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一个普通的工薪家庭,总是通过给儿子建立激励机制...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一个普通的工薪家庭,总是通过给儿子建立激励机制实施家庭教育。

儿子小杰上小学、初中时想要的玩具汽车、电脑,都是达到爸爸说的条件后得到的。儿子上高一时,爸爸一时兴之所至,主动给儿子承诺,考上重点大学就给买一辆宝马汽车。

儿子兴奋至极,高考之后还去学了驾照。高考成绩下来,达到了211重点大学分数线。可父母亲却是又高兴又发愁,因为家里实在拿不出钱买宝马车。

两口子实在为难了,只好对儿子说:“儿,我们跟你说,宝马车你别当真好不好,咱家里现在还不具备买宝马的条件,将来你考上研究生以后再买行不行?”

孩子听了之后非常蔑视地瞅着他们说:“你们经常教育我做人要讲诚信!说话要算数!吐个唾沫砸个坑!原来你们说这些就是说给我听听!”

如果这件事是你的父母讲给你的,而你们两家又彼此熟悉,请你联系自己受到的家庭教育,给对方家庭写一封信,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激励不要激利——创造自己的人生财富 叔叔阿姨以及小杰哥哥: 你们好! 我是小芳,听闻小杰哥哥考上重点大学我也感到非常高兴,但关于买宝马车一事,我想跟你们谈谈自己的见解。俗话说,寒门出贵子,我知道叔叔阿姨家并不算是寒门,从小就给小杰哥哥激励教育机制,才使小杰哥哥最终如此优秀,这种教育方式在现代已不少见,但给孩子适当承诺与奖励的同时,更是要考虑自己家里的经济实力,与此同时,给予孩子的可以不只是物质奖励,精神上的奖励也尤为重要。 小杰哥哥,高中三年必然少了许多与家人的欢聚的机会,高考过后应适当的放松,一家人可以去海边散散步,可以去爬爬山,其乐融融,何乐而不为呢? 古有孟母三迁之故事,一心为孩子的想法,小杰哥哥也定能理解。叔叔阿姨也有望子成龙、望盼女成凤的愿望,但不管他们给出过什么样的承诺,小杰哥哥,一切都是自己的,美好未来也全有你自己打造。激励是一种充满智慧的策略,但不是名利的挡箭牌。 我们的人生由我们自己努力用双手打造,去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人生财富。 小杰哥哥,我们应当体谅叔叔阿姨的做法。没错,遵守诺言、讲诚信是中华民族一直以来的传统美德,但对于买宝马,宝马车,一是叔叔阿姨他们本没有义务去为你的成功买单,而且家里的经济状况也实在不允许,我们为什么不凭借自己的能力去赚钱买一辆宝马车呢?考上大学是一件多么值得庆祝的大事儿,叔叔阿姨也已到了享福安乐的年纪,是时候用我们的实际行动来报答他们的时候了。小杰哥哥,他们努力创造财富,正是为了我们的安逸和快乐,而现在我们已长大成人。乌鸟私情,愿乞终养,与乌鸦反哺相比,我们的尽孝之心不是应该更强烈吗? 小杰哥哥,激励不是激利,我们要将他们的激励看作动力,因为那是他们爱我们的无私之心,那是亲情。叔叔阿姨以及小杰哥哥,激励不是激利,愿这场家庭纷争尽快和解。一家人应当多多体谅,祝叔叔阿姨工作顺利,身体健康,也祝小杰哥哥学业有成,再创佳绩! 此致 敬礼 某某某 2019年11月26日 【解析】 审题:首先细读材料看清限制性。题目设置了一个较为极端的情境,父母许诺孩子考上重点大学就给他买一辆宝马车,而孩子达到了要求,父母却无力兑现承诺,这是一个教育问题,考生要弄清楚,矛盾出现的根源是教育方法出了问题,而非因爸爸的口误或是父母不诚信导致,因此,他父母须谨言慎行、言出必行、诚信等都是偏离题意。看清典型任务的限制性。题目要求“给对方家庭写一封信”,那么这封信的读者就是小杰和小杰的父母,仅仅针对某一个人写作是不符合题意的,考生应当通过书信来帮助小杰一家化解家庭矛盾,要审清读者对象,从更高层面全面而深刻的认识问题,不可偏向任何一方。 其次,看清价值判断的限制性。考生应认识到小杰的爸爸许诺给他买宝马车是一种功利化的教育方式,小杰作为一个成年人,以“言出必行”来要求家长兑现家庭无法承受的诺言,是一种自私的行为,如果否认了以上两点,而是肯定父亲功利化的教育方式,或支持小杰的立场,让其父母贷款买宝马车等都是极不合理的立意方向。看清文体限制。写作任务要求考生“谈谈自己的看法”,可见文体选择议论文为佳。 然后,审清开放性。文章的侧重点是开放的,信的沟通对象可以侧重小杰父母,对他们谈物质激励性教育的局限性;也可以侧重小杰,对他谈学习的目的与意义,帮助其理解父亲当初许诺背后的良苦用心,还可以兼顾两者。联想与思考是开放的,考生可以援引贫困家庭孩子考入名校的例子,也可以援引成功家长的家庭教育观点,还可以从心理学角度剖析物质激励式教育的弊端,只要体现出自己的看法即可。 最后解题。这道题模仿2015年全国卷一,“给小陈和老陈的一封信”来设题,设定生活中可能遇到的一个情境,考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之不同的是,本次写信的对象是对方家庭,读者不再是一个人,而是产生矛盾的双方,这就提高了写作难度,要求考生价值观正确,梳理时有理有据、语言真诚,书信是为调解矛盾而写,因此落脚点一定要在解决问题上,我们应当提出中肯的建议以及美好的祝愿,本题间接考查考生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立意: 1、要激励不要激“利” 2、弹性教育,适度激励 3、孩子面前,不要轻易许诺 4、都是物质奖励惹的祸 5、物质奖励不如精神启迪 可用素材: 弹性教育适度激励 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说,教育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诚然,教育是灵魂与灵魂的撞击与对话,家教也应如此。过度注重物质奖励,而忽略对小杰灵魂的教育,可能会收效甚微,抑或是适得其反,所以我希望你们能对小杰进行弹性教育,加之以适度激励,或许会有意向不到的收获。 弹性教育多管齐下。在要求青少年提高综合素质水平的当下,家庭教育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要更好的教育小杰,还应弹性教育,多管齐下。弹性,是指教育有度,既不过分严厉,也不过分宠溺,多管齐下是指家庭教育方法多样,不单调,多种方法并行,但是你们教育小杰的方法过于单调,基本只以奖励为主,并且太过宠溺,只要达到条件便满足要求。小杰对家庭情况毫无了解,便一味索取。在我家里,爸爸妈妈对我做的不对的事,毫不嘴下留情,对做得好的也不会吝啬夸奖,不仅是学习,他们还教育我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承担家庭责任。 物质奖励孩子不可取 物质刺激能否激发孩子学习的主动性?调查显示,与孩子的成绩优秀呈正相关的不是买礼物、给零花钱这些物质奖励,而是父母双亲教育理念的一致性、互相理解支持的亲子沟通模式以及家人间良好的的情绪理解与反馈。 比如说,面对教育分歧时,父母选择“私下再协商”的家庭,其子女成绩优秀的比例高达76.10%,成绩较差的比例仅为11.98%;“能感受到家人支持和关心”的家庭中子女成绩优秀的比例为74.12%,而冷漠、疏离的家庭中子女成绩优秀的比例仅为12.48%。 常以物质手段作为激励和表达爱的方式,往往容易对子女造成误导,使他们将父母关爱简单化为物质的满足,从而掩盖、转移或者干扰他们内心深处的情感需求。相反,鼓励和支持才是孩子内心持久的动力。 著名教育家说:“在教育孩子的事情上,除了鼓励我不知道还有什么方法。”随着大多数父母对于教育孩子认知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少有父母用打骂或惩罚来教育孩子了,更多的父母意识到了用奖励来激励孩子好行为的重要。毕竟,都是亲爸亲妈,如果能有更温和更有爱的方式来对待孩子,谁也不愿意天天冷面以对或棍棒相加。 但是,在父母奖励孩子的过程中,我发现一个问题。往往父母认为孩子表现好,奖励零食、奖励玩具、甚至是直接奖励金钱,是个又省事,见效又快的好方法。但随着孩子的长大,欲望之心也越来越大,玩具要的一个比一个贵,奖励金也越来越高,这让父母们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物质,是最差的激励 为什么不提倡物质奖励: 用物质来激励孩子,这让我想起曾经在行为主义心理学中接触到的一个词“代币制”。是用象征钱币、奖状、奖品等标记物为奖励手段来强化良好行为的一种行为治疗方法。曾几何时,这种用来治疗病人的方法,被越来越多的用到了对孩子的教养中来。 行为疗法最大的优点就是见效快,这让父母们觉得“这真是个有用的好办法”。但行为疗法也有一个极大的隐患,就是另一种不好的行为有可能应运而生。 把它带到对于孩子良好行为的激励上来看就是,父母想要孩子建立和保持的行为,的的确确被孩子表现的很好,但是另一方面,孩子很容易把“做好”和“获得奖励(物质)”联系在一起,给才做,不给就不会做。并且需要越来越多、越来越大的物质奖励,才能更好的稳固下孩子的好行为。 比如许多父母可能听过这样一种奖励方式:家长把各项家务活都标定一个价格,比如擦地板10元/次,擦桌子2元/次,洗碗5元/次等,然后以此鼓励孩子做家务。 看上去这种明码标价的物质奖励似乎可以提高孩子干家务的积极性,并且事实上也确实如此,许多孩子在这种情况下变得非常愿意干家务。那么试想,谁能用一辈子的金钱来激励孩子做家务呢?如果撤销了这样的激励,孩子又会怎样? 其实,对于孩子来说,最好的奖励绝对不是物质。孩子的世界单纯又简单,初始以来,孩子们需要的绝不是父母的钱或父母给买的玩具零食,而是父母发自内心的接纳、认可和赞赏。 精神激励远比物质激励的效果更好、更持久 孩子自出生以来,最渴望获得的便是父母的关注、接纳和认可。说到这里,不得不再次提起温尼科特的那句话:“婴儿仰望他的母亲,在母亲眼中看见他自己。”可以说,孩子后天所有品质的建立都离不开父母。 比如从最初的安全感建立,到后来的自信、自尊、自我价值感的建立,都是在父母无条件的爱和接纳下被滋养获得的。表象的行为习惯更是不例外。 习惯于用物质去激励孩子的父母往往是懒惰的,懒得去用心滋养孩子;或者是缺爱的,自身贫瘠的爱哪里还够去滋养孩子。 不管怎样,我们现在就该逐渐改变用物质去激励孩子的方式,懒惰的父母需要在育儿中更加用心,缺爱的父母也可以在陪伴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重新去体会爱与被爱。 行文结构:要求写一封书信,格式一定要正确。首先肯定小杰,然后顺势指出问题,并提出改进的意见,指出父母的问题并提供建议是:不只是物质奖励,精神上的奖励也尤为重要。然后在说小杰的问题:应该理解父母,一切都要靠自己努力挣得。正文主体部分主要从感恩孝道来说理。结尾照应题目,明确观点立场:要激励不要激利。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面这则新闻报道向读者披露了两条重要信息。请概括出这两条信息。(不超过60字)

广受市民关注的公租房,今年建设规模将达1150万平方米。其中,鸳鸯片区民心佳园项目已有9栋高层住宅封预,预计月底有25栋封顶,年底计划交付约40万平方米,约合8000套左右。主城各区都将设一个公租房工作平台、若干个申请点,方便群众就近申请。目前的布点、选点已初步确定,9月份将首先启动对基层工作站人员的培训上岗。

 

查看答案

根据所给材料的内容,在下面画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要求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每句不超过15个字。

大约公元前4000年,尼泊尔人发明了自己的“楔形文字”。这些文字①_,少许几笔即可完成。泥版是尼泊尔人最主要的书写材料,除此之外,②_。但是,木板文书不易保存,所以现在③_,即便有些存留下来,也是破损严重;坚固的石料在当地又极为稀少,几乎成为神庙或皇室专用。相比之下,泥版成了最好的选择。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类主导的植物种植、培育和传播历史,就是人类社会繁荣发展中多种文化传承交融的华美乐章。有的植物似乎天生与中华先民相依相伴且流传至今,实际却是    的舶来品,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寓意“多子多福”的石榴;有的似乎与西方文化渊源颇深,实际上却祖居中华大地,如苹果。(    ),它与西方文化紧密相关,但现代栽培苹果的起源地却在我国新疆的天山。有的植物“圈地”成功,风靡全球,如别名繁多、美食花样百出的马铃薯。但若    ,还得到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探访马铃薯最早被驯化培育的    。中国是大豆的起源地,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出口国。然而近年来,借助转基因技术,大豆“美裔侨民”品种    ,改变了今日全球大豆产业格局。千百年来,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被人们精心选育、引种和推广种植,也因此在演化之路上脱颖而出,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在全球范围内“圈地”,不仅翻山越岭、远渡重洋,而且走出原生小环境。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地地道道  寻根溯源  蛛丝马迹  异军突起

B.名副其实  寻根究底  蛛丝马迹  崭露头角

C.地地道道  寻根究底  雪泥鸿爪  异军突起

D.名副其实  寻根溯源  雪泥鸿爪  崭露头角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苹果尽管素有引诱亚当和夏娃的“恶名”,还有“启发”牛顿发现万有引力之功

B.别看苹果素有“启发”牛顿发现万有引力之功,还有引诱亚当和夏娃的“恶名”

C.别看苹果素有引诱亚当和夏娃的“恶名”,还有“启发”牛顿发现万有引力之功

D.苹果尽管索有“启发”牛顿发现万有引力之功,还有引诱亚当和夏娃的“恶名”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不仅翻山越岭、远渡重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在全球范围内“圈地”,而且走出原生小环境。

B.不仅翻山越岭、远渡重洋,走出原生小环境,而且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在全球范围内“圈地”。

C.不仅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在全球范围内“圈地”,翻山越岭、远渡重洋,而且走出原生小环境。

D.不仅走出原生小环境,而且翻山越岭、远渡重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在全球范围内“圈地”。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湘夫人》中借秋景来渲染和深化相约未见的愁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

(2)《蜀相》中写诸葛亮才智和功业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牧在《阿房宫赋》结尾对历史发出无限感慨:假使六国能够各自爱惜他们的百姓,“__________”;假使秦又能够爱惜六国的百姓,“________”,谁能够灭了它呢?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野菊

李商隐

苦竹园南椒坞边,微香冉冉泪涓涓。

已悲节物同寒雁,忍委芳心与暮蝉。

细路独来当此夕,清樽相伴省他年。

紫云新苑移花处,不取霜栽近御筵。

(注)①省:记忆。②紫云:指代中书省。令狐楚、令狐绹父子曾对李商隐有知遇之恩,令狐绹时任中书舍人。③霜栽:指野菊。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和《锦瑟》一样,都体现了诗人诗歌幽约细美的艺术风格。

B.竹、椒、雁、蝉等意象凄美,寓情于景是本诗最主要的表现手法。

C.颈联将“此夕”与“他年”对照,暗含着诗人对身世的无限感慨。

D.尾联表面写野菊不被人取用,实则暗指旧友不向朝廷引荐自己。

2.本诗第二句“微香冉冉泪涓涓”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此句在艺术技巧上的妙处。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