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分享经济的诞生,源于社会资源的过剩。 从工业革命...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分享经济的诞生,源于社会资源的过剩。

从工业革命时代开始,所谓的“发展”即生产效率提高、投资不断加大,从而带来产量的增加。这样的“发展”基于一个基本假设,那就是,社会物资是短缺的。时至今日,工厂里生产出越来越多的东西。直到某一天,我们发现生产出的东西已经远远大于我们的需要,我们把已经存在的东西重新分配。

此时,物品的“拥有权”和“使用权”可以分离,拥有一件物品的人和使用这件物品的人可以不是同一个人。这样物资就可以得到更加合理的分配,从而成为一种商业模式:拥有多余物资的人们,可以把物资的使用权让渡给不拥有物资的人,作为回报,后者给予前者一定的报酬,而提供这个服务的平台,也可以从报酬中抽取一定比例的佣金。

分享经济由此产生。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成熟和迅速普及,分享经济的创业者们,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细分领域的平台,供物资的所有者发布和分享,帮助有需要的人找到物资。不经意间,我们衣食住行的各个领域,都出现了分享经济的身影。分享经济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消费方式,在许多领域,也都出现了不同的模式。

那么,分享经济究竟改变了什么呢?

首先,它改变了供给端。分享经济让产品的供给方从机构变成了个人。比如,原来人们出去旅行,只能住酒店集团提供的酒店,而分享经济让个人房主也可以提供相当于酒店的服务。原来人们只能坐出租车公司提供的车子,现在则还能坐个人开的私家车。分享经济极大地提升了产品的丰富度和个性化水平。人们旅行的时候可以住各种风格的房子,人们出行的时候可以坐各种不同的车型,遇见各种性格的司机。如今人们个性化的诉求越来越高,分享经济正好可以满足这一点。

其次,它让个人崛起。分享经济降低了个人“微创业”的门槛,让人们可以更简单地实现“微创业”——利用业余时间,做个小房主,做个专车司机,都是简单方便的“微创业”。用户对个性化的需求,让作为供给端的个人,能够有空间发展自己的个性。比如,加入网络商店平台的手工艺者,可以把自己的个性作品售卖给匹配的人。伴随着“微创业”的门槛降低和个性化被鼓励,人们的思维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人们的内在动力被激发,而每个人能力的激发将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更大推动力。

最后,它让社会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分配。分享经济让资源被更加合理地分配给需要的人。这对于我们所生存的自然环境,是极大的保护。据统计,每多一辆被充分利用的Uber车辆,就可以从路上去掉8辆车子。这就意味着更少的拥堵、更少的雾霾和更少的能源消耗。

(摘编自中国友谊出版公司《重新定义分享》)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工业革命时代是不断地创造物质资源,而分享经济时代的目的是对剩余物质资源的再次分配。

B.一女孩把自己穿过几次又不喜欢的衣服在淘宝上以二手衣形式卖给买衣人。这违背了分享经济的特征。

C.移动互联技术的成熟和迅速普及,使得物品的拥有权和使用权分离,分享经济由此产生了。

D.随着人们的内在动力被激发,微创业变得简单而易实现。人们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在分享经济中获利。

2.下列对原文论述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先分析了分享经济产生的背景,接着从三个维度阐述了分享经济给经济、生活和社会带来的影响。

B.文章运用举例子的方法,如通过个人房主和私家车主的例子,阐述了分享经济提供的产品具有丰富度和个性化特点。

C.文章通过阐述分享经济的产品重新分配属性,表达了共享经济具有促进生活更美好的功能。

D.文章从个性化的需求、“微创业”的兴起、自然资源的保护等方面,采用递进式结构论述了分享经济给社会带来的变化。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分享经济在近些年才火起来。我们所熟悉的房屋租赁,就是典型的分享经济。

B.分享经济一方面带来了产品数量的增加,另一方面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C.分享经济由于拥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产品的拥有人和使用人不是同一个人。

D.分享经济极大地提升了产品的丰富度和个性化水平,也让社会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分配。

 

1.A 2.D 3.B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C级。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本题中, B项,“这违背了分享经济的特征”错,这体现了分享经济的特征。 C项,“分享经济由此产生”错,分享经济产生原因不是“移动互联技术的成熟和迅速普及”,而是社会资源的过剩。 D项,因果关系错误,“微创业”实现是由于“分享经济”,不是“人们的内在动力被激发”。 故选A。 2.本题主要考查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本题中,D项,“采用递进式结构”错误。文中是逐层论述的,是并列式结构。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本题中,B项,“带来了产品数量的增加”错误。文中没有“带来产品数量的增加”的表述,是产品过剩带来了分享经济。 故选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请以“当我面对     的时候”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首先补全作文标题;适当运用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写出事件的波澜或展现人物的特征;不得抄袭,不得套作,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不少于 800 字。

 

查看答案

将下面的短语组成两副七字对联,并填写在相应的横线上。

芝兰绕阶   黄牛耕地        千里绿    春绣锦

翠柳迎春   桃李满园        座凝香    万山金

(1)新春对联:                          (2)教师办公室对联:

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面是某校向家长发出的邀请函,表述和格式方面有五处错误,请找出并改正。

邀请函

为更好地实现家校合作,并指导您有效地对孩子作心理疏导,我校决定于5月15日在学术报告厅举行家长会,届时我们将聘请知名心理辅导专家作专题讲座,同时也希望您能为学校发展提出美芹之献。请您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准时参加,不得缺席或迟到。

XXX中学

2019年5月8日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虚假新闻的制作已进入低成本、低技术的阶段。有分析认为,世界或将进入一个信息真假难辨的时期。

随着电子媒体的兴起和普及,使人们接受的每日新闻信息量要比十年前增加数百倍。可是,各种媒体中,各种各样的信息    。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让虚假视频新闻的制作门槛越来越低,逼真度却越来越高。大部分非专业制作的虚假视频新闻其实都非常粗糙,稍有知识的受众都可以甄别出来,但由于传播平台指数级增加,(      )。受众基于自身兴趣,条件反射般地进行转发,对虚假音视频的传播    。受众受虚假新闻的误导,遭受损失,可以    ,但虚假音视频传播所造成的巨大负面影响也已造成,很难在短时间内消除。而且虚假音视频的不断涌现,使政府或当事人疲于奔命,久而久之,整个社会的信任体系就会         ,形成公众对任何新闻事实都不相信的情形。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随着电子媒体的兴起和普及,使人们每日接受的新闻信息量要比十年前增加数百倍。

B.电子媒体的兴起和普及,使人们每日接受的新闻信息量要比十年前增加数百倍。

C.随着电子媒体的兴起和普及,人们接受每日的新闻信息量要比十年前增加数百倍。

D.电子媒体的兴起和普及,人们接受的每日新闻信息量要比十年前增加数百倍。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泥沙俱下    添油加醋     亡羊补牢     分崩离析

B.鱼龙混杂    推波助澜     悬崖勒马     分崩离析

C.鱼龙混杂    添油加醋     悬崖勒马     土崩瓦解

D.泥沙俱下    推波助澜     亡羊补牢     土崩瓦解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信息如洪水猛兽般涌向受众,快速分散着受众的注意力,让受众在短的时间内难辨真假

B.快速分散着受众的注意力,信息如洪水猛兽般涌向受众,让受众在短的时间内难辨真假

C.信息如洪水猛兽般涌向受众,受众的注意力被快速分散,让受众在短的时间内难辨真假

D.受众在短的时间内难辨真假,信息如洪水猛兽般涌向受众,快速分散着受众的注意力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均运用比喻的手法表达对田园生活的向往的句子是“__________”。

(2)从《氓》中最后一章的 “__________”来看,男女主人公年少时关系非常融洽。

(3)《离骚》中屈原表明即使没有人了解自己也无所谓, 只要自己内心美好就可以的句子是“_________” 。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