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从黑白胶片照片到数码照片,科技改变了信息存储的方...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从黑白胶片照片到数码照片,科技改变了信息存储的方式。

从“书信”到“电话、短信、邮箱”,科技改变了人们的通讯方式。

中国高铁、港珠澳大桥、北斗导航、5G……给人们生活带来了便捷。

2019年4月10日晚,人类历史上首张黑洞照片在中国上海和台北、比利时布鲁塞尔、智利圣地亚哥、日本东京和美国华盛顿全球六地同时对外发布,这是人类首次通过图像直观地看到黑洞。照片中的黑洞距离地球大约5500万光年,仅凭人类眼睛的可视距离,根本不可能一睹芳容。但是,科技的创新,为人类装上了千里眼,一窥宇宙中深邃而瑰丽的风光……

从蒸汽时代到电器时代再到信息化时代,科技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影响着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感悟。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善假于物 借助现代科技的力量,人类首次用望远镜成功求索了追寻百年的黑洞真容。日新月异的时代,如何正确处理人类发展与现代科技之间的关系显得愈发重要。而这正如荀子在《劝学篇》中所言的:“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借助古人穿越千年的智慧来对待科学技术,以我之拙见,那便是,善假于现代之科技,为我们,也为子孙后代们造福。 哲学家老子在《道德经》中指出:“有无相生, 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一言以蔽之,这句话就是说任何事物的价值与作用于人类而言都是相对的。在我看来这尤其体现在科技上。便利出行的汽车,带来了大气污染的烦恼;对话世界的互联网,带来了隐私泄露的问题;丰富生活的荧屏光线,摧毁了无数人的眼睛。 似乎这真的如德国诗人荷尔德林在《塔楼之诗》中所说的:“总是使人间变成地狱的东西,恰恰是人们曾试图将其变成天堂。”难道只有彻底摈弃现代科技才是我们的生存之道吗?恐怕未必,我们自古以来便有铸剑为犁的哲理,也有“道法自然”和谐共生的劝勉,更有“祸福相依”的先人智慧。又如在当今,拥有摧毁世界力量的核能,也能被人类和平开发利用;新能源汽车正让我们的天空越发的湛蓝;墨子号量子卫星可通过加密钥匙让信息运输绝对安全。“合则留, 不合则去。”再加上一颗直面困难的坦然之心或许是对待现代科技的最佳态度。 当然,如何处理与现代科技关系的问题不仅仅止步于留与弃,更关乎如何守住伦理道德底线。众所周知的贺建奎基因编辑婴儿事件,严重违反伦理道德和科研诚信,在国内外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这也正好反映了易中天先生在《当代中国最缺什么》一文中所指出的“在我看来,当代中国人最缺底线。”(“如果你问中国当下的缺什么,我看最缺底线。这很可怕。一个人,没了底线,就什么都敢干;一个社会,没了底线,就什么都会发生。”)而这又一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守住伦理道德的底线,善假于器,方能让科技更好地造福于人类。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让我们重温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的名言,善假于器去杀死庸碌的情怀,照亮前方的黯淡,时常带着怦然心动如往昔般的感觉,不做纵容的悲怆与哭喊,一起拥抱科技新时代。 君子使物,不以物使。 【解析】 本题考查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读懂材料是材料作文写作的重要前提。读懂材料必须全面把握材料和理解材料,不可从某一局部入手,只抓住片言只语不放,否则容易跑题。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或语句,深刻理解其本质意义。还要理清关系,切不可断章取义,执其一端,而要抓住重点。首先要透视文题的字面意义,即显性要求;然后再深入把握其内在的关系,即隐性要求。对显性要求要全面、完整地理解文字材料的内容;对隐性要求要明了文字材料的情感意向,即材料所指的人或事、现象或问题所表现出来的肯定或否定的态度。 【审题】 命题方式:材料作文 审题要点:这是一道新材料作文题,既有事实的陈述,又有观点的表达。以科技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对于科技的认识和看法。 考生要把握好题干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审题过程:我们先来看一下材料,题目给出了四则材料,可以清晰地看出,这前三个材料属于同类,都是近年来科技对人们的生活深刻改变,第四则材料的着眼点从更为广大更高的角度叙述科技对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的影响。但要注意的是,前三则材料只作提供背景之用,解题的重点应该在最后一段中科技人们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这一角度。所以,我们可以判断,这道题目考查的就是我们对于科技的看法。要写好这道作文题,我们需要对科技有自己的思辨,清晰地认识到科技的益处和弊端分别在哪里,并提出正确对待科技的方式方法。构思行文的过程中,可以紧紧围绕“剖析科技的利弊”和“如何对待科技”进行表达和论证。 本次作文具有一定的限制性。 材料的限制性:①科技改变了人们的生活;②科技是人类探索世界的工具;③科技对国家和民族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要求的限制性:①要考虑到科技在改变人们生活的同时,也推动了人们认识和探索世界:②谈感悟要立足于材料,科技更加融入和改变人们的生活,助推社会发展。 【立意】 ①携手科技共建美丽家园; ②携手新科技,展望新生活; ③美好生活,科技为帆; ④创新科技成就美好生活; ⑤科技兴则民族兴。 【素材】 科学的不朽荣誉,在于它通过对人类心灵的作用,克服了人们在自己面前和在自然界面前的不安全感。——爱因斯坦 只有有效地继承人类知识,同时把世界最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拿到手,我们再向前迈出半步,就是最先进的水平,第一流的科学家。——温伯格 天才跟科学结合,才能产生最大的效果。——斯宾塞 科学家的成要是全人类的财产,而科学是最无私的领域。——高尔基 科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和硕果……展望科学的未来,人类将高举科学的火炬登上宇宙的天堂。——霍金 1969年7月21日2点56分,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25年后,人类登月的奇迹首次以实物形式出现在上海。上海体育馆举办了“太空时代”展览会,吸引了5万观众观看了月球车、登月舱、月球岩石、月球探测器等。曾在月球上留下脚印的美国宇航员尤金·舍南特应邀来上海。 从根本上看来,科学革命就是从“经验的东西”何着实验的东西转变。——美。杜威 【结构】 首先题目化用了《劝学》中的“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既能够吸引阅卷老师的目光,也非常契合材料中人类和科技的关系。前两段辩证地指出科技的利与弊,第三段开始说明“科技是把双刃剑”,也引出下文正确对待科技的态度和做法。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历史节点上,“世纪工程”港珠澳大桥在建设者们______的努力下盛装亮相。它是世界总体跨度最长、钢结构桥体最长、海底沉管隧道最长跨海大桥,建设者们______,克服了许多世界级难题,集成了世界上最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经验,保质保量完成了任务,它能抗16级台风,可以说是______。它的起点是香港大屿山,经大澳,跨越珠江口,最后分成Y字形,一端连接珠海,一端连接澳门。港珠澳大桥东接香港,西接珠海和澳门,宛如伶仃洋上的一条“卧龙”

“一桥连三地,天堑变通途”。对于生活在港澳台的人而言,(    ),上午在广州“吃早茶”,下午“刷卡”过关去澳门吃个葡挞,晚上去维多利亚港欣赏香港夜景……这样的美好憧憬,如今就要______。

港珠澳大桥对大湾区经济增长有重大的支撑作用。港珠澳大桥通车运营后,澳门与香港、珠海融为“一小时经济圈”,三地人流、车流、物流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不仅促进区域内经济协同发展,更有助于澳门经济结构升级和适度多元发展。以“Y”字形路线连接香港与珠海、澳门,将能最大化地发挥大桥互通互联的重要性作用。

随着广深港高铁、港珠澳大桥等跨境项目的完成,形成了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增进了城市间的距离和港澳台青年融入国家发展的大局,到广阔天地中寻找更多更大的机遇。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形成的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增进了城市间的距离和港澳台青年融入国家发展的大局

B.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已经成形,拉近了城市间的距离,有利于港澳青年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C.形成了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拉近了城市间的距离和港澳台青年融入国家发展的大局

D.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已经成形,增进了城市间的距离,有利于港澳青年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走上港澳台大桥犹如走上一条巨龙

B.港珠澳大桥提供了很多便利的条件

C.往来粤港澳将如走街串巷般方便

D.港珠澳大桥带来了很多新的机遇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处心积虑    集思广益    坚不可摧    东山再起

B.呕心沥血    广开言路    坚如磐石    梦想成真

C.处心积虑    广开言路    坚如磐石    东山再起

D.呕心沥血    集思广益    坚不可摧    梦想成真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邶风·静女》中“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一对青年男女约会逗趣的生动细节。

(2)杜甫《登高》中用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3)杜鹃,是我国古诗词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因其啼声甚哀,往往用来传达一种凄凉之情或思念之意。《琵琶行》中有这样两句“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对酒

陈与义

新诗满眼不能裁,鸟度云移落酒杯。

官里簿书无日了,楼头风雨见秋来。

是非衮衮书生老,岁月匆匆燕子回。

笑抚江南竹根枕,一樽呼起鼻中雷

(注)①簿书:官府的文书。②衮衮:相继不绝。③“一樽”句:化用韩愈《石鼎联句》:“道士倚墙睡,鼻息如雷鸣。”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二句,作者被倒映酒杯的“飞鸟”“移云”美景触动却写不出诗句。

B.诗的第四句说见到楼头阵阵风雨,秋天已经来到,满目苍凉萧瑟。

C.第八句借典故写自己在喝酒后鼾声如雷,生活无忧无虑,毫无烦恼。

D.本诗是七言律诗,首联切题,颔联、颈联写现实生活,尾联回应题目。

2.请概括本诗主人公的形象特点,并结合内容具体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公字君瑜,世居关中。少举进士,授扶沟县主簿。民狃悍猾,务不直以乱治,亡所尊畏,侮慢骄狠。公至,不能耐,绳以国律,无所借宥。久之,恶少相教敕避去,曰:“是不如他人,慎无犯,入即齑汝肉矣。”令尝间语公,谓寰内之治,难以比诸外,当少宽,取无事以去;不尔,忽失虑,中其奇,安可悔?公曰:“用法有内外之异,非朝廷所以待天下之意也。愚职在奉助,惟知以殉公为称,不知其余矣。”

改知虹县。虹俗尚杂恶,昧利而嗜讼。公初来,谒守。守视公少年,易之。撼以虹治,留公假州局。公曰:“奉诏书,不敢私自免,试往临之。苟有可以上关,愿府无见爽相庇赖,事不枝柱,政无难为矣。”守颌之,曰:“然。”既至,严肃闭默,众莫测其端涯。但密记奸桀,疏捕几辈,白府逐他所。自是一境平静,以善誉闻。

富人责租,使其奴殴逋者。公曰:“奴罪当然,教之者主耳。”并录之。主惧,匿不出;捕急,其徒计赂人代焉。至廷下,公曰:“是富人耶?衣冠则尔,其质乃贱隶。”袒视之,肤革皲瘠,果其家役仆也。杖去,直得其主而坐之。自是强宗大姓,俯首蹑地,谓神为公矣。

移绵州罗江县,蜀人柔良畏事,索摩抚,公易虹治,一用清简。未逾时,县事已告无所设。簿书凝然,械杻积蠹,庑下徒吏,偃居门宇终日居甿不识追胥之扰尽力田事新黉聚良子弟置师教之亲为讲说义训使循服其父见感注入谢

以功迁除屯田郎中,宰相方将汲用,而公送病至不起,享年五十二。呜呼!公为人器宇傥荡,望之魁崛伟人也。喜大节,善论议,于世务纤悉无不该究,听之灼灼,皆可立施用者。与人款曲,接以恩决,无一不相能,故死之日,上下威嗟悼之。

(选自《全宋文》卷一一○七,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居甿不识追胥之扰/尽力田/事新黉舍/聚良子弟置/师教之/亲为讲说义训/使循服其父兄/感泣入谢

B.居甿不识追胥之扰/尽力田事/新黉舍/聚良子弟/置师教之/亲为讲说义训/使循服/其父兄感泣入谢

C.居甿不识/追胥之扰尽力田/事新黉舍聚/良子弟/置师教之/亲为讲说/义训使循服/其父兄感泣入谢

D.居甿不识/追胥之扰尽力田事/新黉舍/聚良子弟/置师教之亲/为讲说/义训使循服/其父兄感泣入谢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关中,关中是指“四关”之内,即东潼关(函谷关)、西散关(大震关)、南武关(蓝关)、北萧关(金锁关)。四面都有天然地形屏障,易守难攻,从战国时起就有“四塞之国”的说法,所以汉代张良用“金城千里”来概括关中的优势劝说刘邦定都关中。

B.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元、明、清时,进士经殿试后,及第者皆赐出身,称进士。且分为三甲:一甲3人,赐进士及第;二、三甲,分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

C.文中“迁”是指官职调动。一般情况下,“转迁”“迁调”表示调职;“右迁”表示升职;“迁除”、“迁谪”表示削职降职等。

D.屯田郎中职责掌天下屯田之政令,屯田郎中虽为尚书省工部四司之一,但久已有名无实,各地军事区域进行屯田时,皆由各地长官主持。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石公执法严厉。石公没有听从县令的建议,认为朝廷立法应天下无别,治理京城近处不应与外地不同,执法不可宽松。

B.石公赴任不退缩。虽然虹县习俗邪恶,难以治理,石公毅然赴任,他希望如有政务需要禀报,州府不要庇护自己的差失。

C.石公秉公执法。有富人催租伤人,为逃避治罪,他的党羽谋划收买别人来替他顶罪,被石公识破,最终被抓捕到案,依法治罪。

D.石公待人和善。他对人殷勤应酬,以恩善待人,能和人们和睦相处,在他去世后,人们都嗟叹悼念他,表达哀思。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未逾时,县事已告无所设。簿书凝然,械杻积,庑下徒吏,偃居门宇终日。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特别的大院

王溱

我从小就对军人有种特殊的感情,幻想有朝一日也能穿上军装,潇洒威武,昂首阔步,招引无数羡慕的目光。无奈,自幼就病恹恹的,无缘当兵。好在家里有个现成的军官——我的叔叔。叔叔当年是航空兵的机械师,飞过鸭绿江,去过朝鲜战场,在我心目中算得上是英雄了。叔叔一家住在部队大院。当时,部队大院对普通百姓而言,是特别的居住地,除了感到神秘,还有发自内心的羡慕。

叔叔的部队大院离我们家很近,周日我们经常去叔叔家。大院很大,进了大门要走一段挺长的路才能到达宿舍。这里原本就是军营,德国占领青岛时,一个骑兵营驻扎在这里,日本侵略青岛时,太阳旗和刺刀遍布大院,国民党部队也在里面待过。青岛解放,解放军入驻,大院里终于飘扬起了鲜艳的五星红旗。大院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办公区,全是德式小洋楼,很有历史感;另一部分是宿舍,一片不小的平房,每个房间的窗边都是一排排水泥平台。母亲告诉我们,这里原本是军马马厩,所谓的平台是当年喂马用的泥槽,为了使用方便,用水泥填平了。

简陋的居住条件,并没影响我对部队大院的向往和倾慕,反而更激起我对军人们的崇敬,艰苦朴素是那个时代崇尚的生活理念。我常常看到衣领上挂着星徽的军官们在公用水龙头前洗衣洗菜,或者在房前屋后的空地上扯拉着绳子晒被子、晾衣服。他们不仅要保家卫国,也得顾小家。叔叔有个邻居是位女大尉,每次见到我们都客气地打招呼,一点当官的架子都没有。她总是在忙碌,不是打扫卫生、缝被子,就是淘米、晾晒咸菜。生活中她也常穿着军装,白衬衫蓝军服,加上衣领上那闪闪发亮的星徽,把整个人衬托得格外庄重,大方。叔叔说,她工作扎实,是公认的楷模,她的丈夫原是新四军,负过伤,身体不太好,所以家里大小活都由她一个人担着。长大后我经常想起她,感慨颇多。在上世纪60年代,能被授予大尉军衔的,通常是解放前就参加了革命,她的丈夫资历比她更长,还留下了伤病,然而他们一直住在简陋的大院宿舍,快乐而知足,这正是革命军人崇高的风范。

部队大院对周边居民有着很大的吸引力,因为几乎每周都要在礼堂里放一场电影。当年,看电影可谓老百姓的精神奢求。电影院里也有电影,但片子显然不如部队大院的丰富。周日我最喜欢去叔叔家,很大的诱惑就是看电影。在叔叔家,我有时会故意拖延时间,或者到了下午再去,那样可以直接留下来看电影。当然有时不巧,赶上哪个周日不放电影,我立时感到很丧气,玩都没劲头。

部队大院里有不少我们的同学,他们身上似乎有一种特别的气质。我记得有一位部队大院子弟很优秀,学校里只要有活动,上台发言的必定少不了他。恢复共青团组织后,他是第一批团员,学校组织长途拉练,到农村收割麦子,挖防空洞,他都是带头人。望着他忙碌、干练的身影,许多同学既佩服又羡慕。俗话说,虎门无犬子,大家私下猜想,他的父亲一定是位级别很高的首长。后来才知道,他父亲只是个上尉,早年牺牲于一次飞行事故,在部队医务室当护士的母亲-手把他拉扯大。

部队大院平日里都是静谧、严肃的,只有日复一日的军号声按时响起。上世纪60年代前后,台湾国民党军队的飞机时而到大陆上空窥测,盘旋;美国的无人驾驶侦察机也依仗着所谓的高端技术时来挑衅。我们的航空兵曾击落国民党和美国的侦察机,被称作“海军战斗英雄”,他们辉煌的战绩让老百姓对部队大院更加崇敬了。尽管后来得知,当年的战斗英雄与部队大院并无直接关系,但许多人依然觉得,这就是大院军人的功劳——大院是航空兵的机关所在地,那些军官们每天在小洋楼里为国防事业默默工作,怎么会没有关系呢?

如今,部队大院依旧在,但已不是从前的样子了。那些马厩早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高楼大厦。叔叔早在半个世纪前就转业离开了这里,我自然不再能够经常进出大院。没想到,后来因为工作的关系,我与部队大院里的人常有接触,还专门到神秘的小洋楼里去参观。那时,在小洋楼里办公的不再是原先的单位,部队的影子看不出来多少了。直到现在,每次从这里路过,封存的记忆仍会立时浮现在眼前,敬慕之情油然而生。那是一种怀念,更是一种不变的情怀。

(摘编自《光明日报》)

1.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直到现在,每次从这里路过,封存的记忆仍会立时浮现在眼前”写出了大院虽然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作者对大院情感一直没变。

B.文章写女大尉的生活及其经历,体现了她作为革命军人的崇高风范,激起作者对军人的崇敬感,对那个时代崇尚艰苦朴素的生活理念的赞赏。

C.文章从“我”仰慕军人写起,引出对大院及大院里的人的介绍,回忆与感触结合,历史与现实对比,写出了对大院的敬慕及对现状浓重的伤感。

D.文中“封存的记忆仍会立时浮现在眼前”,是大院中的人和事及其给作者带来的感触,是作者与大院的过往,体现了作者对曾经生活的怀念。

2.“我”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