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饮一口汨罗江 ①汨罗一水,迤迤逦逦,在中国的诗史中,已经流了两千多年。诗人如我辈...

饮一口汨罗江

①汨罗一水,迤迤逦逦,在中国的诗史中,已经流了两千多年。诗人如我辈,视之为愤世嫉俗之波的,不乏其人;取它一瓢饮者,更是大有人在。当然,饮的不是玉液琼浆,而是在漫长的春秋中浊了又清,清了又浊的苦涩。这苦涩,比秋茶更酽。

②这会儿,我正在汨罗江的岸边,掬起一杯浑黄得叫人失望的江水。这一捧比虫蛀的线装书还有古老的浑黄能反映什么呢?天上艳阳正好,今天恰恰又是端午节。软白的粽子香在别人的嘴中,翠绿的艾剑戟立在苍茫的原野上。这些,都使我手中的这一捧,浑黄有加。我想,大凡成了历史的东西,肯定是再也清澈不起来了。可是,为了在端午节这一天,饮一口汨罗江的水,我可是千里奔驰特意赶来的啊!

③脖子一扬,我,饮了一口汨罗。立刻,我感觉到,就像有一条吐着芯子的蛇窜入我的喉管,冰凉而滑溜,在我肝胆心肺间穿行,如同在烟雨迷蒙的天气里穿过三峡的蛟龙。

④愤世嫉俗的味道真苦啊!

⑤同行人大概看出我脸色难堪,埋怨说:“叫你不要喝你偏要喝,这水太脏了。”我报以苦笑。

⑥朋友继续说:“你们诗人都是疯子,不过,也像圣徒。恒河的水污染那么严重,圣徒们也是长途跋涉,非得跑到那里去喝一口。”

⑦我得承认,朋友这么说,并不是讥笑我,他只是不理解。我的行囊中,带有青岛啤酒和可口可乐,为什么,我非得饮这浑黄的汨罗?

⑧但汨罗不只是湘北的这一条,也不尽然是由波涛组成,知道这一点的,恐怕更是微乎其微了。

⑨何处没有汨罗江?

⑩刘伶的汨罗江,是一把酒壶;嵇康的汨罗江,是一曲裂人心魄的《广陵散》;李白的汨罗江,是一片明月;苏东坡的汨罗江,是一条走不到尽头的眨谪之路;秋瑾的汨罗江,;闻一多的汨罗江,是一颗穿胸的子弹……到这里,我禁不住问自己:

⑾你的汨罗江会是什么呢?

⑿据考证,屈原本姓熊,是我的同宗。从知道他的那一天起,他就是我写诗做人的坐标。每当灾难来临,我就想到那形形色色的汨罗江。好多次,当我的愤怒无法宣泄,我就想跑到这里来,跳进去,让汨罗再汨罗一回。今天,我真的站到了这汨罗江的岸边,饮了一口浑黄后,我的愤怒被淹灭了,浮起的是从来也没有经历过的惆怅。

⒀徘徊又徘徊,在岸边的蒿草丛中,我歌我哭的心境,竟沦为鱼虾之沼。

⒁江面上,二三渔舟以一种“与尔同销万古愁”的悠然,从我眼前飘过。不知道屈原为何许人也的渔翁,一网撒去,捞回来的是最为奢侈的五a的阳光。偶尔有几条鱼苗,看上去像二月的柳叶,也被渔翁扔进了鱼篓。那也是他的收获啊!醉翁之意不在酒,而渔翁之意,却是肯定在于鱼的。

⒂中国的渔翁形象,从劝屈原“何不随其流而逐其波”的那一位,到“惯看秋月春风”的那一位,都是明哲保身的遁世者,权力更迭,人间兴废,与他们毫不相干。船头上一坐,就着明月,两三条小鱼,一壶酒,他们活得好逍遥啊!你看这条目屈原而名垂千古的汨罗江上,屈原早就不见了,而渔翁仍在。

⒃这就是我的惆怅所在。一位清代的湖南诗人写过这么一首诗:

潇瑟寒螗垂竹枝,长桥屈曲带涟漪。

持竿不是因鲂鲤,要斫青光写楚辞。

⒄看来,这位诗人的心态和我差不多,又想当屈子,又想当渔翁,结果是两样都当不好,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古人早就这么说过。

⒅既如此,我的饮一口汨罗的朝圣心情,到此也就索然了。归去罢,说不定东湖边上的小书斋,就是我明日的汨罗。

1.文中的“汨罗江”除了指屈原殉国之处外,还有拿两种主要含义?请简要概括。

2.第10段划线处,一种版本写作“是一腔滚滚热血”,另一种版本写作“是一把砍头的大刀”,你倾向于哪一种,为什么?

3.“渔翁”在文中有何寓意?其作用是什么?

4.如何理解文章最后的划线句?

 

1.(1)忧国忧民者的精神寄托;(2)忧国忧民者苦难的象征;(3)屈原殉国之处。 2.(自己总结)“是一把砍头的大刀”更合适,秋瑾是因为这砍头的大刀而英勇就义,本段中“汨罗江”是各人苦难的象征,“大刀”更为合适;同时为下文作者因为饮了汨罗江水心情由愤怒转为惆怅做铺垫。 3.寓意:①指只关注眼前物质利益的人;②指明哲保身的遁世者 。作用:与愤世嫉俗的屈原形成鲜明的对比,以凸显屈原的高尚,表达作者对现实的感慨。 4.(自己总结)表面上看似“东湖边的小书斋”是作者心灵的归宿,作者似乎选择不再愤世嫉俗,忧国忧民;“说不定”却暗示了其实这是作者的一番牢骚;表明作者始终坚持“汨罗”精神,像屈原一般愤世嫉俗,忧国忧民的情怀。 【解析】 1.本题不仅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同时也考查了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要明确题干要求,即“回答文中汨罗江的另外两层含义”。首先,要弄清楚全文的主要内容,然后找到写汨罗江的相关段落和句子,然后结合作者要表达的意图,来分析汨罗江的深层含义。解答这一问题,需要跳出字面来理解“汨罗江”。“汨罗江”贯穿全文始终,既是叙述的重点,又是行文的线索。“汨罗江”因屈原而闻名,屈原因其高洁而留名青史。“汨罗江”既是屈原精神的载体,又是承载屈原所受苦难的见证。同时,文中写道,“刘伶的汨罗江,是一把酒壶;嵇康的汨罗江,是一曲裂人心魄的《广陵散》;李白的汨罗江,是一片明月;苏东坡的汨罗江,是一条走不到尽头的眨谪之路;秋瑾的汨罗江,;闻一多的汨罗江,是一颗穿胸的子弹”,此处的汨罗江,不仅仅是江水,更是那些忧国忧民者的苦难的象征。 2.本题不仅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也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逻辑意脉一致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全文的主旨。第一,秋瑾,我们在鲁迅的《药》文章中读到,她的牺牲,是死于大刀下的,此处填“是一把砍头的大刀”符合历史;第二,第10段主要是写那些忧国忧民者的苦难,“大刀”要比“热血”更恰当;第三,文章第12自然段写到“我真的站到了这汨罗江的岸边,饮了一口浑黄后,我的愤怒被淹灭了,浮起的是从来也没有经历过的惆怅”,作者心情由“愤怒”转为“惆怅”,“愤怒”是因上文那些忧国忧民的苦难者而起,“惆怅”是因想当屈子、又想当渔翁的徘徊,此处填“是一把砍头的大刀”,又有铺垫的作用。 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渔翁’在文中有何寓意?其作用是什么?”,此题包含了两问,一是回答渔翁的寓意,二是回答渔翁的作用。接着要在文中找到写渔翁的相关段落,仔细阅读,熟悉这些相关段落的内容,分析其中“渔翁”意象的含义和作用。 写“渔翁”意象的主要在文章后半部分,“醉翁之意不在酒,而渔翁之意,却是肯定在于鱼的。中国的渔翁形象,从劝屈原‘何不随其流而逐其波’的那一位,到‘惯看秋月春风’的那一位,都是明哲保身的遁世者,权力更迭,人间兴废,与他们毫不相干”,“肯定在于鱼”,写出了渔翁只关注眼前的利益,也就是“鱼”;另外,文中明确指出,那些渔翁,是明哲保身的遁世者,所以,“渔翁”的含义不难答出。 本文主要是要写如屈原般的那些忧国忧民的苦难者的伟大,此时写这个追逐眼前利益的“渔翁”,是为了对比,来突出屈原的高尚,以此表达作者对现实的感慨。 4.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时,首先要明确题干要求,如此题要求理解文中最后一句“归去罢,说不定东湖边上的小书斋,就是我明日的汨罗”,然后再结合全文的主旨以及此句前面部分所写的内容,仔细分析,全面理解作者的用意。本文先写作者对屈原的景仰,接着又写到自己对那些如屈原般忧国忧民者遭受苦难的愤怒,紧接着在文中最后写到现实中的“渔翁”,看似自己融入那些“明哲保身的遁世者”的行列,其实是为了突出屈原的伟大和高尚,最后,作者表明自己的心志,“说不定东湖边上的小书斋,就是我明日的汨罗”,含蕴地表达出了作者的最终情感,我也会像屈原那样,坚持自己的操守,愤世嫉俗,忧国忧民。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默写

(1)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庄子《逍遥游》)

(2)野马也,尘埃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庄子《逍遥游》)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庄子《逍遥游》)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芥之为舟。(庄子《逍遥游》)

(5)风之积也不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庄子《逍遥游》)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后乃今将图南。(庄子《逍遥游》)

(7)青山隔送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淡烟暮霭相遮蔽。(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

(8)《诗》三百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司马迁《报任安书》)

(9)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10)沧浪之水清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楚辞·渔父》)

(11)故知一死生为虚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羲之《兰亭集序》)

(1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查看答案

水调歌头 盟鸥①

辛弃疾

带湖吾甚爱,千丈翠奁②开。先生杖屦无事,一日走千回。凡我同盟鸥鹭,今日既盟之后,来往莫相猜。白鹤在何处?尝试与偕来。

破青萍,排翠藻,立苍苔。窥鱼笑汝痴计,不解举吾杯。废沼荒丘畴昔,明月清风此夜,人世几欢哀?东岸绿阴少,杨柳更须栽。

注:①此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九年,作者被主和派弹劾落职闲居带湖之初。②奁:镜匣。

1.赏析以下诗句

①千丈翠奁开。

②废沼荒丘畴昔,明月清风此夜,人世几欢哀?

2.结合全词,试分析作者用大量笔墨描写自己与鸥鹭结盟、嬉笑,有何用意?

 

查看答案

书剑侠事

清•王士祯

新城令崔懋,以康熙戊辰往济南。至章邱西之新店,遇一妇人,可三十余,高髻如宫妆,髻上加毡笠,锦衣弓鞋,结束为急装。腰剑,骑黑卫极神骏,妇人神采四射,其行甚驶。试问何人,停骑漫应曰:“不知何许人。”“将往何处?”又漫应曰:“去处去。”顷刻东逝,疾若飞隼。崔云;“惜赴郡匆匆,未暇蹑其踪迹,疑剑侠也。”

从侄鹓因述莱阳王生言:顺治初,其县解官银数千两赴济南,木夹之。晚将宿逆旅,主人辞焉,且言镇西北里许有尼庵,凡有行橐者,皆往投宿。因导之往。方入旅店时,门外有男子著红帩头,状貌甚狞。至尼庵,叩门久之,有老妪出应。告以故,妪云:“但宿西廨,无妨。”役相戒勿寝,明灯烛、手弓刀以待曙。至三更,大风骤作,山门砉然而辟。方愕然相顾,倏闻呼门声甚厉,众急持械谋拒。廨门已启,视之,即红帩头人也。徒手握束香掷地,众皆仆。比天晓,始苏,银已亡矣。急往市询逆旅主人。主人曰:“此人时游市上,无敢谁何者,唯投尼庵客,辄无恙,今当往诉耳。然尼异人,吾须自往求之。”

至则妪出问故。曰:“非为夜失官银事耶?”曰:“然。”入白。顷之,尼出,命妪挟蒲团跌坐。逆旅主人跪前事。尼笑曰:“此奴敢来作此狡狯,罪合死。吾当为一决!”顾妪入,牵一黑卫出,取剑背之,跨卫向南山径去。其行如飞,倏忽不见。

市人集观者数百人。移时,尼徒步手人头驱卫返,驴背负木夹函数千金,殊无所苦。入门呼役曰:“来,视汝木夹函官封如故乎?”验之,良是。掷人头地上,曰:“视此贼不错杀却否?”众聚观,果红帩头人也。罗拜谢去。比东归,再往访之,庵已空无人矣。市人云:尼三四年前,挟妪俱来,不知何许人。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妇人神采四射,其行甚      驶:迅捷

B.以木夹之                  函:木匣

C.逆旅主人跪前事              白:禀报

D.东归,再往访之              比:等到

2.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木夹函之             但刘日薄西山

B.山门砉然辟           且举世而非之不加沮

C.结束急装             臣之进退,实狼狈

D.众急持械谋拒         不知老将至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写了两位女剑侠,同样的衣饰风采,同样的骑驴疾行,但前者略记一个特写镜头;后者稍详写一个片断。读后感觉这两女似是一人,又仿佛不是一人。

B.新城令崔懋所见侠女,不知哪里人氏,可能三十多岁,穿锦衣弓鞋,一身男士装束,腰带宝剑,骑着黑驴,人驴都极有精神,和人言语时总是迅疾而行,如飞隼向东逝去。

C.顺治初年莱阳县县官押送官银数千两去济南,经旅店主人的引导投宿尼庵,但深夜银两为红帩头人所盗,再经店主指点亲自找到了与尼姑一同到来的老妪,向她们求援。

D.尼姑举止神奇,办事迅疾,接到求援后一段时间,就徒步手拿人头,驱驴背负封记如故的数千官银返回,之后就带老妪离开了尼庵,行踪无迹。

4.翻译。

①惜赴郡匆匆,未暇蹑其踪迹,疑剑侠也。

②役相戒勿寝,明灯烛、手弓刀以待曙。

5.从文中哪些事情可以看出剑侠的侠义和神奇?

 

查看答案

下列加点词的词类活用方式与另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客逾庖而 B.吴会于云间

C.非诚陨首所能 D.郎署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的句式与另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仰观宇宙之大 B.令人长号不自禁

C.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D.之二虫又何如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