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中国建筑有一定的风格和手法,为匠师们所遵守,为人民所承认,称之为中国建筑的“文法”。无论具体的实物怎样千变万化_____,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_____,能有多样性的表现,这种“文法”到底是什么呢?归根说来,它们是从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在长期建筑活动的实践中所累积的经验中提炼出来的,_____,而是整个民族和地方的物质与精神条件下的产物。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字的难处在于意义的控制、选择与确定,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前者是固定的,后者是游离的;前者偏于类型,后者偏于个性。
B.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常在概念的背后,读者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到它的存在,而诗人们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并将其与概念中的意义组合起来。
C.问题不只是“推”字和“敲”字哪一个比较恰当,而是哪一种境界是诗人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所以在文字上“推敲”,实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D.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不过二三分钟左右,不过,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的意味,收缩并不妨碍延长,中国诗人就是要使读者从“易尽”里体会“无垠”。
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看山如玩册页,游山如展手卷;① ,② 。所谓静动不同,情趣因异。③ ,所谓“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何以得之?有赖于题咏。故画不加题则显俗,景无摩崖(或匾对)则难明,④ 。
A. 一在景之联续 一在景之突出 要之必有我存在 静与动未能分割也
B. 一在景之突出 一在景之联续 要之必有我存在 文与艺未能分割也
C. 一在景之联续 一在景之突出 要之静动相生 静与动未能分割也
D. 一在景之突出 一在景之联续 要之静动相生 文与艺未能分割也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人们往往会认为武侠小说对于金庸而言,不过是陆海潘江中的几勺水,随手舀出来,就成了煌煌十四部书,剩下的才情还不知道有多少。
②江西是文风昌盛的礼仪之地,从保存至今的端木遗风中,我们可以追寻到清明节的发展轨迹,更能探求到已逐渐被淡忘的这一节日的本来含义。
③《寂寞空庭春欲晚》中,新生代人气演员张彬彬饰演的满清第一才子纳兰容若,深情款款、温润如玉,更有着芝兰玉树的风姿气度。
④上海世博会是由中国举办的首届世界博览会,前来参观的游客,虽然来自世界各地,萍水相逢,但在进馆排队的漫长等待中,他们互相攀谈,一下子成了朋友。
⑤俺田家祖上一百世的祖宗,做鬼都感激二位爷的恩典,结草衔环,一定会报答你二位的。
⑥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听到中国战胜关岛的消息,同学们觉得这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
A.③④⑤ B.①②④ C.②③⑥ D.④⑤⑥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滕王阁序》中描写山光水色,被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2)《逍遥游》指出,“______,______”,就像倒在堂前洼地的一杯水,无法浮起一个杯子一样。
(3)《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用“______,______”两句表达自己归隐后像云和鸟一样自由快乐。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
王勃
(其一)
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
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
(其二)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高亭掩,江山此夜寒。
1.下面对这两首诗的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首诗,首句点明送别地,次句宕开一笔,从巴南一下子掷向塞北,三句点明送别的具体地点和分手时间,尾句说有人因离群而啜泣,也间接地表达了离情。
B.第二首诗,前两句将夜色刻画得细致入微。秋意渐浓,江畔上空湿雾如烟,笼罩亭阶,月飞南端,时光飞逝,离人难舍;末二句写离人去后情景。
C.通观两首诗,前一首诗是为后一首诗作铺垫,精彩全在后四句;诗人在后四句中对客观事物进行描摹,三句为远方景,四句为近处景,笔法精妙。
D.两诗都点到“月”,点明是在秋夜诉说离情,感情真挚、深切,两诗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含蓄深婉,一唱三叹。
2.黄叔灿在《唐诗笺注》里称赞王勃第二首诗末句“寒”字使用精妙,请结合诗歌加以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