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因各种原因改变主意,放弃某一决定。请以“改变主意”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自定立意,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下面是某学校关于举办元旦晚会通知初稿的片段,其中表达上有五处不合书面语体要求的毛病,请找出并作修改。
通知
各位同学:
为了喜迎2020年元旦日子的到来,为了搞出健康、高雅、活泼的校园文化氛围,充分展示我校全体师生员工良好的精神风貌,经商量后决定,由学校团委会与全体学生合伙举办2020年元旦晚会。时间:2019年12月29日19:00。地址:学校大礼堂。请全体学生务必参加,认真组织好节目,展现我校朝气蓬勃的精神风采。
学校团委会
2019年12月20日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随着近些年经济、科技发展水平的提高,中国制造业,①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个发展变化的过程,②_____________。华为从一个中国制造的默默无闻的品牌,到富有创造价值并具有多项创新意义的世界品牌,实现了华丽的转身。这种由数量向质量的华丽转身背后,③_____________,是工业制造业体系的逐渐完备。离开了经济、科技发展和完备的工业体系,我们仍旧只能制造大国。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网络文艺创作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颠覆了传统艺术生产模式,改写了创作理念与惯例。与传统文艺创作“两句三年得”的 精神相比,“快些,再快些”成为网络创作与传播成功的要诀。不少网络作家,日出万言,常年不辍,商品意识遮蔽了精品意识。至于网上网下 的改编改写,其速成与高产更是令人咋舌。早在网络兴起之前,就有人惊呼人类步入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尽管早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但网络造成如此猛烈的信息狂飙还是被人始料未及,震撼不已。
对于包括文艺创作在内的精神产品生产而言,信息过载有时甚至比信息缺失造成的危害更为严重。海量信息 ,良莠不齐的新作品新产品轮番轰炸,有意无意地模糊了判断标准,甚至导致是非不分、善恶不辨、以丑为美的现象,胡编乱写、粗制滥造的假冒伪劣之作趁机大行其道,某些调侃崇高、消费历史、戏说经典的所谓“创作”也 。读者没有足够的时间和耐心去通读作品,( )。面对这种情形,一些作家、艺术家、商家为博“眼球”,加大推销力度,甚至空有噱头,弃文艺产品的实质内容于不顾。如此一来,信息过载与作品粗制滥造互为因果,长久下去必将破坏文艺生态,给受众带来的负面影响更是不容小觑。如何改变信息过载与粗制滥造之间的恶性循环,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尽管人们早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但网络造成如此猛烈的信息狂飙还是被人始料未及,震撼不已。
B.人们尽管早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但对网络造成如此猛烈的信息狂飙还是让人始料未及,震撼不已。
C.人们尽管早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但网络造成如此猛烈的信息狂飙还是让人始料未及,震撼不已。
D.尽管人们早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但网络造成如此猛烈的信息狂飙还是让人始料未及,震撼不已。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因为面对的是一篇散文、一首短诗,所以人们都是浏览一下标题而已
B.如果面对的是一篇散文、一首短诗,不少人就不是浏览一下标题而已
C.哪怕面对的是一篇散文、一首短诗,不少人也只是浏览一下标题而已
D.虽然面对的是一篇散文、一首短诗,人们也都只是浏览一下标题而已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精益求精 有声有色 江河日下 浑水摸鱼
B.精打细算 有声有色 泥沙俱下 缘木求鱼
C.精打细算 形形色色 江河日下 缘木求鱼
D.精益求精 形形色色 泥沙俱下 浑水摸鱼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表现女主人公每天都早起晚睡,辛勤劳作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屈原在《离骚》中深感于人民的痛苦处境,体现其对人民深切同情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
(3)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深情厚谊的不朽名句。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晚秋夜坐
王 绩
园亭物候奇,舒啸乐无为。
芰荷高出岸,杨柳下敧池。
蝉噪黏远举,鱼惊钩暂移。
萧萧怀抱足,何藉世人知。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歌标题点明写作时间是晚秋,但园中物候却不似晚秋,这是让诗人感到“奇”的地方。
B. 首联是一个总写,引出后面对园亭的景物的描写,一个“奇”字写出了园亭中物候的特点。
C. 颔联两句重在写景,对池中的荷花和池边的杨柳进行了描写,表现了园亭中的生机勃勃。
D. 第五句中的“噪”写出了蝉鸣声音之大,烦扰了诗人的清静,诗人让人去黏它,驱其远离。
2.全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条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