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红楼梦》中香菱学诗、黛玉教诗的片段,有人认为,黛玉堪称课改实践的优秀语文教...

阅读《红楼梦》中香菱学诗、黛玉教诗的片段,有人认为,黛玉堪称课改实践的优秀语文教师,请你认真阅读名著片段,体会黛玉教诗时体现出了哪些好教师的特质,概括出其中的三点,每空不得少于8个字。

黛玉道:“正是这个道理,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

香菱笑道:“我只爱陆放翁的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说的真有趣!”

黛玉道:“断不可学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玚,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

香菱听了,笑道:“既这样,好姑娘,你就把这书给我拿出来,我带回去夜里念几首也是好的。

(1)黛玉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的好老师

(2)黛玉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的好老师

(3)黛玉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的好老师

 

她是一个自信且能帮助学生树立信心的好老师 她是一个善于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揣摩和积累的好老师 她是一个懂得引导艺术循循善诱的好老师(她是一个极具平等意识而又善于鼓励的好老师)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个性化阅读文本、提出自己见解的基本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的探究题,解答此题,要首先明确自己的看法,然后根据自己的观点,结合着文本的具体内容,联系现实生活,阐述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只要能言之有理即可。探究的题目,探究的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是针对文章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实际是对文章的内容的提炼的过程,答题方式是观点+原文例证。向外延伸主要是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答题时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文章和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论证,论证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做到中心突出、简单明了。当香菱向黛玉说明求教之意时,黛玉欣然应允说:“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作师。我虽不通,大略也还教得起你。”“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可见她是一个自信且能帮助学生树立信心的好老师;在关于学诗入门的对话中,黛玉说“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玚,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她要求香菱读诗要读精品,这样,就能为自己打下正确而良好的根基。此外,还可以读一些陶渊明、应玚、谢、阮、庾、鲍等人的二流作品,以便进一步开阔自己的文学视野。她对于陆放翁的“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这样三四流的通俗之作是看不上眼的,告诫香菱“断不可学这样的诗……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可见,她是一个善于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揣摩和积累的好老师;黛玉教育香菱读诗要循序渐进。她要求香菱先学诗佛王维的五律百首,次学诗圣杜甫的七律一二百首,再学诗仙李白的七绝一二百首,并告诉香菱要以这三人的诗歌“作底子”,而后阅读陶渊明、“建安七子”、“竹林七贤”等人的作品。可见,她是一个循循善诱的好老师。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中,许倩如倡导女子剪发,带头剪掉自己的辫子,还以梅的遭遇来激发琴拒绝包办婚姻,鼓励琴做一个跟着时代走的新女性。

B.《三国演义》中,张飞在长板桥上睁圆环眼厉声大喝,吓退曹兵,然后迅速拆断桥梁,以阻追兵,可见张飞十分勇猛,又很有智谋。

C.《狂人日记》中,狂人说将来的社会“容不得吃人的人”,最后喊出“救救孩子”,作者借此表达了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渴望。

D.《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经过生死搏斗最终将大马林鱼残骸拖回港口,有游客把它当成了鲨鱼骨,这一误会让小说结尾更意味深长。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宋人的“意”如何呢?大概看来它几乎是晋人之韵的重现。苏轼一生屡遭磨难而不改旷达之性,一直以佛老思想为其儒家思想之外的另一精神支柱。对于书法,苏轼主张“书初无意佳乃佳尔”,黄庭坚不吝以“天然自工”来赞美。以其作品《黄州寒食帖》来说,写得       ,一气呵成。其中字体大小的变换、力度轻重的控制与节奏的缓急等,都是       ,毫无做作之态。然而即使这件        的作品,其韵味也与《兰亭集序》不大一样。首先是强烈的个性。全篇几乎都用外露的侧锋笔法,而字的大小、力度和行笔的节奏也起伏剧烈;如《前赤壁赋》,其字形多欹侧,笔法既继承王羲之等前人笔意,又自由不拘,(     ),尽显其书法个性,即“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兰亭集序》则多以中锋行笔,优雅从容,在笔法与结构等要素的和谐中透出淡淡的韵味。其次是浓烈的情感抒发。这不仅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每每可见,而且诗的内容中也鲜明可感;而《兰亭集序》则不仅全篇内容显得       ,只在篇末一点淡淡的忧伤,而且在书写的过程中,也以轻松的方式保持着字形和章法各方面的流畅,不令其产生突兀的阻滞。因此,前者表现出较为浓郁的“意”,后者则显得“无为而治”。

概括来说,晋人的“韵”主要关注的是书法的客体汉字,而宋人的“意”,更多关注的是书法主体的审美情操与艺术功力。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行云流水     信马由缰     相得益彰     悠然自得

B.行云流水     信手拈来     浑然天成     悠然自得

C.天衣无缝     信手拈来     相得益彰     泰然自若

D.天衣无缝     信马由缰     浑然天成     泰然自若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进而通篇作品既颇具跌宕摇曳之姿,又端整沉着

B.进而通篇作品既端整沉着,又颇具跌宕摇曳之姿

C.因此通篇作品既颇具跌宕摇曳之姿,又端整沉着

D.因此通篇作品既端整沉着,又颇具跌宕摇曳之姿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不仅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每每可见,而且在内容中也鲜明可感

B.这不仅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

C.这不仅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每每可见,而且内容中也鲜明可感

D.这不仅在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赤壁赋》中,客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屈原在《离骚》中,借前贤能够坚守正道来勉励自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荀子《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点绛唇·绍兴乙卯登绝顶小亭

叶梦得[注]

缥缈危亭,笑谈独在千峰上。与谁同赏,万里横烟浪。

   老去情怀,犹作天涯想。空惆怅。少年豪放,莫学衰翁样。

[注] 叶梦得(1077-1148),南宋主战派人物之一,本词作于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作者被迫去任、隐居吴兴卞山时。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词的首句开门见山,与词题中“绝顶小亭”照应;“缥缈”二字写出了小亭立于绝顶,若隐若现的情景。

B. “笑谈独在千峰上”与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异曲同工,表达了相同的思想情感。

C. 从“独在”二字看,词人似乎是独自登上小亭,但从“笑谈”和“少年豪放”来看,一同登亭的应该还有晚辈。

D. “万里横烟浪”写词人在绝顶小亭极目所见,描绘出一幅辽远无际、苍茫宏阔的景象,意境雄浑。

2.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裴矩字弘大,河东闻喜人也。矩襁褓而,及长好学,颇爱文藻,有智数。高祖为定州总管,召补记室,甚亲敬之。以母忧去职。高祖作相,遣使者驰召之,参相府记室事。及受禅,迁给事郎,奏舍人事。炀帝即位,营建东都,矩职修府省,九旬而就。时西域诸蕃,多至张掖,与中国交市。帝令矩掌其事。矩知帝方勤远略,诸商胡至者,矩诱令言其国俗山川险易。撰《西域图记》三卷,入朝奏之。帝大悦,赐物五百段。每日引矩至御坐,亲问西方之事。矩盛言胡中多诸宝物,吐谷浑易可并吞。帝由是甘心,将通西域,四夷经略,咸以委之。转民部侍郎,未视事,迁黄门侍郎。帝复令矩往张掖,引致西蕃,至者十余国。大业三年,帝有事于恒岳,咸来助祭。帝将巡河右,复令矩往敦煌。矩遣使说高昌王麴伯雅及伊吾吐屯设等,啖以厚利,导使入朝。及帝西巡次燕支山高昌王伊吾设等及西蕃胡二十七国谒于道左皆令佩金玉被锦罽焚香奏乐歌舞喧噪复令武威、张掖士女盛饰纵观,骑乘填咽,周亘数十里,以示中国之盛。帝见而大悦。竟破吐谷浑,拓地数千里,并遣兵戍之。每岁委输巨亿万计,诸蕃慑惧,朝贡相续。帝谓矩有绥怀之略,进位银青光禄大夫。矩素勤谨,未尝忤物,又见天下方乱,恐为身祸,其待遇人,多过其所望,故虽至厮役,皆得其欢心。宇文化及帝位,以矩为尚书右仆射,加光禄大夫,封蔡国公,为河北道安抚大使。及宇文氏败,为窦建德所获,以矩隋代旧臣,遇之甚厚。建德败于武牢,群帅未知所属,曹旦长史李公淹、大唐使人魏徵等说旦及齐善行令归顺。旦等从之,乃令矩与徵、公淹领旦及八玺,举山东之地归于大唐。

(选自《隋书·裴矩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及帝西巡/次燕支山/高昌王伊吾设等/及西蕃胡二十七国谒/于道左皆令佩金玉/被锦罽焚香/奏乐歌舞喧噪/

B.及帝西巡/次燕支山/高昌王伊吾设等/及西蕃胡二十七国/谒于道左/皆令佩金玉/被锦罽焚香/奏乐歌舞喧噪/

C.及帝西巡/次燕支山/高昌王伊吾设等/及西蕃胡二十七国谒/于道左皆令佩金玉/被锦罽/焚香奏乐/歌舞喧噪/

D.及帝西巡/次燕支山/高昌王伊吾设等/及西蕃胡二十七国/谒于道左/皆令佩金玉/被锦罽/焚香奏乐/歌舞喧噪/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孤”,既有幼年丧父的意思,也有父母双亡的意思,文中是指父母双亡。

B.“受禅”,王朝换代,新皇帝接受旧帝禅让的帝位,也有以禅让之名,行夺权之实的。

C.“中国”,古代指我国中原地区,中原以外的地方则称“四夷”。

D.“僭”,古代指超越自己的身份,冒用在上者的职权、礼仪行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裴矩精通西域事务。裴矩曾被派往张掖,管理与少数民族通商的事务,他非常熟悉西域的情况,并率军打败吐谷浑,拓地数千里。

B.裴矩富有智谋。裴矩知道隋炀帝在谋划西域事务,就诱使来张掖的胡人讲述他们国家的风俗民情、山河地理,并撰写《西域图记》进献给朝廷。

C.裴矩勤勉谨慎。当时天下正大乱,裴矩怕给自己招来杀身之祸,便极力善待他人,即使是干杂事的下人,他都能得到他们的欢心。

D.裴矩历仕多朝。隋高祖时他任给事郎,隋炀帝时任黄门侍郎、银青光禄大夫,宇文化及时被封为蔡国公,后又归顺大唐。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由是甘心,将通西域,四夷经略,咸以委之。

(2)及宇文氏败,为窦建德所获,以矩隋代旧臣,遇之甚厚。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