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庄子·天道》篇中的一则寓言非常具有启发性。舜问尧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庄子·天道》篇中的一则寓言非常具有启发性。舜问尧如何治理百姓,尧回答说,自己不慢待孤苦伶仃的人,不放弃贫穷的人,悲悯死者,喜爱小孩,同情妇人。舜说:“美则美矣,而未大也。”尧问原因,舜说,真正的治政应该像四时运行有序,像昼夜交替有常。舜肯定尧的美政,但又声称“美则美矣,而未大也”,从而将有限之美引向无限,以无限为参照系不断超越各种具体之美的局限性。这种思路,在《庄子》和《红楼梦》中都有所体现。

 

《庄子》强调“合内外之道”,把内圣(立德明道)与外王(应物而不穷)结合起来,主动超越具体之美的局限性,促成美的无限生成。不过,《红楼梦》中没有一个单独的人物形象能够把内圣与外王结合起来,承载“合内外之道”的高妙境界。这种境界是在整体象征世界中体现出来的。

《红楼梦》中“大观园”的命名即使不是有意为之,也很有可能是对道家“美则美矣,而未大也”之大观视域深切体会的一种无意流露;“茫茫大士”“渺渺真人”贯穿全书始终,可理解为以时空之无限突破拘于虚、笃于时的遮蔽;甄士隐、宝黛等人对功名富贵的疏离,可视为对束于教、囿于物、拘于俗的超越。

 

《葬花词》当然不能深刻体现哲人之思,却以诗性智慧描述了一种极为大观的视域:诗中的花不是园林之花,甚至不是大自然中的花,而是向无限飘飞的花——“花谢花飞花满天”“随花飞到天尽头”;宝玉听闻《葬花词》后有了深刻的生命体验,也是因为这篇作品引发了宝玉“逃大造、出尘网”的大观视域。

《红楼梦》艺术世界的时空建构耐人寻味。虽说主体部分仍是描述特定时期、特定空间中的故事,但“又何必拘拘于朝代年纪哉”的说法便颇有达变中知常的意味。开头女娲炼石的神话传说与“又向荒唐演大荒”的叙事结构将特定时期放置在“古往”与“今后”之中,向前通向无限,向后也通向无限。另外,贾府、朝廷、宅院、庄园、乡村、庙观等特定空间被放置在“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之中,由封闭空间变成向无限敞开的空间。小说结尾写宝玉拜别贾政,将这种向无限敞开的空间意识写得极有诗意:“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背景中,一袭“大红猩猩毡的斗篷”渐行渐远,走向远方,走向无限。这样富有象征意味的时空建构使得《红楼梦》具有其他古典小说难以企及的大观视域,让读者体认到具体、有限之美“美则美矣,而未大也”,从而不对具体、有限之美产生依赖感,而是得以唤醒人的超越精神,促成美的无限生成。

如果说《三国演义》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了特定历史时期英雄人物的具体之美,《水浒传》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了江湖世界英雄人物的具体之美,《金瓶梅》通过“极写人情世态之歧”呼唤人性之美,《儒林外史》通过“戚而能谐,婉而多讽”寄托人格之美,它们都对具体之美表现出依恋与执着,那《红楼梦》虽然也对具体之美表现出由衷的欣赏之情,却少了执念与依赖。

在“无限”的参照之下,曾经的具体之美如梦似幻,不可永久依恃。人的心灵被净化,妄念被消除,不会陷入具体之美的局限性中不能自拔。在“无立足境”的情况下,也就不会驻足不前,而是随道运化,不断创造新美。

(摘编自王冉冉《怎样品赏<庄子>和<红楼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舜认为尧需要抛弃掉一味关怀弱者的治政思路,才能克服“美则美矣,而未大也”的局限。

B.《红楼梦》作者运用道家大观视域构思全书,“大观园”的命名就是这种思想的流露。

C.《红楼梦》主体部分描述的虽然是特定时空中的故事,却能将有限之美引向无限。

D.其他古典小说如果也能像《红楼梦》一样具有象征意味的时空建构,就一定能描述出等同《红楼梦》的大观视域。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引用尧舜问政的故事,既引出作者的观点,同时又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文章主体部分采用并列式结构,论证了《红楼梦》借助整体象征世界体现无限之美。

C.文章多处运用表示转折关系的关联词,体现出了辩证的态度,增强了论证的严密性。

D.文章论述《红楼梦》的空间构建时,将贾府等特定空间与“白茫茫大地”作了对比。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贾宝玉听闻《葬花词》后产生大观视域,此时他已初步达到了“立德明道”与“应物而不穷”的内在结合。

B.在诗文中,哲人之思能给人以深刻的启迪,但是诗性智慧也可以在给人以美的享受的同时,净化人们的心灵。

C.《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古典小说在一定程度上依恋和执著于对具体之美的呈现,导致它们的艺术水平低下。

D.本文所诠释的内圣外王的理念与《大学》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所传达的理念相通。

 

1.C 2.D 3.B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 A项,原文“舜说,真正的治政应该像四时运行有序,像昼夜交替有常”并非对关怀弱者的治政思路的否定,故而“需要抛弃掉一味关怀弱者的治政思路,才能克服……”表述错误。 B项,“‘大观园’的命名就是这种思想的流露”表述错误,原文表述是“……命名即使不是有意为之,也很有可能是对道家……”。 D项,原文“这样富有象征意味的时空建构使得《红楼梦》具有其他古典小说难以企及的大观视域,让读者体认到具体、有限之美‘美则美矣,而未大也’,从而不对具体、有限之美产生依赖感,而是得以唤醒人的超越精神,促成美的无限生成”意思是《红楼梦》富有象征意味的时空建构使读者体认到具体、有限之美,促成美的无限生成。“就一定能描述出等同《红楼梦》的大观视域”表述过于绝对,且于文无据。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D项,原文表述是“另外,贾府、朝廷、宅院、庄园、乡村、庙观等特定空间被放置在‘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之中,由封闭空间变成向无限敞开的空间”并非对比,此处的“白茫茫大地”是特定空间的背景。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A项,原文表述“《红楼梦》中没有一个单独的人物形象能够把内圣与外王结合起来”。 C项,“它们的艺术水平低下”于文无据,即便如此,也非“在一定程度上依恋和执著于对具体之美的呈现”这一原因,强加因果。 D项,“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仍执着于具体之美,近似于尧关心弱者的政治思路,而庄子内圣外王的理念则超越了具体之美并引向无限之美, 二者理念并不相通。 故选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问著名主持人窦文涛:“从无名小卒到名嘴,在这一步步行进的过程中,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他的回答是“解开你身上的绳子”。他还说“人的一生是被一根又一根绳子捆住的,好多条条框框束缚着你”。

读了上面的文字,你有什么所思所感?结合自己的体验,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1)立意自定,题目自拟。(2)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3)不得少于800字。(4)不要抄袭、套作。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只选3题)

①看万山红遍,____________;漫江碧透,____________。(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②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_______。(《荀子·劝学》)

______________,渺沧海之一粟。____________,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

④几处早莺争暖树,________。乱花渐欲迷人眼,________。(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仁者,百姓之所慕也;义者,众庶之所高也。为人之所慕,行人之所高,此严父之所以教子,而忠臣之所以事君也。然世或用之而身死国亡者,不同于时也。古者,五帝贵德,三王用义,五霸任力。今取帝王之道而施之五霸之世,是由乘骥逐人于榛薄,而蓑笠盘旋也。今霜降而树谷,冰泮而求获,欲其食则难矣。夫徐偃王为义而灭,燕子哙行仁而亡,哀公好儒而削,代君为墨而残。灭亡削残,暴乱之所至也,而四君独以仁义儒墨而亡者,遭时之务异也。非仁义儒墨不行,非其世而用之,则为之擒矣。

(选自《淮南子·人间训》)

(注)①榛薄:丛杂的草木。②冰泮:冰冻融解。③时之务:时务、时事。

1.阅读上面的文字,概括作者观点。

2.上面文段运用了比喻论证法,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寒食日题杜鹃花

曹松

一朵又一朵,并开寒食时。

谁家不禁火,总在此花枝。

叹灵鹫寺山榴

李群玉

水蝶岩蜂俱不知,露红凝艳数千枝。

山深春晚无人赏,即是杜鹃催落时。

(注)①寒食: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禁烟火,只吃冷食。②山榴:杜鹃花。

1.两首诗都描写了杜鹃花开时□、□的特点。

2.简要分析两首诗抒情方法的异同。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选自荀子《劝学》)

(二)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选自韩愈《师说》)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生:天赋。

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黄泉:地下的泉水。

C.于其身也,则师焉                  耻:羞耻。

D.圣人也亦远矣                    下:低于,不及。

2.下列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风雨兴                        ,月出于东山之上

B.吾尝跂望矣                     则群聚笑之

C.善假物也                       是乎始

D.筋骨强                         穷山高而止

3.下列句子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句读之不知

A.蚓无爪牙之利 B.渺渺兮予怀 C.而又何羡乎 D.师不必贤于弟子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荀子认为学习要“善假于物”,以常见的生活现象作类比,阐明借外力来学习的重要。

B.韩文以“其皆出于此乎”“吾未见其明也”“其可怪也欤”之句,显示了说理层进之势。

C.荀文从学习的作用、方法和态度来论求学之道;韩文针对耻学于师的现实言从师之理。

D.选文都运用三组对比以加强论证的力量。荀文强调改善自己,韩文旨在倡导从师风气。

5.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2)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