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民网与新浪网络新闻专题比较分析
——以“神舟九号”专题为例
材料一
人民网将神九新闻专题名为“神舟九号全景报道”,新浪专题则为“神舟九号——首次载人交会对接天宫一号”,二者相较,人民网“全景”两字着力体现报道的全面、深入,意境更胜一筹。
专题主页色彩方面,人民网以白色为底色,加以主色天蓝色。蓝色作内容为神九升空专题页面的主色,可谓锦上添花之笔。新浪神九升空专题主页为蓝紫色,且底色里夹杂闪烁星辰,亦有太空之意。网页感官层面上人民网与新浪都将网页色彩的运用与专题内容紧密结合,简单用色之中不乏深层用意,且兼顾视觉冲击力。
材料二:
神九专题主页感官方面人民网与新浪不相上下,都注重网页的简洁,但简洁中不乏冲击力。但在栏目设置方面,二者差异渐现。
人民网神舟九专题的栏目设置较少,内容分明,从主要新闻、今日看点到幕后英雄、幕后故事一应俱全,就栏目板块看,科班出身的人民网注重新闻及新闻报道的专业性与全面性。新浪的神九专题栏目繁杂,栏目设置较为重复。由独家策划——寄向太空的微祝福等栏目板块看出,商业起家的新浪在报道新闻时重趣味性。
神九升空新闻专题中,人民网和新浪不约而同采用3D动画技术为网友解释说明神九升空过程、自动交接手动交接程序及航天员的任务状态等。如泛义把3D动画也看成新闻报道中的一部分,这种新的报道形式可列于解释性报道之类别。部分3D动画能由网友点击鼠标进行操作,富有半体验式意义,帮助网友更充分认知和理解神九升空。
材料三:
互联网为媒体发展提供了空前广袤的土地。相比广播、报纸、电视的传播渠道与信息载体的单一性,互联网可兼容声音、文字、图片和影像。报道新闻时,各大网站既能进行文字、图片报道,又能进行视频报道,甚至可选择音频报道。就信息与受众的传发、接收方式而言,互联网涉猎新闻报道的所有类型,囊括文字新闻、图片新闻、视频新闻的全领域。
材料四:
与受众的良好互动是媒体了解受众心态、赢得受众信任、树立自家威信并维持受众忠诚度的不二法宝。
就神九新闻专题的报道而言,在互动性设置方面新浪做得比人民网好。新浪每条新闻后紧跟“我要评论”环节,网友可进行评论,也可将新闻分享到新浪微博、QQ空间、人人网、MSN等平台。
较之新浪,人民网则一条新闻结束后紧随大量“相关新闻”,“我要留言”环节往往在大量相关新闻的后面,因与网友所读的新闻相离甚远而易被忽视。分享链接方面,人民网的视频新闻有新浪微博、QQ空间、人人网等分享环节,但文字新闻和图片新闻部分都没出现分享环节。
互动性是人民网在神九新闻专题中最为薄弱的环节。然而人民网肩负着引导舆论的重任。我国网络新闻业的主要力量——传媒网站具有“阵地”意识,这是我国网络新闻业发展的又一特点,这同外国那些作为私营企业的传媒公司创办的网站一味只想扩大市场、赢得“眼球”和经济效益的情况迥然不同。今后的新闻专题报道中,人民网应更注重微博方面的策划,借力新浪微博,辅之人民微博,抓住网络舆论中心,甚至可在制作网络新闻专题时尝试利用微博,让网友加入新闻写作者、传播者的行列,调动网友积极性,实现与网民的充分互动。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民网——主页感官层面上——网页色彩运用和专题内容结合——有深层用意和视觉冲击力
B.人民网——采用3D动画技术——为网友解释说明神九升空过程等环节——更好的帮助网友了解神九升空
C.新浪网——新闻后紧跟“我要评论”——网友评论——或将新闻内容分享到新浪微博、QQ空间等平台
D.人民网——新闻后紧跟“我要留言”——网友评论——或将新闻内容分享到新浪微博、QQ空间等平台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民网与新浪网在网页感官上,几乎没有相似的地方,人民网缺乏视觉冲击。
B.人民网和新浪网在神九专题栏目的设置上各有特点,各有侧重。
C.网友点击鼠标操作部分3D动画,有一定程度的半体验式意义,更好认知和理解神九升空。
D.相比报纸、电视,互联网的兼容性更具优势,互联网为媒体发展提供了广袤的土地。
3.和新浪网相比,人民网有哪些突出的优点?请根据材料概括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如何看待道德与文才的关系?赵树功的《中国古代文才思想论》对此作出了明确的辨析。论才与论德在传统思想中是浑然一体的,古代才与材通用,德的本义即以“材质所得”为主,先秦思想家以才为个体的材质,视全面开掘自我材质为成就德性的手段。
②在政治铨选上,元世祖时,赵天麟上策曾云:“选用之法,莫贵于德,莫急于才”,其中“才德兼全者大丈夫”,而“有才无德者”则被命之曰“小人”。文艺审美的尺度亦然,但凡研讨诗文,在才华要求之外,论诚者为言德,论真者为言德,论诗言志、诗缘情、诗出感兴者皆为言德;追求成教化、厚人伦、美风俗者更是言德,文艺瞩望着德才兼美。谢榛《四溟诗话》中曾将文才比作舟船,德行比作舵:“心犹舸也,德犹舵也。鸣世之具,惟舸载之;立身之要,惟舵主之……大抵德不胜才,犹泛舸中流,舵师失其所主,鲜不覆矣。”意思是才与德不可分,就如同船与舵不可分一样。没有德行保障的创作,就如同舟船失去了舵的掌握,既没有方向目标,更无从把控力度,那么船随时都有倾覆的危险,又如何能够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③值得关注的是,对创作而言,德并非出于思想稳定需要而“临时从场外租借的规范”,事实上,在中国古代文艺美学思想中,它与文学创作存在着根本的关联。
④德才兼美是创作传世的重要条件。创作依托文才,但才高八斗也难免千秋淹没,原因诸多,其中道德是作品能否进入主流传播从而获得赏鉴并流传的先决条件。
⑤德才兼备,也是艺术审美的内在需要。众所周知,文艺作品并非文艺形式与道德内容的机械叠加,道德不会成为低劣艺术毛坯的点金石,文艺自然更不能简化为道德的传声筒。文艺之所以离不开道德,是因为通过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充扩胸襟,能直接影响主体文才的发挥;德修则刚健不馁又葆华养和,才气自然轩举;德修则民胞物与,家国关情,而非风花雪月的自我沉醉,也非讨好“窄众”俗趣的沉洒,才情自然雅正;德修则审己有度,察物有道,能够超越一己功利、超越一时迷障,才思自然阔达……
⑥这并非是今人应景的花腔,而是古人在长期文艺实践中早已勘透的真知,诸如论书:“心正则笔正”“人正则书正”“作字先做人”;论画:“学画者先贵立品”;文学自然概莫能外,刘熙载一言以蔽之:“诗品出于人品。”对于具有文才的作家而言,德立则文明不是空洞的说辞,而是“实实在在的艺术臻达顶峰的必由路径”。
⑦当下生活中,不乏禀赋非凡的作家、演员,但其中少数人对一些强化自我修养的忠告不以为然;究其根源,在于他们偏执地认为论修养就是对才华的钳制,没有真正理解才德之间从社会意义到美学意义的深刻关系。无论何时何地,凡为文人,“先器识而后文艺”可以视为才德关系的公论。
(摘编自《人民日报》)
1.下列不属于对“先器识而后文艺”的理解的一项是( )
A.德以开掘自我材质为手段。
B.德是创作传世的重要条件。
C.德是艺术审美的内在需要。
D.德是个人艺术达到顶峰的必由路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部分提出了古人对道德与文才关系的看法:论才是论德的前提条件。
B.文章第二段用了引用论证,引用了大量的古诗文论证“才”的重要性,论证有力。
C.文章第二段用了比喻论证,将才与德分别比作舟与舵,使两者关系通俗易懂。
D.文章最后一段针对现实中的偏见再次强调“德”对人成长能起到决定性作用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强调心犹舸也,德犹舵也,创作者如果有了德,创作就能更有保障,更好地进行。
B.文章认为如果文艺简化为道德的传声筒,那么道德会成为低劣艺术毛坯的点金石。
C.文章强调,具有文才的作家有德修,如心正、人正、有人品等,就能够臻达顶峰。
D.当下生活中,人们并没有真正理解才与德之间的关系,所以必须要强化自我修养。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新京报快讯2019年11月22日,教有部发布《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征求意见稿)》(下称《规则》)。《规则》明确,教育惩戒是教师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必要手段和法定职权。据悉,该《规则》适用于普通中小学校、中等职业学校、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对学生实施教育惩戒。其中明确,击打、刺扎等多种情形的体罚、变相体罚、辱骂等均被禁止;同时,《规则》针对不同情形明确了可采取的一般惩戒、较重惩戒、严重惩戒等适用措施。多位专家、校长、老师向记者表示,该《规则》实际可操作性较强。记者同时发现,对于《规则》中的部分措施,有些家长发出不同的声音:例如一般惩戒中的“不超过一节课堂教学时间的教室内站立或者面壁反省”,有家长认为一节课时间过长;再例如较重惩罚中的“要求家长到校陪读”一条,有家长担忧时间问题等。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表示,该文件现在仍是征求意见稿,还有一个社会各方达成共识的过程,有意见可以提出来讨论。
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以在校学生的身份完成写作。
①给发出不同声音的家长写一封信。
②给老师写一封信。
③给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某研究员写一篇阐述自己观点的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20个字(含标点符号)
(中国新闻网郑州4月10日电)近日,河南工业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据播音专业的大学生们上课前用“人脸识别器”签到。用高科技的“刷脸”设备进行上课签到,代替了传统的签到制度,有效遏制了学生的逃课行为,被老师称为“防退课神器”。据该院播音与主持艺术教研主任李红光老师介绍,使用“人验识别器”签到是他们新推行的一种考勤打卡制度,主要针对播音专业早晨练声的两个班的学生,自从使用了该设备,学生的出勤率达到百分之百。
仿照下面的示例,从下面六个文学作品人物中任选三个,结合每个人物的事迹各写一段话。
要求:运用假设论证的方法,句式与例句一致,语言简洁明了。
事例:马谡
假如当初马谡采纳了王平的建议,他怎会遗恨街亭而伏诛于武侯麾下?
文学作品人物形象:
爱斯梅拉达 大卫·科波菲尔 哈姆莱特 高老头 贾宝玉 堂吉诃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庄子好寓言,好大言,而他的朋友惠子则是一个实用注意者、经验主义者,对庄子的荒诞不经很厌烦。他正告庄子:子言无用。他是一个老实人,他很实际地通过经验作为参照来得出庄子的大言无用。
惠子说:有棵大树,树干疙里疙瘩,树枝弯弯扭扭,长在道路旁,木匠也不看。你大言炎炎,大而无用,也没有人看你一眼吧。
庄子说:A这么大一棵树,怎么不把它栽种在乌有之乡,荒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谁规定了那在荒茫之野上摇曳生姿的树,其生命的意义,就是作栋作梁,作门作框?即便是为人所用,又何必一定是作栋作梁这般“实用”?庄子言: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岂不也是为人所用?只是此等用途,何等“凌空蹈虚”!B人生若只是一味填踏为实,不懂得腾空成虚,不仅自暴自弃,也往往暴殄天物,荼毒生灵。
庄子不仅懂得“有”之用,还能懂得“无”之用,这样才能全面理解“用”C,否则即便是大智慧者恐怕也会如犀牛望月。天地广大,人行走之时,所用的只是双足踩踏着的那一小块罢了。( )
脚踩着的地方是“实用”——D脚没踩到的地方为“虚用”。只知实用,不知虚用,不仅让自己寸步难行,还让天地之大,变为管窥锥指,人之蒙昧,莫过于此。
(节选自鲍鹏山《实用与虚用》,有删改)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他很实在地通过经验作为依据来得出庄子的大言无用。
B.他很实际地通过经验作为依据来证明庄子的大言无用。
C.他很实际地用经验作为依据来得出庄子的大言无用。
D.他很实在地用经验作为依据来证明庄子的大言无用。
2.文段中用曲线标注的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冒号 B.叹号 C.引号 D.破折号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因而,倘若只留下双足踩踏的那一小块,把其他的全都挖掉,一直挖到黄泉,你还能款款而行、大地还有承载之用吗?
B.然而,即使只留下双足踩踏的那一小块,把其他的全都挖掉,一直挖到黄泉,大地还有承载之用、你还能款款而行吗?
C.而且,如果只留下双足踩踏的那一小块,把其他的全都挖掉,一直挖到黄泉,你还能款款而行、大地还有承载之用吗?
D.但是,如果只留下双足踩踏的那一小块,把其他的全都挖掉,一直挖到黄泉,大地还有承载之用、你还能款款而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