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碱蓬草
胡修江
秋天是属于陶渊明的。金秋的菊花开放时,天空蓝得像一个童话,于是人们就登上高坡,高坡上满是文人的诗情和亲朋们精致的思念。而此时,我的心灵却被一丛丛红红的野草完全占据了。乡人说,那是碱蓬草,是沿海滩涂特有的一种植被,也叫碱蓬菜。说它是菜,是怀了亲切;说它是草,是因为野生野长。五月长出新芽时,草叶还翠绿如滴,然后由于生长在海陆之间,潮来潮往间,叶子就逐渐开始变红了,九、十月间,简直是漫滩遍野的红。它喜欢盐碱地,喜欢和海浪亲吻,丛丛簇簇,扎根于荒凉,向翱翔的海鸥展示野性的美丽。
碱蓬草生长在海滩上,一年又一年,蛮横、执着,看惯的人觉得是顺理成章,初到的人觉得惊讶神奇。我虽不是伴着碱蓬草长大的,但也不是第一次来到这里,所以,我和它有了一种若即若离的默契,它正适合我细细地阅读。暂时逃离城市,既非归隐,也非从俗,就是想在作秀般的喧扰中寻到一点朴实的宁静。登高赏菊,很多人是因为陶渊明,似是一种硬造的文人情结,我不想这样。陶渊明的归隐,因着文人的清高,并非本愿,乃逃禄而归耕,不论外表装饰得如何轻视世事,洒脱不凡,内心却更强烈地执着人生,非常痛苦。他种的豆从来就长得不好,草长得太茂盛。他的田园就像一个装饰好背景的舞台,一个人粉墨登场,耕种就是演戏了。但当你面对这一丛丛犹如红色的地毯般一直铺到天边的碱蓬草时,你就会直面最朴素的生命诠释:自然。你能炫耀一种坚强吗?坚强是在不适合自己的环境中的勇敢生存,碱蓬草不是,它就适合盐碱地,土地肥沃,就会死亡;你能赞美一种热情吗?热情是无时无刻不在的青春的涌动,碱蓬草不是,秋天过后就会凋萎。
当年在大沽河边,英雄战死在疆场,鲜血染红了大地,也染红了河岸滩边的遍野的碱蓬草,从此野草涂上了英雄的光辉。今天,理想主义的时代渐渐离我们而去,但草却依然在顽强地生长,铅华洗尽,本色如初。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瓜菜代”的岁月,碱蓬草成为救命草。滩边的渔民村妇采来碱蓬草的籽、叶和茎,掺着玉米面蒸出来红草馍馍,几乎拯救了一整代人。今天,很少再有人钟情于它,只有一些都市人,在厌倦了大鱼大肉后,买上一两个碱蓬菜的包子,调节一下已被油腻堵塞的肠胃。碱蓬草依旧鲜红亮丽,依旧春天发芽,秋天枯萎。它能觉察出自己地位的变化吗?草木无情,多情的只是人类自己,但往往又是自作多情。草依旧是草,就如同人依旧是人。
碱蓬草环绕的,是一处处的养虾池,那些赤脚的农民经常从碱蓬草上走过,每一天太阳落山的时候,家人送来饭菜,一家人就这样在晚霞的余晖中享受着最平常的幸福。为了养虾,他们晚上经常睡在只能放下一张床的小屋中,夜风吹送,送来大海的涛声,与之相伴的就是这丛丛的碱蓬草,一生的匆忙岁月,几世的艰辛劳碌,都融进瞬间的永恒中了。他们说,这里没什么风景。风景就是一如既往的生活。
如今,对都市人而言,单纯玲珑的风景已经不再具有太大的诱惑,粗犷与坦荡反倒吊足了一些人的胃口。于是,更多的人开始走马观花般地浏览“荒凉”,对此,我只想说,向往一种勾人魂魄的旅程的同时,不要玷污了一份朴拙、一份厚重。
对于那丛红草,我也只是一个过客,回归都市,心依旧茫然,脚步依然匆忙。该忘掉的就忘掉吧,不能忘怀的,就存在心底,一切随缘,自由地生长吧。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项是( )
A.文章以金秋时节,人们登高赏菊,抒发诗情和思念开头,既与下文关于“文人情结”的议论相呼应,又暗示了碱蓬草从未被人们关注。
B.碱蓬草的形象是对生命最朴素的诠释,它们在荒凉的环境中生长,展现出坚强、热情的珍贵品质和朴拙而厚重的美。
C.作者围绕碱蓬草叙写不同时代的人们对待碱蓬草的不同态度,并由此延伸到对自然风景和人类生活的思考。
D.作者将现代都市人与“赤脚的农民”的生活进行对比,并融入自身的感慨,体现了作者不同于一般都市人的风景欣赏态度和生活方式。
2.碱蓬草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文章是从哪些方面表现这一特点的?
3.作者说“秋天是属于陶渊明的”,后文又说很多人因陶渊明而登高赏菊,“似是一种硬造的文人情结”,这是否矛盾?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每年4月23日确定为“世界读书日”。2006年,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并会同中宣部等11个部门联合发出《关于开展全民阅读活动的倡议书》。经过不懈努力,我们欣喜地看到,微信朋友圈中读书的人多了,报刊媒体上倡导全民阅读的声音响了,各种荐书书目看不过来了,众多民间图书馆、绘本馆、阅读推广公益组织成长起来了,自动借书机、流动借书车、流动图书角和24小时书店在各地出现了……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国民阅读率和阅读量开始持续上升。
(摘编自《光明日报》)
材料二:
2017年4月18日上午,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进一步对各类数字化阅读载体的接触情况进行分析。分析结果显示,2016年我国成年国民的网络在线阅读接触率(注)和手机阅读接触率有所上升,其他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有所下降。
2008年到2016年网络在线阅读接触率、手机阅读接触率
(摘编自2017年4月“中文互联网数据资讯中心”)
(注)接触率:一个人或家庭在某一特定时间内接触某一媒体的次数。
材料三:
在2017年“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亚马逊中国发布“2017全民阅读报告”。从阅读报告整体来看,“全民阅读”发展趋势良好,受众的阅读热情不断高涨,阅读的内容及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报告显示,56%的受访者年度阅读数量超过10本,并且85%的受访者同时使用纸、电两种介质进行阅读。电子阅读作为阅读的重要形式,已经越来越多地被读者接受,而年轻一代更成为电子阅读的生力军。其中,“90后”和“00后”对电子书的接受程度高于其他各年龄段,纸、电“一起读”成为主流。同时,78%的受访者选择通过社交平台分享与阅读有关的内容,与网友“一起读”成为数字阅读时代的独特行为。数据显示,热门影视剧原著依然是畅销书榜的常客,如《人民的名义》《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等持续畅销,诗词类节目,如《中国诗词大会》等则带火了诗词类图书。
(摘编自“人民网”)
材料四:
古有鱼传尺素,今有图书漂流。而当图书漂流遇到高铁,旅行的你会跟哪一缕书香邂逅?“鱼书计划”旨在推动全民阅读,“鱼书”二字出自中国古代典故“鱼传尺素”,指书信的传递。参与图书漂流活动的旅客,可在候车厅的自助式图书漂流点——鱼书漂流站上选取想要阅读的书籍,并通过输入身份证号码或车票信息等方式注册个人信息,扫描图书编码之后,即可将图书借走。此外,读者可以通过扫描漂书上的官方二维码,进入漂书讨论区,与来自不同城市的漂书人一起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参与实时书评互动,让图书在日常生活中真正漂流起来。
(摘编自《长沙晚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世界读书日”后,我国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开展了“全民阅读”活动,并发出《关于开展全民阅读活动的倡议书》。
B.分析各类数字化阅读载体的接触率,可以发现我国成年国民的手机阅读接触率2014年到2016年连续三年超过网络在线阅读接触率,并逐渐拉开距离。
C.数据显示,我国成年国民网络在线阅读接触率与手机阅读接触率2009年的差距最小,2016年的差距最大。
D.数字阅读时代,年轻一代成为电子阅读的生力军,他们大多愿意通过社交平台分享与阅读有关的内容。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只有在国家层面出台鼓励全民阅读的相关政策、措施,才能提高我国国民的阅读率和阅读量。
B.相较于其他数字化阅读方式,我国成年国民的网络在线阅读接触率和手机阅读接触率上升较快。
C.许多读者同时使用纸、电两种介质进行阅读,并且读者对电子书的接受程度随其年龄的增大而提升。
D.热门影视剧推动了其原著的畅销,数据显示,热门影视剧原著稳居畅销书榜首。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怎样才能有效地推进全民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逍遥游》是《庄子》内篇的七篇之首,又是整部《庄子》的第一篇。不管内篇是否庄子手订,把《逍遥游》放在首篇,客观上也显示了它在整部《庄子》中的突出地位。这足以证明编书者是一位对庄子思想理解极深又有高明见解的人。
庄子是中国文化史上一种独特的思想学说——逍遥哲学的开创者。“逍遥”一词在《诗经》中就已经出现,但作为哲学概念和对人生心理状态的抽象哲学概括来使用,却始于《庄子》。它的内涵虽然继承了《诗经》中的基本义项,但总体而言又不同于《诗经》中的“逍遥”,而是更丰富了。从《逍遥游》的内容来看,“逍遥”在这里是指一种超凡脱俗,不为身外之物所累的一种心理状态和精神境界,近乎我们今天所说的“绝对自由”。追求“逍遥”是庄子人生哲学的主要内容,也是整个庄子思想的核心。庄子思想的庞大体系,就是围绕着这个核心构建起来的,其他一切思想观念和理论元素无不与这一核心存在着紧密联系。正是在这个基本点上,显示了庄子思想区别于其他任何一种思想体系的主要特质。因此我们可以说,庄子的整个思想体系就是一整套关于追求“逍遥”的“逍遥哲学”。若从“逍遥哲学”这个角度来观察庄子思想的各个部分,我们就会发现,庄子的自然哲学是它的理论基础,庄子的相对主义是它的认识论根源和走向逍遥境界的思想方法,庄子的社会思想是它产生及形成的心理土壤,庄子的文学思想和创作风格是它的具体表现和外化形式。
庄子认为,宇宙中包括人类在内的万事万物都是不逍遥的,因为它们的存在和生活方式都是“有所待”的,即有条件的、受限制的,因而都是不自由的,即使那些从表面上看来,貌似逍遥的人与物,也是如此。比如,在《逍遥游》中描写的貌似逍遥的大鹏,是很不自由的,因为它体型太大,飞翔时不仅需要借风之力来托负,而且还必须有大的空间才能展翅。正是这个原因,它才受到小鸟斥鴳的嘲笑。斥鴳认为自己的生活方式比大鹏优越,是最自由的。其实这正反映了斥鴳由于生活环境的狭小所带来的局限,因为它没有能力到更广阔的天地中去翱翔,形成了目光短浅的习性。这讲的是万物在空间上的局限。
在时间上也是如此。朝菌不可能了解一月之外发生的事情,寒蝉不可能知道一年四季的变化,而寿命较长的冥灵和大椿也不能知道其生前死后的事。这讲的就是万物在时间上的局限。至于人类,看上去似乎比动物、植物自由得多,实际上他们所受的限制也更多,除了名、利、富、贵之外,还受伦理道德、感情欲望等多种牵累,而且对死亡的恐惧和担忧的精神负担远远超过其他生物。从受限制这个角度来审视人生,人是世界上所有事物之中最不自由的。所以庄子认为只有“无己”的“至人”、“无功”的“神人”、“无名”的“圣人”才是进入绝对自由境界的人,这就是庄子的理想人格,而“逍遥游”也就成了庄子理想的人生境界。
1.下面关于庄子及其《逍遥游》的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项是( )
A.庄子把《逍遥游》放在《庄子》的第一篇,客观上显示了《逍遥游》在整部《庄子》中的突出地位。
B.从《逍遥游》中,我们可以获知,“逍遥”指的是一种超凡脱俗,不为身外之物所累的心理状态和精神境界,几乎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绝对自由”。
C.《逍遥游》中的大鹏看似很逍遥,斥鴳看似随心所欲,但它们同样都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
D.“逍遥游”是庄子的理想人格,是庄子理想的人生境界,它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实现的。
2.下面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逍遥”一词并非庄子首创,而是继承于《诗经》,庄子的“逍遥”与《诗经》中的“逍遥”相比,内涵更加丰富。
B.庄子的自然哲学是庄子思想的理论基础,庄子的相对主义是他的逍遥哲学的认识论根源和走向逍遥境界的思想方法。
C.作者认为宇宙中的万物都不能真正逍遥,因为它们的存在和表现都是“有所待”的,都是不自由的。
D.人虽然被称为万物之灵,但和其他动物、植物一样,都是深受外界条件限制的,都是不自由的,因此也就谈不上真正的逍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庄子的《逍遥游》中,我们可以知道,人要想获得更多的自由,就得回归自然的怀抱,与自然融为一体。
B.庄子理想的人生境界是“逍遥游”,这也是庄子思想区别于其他思想的特质。
C.“逍遥”是一种不受外界所困的境界,那么只要我们不为功名富贵所累就可以达到真正的“逍遥”
D.大鹏和斥鴳在空间上的局限,朝菌、寒蝉、冥灵和大椿在时间上的局限,是因为它们的存在和生活方式都是“有所待”的。
阅读材料,完成作文。
幸福,时时刻刻围绕在你身旁。
从母亲手中接过饭碗,心存温馨,那是幸福;
灯下读着朋友的来信,品味友情,那是幸福;
独坐一隅,静静听歌,凝神遐思,那是幸福。
幸福可以是恬静悠闲、无牵无挂,也可以是高朋满座、觥筹交错;幸福可以在鲜花丛中、领奖台上,也可以在寻常巷陌、凡夫俗子中……
不同的人对幸福有不同的理解和体验。请以“幸福的感觉”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必须写记叙文。②自定立意。③不少于800字。
阅读下面文字,用三句话概括“沙面文物建筑”所面临的三个问题,每句话不超过10个字。
广州的沙面是广州近代文物建筑最多的地方,由于地处珠江边,被称为“广州的外滩”。但是,沙面要想真正成为“外滩”,却面临着考验。广州沙面的建筑大多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建造的砖木、砖土混合及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物。由于年代久远,导致材料老化,混凝土风化,天花板脱落,墙、楼板和瓦面破损,管网陈旧漏水。但保护沙面建筑群的手续繁琐,一砖一瓦的改变都必须上报国家文物局审批。这导致了文物修缮审批手续繁琐,使沙面的保护利用工作非常被动,停滞不前。因此,做实做细整体批复沙面古建筑的规划设计方案,迫在眉睫。建筑文物的修缮与保护所涉及的居民住户的搬迁,建筑群的维护、加固,内部装修等,需要的费用也是巨大的。而这些费用如果完全依靠沙面所在荔湾区文物部门负责,是不可能得到保证的。吸引民间资本进入,允许文物建筑土地使用权的置换,都是有效的集资方式。
阅读下面的文段,找出五处不得体的地方并改正。
桃花岛附近,郭靖把黄蓉送到她父亲黄药师的面前,说道:“老前辈,初次见面,久违久违。蓉儿今日惠顾我家,令堂觉得与她非常投缘,刚才留她在府上用餐,故而回来得迟了。晚辈知道桃花岛不许外人进入,晚辈在此留步。”黄药师盯着郭靖,心里想:“这个傻小子,他知道什么叫语言得体吗?”
郭靖的话里有哪些表述不得体的地方,请找出并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