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神马”、“辣么美”、“表酱紫”……不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神马”、“辣么美”、“表酱紫”……不知从何时,这样的网络语言开始充斥我们的生活中,甚至在一些小学生作文里也运用了不少网络语言。业内人士认为,大量地接触网络用语,会让孩子对中国的语言文化产生误解。

使用网络语言已经成为很多人的日常习惯,尤其对年轻人来讲,相较于严肃的书面用语,生动活泼的表情符号、网络语言更受他们的青睐。一些人将这种表达方式延伸到生活的许多领域,甚至包括语文课堂和作文写作中。但是,网络语言毕竟没有经过严格规范,语义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弄懂的,其中一些直接刺骨的表达甚至会让很多人难以接受,若不分场合滥用网络用语,会有损于汉语言文字的严肃性与纯洁性。再者,网络用语更新频率极快,很多用语可能火过一阵之后就被大家遗忘了,我们又怎能任由这样随意的语言影响书面表达的规范,影响语言使用的美感呢?

我国有7亿网民在网上,说明网络是一个公共场所,是一个网民共同拥有的交流平台。网络语言,作为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表现得随意、诙谐、鲜活灵动。但在具体使用中,不应该只是“玩玩”而已,还应本着遵守社会公德、尊重审美要求的态度,本着约定俗成、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力求规范、文明。网络语言的背后,可以是情绪的宣泄,审美意味的拓展,观念的颠覆,却不该是肆无忌惮的乱用、滥用。在场合的转换和时间的筛选中,网络语言该修正的就要修正,该淘汰的就要淘汰。碎片化书写的“网络流行语”不再病毒式地传播,语言文字才能成为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载体。

(选自《新浪网》)

材料二

纵观汉语发展历史,每个时代都有旧质语言要素的消亡,也有新质语言要素的产生,这是语言创新的必经阶段。对其中无伤大雅者,我们尽可以抱着宽容心态和开放眼光对待,对庸俗暴戾、浮夸恶搞者则当有所规范、有所引导。

首先,要加强媒体语言使用规范。媒体肩负传播文化,引导舆论,服务大众等重要责任。在语言使用上,媒体应首先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严格约束自己不使用低俗暴戾词语,同时,在抵制低俗暴戾词语时不失语。其次,要加强学校尤其是中小学语言规范,家庭和学校应充分认识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重要意义,引导学生使用规范语言写作,教育学生远离低俗词语和暴戾表达。

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则需具备主动甄别的意识。说话作文,譬如行路,言之无文,行之不远。文有雅俗之别,俗有高下之分。如何在海量的新生语言质料中趋雅避俗,要求语言使用者要有一双明辨是非的慧眼。同样要注意的是,言之无物,何以文为?主动使用规范语言,避免空泛表达,光有甄别雅俗的眼光还不够,还需要主动到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语言风格多样化,除了“有趣”,更有典雅——既有气质、又有内涵,这是语言建设的根本目标。

规范是堵漏洞,引导是疏淤塞,语言文明建设需要双管齐下,疏堵结合,以疏为主,辅以规范。如此,构建一个风清气正、和谐文明的语言生态环境就不远了。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04月06日08版)

材料三

2017年上半年已经过去,在这半年里又有哪些流行语刷屏了你的朋友圈,清博舆情为你盘点了2017上半年网络十大流行语。

通过清博舆情系统监测“2017流行语”,自7月3日上午9时到下午15时30分,网民的中性和正面情绪占比较高,高达89.58%,这可能源于网民对流行语多持娱乐化态度。

注:来自清博舆情系统

(选自《新媒体指数》)

材料四

近日,教学已经将近22年的一位大学老师因为作业在网络上走红。“这样的作业给我来一打”、“带给人一种云淡风轻的美好”、“时光易逝,请君珍惜”等都是作业点评中的金句。这位大学老师叫董桂菊,是东北农业大学电气与信息学院的一名老师。(3月6日《北京青年报》)

大学教师主动贴近学生,用学生喜欢的语言方式与其交流,并把很多网络用语用于作业点评上,使她深受学生喜爱。她的金句还被学生整理出来,在学生中相互传看,学生都想得到董老师的点评而更加认真完成作业。对此,董老师还获得了学校的教学质量奖。诚如董老师自己所言,“现在上课的话,学生首先要喜欢你的人,然后会喜欢上这门课。这就包括作业批改的环节,通过这些让学生体会到上课的魅力,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如今是互联网时代,多使用网络用语,能使师生之间的“隔膜”或代沟消除一些,看似灵活生动,给课堂教学和作业批改等都带来了不少新意。不过,虽然课堂教学或是批改作业,并非都要那么“一本正经”,但保持一点严肃性并非多余。当然,板起面孔与学生交流,早已不是所有教师的选择,每一位教师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走出一条独特的教学之路。而用网络语言搭起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是一个不错选择。

不可否认的是,如今有些老师为了吸引学生注意力,就想尽办法与学生接近,不惜用学生喜欢的语言方式授课,这无可厚非,但要是过分肯定跑偏。据去年9月25日《中国青年报》的一则报道,有教师为了迎合学生,直播自己的课堂教学,也使自己一夜间成了“网红”,迎接他的虽然有鲜花和掌声,但也有很多网友的口诛笔伐。因为表面上搞得热热闹闹的直播课堂教学,看起来非“创新”而是“赶时髦”,并不能反映出真实的教学效果。

董老师用网络用语接近学生,值得称赞,也证明她在教学上的用心、尽心乃至创新。不过,切莫过多关注网络用语,而是更该注重教师自身的知识厚度、传道受业后的实际效果。董老师称“会沿着这个路线一直走下去”,希望她不断创新,走好自己的教学路。

(选自《东方网》金虎时评)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是网民共同拥有的交流平台,业内人士认为,一些小学生作文里也运用了不少网络语言,会让孩子对中国的语言文化产生误解。

B.在汉语的发展过程中,语言的创新必然经历旧质语言要素的消亡,新质语言要素的产生这些汉语发展的阶段。

C.在媒体语言使用过程中,语言使用者只有具备一双明辨是非的慧眼,才能在大量的新生语言质料中趋雅避俗。

D.由董桂菊因为作业在网络上走红的事件可以看出,她是一位努力钻研业务,并与时俱进地改进教学方法的老师。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分析或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神马”、“辣么美”、“表酱紫”这样的网络语言将充斥我们的生活中,显示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随意、诙谐、鲜活灵动等特点。

B.2017上半年网络十大流行语中,流行语主要来自网页和微信,它们所占比约为整个媒体的百分之八十。

C.2017上半年网络十大流行语中,网民的中性和正面情绪占比高达90%,这源于网民对流行语多持娱乐化态度。

D.董老师用网络用语接近学生,证明她在教学上的用心、尽心,但为了迎合学生,过多关注网络用语,并不能反映出真实的教学效果。

3.通览上述文段,我们使用网络语言,应该重点做好哪些工作?

 

1.A 2.B 3.①使用网络语言应本着遵守社会公德、重审美要求的态度。②本着约定俗成、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③使用网络语言力求规苑、文明。④对低俗暴戾、浮夸恶搞者则当有所规苑、有所引导。⑤网络语言的使用要注意场合,勿滥用,摒弃网络语言娱乐化态度。 【解析】 1.本题考查考生对材料有关内容梳理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整体阅读,感知全文;其次要找到该题信息所在的段落或区域;再次要对该段落或区域内容要点进行概括与分析,最后将选项中的相关信息与这些概括与分析进行对照,从而得出答案。 A项,“业内人士认为,一些小学生作文里也运用了不少网络语言,会让孩子对中国的语言文化产生误解”理解文本内容有误。原文为“业内人士认为,大量地接触网络用语,会让孩子对中国的语言文化产生误解”。 故选A。 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A项,“这样的网络语言将充斥我们的生活中”错误,原文应为“这样的网络语言开始充斥于我们的生活中”; C项,“这源于网民对流行语多持娱乐化态度”错误,原文应为“这可能源于网民对流行语多持娱乐化态度”; D项,“但为了迎合学生,过多关注网络用语,并不能反映出真实的教学效果”与原文不符,这是批评某些老师的做法,而不是对董老师的评价。 故选B。 3.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应根据对文意的理解,从文本中筛选出主要信息,然后运用文中词语概括作答。 通览上述文段,我们使用网络语言,应该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要加强媒体语言使用规范。媒体肩负传播文化,引导舆论,服务大众等重要责任。在语言使用上,媒体应首先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严格约束自己不使用低俗暴戾词语,同时,在抵制低俗暴戾词语时不失语。 其次,要加强学校尤其是中小学语言规范,家庭和学校应充分认识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重要意义,引导学生使用规范语言写作,教育学生远离低俗词语和暴戾表达。 第三,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则需具备主动甄别的意识。主动使用规范语言,避免空泛表达,光有甄别雅俗的眼光还不够,还需要主动到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使用网络语言应本着遵守社会公德、重审美要求的态度。网络语言的使用要注意场合,勿滥用,摒弃网络语言娱乐化态度。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审美学以人的审美活动和审美经验作为特定的研究对象。审美活动是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之一,主要包括两种形式:一是对一切具有审美价值的对象和艺术的欣赏;二是对艺术和各种审美对象的创造。审美活动是在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互相作用中发生的,但又具有不同于一般的实践活动的特点。审美经验是审美主体在审美欣赏和美的创造活动中产生的感受和体验以及在感受、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判断和评价。它包括审美心理活动、审美评价活动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审美标准等各种审美意识。

审美学和美学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美学应当包括美、美感和艺术的研究,也就是包括了审美学的研究内容。但就研究范式和方法上看,审美学却超越了美学的学科界限。比如,审美心理研究需要美学和心理学、艺术学等学科的交叉;审美理想和审美标准的研究需要美学和文化学、社会学等学科的交叉等。

20世纪以来,审美学在西方获得了长足发展,这是同当代西方美学发生的重大变革相联系的。美学史表明,美学思想的产生是与对人类审美活动、审美经验的观察和探讨分不开的。但是,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西方美学的研究重点却不是人的审美经验,而是美的本体。美的根源和美的本质问题,是西方古代美学的中心问题。到了近代,由于哲学重点向认识论的转移和心理学思想的发展,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开始从审美客体转向审美主体,对审美经验和审美意识的研究逐步成为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这一趋势在20世纪得到强势延续。心理学美学的发展使审美经验单独成为美学的一种研究对象。从哲学、心理学、艺术学等各种不同角度研究审美经验的学说和派别层出不穷。审美经验的研究取代美的本质的哲学探讨,名副其实地成为当代美学的主要对象。

从20世纪末开始,在后现代主义和西方文化新变化的推动下,大众文化和日常生活美学、身体美学、生态美学等开始走向美学的前沿,标志着美学全方位面向现实和生活的转型。和这些领域相关的不同于艺术的审美经验成为美学家关注的新热点。费瑟斯通在《消费社会与后现代文化》中明确提出,在后现代的图像和符号浪潮推动下产生的艺术生活化和生活艺术化的互动,已经形成了一种不同于艺术美学的新型审美经验。以往的审美经验研究主要限于艺术领域,是对审美经验性质和规律的阐明,主要来自对艺术创作、欣赏、评价的经验的观察和总结。用这种审美经验理论来说明艺术之外的大众文化和日常生活审美经验并不完全适用。

当代西方美学中审美学的发展,展现出审美学是一个包括多种形态的、由多种学科交叉构成的综合性学科。其中,既有从不同哲学体系和观点出发探讨审美意识活动规律和特点的审美哲学,又有从各种心理学体系和观点出发阐明审美心理构成和特点的审美心理学;既有结合价值哲学和艺术评价研究审美价值和审美标准的审美价值学,也有主要从艺术实践出发探索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的审美特点和规律的审美艺术学。正是多种形态的存在和多种学科的交叉,为审美学的现代构建和未来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创新空间。

(摘编自彭立勋《审美学定位与当代发展》)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审美活动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互相作用的结果,它包括审美客体对审美主体的欣赏以及对艺术和审美客体进行的创造。

B.进入20世纪末期,审美学在西方得到持续发展,这与西方当代美学本身发生的变革相关。这种美学思想对人类审美活动、审美经验的观察和讨论有利于美学思想的形成。

C.近代,美学在发展过程中,哲学重点向认识论的转移和心理学思想的发展,是因为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开始从审美客体转向审美主体。

D.作为当代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审美学的现代构建和未来发展之所以能够具有广阔的创新空间,是因为审美学本身是由多种学科交叉构成的综合性学科。

2.下列对原文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审美学的研究对象,审美学和美学的关系以及发展的历史,介绍了审美学定位与当代发展的情况。

B.文章论述客观,指出审美活动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主要包括两种形式并从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的体验和感受以及评判来介绍审美经验。

C.文章以“审美理想和审美标准的研究需要美学和文化学、社会学等学科的交叉”的例子,论证了审美学是美学的一部分,但美学在研究范式和方法上却突破了学科界限。

D.文章结尾指出,当代西方审美学在发展过程中,其多种形态的存在和多种学科的交叉的特点为审美学的现代构建和未来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审美学属于美学的一部分,因其超越了美学的学科界限,所以审美心理研究需要美学和心理学、艺术学等学科的交叉。

B.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西方美学的研究重点是美的本体而非人的审美经验,其美学史表明,美学思想的产生与对人类审美活动、审美经验的观察和探讨密不可分。

C.20世纪,美学家从哲学、心理学、艺术学等不同角度对审美经验进行了研究,呈现出不同的学说和流派。心理学美学的发展使得审美经验成了当代美学的一个研究对象。

D.费瑟斯通认为,一种不同于传统艺术美学的新型审美经验的形成得益于艺术生活化和生活艺术化的互动,它是后现代的图像和符号浪潮推动的结果。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生活中,人们不仅关注自身的需要,也时常渴望被他人需要,以体现自己的价值。这种“被需要”的心态普遍存在,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自拟题目;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百年多病独登台。_____________,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2)黄鹤之飞尚不得过,______________。青泥何盘盘,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3)______________,申之以孝悌之义,_________________。(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4)驾一叶之扁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渺沧海之一粟。(苏轼《赤壁赋》)

(5)元嘉草草,____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观 足 下 所 为 文 百 余 篇 实 先 意 气 而 后 辞 句 慕 古 而 尚 仁 义 者 苟 为 之 不 已 资 以 学 问 则 古 作 者 不 为 难 到 古 者 其 身 不 遇 于 世,寄志于言,求言遇于后世也。自两汉以来,富贵者千百,自今观之,声势光明,孰若马迁、相如、贾谊、刘向、扬雄之徒,斯人也岂求知于当世哉。

(选自杜牧《答庄充书》,有删节)

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2.请分层概括这段话中作者的观点。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宿府①

杜甫

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

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

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

已忍伶俜②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

(注)①此诗作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距安史之乱爆发已是十年,几经辗转的杜甫经剑南(四川中部)节度使严武保荐,为节度使幕府参谋,因家在城外,不得不长期住在府内。②伶俜(ping):流离失所。

1.从诗歌的体裁角度看,这是一首______诗,首句“清秋幕府井梧寒”中的“清”“寒”二字烘托出诗人 ___的心境。

2.结合全诗,简要分析作者为何发出“中天月色”无人欣赏的慨叹。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