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各个民族都有深刻的英雄情结,这一情结贯穿于毎个民族衍化发展的不同历史过程当中,成为投射各个民族精神向度的辉煌灯塔。
近年来,一股矮化英雄、丑化英雄的思潮开始涌动,借着还原历史、回归现场的名义,对已在民族文化价值谱系中形成稳定内涵、在群众中间具有深远影响的英雄形象,进行毫无道德边界的解构。这种解构是对历史的不同形态、不同方式的误读与肢解。目前,这种“误读”与“肢解”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其一是“审美斜视”,对真实涌现或经艺术塑造的英雄形象拒绝认同,强行以所谓的“生活逻辑”与“国民性反思”来质疑其真实性。如有人认为刘胡兰年龄那么小,何以能经受住死亡的考验?且不说这样的质疑有无对英雄的基本敬畏,单就是这样的解读视角就让人匪夷所思。革命战争年代是英雄辈出的时代,也是英雄急速成长的时代,怎能以我们现在的心理特征与行为特征来强行规约刘胡兰?何况,刘胡兰之所以是英雄,就在于体现出同龄人所难以达到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精神成长高度,只有这样的人物才能从历史的幅面上凸显出来,成为凸显本民族最“新鲜的激情和行动”的“这一个”。
其二是“偏向还原”,即在一种理性强推的逻辑下,以历史肌理的内在丰富性为借口,片面认为历史结果的形成是多元路径交汇的产物,是无数历史线索偶然碰撞所致,从而达到颠覆英雄、污化英雄的目的。如这两年网络媒体上对“狼牙山五壮士”的质疑就是典型。这样的质疑至少在认识历史真实性上有三个误区。首先,缺乏看待历史事件的整体视野。尽管构成历史事件的活动是多元的,但这些活动中必然有一种核心力量,正是这种核心力量的存在,才使得历史事件以这样而不是以其他的方式展现出来。反映在狼牙山五壮士这个历史事件上,这种核心力量就是抵御外侮的民族血性。其次,缺乏审视英雄形象的辩证态度。英雄并不是脱离人间烟火的固化标签,只要他在历史行进的关键之处,做出了常人所不能想象、也难以做出的行为,就能成为一个时期民族精神的标杆。如果置历史事件的根本结果不论,单在一些细节上大加苛责,狭隘地认为英雄的一切必须绝对完美,必然会陷入另一种意义上的教条主义。再次,缺乏评价历史事件的客观立场。从各种历史材料来看,狼牙山五壮士是真实的历史事件,五个战士的身份、弹尽粮绝的事实,及最后跳崖而亡的壮举,都经得起文献的佐证和历史的考量。如果置基本的历史事实于不顾,单纯放大一些根本无法撼动历史事件基本结果的偶然性元素,显然不是一种客观公正的态度,而是一种只见斜枝不见主干、只见泡沫不见河流的认识倒置与精神偏狭。
其三是“肆意解构”,即以主观臆断的方式,在历史题材文学创作中对已有的英雄形象与革命叙事进行肆意解构,消解英雄身上的庄严色彩,横加填塞世俗化的叙事元素,致使英雄完全沦为浑噩之徒。现代京剧《沙家浜》中的阿庆嫂本是党的地下交通员,又是春来茶馆的女老板,为保护新四军伤病员,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与伪军巧妙周旋,体现出极高的生存胆略和艺术魅力。而同名小说《沙家浜》则把阿庆嫂设定为一个与伪军司令胡传魁、新四军指战员郭建光两边都有私情的江湖人。于是,春来茶馆变成了藏娇褛,胡传魁与郭建光变成了采芳客。这样毫无道德底线的解构,凭借的是取消历史阶段性特征、荡涤英雄主义精神的泛人性主义的逻辑,体现岀对历史和英雄个体的极端无知与轻慢。
上述矮化英雄的“思潮”,其悖谬之处根本上就在于对“文本历史性”与“历史文本性”的机械理解。“文本历史性”是指文本都是在特定的历史空间中生产、建构的,但必须明确指出的是,文本只有镶嵌在特定的历史橱窗中才得以可靠地诠释。而“历史文本性”是指历史还具有叙事的一面,但历史的这种叙事特征,绝非无根由、无逻辑、无整体意识的纯主观叙事,对历史事件、历史动力、历史结果的客观再现是历史叙事的基本前提。
(摘编自惠雁冰《英雄经典——民族精神的文化史诗》)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每个民族都具有的英雄情结,贯穿于民族的历史演变过程中,与民族精神的向度有关。
B. “审美斜视”对“文本历史性”机械理解,以所谓的“生活逻辑”来质疑英雄的真实性。
C. “偏向还原”在认识历史真实性上有三个误区:无辩证、不客观、无逻辑。
D. “肆意解构”对“历史文本性”机械理解,以主观臆断的方式,加入世俗化的元素矮化英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重点分析了矮化英雄、无道德边界的解构历史英雄的几种表现,进而指出其错误的根源。
B. 文章引入对“狼牙山五壮士”的片面解读和质疑,就是为了论证“偏向还原”是对历史的肢解和误读。
C. 文章在引出三种误解或肢解英雄形象的表现时,既有对概念的诠释,又有具体案理论结合实例,论证有力、充分。
D. 文章以英雄情结引入,以揭示矮化英雄思潮悖谬根源作结,旨在表明否定英雄不被任何人接受。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革命战争年代是英雄辈出的时代,也是英雄急速成长的时代,正因为这样的时代以刘胡兰成为时代的英雄。
B. 英雄能成为一个时期民族精神的标杆,是因为他在历史行进的关键之处,做出了常人所不能想象、也难以做出的符合民族精神向度行为。
C. 在历史题材文学创作中对已有的英雄形象与革命叙事进行肆意解构,就会陷入泛性主义的逻辑。
D. 对历史事件、历史动力、历史结果的客观再现是历史叙事的基本前提,不能加入主观态度。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父母在国庆期间悄悄到学校探望独生女儿,本准备送去惊喜却反遭冷落、抱怨。问原因,女儿说她已和同学约好要去外地游玩,父母未经同意就来到学校,对她极不尊重。
有人不赞同女儿的做法:“可怜天下父母心”,孩子应体谅、尊重父母。
也有人认为父母的做法有待商榷:父母应该想到,孩子与同学可能的假期旅行安排;或者出发前应沟通好探望时间。父母忘了尊重子女作为成年人的自主权,所以注定换不来孩子的爱与尊重。
对此现象,某班级拟召开班会讨论,请你联系现实生活,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观点与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请使用比喻手法,为下列新闻拟写一个标题。限20字以内。
2018年12月1日,共同出席G20阿根廷峰会的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美国总统特朗普举行了会晤。这是自2018年3月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升级以来两国元首的首次会面。双方讨论了中美经贸问题并达成了共识,决定停止升级关税等贸易限制措施,立即着手解决彼此关切的问题,指示双方经贸团队加紧磋商,达成协议,取消2018年以来加征的关税,推动双边经贸关系尽快回到正常轨道,实现双赢。
在中美经贸易摩擦面临进一步升级的关头,中美元首共同踩下刹车,体现出相向而行、对话解决的意愿。同时,也体现出中方坚定维护国家核心利益和人民根本利益的原则立场,以及所坚持的互相尊重、平等互利的谈判原则。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
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从给学生减负到给教师减负,这一教育减负政策的变化,反映出党和国家对教育的高度重视,以及引导和规范学校教育主体责任不断回归。从学校教育的内部系统来说,施教者和受教者在教育实施过程中是一对直接作用关系,①___ ,尤其是与教育教学无关的负担过重,难免会对学生产生影响。一位压力山大、心情糟糕的教师,②____。因此,教育减负,不只是对学生减负,教师也需要减负。当然,③____,而非岗位职能和职业责任,也不是对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要求的放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今天,越来越多的人____,李白是一个一生都在用世的士子。李白一生的诗歌固多归隐出世之语,甚至及时行乐的思想与行动也随处可见,那么如果考虑李白一生的行踪,再仔细观察到文化思潮与整个社会的风尚,我们就会明白,李白一进长安遇冷后,其所有放浪形骸的诗歌背后,都有其____的痛苦与郁闷,( )这是性格使然,也是主流社会思潮的个体呈现,士子就是士子,士子的社会功用理想流淌在他们每个人的血液与灵魂里。越是仕进不成,李白越是要我行我素不受羁束爱自由,希图用____的名士风范仕进成功以实现自己用世的生命需求。所以,李白的“求仙”非为求仙,他的“访道”也非为____,虚幻不是李白人生的目的。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发现 难以言说 卓尔不群 隐居
B.发现 一言难尽 不同凡响 遁世
C.承认 难以言说 不同凡响 遁世
D.承认 一言难尽 卓尔不群 隐居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那么如果仔细考虑李白一生的行踪,再观察文化思潮与整个社会的风尚
B.但如果考虑到文化思潮与整个社会的风尚,再仔细观察李白一生的行踪
C.那么如果考虑到整个社会的风尚和文化思潮,再仔细观察李白一生的行踪
D.但如果仔细考虑李白一生的行踪,再观察文化思潮与整个社会的风尚
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他表面上的归隐之语,怎能掩饰着急用世的灵魂?
B.一个着急用世的灵魂之前,都站着他所有的归隐之语
C.一个着急用世的灵魂,是表面上的归隐之语难以遮掩的
D.他所有的归隐之语背后,都站着一个着急用世的灵魂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唐代诗人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诗人宁愿冻死以换取天下劳苦大众温暖的句子是:“ ___,____!”
(2)《离骚》中,屈原表达自己虽爱好修洁,严于律己,但早晨被诟骂,晚上被免职的句子是:“ ___,____。”
(3)屈原用“美人”象征理想,抒发政治感慨;苏轼《赤壁赋》中“ ___,____”两句也运用了类似的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