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生命中的土地
黄安祥
①提及东坡,我们常常会产生这样的联想:一叶在大江中自由游弋的小舟,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再或是一个无可救药的浪漫主义者。但实际上,东坡,这个已在民族记忆深处烙下深深印记的名词,它与我们浪漫的想像竟是那么的遥远。
②贬居黄州的次年,在友人马梦得的帮助下,苏轼请得了一块荒地,开始了他的田间生活。据陆游《入蜀记》:“自州门而东,岗垄高下,至东坡则地势平旷开豁,东起一垄颇高。”由此,“东坡”便以其质朴的面目走进了苏轼的生活,也走进了民族的记忆——它只是一片土地,一片贫瘠荒凉的土地。
③在中国古代历史中,能接近土地的诗人并不少,但在真正地步入仕途、成名成家后依然能走进土地的,就微乎其微了。苏轼是当中一位。虽然我们很难想像那双拿惯了纸笔的手是如何笨拙地使用锄头的,但我们确实可以从诗中看到他很投入地参加了生产劳动。《东坡八首》记载了一幅幅清晰的画面:“崎岖草棘中,欲刮一寸毛。”
④黄州五年,是苏轼人生旅程中最凄凉、最痛苦,也是最寂寞的日子,但是,困境中的苏轼为自己找到了一条出路,找到了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繁杂的农活给诗人不仅带来了一身的劳累,也带来了田间的收获,而且还带来了精神上的满足与快乐。《东坡》一诗中:“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我们从“野人”一词中体会出了诗人的幽默和自嘲,从“莫嫌”和“自爱”中读出了旷达和恬淡,从“铿然曳杖声”中听到了一位智者与自然的交流。这首充满乡土气息的诗歌说明这位落魄的诗人已将自己的根深深扎进了土地,固执地在土地中寻找着生活的乐趣和精神的寄托。
⑤由此,不禁联想到了另一位同样高智商的诗文大家。读起《柳子厚墓志铭》的时候,我们心中不由顿生凄凉。清幽冷峻之于豁达放犷,不只是文学风格之异,还是一种心胸之别。在惋惜这位唐宋文学的先贤最终没能从永州的阴影中走得更远之时,我们不禁要为苏轼赞叹了!“此心安处是吾乡”,这是我们何敢企及的境界呀!他不仅走出了黄州,还走向了更远的惠州(今广东)。当苏轼手把犁锄垦荒于东坡的时候,他的心胸就像土地一般无限地延展开了。而无端的中伤、恶意的诽谤、曾经的羞辱等等,就如冰雪般在这片土地无限地延展开了。此时,我们应该意识到:中国的历史上不仅是多了一位“东坡居士”,更是多了一位思想者和艺术家。
⑥ 似乎是冥冥苍天特意安排了苏轼——这位民族的杰出子民——在蒙受了巨大冤屈之后,去完成一项开辟宋代文学新纪元乃至中国文学新纪元的伟大创举。苏轼在黄州留给我们的不只是数亩开垦的农田,也不只是一个凄美的故事。当他的趾甲缝里塞满了东坡上的泥土,他的才情和黄州土地相互融合、他的胸襟和赤壁之水相互激荡的时候,便意味着《赤壁怀古》和《赤壁赋》的诞生,意味着宋代文学走向了一个新的里程。
⑦又一个“不知东方之既白”的夜晚,我们与东坡相会于书卷中,倾情地阅读着这块永远读不完、读不透的土地。东坡之于苏轼,就如南阳之于孔明、成都之于杜甫、桐城之于姚鼐……在一次又一次反复的吟诵中,我们对世界对生命对完美对缺憾的体察一天天地深化,直到有一天,我们发现,东坡与苏轼最终成为了我们精神的源泉与归宿。
⑧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
(选自珠海市《从悦读开始改变》第100辑)
1.本文主要的写作对象是苏轼,为什么要在第5段中引用柳宗元的事迹?
2.根据文章内容并结合《念奴娇 ·赤壁怀古》,分别概括苏轼在生活中的形象与文学中的形象。
3.结合个人的生活实际,谈一谈你对文章最后一句话“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的理解,并说一说苏轼的经历对你的启示。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登高》中用落叶和江水描写眼前所见秋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劝学》中,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师说》中韩愈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蜀道难》中写出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雨霖铃·寒蝉凄切》中上片写到舟人催发,词人凝噎在喉,接着以三句内心独白道出了离愁之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
(6)《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赞叹刘裕北伐的赫赫战功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苏武庙
(唐)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注]:①甲帐:汉武帝所造的帐幕。《汉武故事》载,武帝“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错杂天下珍宝为甲帐,其次为乙帐。”②丁年:壮年。③茂陵:汉武帝的陵墓。④封侯印:苏武持节归来,汉宣帝赐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魂销”二字,真切传神地写出了苏武在异域渡过漫长岁月,骤见汉朝使者时,强烈复杂难以言表的激动心情。
B.颔联像两幅图画。一幅是望雁思归图,表现了苏武在胡地对祖国的思念。下一幅是荒塞归牧图,展现了苏武单调、孤寂的牧羊生活。
C.颈联写苏武在匈奴时与出使时的人事变换,流露出恍如隔世的感慨。“非甲帐”意指不是武帝时的甲帐,隐含着对武帝的追思。
D.尾联运用多种手法:借代,用“茂陵”代指去世的汉武帝;化用典故,“逝川”是从“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化用而出。
2.此诗颈联历来为诗评家所称道,认为是“化板滞为跳脱”的俊语,请赏析颈联的精巧之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蔡伦字敬仲,桂阳人也。以永平末始给事宫掖,建初中,为小黄门。及和帝即位,转中常侍,豫参帷幄。
伦有才学,尽心敦慎,数犯严颜,匡弼得失。每至休沐,辄闭门绝宾,暴体田野。后加位尚方令。永元九年,监作秘剑及诸器械,莫不精工坚密,为后世法。
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元初元年,邓太后以伦久宿卫,封为龙亭侯,邑三百户。后为长乐太仆。四年,帝以经传之文多不正定,乃选通儒谒者刘珍及博士良史诣东观各雠校家法令伦监典其事。
伦初受窦后讽旨,诬陷安帝祖母宋贵人。及太后崩,安帝始亲万机,敕使自致廷尉。伦耻受辱,乃沐浴整衣冠,饮药而死。
(选自《后汉书·蔡伦传》)
乙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玑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选自《后汉书·张衡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豫参帷幄 豫:提前
B.为后世法 法:方法
C.伦耻受辱 耻:羞耻
D.安帝雅闻衡善术学 雅:素常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①以永平末始给事宫掖 ②验之以事
B.①乃沐浴整衣冠 ②乃知震之所在
C.①妙尽璇玑之正 ②未之有也
D.①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 ②寻其方面
3.下列选项中,对原文断句正确的是
A.乃选通儒谒者/刘珍及博士良史诣东观/各雠校家法令/伦监典其事
B.乃选通儒谒者刘珍及博士良史/诣东观/各雠校家法令/伦监典其事
C.乃选通儒谒者刘珍及博士良史诣东观/各雠校家法/令伦监典其事
D.乃选通儒谒者/刘珍及博士良史/诣东观/各雠校家法/令伦监典其事
4.下列对有关文化常识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蔡伦传》中的“黄门”,是黄门侍郎、给事黄门侍郎等守卫官职的简称。汉代有黄门令、小黄门、中黄门等分类。
B.《蔡伦传》中的“太后崩”,封建社会严格规定“死”有明确等级,天子、帝后之死都讳称“崩”。
C.《张衡传》中的“下车”是指官吏初到任,源于《礼记·乐记》:“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
D.《张衡传》中的“乞骸骨”是指古代官员自请退职,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回老家安度晚年。
5.将文段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
(2)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3)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
下列是某班主题班会课上四位学生的发言,请选出推断正确的一项
A.我因为沉迷于微信聊天无法自拔,直接导致了学习成绩下降。
B.中学生一旦手机在手,就一定会把与网友微信聊天等当成自己的“事业”。
C.只要迷上微信聊天,就会造成学习成绩下降,走向堕落。
D.如果我们能认识到沉迷微信聊天的危害性,就能提高学习成绩。
下列各组句子中,对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左右欲引相如去 引:牵,拉 (《廉颇蔺相如列传》)
追亡逐北 北:往北走的士兵 (《过秦论》)
B.去草实而食之 去:通“举”,取出 (《苏武传》)
声非加疾也 疾:速度快 (《劝学》)
C.数罟不入洿池 数:密 (《寡人之于国也》)
与群臣孰计议之 孰:通“熟”,仔细 (《廉颇蔺相如列传》)
D.幽咽泉流冰下难 幽:形容低微,不畅达 (《琵琶行》)
圣人无常师 常:平常 (《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