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客厅里钓鱼 冯伟山 ①卢七说啥也没想到蔡局长家的门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客厅里钓鱼

冯伟山

①卢七说啥也没想到蔡局长家的门一敲就开了。他屁股刚挨上沙发,就当着局长夫人面把一张五千元的购物卡放到了茶几上。局长夫人一笑,边给卢七倒水,边朝里间喊了声:“老蔡,来客人了。”这当儿,卢七在心里很放荡地笑了。心想,都说局长清正廉洁,看来是徒有虚名。

②说起蔡局长,卢七一点也不陌生,他大名蔡长青,论起来还是自己二十年前的战友呢。虽然不在一个连队,但在一个营部啊。入伍不久,蔡长青就在部队闹了一个大笑话,人人皆知。一日,新兵们在一个大库房里打扫卫生,不知谁不小心把挂在墙上的一个灭火器碰了下来。也巧了,那灭火器的保险栓被撞开了,在地上边转边“突突”地冒着干粉。蔡长青见了,一个箭步窜过去就把灭火器抱在了怀中。他大喊着:“快闪开,快闪开,危险!”他抱着灭火器没命地朝库房外跑去。所有的新兵都被他的喊叫惊呆了,不知发生了什么事儿,有朝角落里躲的,也有干脆抱头趴在地上的。等连长急火火从不远处赶来时,蔡长青已把灭火器扔进了二十米外的一个水塘里。他满脸是汗,胸脯急剧地起伏着,结结巴巴地说:“连、连长,那个红红的东西被我扔进水里了,不、不会再爆炸了吧?”连长一脸紧张,等弄明白了事情的原委,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连长说:“那是灭火器,不会爆炸的。”此时,新兵们也三三两两聚了过来,听说蔡长青玩命般抱着的是一个灭火器时,也都笑起来。有说他土老帽的,也有说他没见识的。蔡长青低着头,尴尬得浑身不自在。他小声说:“我老家在一个大山里,我没见过灭火器,见在地上突突地冒白烟,以为要爆炸呢。对不起,让大家受惊了。”这时,连长轻轻拍了拍他的肩头,严肃地说:“怎么能怪你呢?不但不怪,我还要表扬你,你的不怕牺牲、勇于奉献的精神正是我们所有士兵学习的榜样!”不几天,蔡长青的名字就在整个营部传开了。

③后来,听说他在部队干得很好,埋头苦干,年年是标兵。再后来,复员回家做生意多年的卢七突然听说蔡长青来自己家乡的县城当公安局长了,就想见见他,叙叙旧情。

④蔡局长出来时,手里竟拿了一根鱼竿。卢七急忙站起来,笑着说:“蔡局长,您还记得我这个战友吗?”蔡局长没回答,笑了笑,说:“你坐着,我边钓鱼边陪你聊天。”钓鱼?卢七大惑不解,在客厅钓什么鱼呀?随着蔡局长坐定,他才看清客厅的一角摆了一个硕大的玻璃鱼缸,缸里也没水草啥的,就养着一些普普通通的鲫鱼。蔡局长说:“我小时候最好钓鱼,村子附近的小河和池塘里我都钓遍了,现在想起来心里就痒痒。这些年工作压力大,闲暇时间少了,就在家弄个鱼缸偶尔过过钓瘾。”说着,蔡局长把鱼饵挂好,钓线入缸。一会儿,鱼就围拢过来,瞪眼在钓饵旁一个劲地观望。这时,一条大个的鲫鱼猛冲过来,把小鱼驱散开,在饵旁左看右看,上下游动,满眼的贪婪和欲望。看着蔡局长持杆的专注和淡定,卢七也屏住了呼吸,两眼死死盯着鱼缸。终于,大鲫鱼昂着头,摆了摆尾巴,还是张口扑向了香喷喷的钓饵。局长双臂一抬,大鲫鱼就悬在了半空。卢七见了,忙伸手帮着去捉鱼,蔡局长摆了摆手,一笑,把鱼从钓钩上取下又扔回了缸里。蔡局长说:“自当局长以来,常有人用饵来钓我,稍有不慎,便入万劫不复之渊。想想小时候钓到的那些鱼,煎炸煮烤任我摆布,其实那些鱼就为了一点饵料,真得很悲哀。这事对我感触很深,就专门弄了这个鱼缸,一有空闲就钓着玩,其实是时时自省,千万不能有丝毫的贪欲呀。”

卢七听了,无言以对,一肚子想说的话又憋了回去。蔡局长把购物卡塞到卢七手里,又拍了拍他的肩膀,说:“老战友,很抱歉,我该送客了。”

卢七出来时,一肚子不解,这年头还真有奇事呀!他脑子里突然又冒出了当年新兵们嘴中的那个蔡长青,那个抱着灭火器没命地奔跑的傻老帽。卢七摇了摇头,又突然使劲点了点头。

(原载《美塑》2018年6期,《小说选刊》2019年2期转载)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段中“放荡”二字,写出了卢七的得意和自信,形象生动地刻画了其小人得志的心态。

B. 文章第二段采用补叙的方式,介绍了蔡局长年轻时候闹笑话的事,表现了蔡局长不同于常人的精神。

C. 文章第四段运用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写出了鲫鱼的贪婪,写鱼是为了写人,具有象征作用。

D. 文章最后写卢七送礼被拒,一肚子不解和对当年的回忆,都是为了刻画蔡局长的正面官员形象。

2.文章结尾处“卢七摇了摇头,又突然使劲点了点头”,刻画了卢七复杂的心理活动,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3.本小说被《美塑》刊载,又被《小说选刊》转载。假如你是编审,你为什么会选中它?请结合文本从选材和构思方面谈谈理由。

 

1.D 2.摇头:一是因为不明白蔡局长为什么这么多年了,还是没有变,不知道为自己谋利益;二是因为自己送礼遭到拒绝,出乎意料,内心感觉很无奈。点头:一是对蔡局长的认可,他是一位真正清廉的官员;二是自我心理的寄托,对新时代风气的认可,当今社会已不能再通过送礼等不正当方式干事情。 3.选材上:①详略得当(剪裁精当)。小说详写蔡局长扔灭火器和客厅钓鱼的情节,略写蔡局长夫人和卢七,更好地突出了蔡局长的人物形象;②选材典型,以小见大。小说通过蔡局长拒绝老战友送礼的小事,警醒政府官员应该像蔡局长那样不忘初心、乐于奉献、时时自省,不能有丝毫贪念,紧扣时代主题。构思上:①欲扬先抑,前后照应。开头局长夫人的微微一笑和卢七放荡的笑与结尾处卢七的摇头和点头形成鲜明的对比。②运用插叙,充实内容。第二段运用插叙的手法,详细叙述了年轻时蔡局长扔灭火器的事,使蔡局长这一人物形象更加饱满。 【解析】 1.试题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A项,“形象生动地刻画了其小人得志的心态”错误。结合“心想,都说局长清正廉洁,看来是徒有虚名”分析可知,刻画了小人得志的心态不对。B项,结合文章第二段内容分析,补叙不对,这里是插叙。C项,“蔡局长没回答,笑了笑,说:‘你坐着,我边钓鱼边陪你聊天。’”“蔡局长说:‘我小时候最好钓鱼……就在家弄个鱼缸偶尔过过钓瘾’”“蔡局长把鱼饵挂好,钓线入缸。一会儿,鱼就围拢过来,瞪眼在钓饵旁一个劲地观望”“看着蔡局长持杆的专注和淡定,卢七也屏住了呼吸,两眼死死盯着鱼缸”“忙伸手帮着去捉鱼,蔡局长摆了摆手,一笑,把鱼从钓钩上取下又扔回了缸里”“蔡局长说:‘自当局长以来,常有人……的贪欲呀’”等分析可知,文章第四段运用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没有心理描写。故选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学观念是随着时世的推移而改变的。魏晋文学观念的变革,摆脱了经学的束缚,确立了诗文正宗;近代文学观念的更新,突破了正统的范畴,接纳了戏曲小说。林先生对于古代文学的研究,特别重视这种文学本位,着力于文学自身内在规律的探索。在唐诗的研究中,一般都要提到诸如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民族融合、大众喜爱等外部条件,而林先生则不然。先生是位诗人,因而敏锐地发现,在这诗的国度里,诗成了整个文化的灵魂。他说:“诗简直成了生活中的凭证,它无处不在,它的特征渗透到整个文化之中去。中国的文化就是以诗歌传统为中心的文化。”(《漫谈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借鉴》)他以富于诗人个性的独特视角直切诗歌的文学本位,因而在创作主体中偏重于寒士诗人,在创作方法中偏重于浪漫主义。

林先生的唐诗研究,不同于一般批评者把目光投向诗歌所反映的具体社会现实,而是把握住创作主体的精神,提出了“少年精神”。林先生认为中国古代作家大都属于“士”这一阶层,出身寒微,生活困苦。他说:“中国古代的正统文学主要是以士为代表,以开明政治为中心的寒士文学。”(《中国文学简史·导言》)唐代正是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曾推行开明政治,是寒士积极进取、扬眉吐气的时代,因而表现出一种“少年精神”。“少年精神”是“开朗的、解放的”,充满“青春的气息”和“浪漫豪情”。李白是最富于“布衣感”的“寒士”,也是最富于“少年精神”的诗人,他“即便是悲愤,也不失其豪放,即便是失败,也不失为英雄”(《唐代四大诗人》)。盛唐诗人诗作类皆具有“少年精神”,即便是发牢骚的诗,也是乐观向上的;即便是写空寂的境界,“也流露着与宇宙息息相通的无限生意”。林先生与“汉魏风骨”对举,提出“盛唐气象”,李白诗歌是“盛唐气象的典型”(《盛唐气象》)。林先生是从寒士文学本位去把握唐诗表现出来的主体精神和时代风貌的。

林先生认为抒情才是中国诗歌的传统。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最适合于抒情,所以林先生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浪漫主义作家,晚年致力于《西游记》的研究,也因为它是一部浪漫主义小说。他说:“李白的诗歌气质是浪漫的。这浪漫是意味着更高的解放要求,是鼓舞着更为高涨的热情的。”(《诗人李白》)在他看来,现实主义表现的是现实,是存在,是形而下的,近于“微观”,而浪漫主义表现的则是感情,是精神,是形而上的,近于“宏观”。在社会上强调典型说的现实主义理论,把许多诗人诗作装进现实主义大箩筐之时,林先生却根据中国诗歌的抒情传统,更多地阐发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特性,并肯定其积极意义,这也反映出他那不同流俗的学术品性。

(摘编自林东海《林庚<唐诗综论>导读》)

1.下列有关“少年精神”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林庚先生的唐诗研究,提出了“少年精神”,不同于把目光投向诗歌所反映的具体社会现实的一般批评者。

B. 唐代是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推行开明政治,成为寒士们积极进取、扬眉吐气的时代,表现出一种“少年精神”。

C. 李白是唐朝诗人中最富于“布衣感”的“寒士”,因此也是最富于“少年精神”的诗人,他即便是悲愤或失败,也不失为英雄。

 

D. 盛唐诗作皆具有“少年精神”,诗人们即便是发牢骚,也是乐观向上的;即便是写空寂,也流露着无限生意。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从直切诗歌的文学本位、偏重寒士的创作主体和偏重浪漫的创作方法三个并列的角度,对林庚先生的诗论展开具体论证。

B. 文章论证林庚先生从寒士文学本位去把握唐诗的主体精神和时代风貌时,并不回避属于外部条件的历史因素。

C. 文章在论述中提到林庚先生晚年致力于《西游记》的研究,佐证了林庚先生的文学评论偏重于浪漫和抒情的基本观点。

D. 文章在论述中大量引用林庚先生的言论,既增强了论证的直观性,又提高了论证的可信度,丰富了文章的内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文学观念是随着时世的推移而不断改变的,因此魏晋文学确立了诗文正宗,近代文学接纳了戏曲小说。

B. 唐诗研究一般都要提到国家统一、经济繁荣等外部因素,这和林庚先生立足文学本位的研究有较明显的区别。

C. 林庚先生认为,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才是中国诗歌的正统,所以,他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浪漫主义作家。

D. 林庚先生积极肯定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意义,反对强调典型说的现实主义理论,表现出他不同流俗的学术品性。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给生命配乐

侯建臣

①有时候走在街上,总想哼一种调子。不管是什么调子,也不管跑调不跑调,就是很随便地哼,很投入地哼,哼着哼着,就发现原来那调子一直是和自己的脚步合拍的。哼着哼着,也就发现那调子原来也和自己的心跳声是合着拍的。

②其实慢慢地发现,我们有时在干活的时候,有时在沉思的时候,有时在痛苦的时候,有时在快活的时候,总会有意无意地哼一哼。哼一种老调或者哼一种新调或者就顺着我们的心跳哼一种不是调的调。那调要是让别人听了实在难听极了,而我们那时觉得是那么动听。

③那是真的动听,是全身感到舒畅的动听。那一刻就觉得是天底下没有什么比那种调子更让人觉得动听的了。而且我还发现一个人不管是烦恼的时候也好痛苦的时候也好,只要一哼起一种属于自己的调子,就会慢慢地变得开朗,眼前的路也就开阔起来。

④我曾经好多次见过父亲一个人一边干着活,一边随意地哼着,父亲是一个木工,他一般戴着一顶很破的帽子,帽沿儿朝一边歪着,在帽子下面插着一支铅笔,他一边挥动凿子凿着木头,一边哼着调子。他在亮光下的影子显得十分生动。父亲的调子是那种很粗放的调子。我也曾经多次见过母亲一边收拾着家一边哼着,母亲哼得很细很细,被人听到了她就会不自然地笑笑。等人走了她就又开始哼了。其实那时我们的家是很困难的。父亲和母亲身上的担子也很重,可他们却会不时地哼出他们心底的旋律来,父亲和母亲都是这个世界上很一般的人,但在他们一边干活一边哼歌的时候,我觉得他们很美很美,他们是在从心底灿烂他们的人生,他们是在用心歌唱他们所正在过着的生活。很多年后,我一想到小时候见到的父亲和母亲一边哼歌一边干活的情景就忍不住在心中感动不已。很难想象一个能够很随意地从心底哼出歌的人会不热爱生活,会厌倦人世。

⑤记得很小的时候。一个人天黑的时候要从一个很远的地方回家,因为路远,而且还要经过一块坟地,所以就很害怕。总感觉有什么东西就跟在自己的后面。于是在心里一遍一遍地说我是大人,好像是要告诉谁似的。但这一招并不起作用,因为自己的心里很清楚并不是一个大人。就哼起了歌,哼得很响,在黑夜的旷野里就只能听到自己的歌了。那一刻似乎自己真的大了,那段路也在不知不觉中就走完了。

⑥在走那段路的时候,哼歌让我给自己创造了自信,使我从容地走过了一段本来就应该是很艰难的路。我就想父亲和母亲在哼歌的时候是不是也在为自己创造自信呢?在繁杂的生活面前他们肯定也会感到压力和沉重。但哼着哼着,那些东西就显得很轻很轻了。我曾经问过他们,母亲没说话只是笑着,而父亲则是在沉思什么的样子,他们要回答的一切就在他们的笑容里和沉思着的眸子里了。

⑦生活就是这样,父亲和母亲用他们心中的旋律使沉重的生活变得轻松起来了,倘若他们整日愁眉苦脸,很难想象我们当时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生活有时是一场大型交响乐,但生活有时又是很单纯的二胡独奏;生活有时是激越的,但大多数时间则是小河一样静静地流着。谁想让生活永远澎湃着激情那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而流动着的生活更能让人品出生活的真味。也更能让人陶醉其中。

⑧乐于给自己的生命配乐,起码说明我们还是很看重我们的生命,说明我们的生命还有值得我们为此而干下去的东西。我们也就会活得有滋有味。而给自己的生命配了乐,我们的生命本身也就有了色彩,有了旋律,有了让我们走下去的信心和勇气。。

⑨人需要的又是什么呢?

1.作者在文中说:“生活就是这样”。请根据文章内容写出这句话的具体含义。

2.第④段中,“很多年后,我一想到小时候见到的父亲和母亲一边哼歌一边干活的情景就忍不住在心中感动不已。”为什么?根据文意,简要分析回答。

3.根据文章内容,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①从“乐于给自己的生命配乐”,可以看出作者具有怎样的人生态度?

②“父亲和母亲都是这个世界上很一般的人。”然而作者为什么“觉得他们很美很美”?

 

查看答案

根据上下文填写出画线部分的句子。

(1)子曰:知之为知之,_______,是知也。

(2)子曰:________,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3)子曰:人能弘道,__________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_______

(5)子曰:不义而富且贵,________

(6)子曰:人而无信,________

(7)子曰:___________,则远怨矣!

(8)子曰:己欲立而立人,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由是为司空。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闲,于是反鲁。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

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相事,有喜色。门人曰:“闻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孔子曰:“有是言也。不曰‘乐其以贵下人’乎?”于是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

齐人闻而惧,曰:“孔子为政必霸,霸则吾地近焉,我之为先并矣。盍致地焉?”黎鉏曰:“请先尝沮之;沮之而不可则致地,迟乎!”于是选齐国中女子好者八十人皆衣文衣而舞《康乐》文马三十驷遗鲁君。陈女乐文马于鲁城南高门外,季桓子微服往观再三,将受,乃语鲁君为周道游,往观终日,怠于政事。子路曰:“夫子可以行矣。”孔子曰:“鲁今且郊,如致膰乎大夫,则吾犹可以止。”桓子受齐女乐,三日不听政;郊,又不致膰俎于大夫。孔子遂行,宿屯。而师己送,曰:“夫子则非罪。”孔子曰:“吾歌可夫?”歌曰:“彼妇之口,可以出走;彼妇之谒,可以死败。盖优哉游哉,维以卒岁!”师己反,桓子曰:“孔子亦何言?”师己以实告。桓子喟然叹曰:“夫子罪我以群婢故也夫!”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1.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由大司寇行相事                  摄:代理

B.沮之而不可则致地,迟乎!        庸:难道

C.桓子受齐女乐                    卒:最终

D.孔子遂行,宿屯                  乎:语气词“啊”

2.选出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

A.于是选齐国中女子好者八十人/皆衣文衣而舞《康乐》/文马三十驷/遗鲁君。

B.于是选齐国中女子/好者八十人皆衣文衣/而舞《康乐》文马/三十驷遗鲁君。

C.于是选齐国中女子好者八十人/皆衣文衣而舞/《康乐》文马/三十驷遗鲁君。

D.于是选齐国中女子/好者八十人皆衣文/衣而舞《康乐》文马/三十驷遗鲁君。

3.选出对文章内容分析和理解有误的一项

A.齐国人用女乐迷惑鲁国国君,于是鲁国国君多日就不理政务,祭祀时又不遵守礼制,孔子于是就离开了鲁国。

B.师已送了孔子后,把孔子走时的话告诉了季桓子,季桓子叹息着说:“孔子是怪罪我收下了齐国的女乐”。

C.孔子做了大司寇以后,有喜色。门人批评了他,孔子没有接受批评,因为他认为自己高贵了,下人也会高贵。

D.孔子把鲁国治理得很好,齐国人很害怕,想送土地给鲁国,黎鉏提出不同意见,齐国国君采取了他的建议,先送舞女骏马给鲁国。

4.翻译文中的划线的句子。

齐人闻而惧,曰:“孔子为政必霸,霸则吾地近焉,我之为先并矣。盍致地焉?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

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1.选出下列各句加点词语活用现象与“欲其身”中的“洁”用法相同的一项

A.七十者帛食肉 B.子路宿

C.必有忠信如丘者焉 D.其杖而芸

2.选出对下列各句加点的“以”和“之”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

杖荷蓧   ②子路行告   ③长幼节,不可废也   ④君子仕也,行其义也

A.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3.选出对文章的分析与理解不当的一项

A.孔子不因洁身自好而离开政治,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政治态度是积极的,是值得肯定。

B.荷蓧丈人隐退从事农业生产,这点要比孔子高明。但他避世隐居远离政治的态度是消极的。

C.子路“至,则行矣”,说明荷蓧丈人受了孔子的影响,也“知其不可而为之”去了,由此看出,荷蓧丈人对孔子是敬佩和赞赏的。

D.孔子虽然也深感自己的“道”不会被诸侯采纳,但是仍然率弟子周游列国。他认为不逃避现实,积极行道,是人臣应尽的职责。

4.翻译文中的划线的句子。

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