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国内一项科学研究结果表明:目前食盐中的碘浓度符合人体对碘的生理需要量,不会造成人群碘摄入过量。碘浓度即使再增加5倍,依然不会对健康有什么不利影响。当然我们并不提倡①__________,因为如果碘浓度增加10倍,就开始影响人体健康;增加50倍、100倍,则肯定有损人体健康。目前我国生活在高碘地区的总人口在3000—5000万人,尚未发现有下一代的脑发育障碍。但②_______要比碘过量大得多,不同程度的缺碘肯定会对儿童造成不可逆的智力损伤,因此人群的补碘要世世代代进行下去。根据国家有关规定:高碘地区的人群及医生认为不宜服用碘盐的某些病人,如患有甲状腺疾病的病人,应当③_________

 

①摄入大于生理需要量的碘 ②碘缺乏对人体造成的危害 ③服用不加碘的食盐(或:控制碘的摄入)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把握语段,注意前后语境的关联。再根据语境合理推导出所要填写的内容。具体说,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第一处,“碘浓度即使再增加5倍,依然不会对健康有什么不利影响”这句话的后文用了一个“并不提倡……”,再根据后一句的内容“因为如果碘浓度增加10倍,就开始影响人体健康”可知是“并不提倡摄入大于生理需要量的碘”;第二处根据后文的“不同程度的缺碘肯定会对儿童造成不可逆的智力损伤,因此人群的补碘要世世代代进行下去”,所以可知前面说的拿“碘缺乏对人体造成的危害”与“碘过量造成的危害”相比较的,所以可知第二处可填入“碘缺乏对人体造成的危害要比碘过量大得多”;第三处在文章结尾是总结句,根据“不宜服用碘盐的某些病人”,可知建议是“控制碘的摄入量”。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在我所常见的庭院植物中,叶子之大,除了芭蕉以外,恐怕无过于梧桐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窗前摆了几枝梧桐,我觉得绿意实在太多了

②那猪耳朵一般的东西,重重叠叠地挂着,一直从低枝上挂到树顶

③梧桐叶虽不及它大,可是数目极多

④若登楼眺望,芭蕉便落在眼底,应见“梧桐分绿上窗纱”了

⑤芭蕉叶形状虽大,但数目不多,那丁香结要过好几天才展开一张叶子来,全树的叶子寥寥可数

⑥古人说“芭蕉分绿上窗纱”,眼光未免太低,只是阶前窗下的所见而已

A. ⑤③①②⑥④ B. ⑤③②①⑥④ C. ⑥④②①③⑤ D. ⑥④②①⑤③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在线教师时薪过万的消息自从引发社会关注后,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当意识到,如何与力量巨大的互联网相处正成为教育不得不直面的问题。

B.家公司虽然待遇一般,发展前景却非常好,很多同学都投了简历,但最后公司只录取了我们学校推荐的两个名额。

C.由此可见,当时的设计者不仅希望该过程中艺术活动是富有创造性的,而且技术活动也是富有创造性的。

D.古代神话虽然玄幻瑰奇,但仍然来源于生活现实,曲折地反映了先民们征服自然、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场上的中国女排攻势凌历,扣杀凶猛,打得对方前仰后合,只有招架之功而无还手之力。

B.著名画家李可染,画艺高超,着手成春,堪称力透纸背的一代大师,令人敬仰。

C.我们要采取科学的态度,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儒家学说进行挖掘、整理,取其精华,剔其糟粕,既不抱残守旧照搬照抄,也不数典忘祖全盘否定。

D.写一篇小说并不太难,但要想让自己的作品在擢发难数的小说中引起读者的广泛关注,就不那么容易了。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当一个人被委以重任来挽救即将失败危亡的局面时,可以用诸葛亮《出师表》中的名言“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形容他。

(2)《兰亭集序》中直接表达作者生死观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赤壁赋》的开头,苏轼写自己与朋友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朗诵《诗经.陈风》中的《月出》篇,即文中所谓“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代边将有怀

刘长卿

少年辞魏阙,白首向沙场。

瘦马恋秋草,征人思故乡。

暮笳吹塞月,晓甲带胡霜。

自到云中郡,于今百战强。

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少年”和“白首”相对,指少年赴疆场白首不得归,可见戍边之久。

B.颔联写塞马因“瘦”而思得秋草,则可知苦于久戍边地的征人更欲归乡安居。

C.颈联借意象传情,薄暮笳声、塞上明月、战甲寒霜,无不充满悲凉伤感之意。

D.尾联写戍边将领仅仅是到云中郡以来就与强敌力战百场,可见将领贪功好战。

2.请从题目中的“代”字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