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各题。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在城镇化过程中留住它们,才能留住乡愁。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对于乡村中的集体记忆场所,如村落的祠堂、乡村的入口、议事亭、祭祀场所等,不可因为城镇化就让其全部消亡,而应对这些承载着人的情感和记忆的场所定期维修。既要让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更为方便,又要让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
如果说留住和呵护乡村记忆是一种消极型的留住乡愁的话,那么,活化乡村记忆则是一种积极型的留住乡愁。活化乡村记忆,就是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深度挖掘乡村记忆与乡村传统产业,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将“文”“人”“居”与“产”融合在一起,让原来的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充满生机活力。这需要相应的公共设施与之配套,需要发展教育、医疗、商业、娱乐休闲产业等,使乡村记忆在新的时空条件下产生新的凝聚力。
(摘编自陆邵明《留住乡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新型的城镇化建设,如果在建设之余还能兼顾人文保护,就不会留下“乡痛”。
B.乡村记忆是居民情感所系和乡愁载体,在城镇化过程中,必须完好保存下来。
C.在城镇化过程中,定期维修乡村的集体记忆场所,是呵护乡村记忆的一种方式。
D.活化乡村记忆是指赋予乡村记忆新的文化内涵,使之成为相关产业的配套设施。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围绕着乡村记忆的保护,文章逐层递进地论证了留住乡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B.文章将乡村记忆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个方面,并论及了二者的有机联系。
C.文章提出以综合甄选的方式选择保留哪些乡村记忆,并举例说明了甄选的标准。
D.认为乡村与人的情感、记忆密切相关,这是文章论述城镇化与乡愁关系的前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能留住乡愁,就有可能避免城乡变迁中物质空间变化与人的情感发生冲突。
B.如果游子在城镇化的故乡找到依恋感和归属感,就说明故乡已活化了乡村记忆。
C.为了保护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还应该考虑到当地居民的文化需求。
D.能对乡村记忆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说明乡村记忆的内涵并非一成不变的。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毛泽东说过:“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就要弘扬“中国精神”。而“中国精神”往往正蕴藏在历代圣哲先贤、仁人志士的精神气节中:孔子、庄子、陶渊明、屈原、司马迁、李白、杜甫、苏轼、陆游、岳飞……
作为当代青年,应该具有怎样的“中国精神”?请结合材料中的两三个典型人物,谈一谈你对“中国精神”的理解和认识。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下面是一封投稿函的片段,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
尊敬的编辑老师:
您好!
首先非常荣幸和感谢您能在百忙之中读我的来信,我是一位文学爱好者,平时酷爱写作。近日看到杂志社发布的征文大赛资格选拔活动通知,现发来拙文一篇,供各位老师费神评阅。希望我的稿件能得到您们的垂青。无论入选与否,还望看一看。本人不胜感激!再次感谢!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①___,而这些诗章又反过来锻造着我们的民族性格。古诗词虽然“曲高”,②___,国人都有着咿呀学诗的共同经历和共同记忆。这共同的经历和记忆,③___。《中国诗词大会》正是带着这种深埋于每个中国人心中的文化基因,带领观众完成了一次跨越千年、沟通古今的精神之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有着辉煌历史中国传统色彩体系具有独特的东方文化审美内涵,在漫长的岁月中,以凝练为中国精神_________________的一部分。还记得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一幅叫做《千里江山图》的青绿山水长卷徐徐展开,令世人________________。这一巨作是如何穿越近千年的历史。近乎完美的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呢?从材料物性的角度分析一是载体的质量上乘,二是原料及绘画手段的独特性。( ),大众则会惊叹,中国古代的绘画色彩是如此鲜艳美丽、绚烂多彩,和脑海里出现的水墨山水、梅兰竹菊等完全不是一回事。
中国人的色彩观身受老子和庄子的影响。他们认为,______________令人眼花缭乱,苍茫的天空并非其本来色彩,而是因为太远了无法看清。这两种哲学思想和色彩观,把终极一切概念归为“黑”与“白”,将引导中国人过早的忽略了研究复杂的自然表象。我们如果不能从技法和材料的角度领悟古人,就难以领略双林寺_______________的彩塑,难以理解《游春图》和《千里江山图》内在的美学意蕴与独特的表达技巧。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中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不可或缺 叹为观止 五光十色 精彩绝伦
B. 举足轻重 叹为观止 万紫千红 精彩绝伦
C. 不可或缺 拍手称快 万紫千红 出神入化
D. 举足轻重 拍手称快 五光十色 出神入化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专业人士看到这幅画,着眼于色彩的渲染、技法的揣摩
B. 看到这幅画,专业人士着眼于色彩的渲染、技法的揣摩
C. 对于这幅画,色彩的渲染、技法的揣摩被专业人士看重
D. 专业人士着眼于这幅画的技法揣摩、色彩渲染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两种哲学思想和色彩观,把终极一切概念归为“黑”与“白”,引导中国人过早地忽略了研究复杂的自然表象。
B. 把一切终极概念归为“黑”与“白”,这两种哲学思想和色彩观,使中国人过早地导致忽略了研究复杂的自然表象。
C. 这两种哲学色彩和色彩观,把一切终极概念归为“黑”与“白”引导中国人过早地忽略了研究复杂的自然表象。
D. 这两种哲学思想和色彩观,一切终极概念归为“黑”与“白”会引导中国人过早地忽略研究复杂的自然表象。
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逍遥游》中庄子指出宋荣子能够将世人的“誉”和“非”置之度外,就已经达到了一种______,____的境界,但他仍然未达到逍遥游的真正境界。
(2)《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__”两句写 天色已晚,作者还手抚孤松不愿离去,因为作者想借孤松以咏怀,喻自己卓然独立的坚贞气节。
(3)《滕王阁序》中着力表现水光山色的色彩变幻,在色彩的浓淡对比中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的两句是:______,___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