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繁多,“柳”是其中具有代表性...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繁多,“柳”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柳”作为一种文学意象出现,最早见于《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大量运用柳意象的,是六朝时期。自诗歌兴盛的唐代起,柳意象所负荷的涵义更加丰富和深刻。

柳的意象在古典诗词中往往运用“杨柳”一词来表现,如“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白居易),“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欧阳修)。那么,“杨柳”与“柳”到底是什么关系?

有人认为“杨柳”是杨树与柳树的合称。但从植物学分类中分析,杨树与柳树外形区别很大,杨树叶圆、树高、枝挺,绝无柳的“依依”“袅袅”之态。“杨柳”合称一说,实在不妥。有人认为古诗词中的“杨柳”都是指柳树。理由是民间传说隋炀帝天性爱柳,下江都时将汴河两岸全栽上了柳,因炀帝姓杨,于是“御笔赐柳姓杨”。但此事发生于隋代,即使此传说确凿,“杨柳”一词早在先秦时期的《诗经》中即已出现,故此据不足为证。翻阅相关资料典籍,我们发现,在古代“杨”“柳”是同义的。因此,古代文学作品中,杨与柳经常换用。

“柳”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出现频率极高而且寓意丰富的意象。它经过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而形成,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初春时节,柳树的枝条上就已绽出了粒粒新芽。柳树早早地将春的讯息传递给人,也带来了春的喜悦。王维《田园乐(其六)》:“桃红复合宿雨,柳绿更带朝烟。”用桃红、柳绿与烟雨描摹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

自汉代以后,“折柳”之风俗流行开来。因“柳”与“留”谐音,“丝”与“思”谐音,故古人借“柳”传达送别之人对离人的无限相思之情。古人喜欢种柳,无论家中庭院,还是河畔池边,遍植柳树。故“柳”常作故乡的象征,寄寓着人们对家园故土的眷念和对家的依恋。唐代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开篇即写自己登楼晚眺,见到蒹葭、柳树这些生在水边的景物,勾起自己对故乡无限思念的客居之愁。

柳絮的飘忽不定,与骚客飘零、孤独的处境相合,故“柳”“柳絮”又常被诗人们借以言“愁”。冯延巳《鹊踏枝》:“撩乱春愁如柳絮,悠悠梦里无寻处。”写为春愁所困的女子对所爱之人的追寻不断。此外,柳树姿态婆娑,与风情万种的美丽女子极为相似。所以,柳又是风流多情的妙龄女郎的象征。刘禹锡《忆江南》有“弱柳从风疑举袂”,生动再现了少女舞动时柔曼轻盈的身姿。陶渊明辞官归隐后,在住宅旁种了五棵柳树,自号为“五柳先生”,所以柳在古代诗人笔下有时也成了隐者的象征。唐代刘昚虚《阙题》:“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即写自己隐居山中的读书之乐。

(摘编自蒋育君《古典诗词中“柳”的意象分析》)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柳作为中国古典诗词众多意象中具代表性的一个,最早出现于《诗经》中。

B.在诗人白居易、欧阳修的笔下,虽误把柳称为杨柳,但这并未影响到诗意的准确表达。

C.经过长期历史文化积淀,柳在诗歌中具有了丰富的意蕴,如慕春光、写离情、抒乡思等。

D.古人常借柳表达思乡思亲之情,是因为古人喜欢种柳,无论家中庭院,还是河畔池边,遍植柳树,柳常为故乡的象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层次清晰,先论述了杨柳与柳之间的关系,进而对古诗词中柳意象的含义进行了阐述。

B.文章按时间先后顺序对古诗词中柳意象的丰富含义展开论述,阐述了其发展的历史轨迹。

C.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大量引用古典诗词,主要目的在于使文章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

D.因为家中庭院植有柳树,许浑因此睹物伤怀,咏出了表达强烈思乡之情的“蒹葭杨柳似汀州”的诗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杨树与柳树在外形方面具有不同的特征,因此古人在作品中杨与柳经常换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感情的表达。

B.隋炀帝“御笔赐柳姓杨”的传说并无确切根据,因而不能作为古诗词中“杨柳”即指柳的证据。

C.无论是许浑、冯延巳还是刘禹锡等,都写出了大量咏柳的诗篇,可见柳这一具有丰富情感意蕴的意象在古诗中广泛存在。

D.柳在古代诗歌中可作为隐者的象征,与陶渊明辞官归隐,种柳于屋旁,自号“五柳先生”不无关系。

 

1.B 2.A 3.D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项,“在诗人白居易、欧阳修的笔下,虽误把柳称为杨柳”,不合文意,根据原文“柳的意象在古典诗词中往往运用‘杨柳’一词来表现”以及“在古代‘杨’‘柳’是同义的”可知,杨柳就是柳树,这里并非称呼错误,“虽误把柳称为杨柳”中“误把”用词错误。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中,B项,“按时间先后顺序对古诗词中柳意象的丰富含义展开论述”错误,从文中来看,没有按照时间顺序。C项,“主要目的在于使文章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错,主要目的在于增强文章说服力。D项,“家中庭院植有柳树”错误,文章第六段说的是“古人喜欢种柳,无论家中庭院,还是河畔池边,遍植柳树。……唐代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开篇即写自己登楼晚眺,见到蒹葭、柳树这些生在水边的景物,勾起自己对故乡无限思念的客居之愁。”并没有说许浑家中庭院就种植柳树,选项把两处内容糅合到一处。故选A。 3.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这是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A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感情的表达”错误,选项无依据,依据原文只是提到了给后人理解诗句制造了困扰。B项,“隋炀帝‘御笔赐柳姓杨’的传说并无确切根据,因而不能作为古诗词中‘杨柳’即指柳的证据”错误,选项表述错误,文中说的是“即使此传说确凿,‘杨柳’一词早在先秦时期的《诗经》中即已出现,故此据不足为证”,可见不能作为证据不是因为传说的真实性。C项,“无论是许浑、冯延巳还是刘禹锡等,都写出了大量咏柳的诗篇,可见柳这一具有丰富情感意蕴的意象在古诗中广泛存在”,表述错误,“可见”表示得出结论,本选项前后逻辑关系不成立,不存在因果关系。故选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一个普通的工薪家庭,总是通过给儿子建立激励机制实施家庭教育。

儿子小杰上小学、初中时想要的玩具汽车、电脑,都是达到爸爸说的条件后得到的。儿子上高一时,爸爸一时兴之所至,主动给儿子承诺,考上重点大学就给买一辆宝马汽车。

儿子兴奋至极,高考之后还去学了驾照。高考成绩下来,达到了211重点大学分数线。可父母亲却是又高兴又发愁,因为家里实在拿不出钱买宝马车。

两口子实在为难了,只好对儿子说:“儿,我们跟你说,宝马车你别当真好不好,咱家里现在还不具备买宝马的条件,将来你考上研究生以后再买行不行?”

孩子听了之后非常蔑视地瞅着他们说:“你们经常教育我做人要讲诚信!说话要算数!吐个唾沫砸个坑!原来你们说这些就是说给我听听!”

如果这件事是你的父母讲给你的,而你们两家又彼此熟悉,请你联系自己受到的家庭教育,给对方家庭写一封信,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面这则新闻报道向读者披露了两条重要信息。请概括出这两条信息。(不超过60字)

广受市民关注的公租房,今年建设规模将达1150万平方米。其中,鸳鸯片区民心佳园项目已有9栋高层住宅封预,预计月底有25栋封顶,年底计划交付约40万平方米,约合8000套左右。主城各区都将设一个公租房工作平台、若干个申请点,方便群众就近申请。目前的布点、选点已初步确定,9月份将首先启动对基层工作站人员的培训上岗。

 

查看答案

根据所给材料的内容,在下面画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要求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每句不超过15个字。

大约公元前4000年,尼泊尔人发明了自己的“楔形文字”。这些文字①_,少许几笔即可完成。泥版是尼泊尔人最主要的书写材料,除此之外,②_。但是,木板文书不易保存,所以现在③_,即便有些存留下来,也是破损严重;坚固的石料在当地又极为稀少,几乎成为神庙或皇室专用。相比之下,泥版成了最好的选择。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类主导的植物种植、培育和传播历史,就是人类社会繁荣发展中多种文化传承交融的华美乐章。有的植物似乎天生与中华先民相依相伴且流传至今,实际却是    的舶来品,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寓意“多子多福”的石榴;有的似乎与西方文化渊源颇深,实际上却祖居中华大地,如苹果。(    ),它与西方文化紧密相关,但现代栽培苹果的起源地却在我国新疆的天山。有的植物“圈地”成功,风靡全球,如别名繁多、美食花样百出的马铃薯。但若    ,还得到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探访马铃薯最早被驯化培育的    。中国是大豆的起源地,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出口国。然而近年来,借助转基因技术,大豆“美裔侨民”品种    ,改变了今日全球大豆产业格局。千百年来,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被人们精心选育、引种和推广种植,也因此在演化之路上脱颖而出,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在全球范围内“圈地”,不仅翻山越岭、远渡重洋,而且走出原生小环境。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地地道道  寻根溯源  蛛丝马迹  异军突起

B.名副其实  寻根究底  蛛丝马迹  崭露头角

C.地地道道  寻根究底  雪泥鸿爪  异军突起

D.名副其实  寻根溯源  雪泥鸿爪  崭露头角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苹果尽管素有引诱亚当和夏娃的“恶名”,还有“启发”牛顿发现万有引力之功

B.别看苹果素有“启发”牛顿发现万有引力之功,还有引诱亚当和夏娃的“恶名”

C.别看苹果素有引诱亚当和夏娃的“恶名”,还有“启发”牛顿发现万有引力之功

D.苹果尽管索有“启发”牛顿发现万有引力之功,还有引诱亚当和夏娃的“恶名”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不仅翻山越岭、远渡重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在全球范围内“圈地”,而且走出原生小环境。

B.不仅翻山越岭、远渡重洋,走出原生小环境,而且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在全球范围内“圈地”。

C.不仅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在全球范围内“圈地”,翻山越岭、远渡重洋,而且走出原生小环境。

D.不仅走出原生小环境,而且翻山越岭、远渡重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在全球范围内“圈地”。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湘夫人》中借秋景来渲染和深化相约未见的愁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

(2)《蜀相》中写诸葛亮才智和功业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牧在《阿房宫赋》结尾对历史发出无限感慨:假使六国能够各自爱惜他们的百姓,“__________”;假使秦又能够爱惜六国的百姓,“________”,谁能够灭了它呢?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