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与发展,我们的生活和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与发展,我们的生活和工作都越来越依赖于网络。但是,我们不得不注意到,(      )。所以,我们在利用网络的同时,也应该防止网络的伤害,加强网络安全防范,关注网络安全问题,网络会更好地为人们服务

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与国家安全和国家发展、广大人民群众工作生活__________当今世界,信息技术革命___________,对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军事等领域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相互促进,互联网已经融入社会生活方方面面,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我国正处在这个大潮之中,受到的影响越来越深。我国网民数量世界第一,俨然已成为网络大国。

但是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与信息安全面临的问题是__________的,已经成为事关国家的政治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文化安全和国防安全的重大问题。

因此,网络安全已成为当下____________需要解决的问题,因为它对我们广大网民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希望网络安全日的宣传能给我们的网络带来更安全和干净的环境。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我们在利用网络的同时,也应该加强网络安全防范,关注网络安全问题,防止网络的伤害,让网络更好地为人们服务。

B.我们在利用网络的同时,也应该关注网络安全问题,加强网络安全防范,防止网络的侵害,让网络更好地为人们服务。

C.我们在利用网络的同时,也应该关注网络安全问题,防止网络的侵害,加强网络安全防范,网络会更好地为人们服务。

D.我们在利用网络的同时,也应该防止网络的侵害,加强网络安全防范,关注网络安全问题,让网络更好地为人们服务。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网络虽然有强大功能,也有其易受到攻击的脆弱一面

B.虽然网络功能强大,也有其脆弱易受到攻击的一面

C.网络虽然功能强大,也有其脆弱易受到攻击的一面

D.网络也有其脆弱易受到攻击的一面,虽然功能强大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休戚相关        日新月异        丰富多彩        当务之急

B.息息相关        日新月异        空前未有        迫在眉睫

C.休戚相关        推陈出新        丰富多彩        当务之急

D.息息相关        推陈出新        空前未有        迫在眉睫

 

1.B 2.C 3.B 【解析】 1.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时,可以抓住病句中明显的标志词语考虑,只要我们“炼”就一双慧眼,迅速盯住这些标志词语,就能找到辨析病句的捷径。比如介词、动词、代词、并列词、关联词、否定词、两面词、数量词、成语、修饰语等,有的病句虽然没有标志词语,但是可凭借病句表现出来的症状,依据高考病句的六大类型进行排查。类型不多,只要训练方法得当,适当做一些练习,见多识广,形成能力,依“法”诊断并不难。 A项,语序不当,“关注网络安全问题”与“加强网络安全防范”两分句位置互换;“防止网络的伤害”搭配不当,“伤害”应为“侵害”。 C项,语序不当,“防止网络的侵害”与“加强网络安全防范”两分句位置互换;偷换主语,“网络会……”,该句的主语应是“我们”。 D项,三个分句的语序不当。 故选B。 2.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解答时,要注意联系语境。“补写句子”是综合考点和能力的考查,这类题目一样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搬材料,另有字数限制。解答本题的正确步骤应该是:一、阅读语段。认真阅读文段,确定文段中心意思;二、推导。将文段划分层次,做到瞻前顾后;三、检查。得出答案后应代入原文,最终求得语句连贯。 A项,“脆弱的”应是“易受到攻击”的原因,选项语序不当,排除A; B项,前后两个分句主语均为“网络”,关联词“虽然”应放在主语之后,排除B; D项,承前句应先说“功能强大”,启后句应讲它“脆弱易受到攻击的一面”,不合逻辑,应排除。 故选C项。 3.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解答时,可以从如下角度考虑:一是从语境角度,用逻辑关系与词语对应解题;二是从词义角度,用提取语素与词义轻重解题;三是从用法角度,用适用对象与感情色彩解题。只有关注这些角度,才能做出准确判断。休戚相关: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关,一般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息息相关:形容彼此的关系非常密切,强调物与物之间的紧密关系。原文是讲“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与国家安全和国家发展、广大人民群众工作生活”关系密切,物与物,应用“息息相关”,排除AC项。日新月异:指发展或进步迅速,不断出现新事物、新气象。推陈出新:指对旧的文化进行批判地继承,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创造出新的文化。“信息技术革命”不能跟“推陈出新”搭配,属于对象误用,排除CD项。空前未有:前所未有,以前从来没有的。丰富多彩:内容丰富,花色繁多。“丰富多彩”是褒义词,用来指“网络与信息安全面临的问题”是褒贬失当,排除AC项。迫在眉睫:比喻事情十分紧急,已到眼前。当务之急:当前任务中最急切要办的事。“当务之急”和前文的“当下”重复赘余,不能用,排除AC项。 故选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荆轲刺秦王》中“易水诀别”的场面凄凉悲怆,尤其是荆轲之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经·氓》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郎》诗中描绘初春气象隐约闪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点绛唇·素香丁香

南宋  王十朋

落木萧萧,琉璃叶下琼葩吐。素香柔树,雅称幽人趣。

无意争先,梅蕊休相妒。含春雨。结愁千绪,似忆江南主。

1.下列对诗歌句意理解与表现手法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落木萧萧”,本是用来描写秋天景象的,这里被移用来描写丁香尚在含葩而未吐蕊时的环境和氛围,这是一种衬托。

B.此词上阕从两个方面落笔:一方面描写了丁香的形态,如“琉璃叶下琼葩吐”;另一方面写了丁香的意趣,即“幽人趣”。.

C.下阕由形及神,写丁香得精神。既写了丁香规劝梅花不要嫉妒,自己是无意间才争春斗艳的,又写了丁香散露出的愁绪。

D.全词多处用典,内涵深远。“落木萧萧”化用了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江南主”指的是南唐皇帝李璟或李煜。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楚、汉久相持未决,丁壮苦军旅,老弱罢转漕。项王谓汉王曰:“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汉王笑谢曰:“吾宁斗智,不能斗力。”项王令壮士出挑战。汉有善骑射者楼烦,楚挑战三合,楼烦辄杀之。项王大怒,乃自被甲持戟挑战。楼烦欲射之,项王瞋目叱之,楼烦目不敢视,手不敢发,遂走还入壁,不敢复出。汉王使人间问之,乃项王也。汉王大惊。于是项王乃即汉王相与临广武间而语。汉王数之,项王怒,欲一战。汉王不听。项王伏弩射中汉王。汉王伤,走入成皋。

项王闻淮阴侯已举河北破齐赵且欲击楚乃使龙且往击之淮阴侯与战,骑将灌婴击之,大破楚军,杀龙且。韩信因自立为齐王。项王闻龙且军破,则恐,使盱台人武涉往说淮侯。淮阴侯弗听。是时,彭越复反,下梁地,绝楚粮。项王乃谓海春侯大司马曹咎等曰:“谨守成皋,则汉欲挑战,慎勿与战,毋令得东而已。我十五日必诛彭越,定梁地,复从将军。”乃东,行击陈留、外黄。

外黄不下。数日,已降,项王怒,悉令男子年十五已上诣城东,欲坑之。外黄令舍人儿年十三,往说项王曰:“彭越强劫外黄,外黄恐,故且降,待大王。大王至,又皆坑之,百姓岂有归心?从此以东,梁地十余城皆恐,莫肯下矣。”项王然其言,乃赦外黄当坑者。东至睢阳,闻之皆争下项王。

是时,汉兵盛食多,项王兵罢食绝。汉遣陆贾说项王,请太公,项王弗听。汉王复使侯公往说项王,项王乃与汉约,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项王许之。即归汉王父母妻子

(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项王闻淮阴侯已举河北/破齐/赵且欲击楚/乃使龙且往击之/

B.项王闻淮阴侯已举河北/破齐/赵/且欲击楚/乃使龙且往/击之

C.项王闻淮阴侯已举河北/破齐/赵且欲击楚/乃使龙且往/击之

D.项王闻淮阴侯已举河北/破齐/赵/且欲击楚/乃使龙且往击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淮阴侯,指的是西汉开国功臣韩信,“淮阴”是他的籍贯和受封地,“侯”是“诸侯”之意。

B.舍人,古汉语既指旅店的主人,又是左右亲信或门客的通称。本文中用的是第二种意思。

C.鸿沟,古代运河,在今河南省,楚汉相争时是两军对峙的临时分界,比喻事物界线分明。

D.妻子,古汉语是指妻和子女。《桃花源记》“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妻子”即是此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汉相争中,项王要与汉王一决雌雄,让百姓免于战乱之苦,汉王被迫应战,受伤逃走。

B.因为韩信打败楚军,杀了龙且,自立为齐王,项王派人去游说韩信联楚背汉,遭到拒绝。

C.项王听从了外黄令门客儿子的利害分析,赦免了准备活埋的人,睢阳人为此争着归附他。

D.汉军日益强大,粮食充足,汉王连续派人最终说服项王,楚汉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

4.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数日,已降,项王怒,悉令男子年十五已上诣城东,欲坑之。

(2)汉王复使侯公往说项王,项王乃与汉约,中分天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又闻蛙鼓

韩  弘

①——这不是蛙鼓吗?

②咕嘎……枯嘎……咕嘎,连片的蛙鼓汇成了美妙的合唱,从东面、南面、西面、北面,一阵阵海潮般朝我的小村、朝我的耳畔尽情地扑打过来。

③今年的五月,雨格外地多,一场接一场的,天气也冷一些。立夏过了好多天,水田里的稻秧才刚刚插上。傍晚的村庄刚被一场急雨涤洗干净,蛙鼓便由远而近,由疏而密地来了。这不是梦,是真真的久违的蛙鼓在阔别了好多年后第一次这么真切地、这么直白地、这么亲近地到来了。带着泥土的芬芳,带着乡村的气息,带着自然的韵律,携潮湿的五月不期而至。我认出了她,她也认出了我,疏忽了寒暄与世故,径直地奔过来,久违的朋友般紧紧地拥在了一起。她说,你可有点老了,都有白发了。我说,是啊,你可一点都没老,你的声音一点都没变,还是那么响亮,浑厚……

④邻家有个把式爷爷,玉米种下了就背着手看天,每天都看。看看天,就低下头,又不时地摇头,嘴里不停地念叨,今年是咋了啊,该下雨了。过些天就蹲在房门口,还是看天。眯着眼睛,仰着脖子,那姿势和他的心情一样难受。带着极度的埋怨和无奈,念叨,这天到底是咋了啊,咋了这是?突然有一天,太阳刚落山,大块大块的云便漫了过来。把式爷爷兴奋地跨到院子里,一圈一圈地转。雨还是没有下,他又念叨,这到底是咋了啊,老天爷不开眼了啊!念叨完就失望地蹲在地上。一会儿,零星的蛙声传过来,不多时,便是从四面八方响起的蛙鼓铺天盖地地涌过来。把式爷爷腾地站起来,扬起双手兴奋地喊起来,哈哈,蛙神显灵了,蛙神显灵了……雨哗哗地下起来,直下了一夜。

⑤我不知道有没有什么蛙神,也不知道把式爷爷为什么要喊这句话,更不知道为什么他喊完就真的下雨了,这也成了我总想弄明白的一个谜。我是在县城出生,在农村长大的,知道许多农村的事儿。“打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立夏鹅毛住,小满乌来……”这样的节气歌至今还能一字不差地背出来,却总也弄不懂这个事儿。后来,阅历多一点儿了就知道了,其实,青蛙喜欢叫是它高兴的表现,就像我们人高兴了就喜欢哼几句一样。青蛙不喜欢在太冷、太热或太干燥的环境里生活,它们喜欢阴凉潮湿的地方,所以下雨的时候对青蛙来说是最高兴不过的了。尤其经过一段天气晴燥的日子,天快下雨的时候,因为气压下降,湿度增加,空气中水分增多,青蛙的皮肤会得到充分滋润,于是就活跃起来了。同时,在阴雨连绵的季节里,很多昆虫大量繁殖,这些昆虫是青蛙最好的食料。而这时候青蛙刚度过寒冷干燥的冬天,正需要大量捕食昆虫以恢复体力。又有好食物,又有好环境,青蛙们就不禁纷纷高声歌唱了。所以,民间有“蛙鼓兆丰年”的说法,其实和“瑞雪兆丰年”的道理是差不多的。

⑥把蛙叫称为蛙鼓,《花镜·养鳞介法·蟾蜍蛙》里记载:“一蛙鸣,百蛙皆鸣,其声甚壮,名蛙鼓,至秋则无声。”是对“蛙鼓”一说很好的诠释。

⑦儿时,抓青蛙是件有趣的事儿。那时还小,顾及不到青蛙吃害虫的事儿,就知道青蛙的腿儿好吃,用火烤了,金黄色的,上面满是亮亮的油花,看着就眼馋,哈喇子淌好长。青蛙抓多了就吃,抓少了就玩儿。一人拿一个,抓住青蛙的腿儿,比谁的大。用木棍敲它的背,一会儿,青蛙的肚子就鼓满了气,跟气球一样。再一会儿,就会在头的两侧鼓出两个大大的泡泡来,原来,它就是靠这两个泡泡发声的。

⑧寒来暑往,承受了太多城市的喧嚣和晋惠闻蛙般的人群,便时时梦想回到童年,回到乡间,回到自然中去。听蛙鼓蝉鸣,看稻浪如波,嗅泥土芬芳,闻朴素乡音,淡远的、恬静的、超离的、无为的、清雅的。在偏远的小村置一块地,搭建一方栖息的草堂,杂乱地种一些树,房内挂几幅附庸风雅的条幅。月下,沏一壶茶,摇一把扇,对月而歌,算是心灵的回归吧。阵阵蛙鼓传来,不觉黯然。人,何如蛙鼓般的纯净?何如蛙鼓般的率真?又何如蛙鼓般的朴实啊!太多的世俗,太多的虚伪,太多的名利,太多的欲望已经把我们许多人和自然永远地隔绝了。所谓的回归充其量不过是讨一份暂时的自欺欺人的清净罢了,哪怕打扮出一副道骨仙风的样子,哪怕弄些最古老的树皮把自己裹起来。因为许多人如斯,起码我自己永远也达不到那种淡泊的境界。

⑨蛙鼓又鸣,蛙鼓阵阵。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运用比拟手法,赋予蛙鼓以人的情感,更显亲切,表达了作者对久违的蛙鼓不期而至的亲近和喜悦之情。

B.作者用较大篇幅叙述“蛙神显灵”的故事,丰富了文章内容,又为蛙鼓蒙上一层神秘色彩,为下文的议论做铺垫。

C.第七段写儿时抓青蛙的趣事,笔触细腻,表现出作者对亲近自然的生活经历的缅怀,并与当下城市生活形成对比。

D.这篇散文运用以小见大的构思手法,通过“又闻蛙鼓”这一现象引发感悟,表达了深刻的主旨,形成幽默的风格。

2.结合全文,说明文中“蛙鼓”的含意。

3.文章用“蛙鼓又鸣,蛙鼓阵阵”作为结尾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港珠澳大桥全长55公里,从筹备、建设到通车,历时15年,是中国第一例集桥、双人工岛、隧道为一体的跨海通道。港珠澳大桥经过伶仃洋海域中最繁忙的主航道,该航道目前达到10万吨级通航等级,远期30万吨油轮可以通行。如果在此建造桥梁,必然是跨径很大、净空很高、桥塔耸立的悬索桥梁。但同时该处临近香港国际机场,对航空领域的建筑物高度有着严格的限定。所以,隧道成为唯一可行的方案。为了实现桥梁与隧道之间的转换,故在隧道两端修建人工岛。于是,形成了港珠澳大桥的桥岛隧相结合的建设方式。

“超级工程”背后有“超级创新”。港珠澳大桥建设难度极大,铺设了世界上最难、最长、最深的海底公路沉管隧道。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层出不穷,仅专利就达400项之多,填补了多个领域的空白。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8年10月24日)

材料二:日本《每日新闻》23日评论称,港珠澳大桥开通是大湾区发展的里程碑式事件,大湾区经济圈将超过纽约经济圈和东京经济圈,成为中国新的经济增长点。

美国《华尔街日报》23日的报道提到,大湾区进一步整合面临诸多复杂情况,例如相异的法律和税收制度,中国内地的资本账户仍相对封闭,而香港和澳门是自由港,各自拥有自己的货币且没有资本管控。报道还特意关注一个问题:在香港和澳门,机动车都靠左行驶,而在中国内地则是靠右通行,如何解决?

英国广播公司23日载文道,中国开通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但需要吗?此前,他们更是在网站刊长文列出一大串港珠澳大桥在香港的“争议”——逾千亿港元的拨款、实质效益疑问、工伤事故、建筑质量、环保等。

美国彭博新闻社网站23日报道,又一个将香港拉入中国内地怀抱的项目完成,该项目将曾作为欧洲前哨的香港和澳门与中国内地联结起来。这个项目是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宏伟计划的一部分,它将粵港澳大湾区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可与美国硅谷抗衡的高科技中心。

(摘编自《参考消息》2018年10月24日)

材料三:港珠澳大桥建设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大桥通车后,将大大缩短香港、珠海、澳门三地的时空距离,从香港到珠海、澳门驱车仅需30分钟的车程。通车前,如果陆路往来三地,只能绕道东莞虎门大桥,车程在3小时左右;水路乘高速客轮也要1个小时。

从社会经济发展层面而言,大桥的通车将提升珠海等三地人员和生产资料的流动效率,加深香港与珠江西岸的联系,为香港与珠江西岸城市群的产业合作提供交通便利,为港澳经济发展提供更便利的腹地空间,并由此促进港珠澳产业的互动交流和升级。也就是说,港珠澳大桥对于港珠澳大湾区、泛珠三角区域乃至“一带一路”的建设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前夕,大桥总设计师孟凡超接受香港媒体专访时表示,港珠澳大桥对大湾区经济增长有重大的支撑作用,会为区内产生几十万亿经济效益,经济价值远超大桥本身1000多亿元港币的投资,因此他对大桥收回成本很有信心。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8年10月24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伶仃洋的海域特点和香港国际机场的空域限定,使得港珠澳大桥在该海域只能采用隧道的建设形式。

B.基于成本、效益、事故、质量、环保等一系列“争议”问题,英国广播公司反对港珠澳大桥的修建。

C.美国彭博新闻社从科技能力和政治效应两个层面,深人分析了港珠澳大桥建成后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D.总设计师孟凡超认为,港珠澳大桥虽然建设耗时长、投资大,但其未来所产生的的经济效益远大于此。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采用桥岛隧相结合方式建成的港珠澳大桥,既彰显了我国桥梁建设的奇迹,也多方面地展示了多领域科技创新能力。

B.材料二中的美国《华尔街日报》在报道时,着重指出了港珠澳大桥通车以后,大湾区进一步整合所面临的诸多难题。

C.港珠澳大桥通车后,三地的时空距离大幅缩短,人员和物资的流动效率得以提升,全国各城市群间产业合作也更便利。

D.无论是对大湾区、泛珠三角的区域经济发展,还是对“一带一路”的建设,港珠澳大桥的建成通车都有着深远意义。

3.三则材料对港珠澳大桥报道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