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宋代是我国古代出版业的“黄金时期”与“经典时期”。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宋代是我国古代出版业的“黄金时期”与“经典时期”。宋代奠定了我国书籍雕版的出版方式及雕版书籍的基本范式,为我国此后的文化传播做出了伟大贡献。 宋代立国之初,就确立了以文立国、以文治国的基本国策。宋代的出版政策,总体上同其“文治”政策是一致的。宋代书籍出版审查、管理、惩治的政治环境较为宽松,而其实际管治效果的宽松又使这种宽松变得更甚。宋代建立了一整套文官制度,建立了一支庞大的以文人为 主的官僚队伍,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文人官僚体系。这个庞大的文人官员队伍,不仅从政治制度上,而且从作者、出版者、传播者、读者等多方面为宋代出版业造就了一支具有等量效应的国 家出版团队。

宋代通过科举考试不仅录取了大批人才,尤为重要的是在全国树立了学习与阅读的理 念,成为直接推动出版业发展的社会文化动力。科举制度确立了宋代读书人的基本学习范式,造就了他们基本相同的学习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在此同一学习范式及人生观与价值观的主导 下,宋代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读书人世界。宋代书籍出版的繁荣与教育发达是互为因果的。书籍出版促进了教育发展,教育发展也促进了书籍出版,从而促使书籍出版与教育的共同发展与繁 荣。宋代教育的平民化也促成了书籍出版结构的全面性,即书籍内容、种类的通俗化、平民化,开发出版平民化书籍,按照不同社会阶层、不同人生阶段策划出版不同的书籍,从而全面 开拓了书籍出版的社会空间,使得书籍成为一种具有大众媒介属性的社会化的文化传播媒介,因而对书籍出版的推动与促进是社会性的,其影响也是深远的。 雕版印刷术作为人类媒介技术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一种在宋代得到普及并形成的一种完善而成型的手工业生产技术,一种在宋代以前技术的基础之上的创新发明——绝非偶然, 而是宋代科学技术全面进步的必然结果。宋代手工业作坊种类繁多,其规模和内部分工的细密均超过了前代。生产技术显著进步,手工业产品的种类和数量也大为增加。在宋代手工业生产 技术普遍进步的基础上,宋代形成了一门具有社会普遍价值的新型手工业生产领域——雕版印刷业,而与之密切相关的造纸、制墨等手工业也获得了新的发展。虽然雕版印刷业大致在隋末 唐初已经产生,但是真正形成一种社会性的手工业门类,应该还是在宋代。

同时,宋代城市的繁荣不仅为书籍出版提供了域市空间,从而使书籍出版中心赖以形 成;而且也为书籍消费提供了城市人口集合意义上的需求总量。同时,城市还为宋代书籍的销售与传播提供了空间交通上的中心地位,以及文化传播上的中心地位。

(选自田建平的《宋代出版业的发展与繁荣》,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宋代在书籍雕版印刷、出版方式和书籍范式等方面为此后的出版业奠定了基础。

B. 宋代文人们为雕版印刷业各领域提供了一支具有等量效应的国家出版团队。

C. 雕版印刷在宋代开始运用到商业方面与宋代科学技术的全面进步密不可分。

D. 宋代注重平民化教育、开拓书籍出版的社会空间,书籍成为文化传播媒介。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论证了科举考试、教育平民化、科学技术等对宋代书籍出版、销售等的影响。

B. 文章具体分析了宋代的政治制度,以此论证雕版印刷业在宋代繁盛的重要原因。

C. 作者认为宋代书籍的发展和教育的发展是互为因果关系的,是相互促进的。

D.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首段概括宋代出版业的状况,尾段概括城市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一项是

A. 如果没有以文立国、以文治国的国策,宋代就没有庞大的以文人为主的官僚队伍的出现。

B. 科举考试推动出版业发展,说明没有人才选拔考试,宋代就没有全国性的学习理念。

C. 宋代读书人有大致相同的学习观等,说明宋代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基本学习范式的确定。

D. 书籍成为文化传播媒介是因为宋代教育的平民化促成书籍出版的结构变化。

 

1.D 2.D 3.B 【解析】 1..此题考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 A项,“雕版印刷、出版方式……奠定了基础”错误,原文第一段有“宋代奠定了我国书籍雕版的出版方式及雕版书籍的基本范式”,原文指出奠定基础的有两个方面,不包括“雕版印刷”。 B项,“各领域”错误,原文第二段有“从作者、出版者、传播者、读者等多方面”,由此判断至少在雕版、印刷等方面文中没有明确指出文人是否参与。 C项,“开始运用到商业方面”错误,原文第四段有“宋代形成了一门具有社会普遍价值的新型手工业生产领域——雕版印刷业”,这不能说明宋代之前的朝代就没有用雕版印刷书籍并贩卖雕版书籍的。 故选D。 2.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D项,“总分总的结构”错误,文章采用的是“总分”的结构,最后一段是从城市繁荣的角度论述书籍出版的发展的,不是“概括城市作用”。 故选D。 3.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种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题目,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 B项,“没有人才选拔考试,宋代就没有全国性的学习理念”错误,说法太绝对。文本第三段中的“不仅录取了大批人才……社会文化动力”,意思是人才选拔考试录取了大批人才,也在全国树立了学习与阅读的理念,但不能就此说“没有人才选拔考试,宋代就没有全国性的学习理念”。 故选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达尔文说过:“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有人认为,人生在世,有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适应环境。他们认为,人不可能要求环境来适应你,只能是你去适应环境。这是自然规律,也是社会规律。也有人认为,人最重要的是保持自我,随波逐流容易,洁身自好、保持独立完整人格难。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诗歌除外。③不得抄袭、套作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劝学》)

(2)鹰击长空,____,万类霜天竞自由。______,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3)彼童子之师,___________________。                    (韩愈《师说》)

(4)巫医乐师百工之人,______________,其可怪也欤!      (韩愈《师说》)

(5)_____________,如是而已。                                (韩愈《师说》)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夫择师为难,敬师为要。择师不得不审,既择定矣,便当尊之敬之,何得复寻其短?吾人一涉宦途,既不能自课其子弟。其所延师,不过一方之秀,未必海内名流。或暗笔其非,或明指其误,为师者既不自安,而教法不能尽心;子弟复持藐忽心而不力于学,此最是受病处。不如就师之所长,且训吾子弟之不逮。如必不可从,少待来年更请他师,而年内之礼节尊崇,必不可废。

(选自《板桥家书》)

1.写出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用原文回答)

2.简要分析作者的说理技巧。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除夜作

高 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1.两首诗都运用了_________意象,抒发了诗人_____的情感。

2.两首诗都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始得西山宴游记

柳宗元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之。遂命仆人过湘江,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隐。萦青缭白,外与天,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1.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入深林,回溪                穷:走到尽头。

B.染溪                        缘:沿着。

C.岈然洼然                      岈然:山谷幽深的样子。

D.攒蹙累积,莫得隐            遁:逃离,躲藏。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隙也,则施施而行            皆出于此乎

B.箕踞遨                      吾尝终日思矣

C.不知日入                    巫医乐师百工

D.披草而坐                  于其身也,耻师焉

3.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例句: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不拘于时

4.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文中作者用“怪特”“特立”来形容西山的特点,这一特点也恰好映衬了作者虽遭挫折、磨难,却孤标傲世、不甘沉论的人格之美。

B.“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表达的是一种“物我相融,天人合一”的境界,这一境界是作者游览西山而给他带来的心灵启迪,作者因此忘记了烦忧,获得了精神慰藉。

C.文章在描写西山的景物时,对形容词和动词的选择运用简约而精当、准确而传神。将西山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地刻画出来,富于动态美。

D.文章开头先写以前对永州异山秀水的游览,表明这些“幽泉怪石” 给作者带来精神的愉悦和解脱,以此作为铺垫来比照映衬西山之游。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2)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