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学翻译是否能够准确传达原著精神?事实上,不懂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学翻译是否能够准确传达原著精神?事实上,不懂法语的林纾和精通法语的王寿昌之间的合作,早在19世纪末,就已经向中国的读者________了文学翻译中的一个事实:翻译就是两种或者两种以上语言的合作。这意味着文学的翻译,就是不同时代的合作,不同文化的合作,还有不同人生经历的合作。也许正因如此,有关具体的翻译作品的质疑之声,总是________。当文学翻译从襁褓里的婴儿成长为一个巨人之后,质疑之声也变得越来越响亮。

多年来,总是有人________地强调时代的差异、文化的差异和个人生活经历的差异,如何在翻译的过程里伤害文学作品原作的精神。我的看法恰恰相反,我认为文学之所以长盛不衰,就是得益于差异的存在。

我________,由于语言的不同,再加上文化的差异、时代的差异和个人生活背景之间的差异,会让一部文学作品在翻译成其他语言的过程中,损失某些母语的特征和某些原作的特征,这是不可避免的,(    )。一部文学作品的价值是通过整体的力量体现出来的,一部成功的文学翻译作品也应该是整体的,就像有时候作家在写作的过程中会犯上几个小错误,翻译家在翻译一部作品时同样也会犯上几个小错误,对此不必大惊小怪。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阐明 不绝如缕 滔滔不绝 承认

B.挑明 不绝如缕 喋喋不休 认为

C.挑明 不绝于耳 喋喋不休 承认

D.阐明 不绝于耳 滔滔不绝 认为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由于语言的不同,再加上文化的差异、时代的差异和个人生活背景之间的差异,会让一部文学作品在翻译成其他语言的过程中,丢失某些母语的特征和某些原作的特征

B.由于语言的不同,再加上文化的差异、时代的差异和个人生活背景之间的差异,一部文学作品在翻译成其他语言的过程中,会丢失某些母语的特征和某些原作的特征

C.由于语言的不同,再加上文化的差异、时代的差异和个人生活背景之间的差异,一部文学作品在翻译成其他语言的过程中,会损失某些母语的特征和某些原作的特征

D.语言的不同,再加上文化的差异、时代的差异和个人生活背景之间的差异,会让一部文学作品在翻译成其他语言的过程中,损失某些母语的特征和某些原作的特征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但是衡量一部文学作品的翻译是否成功,不能以此作为标准

B.或许不能以此作为标准,来判断一部文学作品的翻译是否成功

C.甚至不能以此作为标准,来判断一部文学作品的翻译是否成功

D.但是不能以此作为标准,来衡量一部文学作品的翻译是否成功

 

1.C 2.B 3.D 【解析】 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阐明”,讲明白道理;“挑明”,说透,揭穿;根据语境,宾语是“一个事实”,用“挑明”更合适。 “不绝如缕”,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儿就要断了,多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不绝于耳”,声音在耳边鸣响不断;根据语境,此处所指对象是“质疑之声”,用“不绝于耳”更合适。 “喋喋不休”,形容唠唠叨叨,说个没完;“滔滔不绝”,形容话很多,连续不断;此处说的是一些人反复多次、没完没了地强调,用“喋喋不休”更合适。 “认为”,对人或事物确定某种看法,做出某种判断;“承认”,①表示肯定,同意,认可,②国际上指肯定新国家、新政权的法律地位;“认为”偏重于主观的看法,主观的判断;“承认”偏重于对客观事实的认可;根据语境,此处表示认可,用“承认”更合适。 故选C。 2.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 “由于语言的不同,再加上文化的差异、时代的差异和个人生活背景之间的差异,会让一部文学作品在翻译成其他语言的过程中,损失某些母语的特征和某些原作的特征”,画线句存在两处语病:一是滥用介词导致主语残缺,可将“由于……,会让一部文学作品……”改为“由于……,一部文学作品……”,或删掉“由于”,排除AD两项。 二是搭配不当,“损失”与“特征”不搭配,可将“损失”改为“丢失”,排除CD两项。 故选B。 3.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解答本题,考生应先浏览括号前后的内容,把握语境,然后应依据上下文的相关提示语进行准确补写。根据语境,括号内补写的语句与括号前的句子应构成转折关系,“或许”表选择,“甚至”表递进,故排除B、C两项。 再对比A、D两项,“此”指代的是前文“不可避免”的事实,以“不能以此作为标准”承接前文,与前文衔接更紧密。 故选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短歌行》中,作者引用《诗经》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借写姑娘思念情人来表达渴慕贤才之意。

(2)北宋词人张先《翦牡丹·舟中闻双琵琶》中有:“尽汉妃一曲,江空月静。”其中“江空月静”一句,以空廓沉静的月夜烘托出音乐的魅力,和《琵琶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异曲同工。

(3)《登高》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4)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是很多诗作的共同主题,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宋文帝刘义隆本希望能够_______,但由于行事草率,最终却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客中闻雁

黄仲则

山明落日水明沙,寂寞秋城感物华。

独上高楼惨无语,忽闻孤雁竟思家。

和霜欲起千村杵,带月如听绝漠笳。

我亦稻粱愁岁暮,年年星鬓为伊加。

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第一句写景,山因落日返照显得明亮,水在沙的映衬下显得明澈,营造了一幅明亮澄丽但又萧瑟凄凉的画面。

B.首联第二句写出作者自身的感受,秋天,城里的自然景物因季节更替渐渐地由生机盎然走向枯萎凋谢,显得空寂寥落。

C.颔联写作者登上高楼,看到自然景物失去生机,内心凄惨,这时偏偏又听见孤独的大雁发出凄凉的叫声,让作者顿起情思。

D.颈联第二句描写大雁在月亮的伴随下发出的凄鸣哀唱,就好像在一望无际渺无人烟的沙漠里传来的悲凉的胡笳声。

2.本诗情感丰富,都表达了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戚继光,字元敬,世登州卫指挥佥事。家贫,好读书,通经史大义。

继光至浙时,见卫所军不习战,而金华、义乌俗称剽悍,请召募三千人,教以击刺法,长短兵迭用,由是继光一军特精。又以南方多薮泽,不利驰逐,乃因地形制阵法,审步伐便利,一切战舰、火器、兵械精求而更置之。“戚家军”名闻天下。

继光为将号令严,赏罚信,士无敢不用命。与大猷均为名将。(继光)操行不如,而果毅过之。大猷老将务持重,继光则飙发电举,屡摧大寇,名更出大猷上。

继光更历南北,并著声。在南方战功特盛北则专主守所著《纪效新书》《练兵纪实》谈兵者遵用焉

(节选自《明史.戚继光传》,有删改

(注释)戚继光:祖籍山东牟平,明朝抗倭名将。卫指挥佥事:官名。卫所:明代在京师和各地设卫所,数府合设一卫,下设千户所和百户所。剽悍:矫捷勇猛。薮泽:湖泽。审步伐便利:从行进便利的角度考虑。大猷:俞大猷,明朝名将。飙发电举:办事如暴风闪电般迅猛。并著声:都有突出的声誉。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南方/战功特盛北/则专主守/所著《纪效新书》《练兵纪实》/谈兵者遵用焉/

B.在南方战功特盛/北则专主/守所著《纪效新书》《练兵纪实》/谈兵者遵用焉/

C.在南方战功特盛/北则专主守/所著《纪效新书》/《练兵纪实》/谈兵者遵用焉/

D.在南方/战功特盛北/则专主守/所著《纪效新书》/《练兵纪实》/谈兵者遵用焉/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经史大义 / 鸣之而不能其意(《马说》)

B.乃因地形阵法 / 增其旧(《岳阳楼记》)

C.赏罚/ 愿陛下亲之而之(《出师表》)

D.名更大猷上 / 不敢一言以复(《送东阳马生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戚继光自幼性格洒脱。虽家庭贫穷,但喜好读书,精通儒家经典中的大义,被提拔为登州卫指挥佥事。

B.戚继光善于挑选土兵、训练士兵。他发现卫所军战斗力不强,就挑选精悍的士兵,运用独特的训练方法,练成了名闻天下的“戚家军”。

C.戚继光与俞大猷都是名将。戚继光的操行不如俞大猷,可果敢刚毅超过了他。

D.戚继光文武全才, 不仅屡克强敌,还著有《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

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请召募三千人,教以击刺法,长短兵迭用,由是继光一军特精。

(2)继光为将号令严,赏罚信,士无敢不用命。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沙地(节选)

贾平凹

男人叫刘诚,河南人。正赤身趴在沙地上做俯卧撑,三伏天的太阳很焦,沙烫得像炒了一样,他浑身泛着汗油,黑黝黝地放光,撑起来,腔子陷下一个大瓢坑,卧下去,满身就隆起了黑肉疙瘩,如此功夫了半个时辰,末了瘫在那里,像一条掠上滩的鲸鱼,懒懒地向远处看起来。

冷不丁,他安静下来,死眼盯着前边一丛草下的一群蚂蚁,黑乎乎地爬在一只软虫的身上,虫在挣扎着,百般扭动,却被蚂蚁驮着慢慢往前去了。他扑了近去,用手捏死了蚂蚁,将那软虫儿放在手里;吹着气,走了回来,放在一丛毛柳里去了,还作起那么一个笑。

笑得十分生动。有五分是小孩的纯真,那五分则是做大人的可笑了。

他这种秉性,列湾人见得多了,却都猜摸不透。一半年前,他领着女儿叶叶,卖艺来到列湾村,手脚上麻利,口舌上话大,亏得女儿又十分人才,生意很红,可是,叶叶却得了暴病,突如其来地死了。他大哭了一场,掩埋了女儿,也再不去流浪,想从此在这儿落脚入户,守叶叶的一颗孤魂。

列湾村有两个队长,一个姓李,一个姓谢。他备了一席酒菜,将老李老谢请到一起,两人满脸酒红,哈哈一笑:“这是好事嘛,何况你这么一身本事,我们是同意了!可一个大村,百人百心,我们再开个社员会,给社员做做工作吧。”一月一月过去,社员会却迟迟不开。

刚进门,有人大声喊他了:

“河南旦!河南旦!”

村里人一向是这么叫他的,那里边意味着一种鄙夷,他没有恼过,也没有改正过自己的真名实姓。

当下走了出来,看见是列湾村的来举,来举身上的衣服已经破了,满脸的血道,气喘着说:“队长叫你哩!”

“是落户的事吗?”他边跑边问。

“叫你去打架!”来举说。

“打架?”他愣了。

“南村又来欺负我们了,我们赶去说理,两厢就打起来了。”

当下他不走了;他知道列湾和南村的矛盾,他是不好去参与的。来举见他不走,就说:“快去呀,用得上你的拳脚了!”

“是叫我去行凶吗?”他吼叫起来,“我又不是列湾人,我打人家什么的?”

来举说:“你这‘河南旦’,你要打赢了,列湾能不让你入户吗?难道光让你入户种我们的地,吃我们的粮?!”

他突然大动肝火,一把揪住了来举的领口,提起来,叫道:“你也敢说这话吗?你再说一句!”

来举吓得变了嘴脸。他手却松下来了,一扭头,独自走了。走了五步外,回过头来,来举还待在那里,他叫道:“你这个窝囊坯子!还等着列湾人都被放了血吗?!”

南村人很厉害,追逼了过来,列湾人心不齐,终有两个人被围住,打得趴在地上了。

他一时看得火起,当下将两个拳头提在腰间,一阵风卷了过去。

“盐里没你,醋里没你!”南村人说。

“我抱打不平!”他黑着脸说。

“你个野猫子种,快滚开!”

“要不滚呢?”

一个小伙子扑了上来,他只扬手一推,仰八叉倒在水里;他便哈哈大笑了。南村一伙人扑上来,压住了他。列湾人一见,就又哗哗后逃。突然,他手脚四边一蹬,一扬,立即有四个人飞出了一丈来远,还未爬得起来,他早反身一弹,跳出了二尺远近;剥了褂子,圆睁双眼,叫道:

“好啊,有本事的都上来!”

老李老谢跑过来,喜欢地说:“你应该再卸掉他们几条胳膊啊!”

他却恼了:“你让我去蹲牢房?!”

他捡起褂子,斜披在身上,向一个还倒在地上呻吟的受伤者走去;站住了,冷冷地看着,末了,从兜里掏出一个小瓶来,丢在怀里,说:

“拿回去温了,敷敷,那个青块就会下去的。”

南村人吃了大亏,老实起来。他声名便抖开来,很快入了列湾户籍。

从此,他不是个流浪人,村里人却依然不大叫他的名字,老小还叫着“河南旦”。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叙述刘诚赤身趴在沙地上做俯卧撑,又营救软虫儿,为后文他替列湾人抱打不平埋下了伏笔。

B. 列湾村民来举以入户要挟刘诚,要他跟自己去和南村人打架,刘诚恼羞成怒,但为了落户不得不去。

C. 小说描写生动形象,通过语言、神态、动作的简单描摹,活画出列湾村两位队长自私狡黠的形象。

D. 小说结尾,列湾村里人依然叫刘诚“河南旦”,虽然称呼没变,但其中的情感已有了微妙的变化。

2.小说中的刘诚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3.贾平凹在小说创作中特别讲究语词的精(简洁)、准(准确)、狠(独到,有力度),请结合文中画线语段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1958年,茹志鹃写成了短篇小说《百合花》,先后寄出去两次,都被退了回来,最后终于在《延河》上发表了,就在小说发表三个月之后,茅盾向读者推荐了它,这——给她以起死回生的力量。

茹志鹃因《百合花》而成名,在荣誉面前,她考虑的是更艰苦的攀登。她以茅盾的鼓励为动力,在创作园地里开始了更加辛勤的耕耘。茅盾文章发表的第二年,是她创作丰收的一年。

六十年代以后,中国社会风云变幻,文艺界的风浪也一阵紧似一阵。对茹志鹃作品的评价分歧愈来愈大,否定意见在逐步升级,甚至要求她放弃自己的风格,去攀登重大题材的高峰,去描写“高大全”式的英雄形象。在众说纷纭面前,她有点拿不准,感到无所措。1960至1961两年,茹志鹃已离开编辑岗位,从事专业创作,却只写了四篇小说《三走严庄》《同志之间》《阿舒》《第二步》。

1963—1964年,文艺界更加充满火药味,束缚乃至扼杀文学创作的清规戒律越来越多。许多长于写重大题材的作家都遭到了批判,何况茹志鹃?“在这风风雨雨中,我惶惶然,茫茫然了,不知怎么奋斗才好了。”她陷入了极度痛苦之中。两年间,只写了《月牙初上》和《回头卒》。《回头卒》是她“文化大革命”前写的最后一篇小说,写得艰苦极了。一篇作品不是发自作家心灵深处,还有什么生命力呢?1964年以后,她除写小量散文外,就近乎搁笔了。这对于一个风华正茂的作家来说,是多么痛心疾首的事啊:“我内心是着急、焦虑的,但是无计可施。因为当时形势要求的,正是我所不能的。我不会处理尖锐的矛盾冲突,不善于写高大完美的英雄形象,也极少写过反面人物等等,我愿意克服这些弱点,来适应政治形势的需要(当时称作时代的要求),可是秉性是难移的。”

实际上茹志鹃创作上的荒芜,早在“文化大革命”前三年就已经开始了。在动乱的年代,像她这样以写“儿女情”“家务事”著称的女作家当然不能幸免,她被戴上“文艺黑线的尖子”“文艺黑线的金字招牌”等帽子,遭到了无情的批判。

乌云散去,晴空朗朗,茹志鹃终于迎来了百花争妍的春天。她从上海人民出版社调到《上海文学》,任编委,同年被选为上海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78年出席全国第四次文代会,被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理事。

“创作上空白,生活却在延续,感情是延续的。”一个在艺术海洋里顽强探求的人,是不会徒劳的。茹志鹃的追求,果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获得了丰收的硕果。

茹志鹃作品中的鞭挞,有其深度和力度,在同类作品中也是高出一筹的。从中,我们看到了她的心在流血,眼中充满了泪水。作家的鞭挞依然是属于她自己的。她说:“我不知不觉地在作品中也使用起批判这一武器。……我发现歌颂固然需要洋溢的热情,而鞭挞需要的热情则十倍于歌颂。而且这种热忱,不是洋溢的、轻松的,它灼灼于内,到了使人心痛的程度,然后才流于笔端。”

从歌颂到鞭挞,这一变化说明,一个作家的思想观点,观察社会的方式、角度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适应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在某一个历史阶段,某一个人生的里程中不能为人们所强求。

茹志鹃“文化大革命”后的作品,在艺术手法上除保留原来的精粹之外,也进行了一些可贵的尝试,收到了可喜的效果。

茅盾在逝世前几年,虽然已剩下不多的力气,却仍然关心茹志鹃的创作。以其微弱的余光读了她的许多近作,称为由《百合花》般的清新、俊逸“演变为耐咀嚼有回味的静夜的箫声”。

茹志鹃沿着前辈作家为她指明的路,走过了荆棘丛生的沟沟壑壑;又带着无限的思念之情,走向新的生活。

(摘编自孙瑞珍《茹志鹃传》)

材料二

1977年,《上海文艺》复刊在即。我调回编辑部时,茹志鹃早已参加了复刊的筹备工作。她那时非常忙,亲自组稿、审稿、改稿、发稿。巴老劫后复出的第一篇短篇小说《杨林同志》就是由茹志鹃一手编发的。邓友梅的获奖小说《我们的军长》更是在她启发、催逼、帮助下写出来的。当时还在工厂劳动的宗福先最早的文学作品也是送给茹志鹃看的。

一位作协老同事的儿子也经常送稿请茹志鹃指点,而当时那位同事被错划为“反革命”还在农场服刑。十几年后,这位同事的儿子以优异成绩出国深造,他一说起在自己被打入另册时,是茹志鹃伸出温暖的手,就激动不已……

我总感到,茹志鹃身上有一股正气,不骄不娇,无私真诚,对上从不媚颜,对下从不施压,她表里如一,严于律己,宽厚待人。

(选自《风雨百合花——怀念茹志鹃》)

材料三

茹志鹃童年和少年时代生活极其贫困。由于两岁丧母,父亲离家出走,她只得随祖母辗转沪杭两地,靠手工劳作勉强糊口。11岁才上小学。祖母去世后,被孤儿院收养。后进上海妇女文化班学习。

……

进入新时期以后,茹志鹃的视野变得更宽广更深邃,作品“从微笑到沉思”,温存中透出辛辣,热情里蕴含冷峻,创作风格有所发展。

(选自百度百科)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茹志鹃的短篇小说《百合花》,先后寄出去两次,都被退了回来,最后在茅盾的推荐下,起死回生,终于在《延河》上发表了。

B.因为要写重大题材,表现“高大全”式的英雄形象,1960至1961年间,茹志鹃特意离开编辑岗位,去从事专业创作。

C.十年浩劫无法浇灭茹志鹃的创作激情,其间她依然能取得较大的成就,“文化大革命”结束后,茹志鹃的处境有所改变,迎来了人生的春天。

D.从心灵的微笑到深沉的思索,茹志鹃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文章记录了时代的变异和创作上的迂回曲折,思想上的矛盾痛苦、向往和追求。

2.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六十年代初,文艺界对茹志鹃作品评价的分歧,令她感到苦闷,找不到写作方向。

B.1963—1964年,文艺界对茹志鹃的批判,使她极度痛苦,无法发自内心写作。

C.茹志鹃坚守自己的创作秉性,不改变自己以适应当时政治的需要,1964年前后,就近乎搁笔了。

D.茹志鹃的作品加大了对现实鞭挞的深度和力度,作品的视野变得更宽广而深邃,她在艺术手法上进行了一些可贵的尝试,创作风格有所发展。

3.材料二选文的标题是“风雨百合花——怀念茹志鹃”,请结合三则材料并联系现实,谈谈你对“风雨百合花”的理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