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又闻蛙鼓 韩 弘 ①——这不是蛙鼓吗? ②咕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又闻蛙鼓

韩  弘

①——这不是蛙鼓吗?

②咕嘎……枯嘎……咕嘎,连片的蛙鼓汇成了美妙的合唱,从东面、南面、西面、北面,一阵阵海潮般朝我的小村、朝我的耳畔尽情地扑打过来。

③今年的五月,雨格外地多,一场接一场的,天气也冷一些。立夏过了好多天,水田里的稻秧才刚刚插上。傍晚的村庄刚被一场急雨涤洗干净,蛙鼓便由远而近,由疏而密地来了。这不是梦,是真真的久违的蛙鼓在阔别了好多年后第一次这么真切地、这么直白地、这么亲近地到来了。带着泥土的芬芳,带着乡村的气息,带着自然的韵律,携潮湿的五月不期而至。我认出了她,她也认出了我,疏忽了寒暄与世故,径直地奔过来,久违的朋友般紧紧地拥在了一起。她说,你可有点老了,都有白发了。我说,是啊,你可一点都没老,你的声音一点都没变,还是那么响亮,浑厚……

④邻家有个把式爷爷,玉米种下了就背着手看天,每天都看。看看天,就低下头,又不时地摇头,嘴里不停地念叨,今年是咋了啊,该下雨了。过些天就蹲在房门口,还是看天。眯着眼睛,仰着脖子,那姿势和他的心情一样难受。带着极度的埋怨和无奈,念叨,这天到底是咋了啊,咋了这是?突然有一天,太阳刚落山,大块大块的云便漫了过来。把式爷爷兴奋地跨到院子里,一圈一圈地转。雨还是没有下,他又念叨,这到底是咋了啊,老天爷不开眼了啊!念叨完就失望地蹲在地上。一会儿,零星的蛙声传过来,不多时,便是从四面八方响起的蛙鼓铺天盖地地涌过来。把式爷爷腾地站起来,扬起双手兴奋地喊起来,哈哈,蛙神显灵了,蛙神显灵了……雨哗哗地下起来,直下了一夜。

⑤我不知道有没有什么蛙神,也不知道把式爷爷为什么要喊这句话,更不知道为什么他喊完就真的下雨了,这也成了我总想弄明白的一个谜。我是在县城出生,在农村长大的,知道许多农村的事儿。“打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立夏鹅毛住,小满乌来……”这样的节气歌至今还能一字不差地背出来,却总也弄不懂这个事儿。后来,阅历多一点儿了就知道了,其实,青蛙喜欢叫是它高兴的表现,就像我们人高兴了就喜欢哼几句一样。青蛙不喜欢在太冷、太热或太干燥的环境里生活,它们喜欢阴凉潮湿的地方,所以下雨的时候对青蛙来说是最高兴不过的了。尤其经过一段天气晴燥的日子,天快下雨的时候,因为气压下降,湿度增加,空气中水分增多,青蛙的皮肤会得到充分滋润,于是就活跃起来了。同时,在阴雨连绵的季节里,很多昆虫大量繁殖,这些昆虫是青蛙最好的食料。而这时候青蛙刚度过寒冷干燥的冬天,正需要大量捕食昆虫以恢复体力。又有好食物,又有好环境,青蛙们就不禁纷纷高声歌唱了。所以,民间有“蛙鼓兆丰年”的说法,其实和“瑞雪兆丰年”的道理是差不多的。

⑥把蛙叫称为蛙鼓,《花镜·养鳞介法·蟾蜍蛙》里记载:“一蛙鸣,百蛙皆鸣,其声甚壮,名蛙鼓,至秋则无声。”是对“蛙鼓”一说很好的诠释。

⑦儿时,抓青蛙是件有趣的事儿。那时还小,顾及不到青蛙吃害虫的事儿,就知道青蛙的腿儿好吃,用火烤了,金黄色的,上面满是亮亮的油花,看着就眼馋,哈喇子淌好长。青蛙抓多了就吃,抓少了就玩儿。一人拿一个,抓住青蛙的腿儿,比谁的大。用木棍敲它的背,一会儿,青蛙的肚子就鼓满了气,跟气球一样。再一会儿,就会在头的两侧鼓出两个大大的泡泡来,原来,它就是靠这两个泡泡发声的。

⑧寒来暑往,承受了太多城市的喧嚣和晋惠闻蛙般的人群,便时时梦想回到童年,回到乡间,回到自然中去。听蛙鼓蝉鸣,看稻浪如波,嗅泥土芬芳,闻朴素乡音,淡远的、恬静的、超离的、无为的、清雅的。在偏远的小村置一块地,搭建一方栖息的草堂,杂乱地种一些树,房内挂几幅附庸风雅的条幅。月下,沏一壶茶,摇一把扇,对月而歌,算是心灵的回归吧。阵阵蛙鼓传来,不觉黯然。人,何如蛙鼓般的纯净?何如蛙鼓般的率真?又何如蛙鼓般的朴实啊!太多的世俗,太多的虚伪,太多的名利,太多的欲望已经把我们许多人和自然永远地隔绝了。所谓的回归充其量不过是讨一份暂时的自欺欺人的清净罢了,哪怕打扮出一副道骨仙风的样子,哪怕弄些最古老的树皮把自己裹起来。因为许多人如斯,起码我自己永远也达不到那种淡泊的境界。

⑨蛙鼓又鸣,蛙鼓阵阵。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运用比拟手法,赋予蛙鼓以人的情感,更显亲切,表达了作者对久违的蛙鼓不期而至的亲近和喜悦之情。

B.作者用较大篇幅叙述“蛙神显灵”的故事,丰富了文章内容,又为蛙鼓蒙上一层神秘色彩,为下文的议论做铺垫。

C.第七段写儿时抓青蛙的趣事,笔触细腻,表现出作者对亲近自然的生活经历的缅怀,并与当下城市生活形成对比。

D.这篇散文运用以小见大的构思手法,通过“又闻蛙鼓”这一现象引发感悟,表达了深刻的主旨,形成幽默的风格。

2.结合全文,说明文中“蛙鼓”的含意。

3.文章用“蛙鼓又鸣,蛙鼓阵阵”作为结尾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1.D 2.①蛙叫的声音;②连片的蛙叫汇成的美妙合唱;③泥土的芬芳、乡村的气息、自然的韵律;④丰年的征兆;⑤人性纯净、率真、朴实的淡泊境界。 3.①照应题目,与文章开头部分“听——这不是蛙鼓吗”遥相呼应,使作品结构更加严密完整。②表达了作者对自然蛙鼓的深沉怀念和赞美之情,给读者留下思考、回味的空间;③揭示作品的主题,蛙鼓所象征的乡愁、人性纯净、率真、朴实的淡泊境界等应永远缅怀,永远传承。 【解析】 1.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主要涉及艺术手法、内容情感等。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结构,然后根据议论抒情的语句明确主旨,关注手法。 D项,“形成幽默的风格”理解有误。从语言上看,文章语言朴实、真切,含意隽永,文风不是幽默的。 故选D。 2.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要求,要说明“蛙鼓”在文中的含意,需从整体阅读理解的角度出发,将词语放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去分析,在明确词语所在语句的句意、所在段落的含义、所在语段前后关系的基础上理解词语。从第①段“这不是蛙鼓吗?”和第②段的“咕嘎……枯嘎……咕嘎,连片的蛙鼓汇成了美妙的合唱”的描写看,“蛙鼓”是指蛙叫的声音,连片的蛙叫汇成的美妙合唱。从文中的“这不是梦,是真真的久违的蛙鼓在阔别了好多年后第一次这么真切地、这么直白地、这么亲近地到来了。带着泥土的芬芳,带着乡村的气息,带着自然的韵律,携潮湿的五月不期而至”看,“蛙鼓”有着泥土的芬芳、乡村的气息和自然的韵律。“民间有‘蛙鼓兆丰年’的说法,其实和‘瑞雪兆丰年’的道理是差不多的”,这说明“蛙鼓”还是丰年的征兆。通过“人,何如蛙鼓般的纯净?何如蛙鼓般的率真?又何如蛙鼓般的朴实啊!”,可知“蛙鼓”有着人性纯净、率真、朴实的淡泊境界。把以上对“蛙鼓”的理解分点概括出来即可。 3.本题考查对结尾段落及写作手法的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审读要求,明确答题方向,然后结合全文情节内容,从内容、结构安排、主旨表达方面多加体会。从全文看,内容都与“蛙鼓”有关,文章用“蛙鼓又鸣,蛙鼓阵阵”作为结尾,与文章开头部分“听——这不是蛙鼓吗”遥相呼应,起到了照应题目,呼应开头的作用,这样写可以使作品结构更加严密完整。此外,作者在写“蛙鼓”时,既写到了回忆,也写到了现实,如“寒来暑往,承受了太多城市的喧嚣和晋惠闻蛙般的人群,便时时梦想回到童年,回到乡间,回到自然中去。听蛙鼓蝉鸣,看稻浪如波,嗅泥土芬芳,闻朴素乡音,淡远的、恬静的、超离的、无为的、清雅的”,就表达了作者对自然蛙鼓的深沉怀念和赞美之情。从主旨上看,作者对亲近自然的生活经历的缅怀,并与当下城市生活形成对比,发出议论和感慨,可以起到揭示作品的主题的作用,“人,何如蛙鼓般的纯净?何如蛙鼓般的率真?又何如蛙鼓般的朴实啊!太多的世俗,太多的虚伪,太多的名利,太多的欲望已经把我们许多人和自然永远地隔绝了”,蛙鼓所象征的乡愁、人性纯净、率真、朴实的淡泊境界等已经不多见了,所以更应永远缅怀,永远传承。“蛙鼓又鸣,蛙鼓阵阵”,结尾给读者留下了思考、回味的空间。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港珠澳大桥全长55公里,从筹备、建设到通车,历时15年,是中国第一例集桥、双人工岛、隧道为一体的跨海通道。港珠澳大桥经过伶仃洋海域中最繁忙的主航道,该航道目前达到10万吨级通航等级,远期30万吨油轮可以通行。如果在此建造桥梁,必然是跨径很大、净空很高、桥塔耸立的悬索桥梁。但同时该处临近香港国际机场,对航空领域的建筑物高度有着严格的限定。所以,隧道成为唯一可行的方案。为了实现桥梁与隧道之间的转换,故在隧道两端修建人工岛。于是,形成了港珠澳大桥的桥岛隧相结合的建设方式。

“超级工程”背后有“超级创新”。港珠澳大桥建设难度极大,铺设了世界上最难、最长、最深的海底公路沉管隧道。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层出不穷,仅专利就达400项之多,填补了多个领域的空白。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8年10月24日)

材料二:日本《每日新闻》23日评论称,港珠澳大桥开通是大湾区发展的里程碑式事件,大湾区经济圈将超过纽约经济圈和东京经济圈,成为中国新的经济增长点。

美国《华尔街日报》23日的报道提到,大湾区进一步整合面临诸多复杂情况,例如相异的法律和税收制度,中国内地的资本账户仍相对封闭,而香港和澳门是自由港,各自拥有自己的货币且没有资本管控。报道还特意关注一个问题:在香港和澳门,机动车都靠左行驶,而在中国内地则是靠右通行,如何解决?

英国广播公司23日载文道,中国开通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但需要吗?此前,他们更是在网站刊长文列出一大串港珠澳大桥在香港的“争议”——逾千亿港元的拨款、实质效益疑问、工伤事故、建筑质量、环保等。

美国彭博新闻社网站23日报道,又一个将香港拉入中国内地怀抱的项目完成,该项目将曾作为欧洲前哨的香港和澳门与中国内地联结起来。这个项目是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宏伟计划的一部分,它将粵港澳大湾区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可与美国硅谷抗衡的高科技中心。

(摘编自《参考消息》2018年10月24日)

材料三:港珠澳大桥建设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大桥通车后,将大大缩短香港、珠海、澳门三地的时空距离,从香港到珠海、澳门驱车仅需30分钟的车程。通车前,如果陆路往来三地,只能绕道东莞虎门大桥,车程在3小时左右;水路乘高速客轮也要1个小时。

从社会经济发展层面而言,大桥的通车将提升珠海等三地人员和生产资料的流动效率,加深香港与珠江西岸的联系,为香港与珠江西岸城市群的产业合作提供交通便利,为港澳经济发展提供更便利的腹地空间,并由此促进港珠澳产业的互动交流和升级。也就是说,港珠澳大桥对于港珠澳大湾区、泛珠三角区域乃至“一带一路”的建设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前夕,大桥总设计师孟凡超接受香港媒体专访时表示,港珠澳大桥对大湾区经济增长有重大的支撑作用,会为区内产生几十万亿经济效益,经济价值远超大桥本身1000多亿元港币的投资,因此他对大桥收回成本很有信心。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8年10月24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伶仃洋的海域特点和香港国际机场的空域限定,使得港珠澳大桥在该海域只能采用隧道的建设形式。

B.基于成本、效益、事故、质量、环保等一系列“争议”问题,英国广播公司反对港珠澳大桥的修建。

C.美国彭博新闻社从科技能力和政治效应两个层面,深人分析了港珠澳大桥建成后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D.总设计师孟凡超认为,港珠澳大桥虽然建设耗时长、投资大,但其未来所产生的的经济效益远大于此。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采用桥岛隧相结合方式建成的港珠澳大桥,既彰显了我国桥梁建设的奇迹,也多方面地展示了多领域科技创新能力。

B.材料二中的美国《华尔街日报》在报道时,着重指出了港珠澳大桥通车以后,大湾区进一步整合所面临的诸多难题。

C.港珠澳大桥通车后,三地的时空距离大幅缩短,人员和物资的流动效率得以提升,全国各城市群间产业合作也更便利。

D.无论是对大湾区、泛珠三角的区域经济发展,还是对“一带一路”的建设,港珠澳大桥的建成通车都有着深远意义。

3.三则材料对港珠澳大桥报道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崇尚文字的国度。早在西周时期,汉字就被列为宫廷初级教育的必修科目。秦始皇统一中国,将“书同文”作为最重要的国策之一。东汉时期,许慎更是在《说文解字·序》中提出了“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的论断。汉代还将规范书写足够数量的汉字,作为选官取仕的重要标准。可以说,汉字在人们心目中的这种神圣地位,是她得以经久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

②汉字的强大生命力源自她与所记录的汉语的高度适切性。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特别先秦两汉更是如此。汉字一字一个音节的特点,正与汉语词汇相适应,从而形成了字词之间清晰的对应关系。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自古以来方言分歧就极为复杂,如采用直接记录语音的拼音文字,必将导致不同方言区文字的分裂,并最终导致文化的分裂。而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正好弥补了拼音文字的弊端,可以在不同方言区之间起到统一的交际作用。

③汉字的强大生命力源自她与中华文化的融通性。汉字的表意特点,使她与中华文化的众多元素相互融通。书画同源的事实,决定了早期汉字的写意特征,如甲骨文的“象”字,长着长鼻子和健壮身躯,充满灵动之美。汉字优美的写意性形体,形成了世界上独特的书法艺术,构成了汉字历史上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④汉字的强大生命力源自她自身系统的不断调适和完善。一种文字能否长期充当全民的交际工具,关键在于这种文字能否有效满足语言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充满智慧的中国先民们,运用“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思想理念,将一元化的象形方法转化为二元化的形声机制,产生了由形符和声符组合而成的形声字。这种音义结合的构形方式,使汉字的长期生存成为可能。在书写方面,汉字由早期的整体象形性到小篆再到隶楷,一直朝着方便书写的方向调整,满足了社会发展的需求。特别是计算机问世以来,汉字又通过形码和音码等多重手段,粉碎了“计算机是汉字的掘墓人”的预言。

⑤汉字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几千年来一直支撑着中华文化的发展。汉字不仅是中华民族共同的财富,也是世界人民共同的财富。在几千年的发展中,汉字陆续远播于周边日本、韩国、越南、新加坡等国家,并逐渐形成了覆盖东亚、东南亚大部分地区的“汉字文化圈”。在当代,随着中国实力的日渐提升和中华文化的快速传播,汉字正以其非凡的活力,健步走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摘编自王立军的《汉字——中华文化的独特符号》,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自古崇尚文字,尤其汉代把汉字书写和选官取仕相结合,才确立了它的神圣地位。

B.汉字优美的形体和写意特性,使其成为独特的书法艺术,从而形成了书画同源的特征。

C.汉字的书写一直由整体象形性朝着方便书写的方向调整,是社会发展的需求所决定的。

D.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汉字陆续远播并覆盖了东亚、东南亚地区,现正健步走向全世界。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段例举了汉字自古以来在教育、国策、取仕等方面的地位,阐明其经久不衰的缘由。

B.文章2—4段采用了层递式结构,从三个方面深刻论证了汉字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

C.文章第二段通过对比,阐明了表意体系的汉字能在不同方言区间起到统一的交际作用。

D.文章的末段指出了汉字对中华文化传播发展的作用,并描绘了它未来发展的美好前景。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词之间清晰的对应关系,决定了汉字一字一个音节的特点与汉语词汇间的相互适应。

B.我国方言的分歧极大,如果采用直接记录语音的拼音文字,最终将会导致文化的分裂。

C.汉字由一元化象形方法朝着音义结合的构形方式的转化,才使得其长期生存成为可能。

D.通过形码和音码等多重手段,汉字粉碎了计算机是其掘墓人的预言,更彰显其生命力。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请以“为你喝彩”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每处不超过6个字。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幸福指数明显提高。要让人们不断增强幸福感,必须坚持发展,使财富更加丰饶充盈。人在社会中只有得到公正公平的对待,不受歧视,才会感到幸福。如果心理失衡,即使自己的经济收入比过去多,但看到在同样付出的情况下别人却拿得更多,也会感到不快乐。一个基本生活不愁的人,由于对钱财没有贪欲就会知足常乐;而一个腰缠万贯的人,将幸福完全物质化,在钱财上总觉得比上不足,内心就会长戚戚。

请概括衡量幸福指数的三个要素:(1)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面是一段捐助贫困地区活动的开场白,其中有四处不得体,请找出并改正。

欢迎同学们莅临这次捐助贫困地区的活动,这次活动是应学校团委的要求而组织的,我们的鼎力相助一定会帮助贫困地区解决燃眉之急,我相信大家,请到会的同学一定会慷慨解囊,献出自己的爱心,务必捐款捐物。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