,作者的思绪回到现实,似乎可以收尾了,为什么还要写一段描写古人采莲和记起《西洲曲》情景的文字?试结合语境谈谈自己的看法。

 

从全文看,这是作者在游完荷塘往回走的路上想起的,刚游完荷塘,由荷花想到采莲,顺理成章。游荷塘没有使作者摆脱“不宁静”,于是作者又回忆历史,描绘出一幅热闹欢快的景象,这不仅反衬出此时的静,更表现了作者对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西洲曲》描写了一个青年女子思念意中人的痛苦,《采莲赋》与《西洲曲》犹如两幅图画,形成了热与冷,动与静的强烈对比,写出了一个知识分子内心的矛盾与冲突。“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一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既表现出作者因回忆而勾起了乡思,也含蓄地揭示了“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深切而又微妙地反映了作者想摆脱这种不宁静而又摆脱不掉的苦恼的心情。 【解析】 本题考查插叙的作用。插叙是在叙述时插入一段相关故事或情节,起到补充说明、铺垫、衬托、照应等作用,能使文章结构更具变化、推动情节发展、突出人物性格,使文章结构脉络更加清晰、主题更突出。 答题时,可以结合时代背景,从行文结构和内容情感上作答。 《荷塘月色》中作者了写一段描写古人采莲情景和记起《西洲曲》的文字,从行文结构看,这是在游完荷塘往回走的路上想起的。刚游完荷塘,由荷花想到采莲,是作者心绪的自然过渡,使文章结构完整。从作者情感上看,游荷塘没有使作者摆脱“不宁静”,于是作者又回忆历史,描绘出了一幅热闹欢快的景象,这不仅反村出此时的静,更表现了对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从知人论世的角度看,江南是作者的故乡1920年,他从北京大学毕业后,在杭州、台州、温州、宁波等地任教,前后共6年。其间参加了文学研究会,与叶圣陶、俞平伯、耔恺、朱光潜等人志同道合, 写了不少具有进步倾向的诗歌和讴歌江南秀丽山水的散文。在这个敏感的政治时刻,作者“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既表达了对那些进步知识分子朋友的惦记,也表达了对安定、自由生活的向往。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文中“淡淡的哀愁”与“淡淡的喜悦”是如何交织展现的?

 

查看答案

本文在语言上有哪些特点?

 

查看答案

本文在表现手法上有哪些特点?

 

查看答案

就全文看,作者意在颂秋,但为什么又将“悲凉”之情夹杂其中呢?

 

查看答案

文章是怎样将自然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的心情,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的?试举例说明。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