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一段话,以一名驻外记者的身份向国内大众媒体发一则一句话新闻。(不超过20...

阅读下面一段话,以一名驻外记者的身份向国内大众媒体发一则一句话新闻。(不超过20个字)

11月19日,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网络版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家关于β淀粉样蛋白产生过程新机制的最新研究成果。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裴钢院士研究组经多年研究后发现,β2肾上腺素受体被激活后,会增强γ分泌酶的活性,进而能够增加导致阿尔茨海默氏症,即通常所说的老年痴呆症的β淀粉样蛋白的产生。

 

我国科学家发现老年痴呆症致病新机制。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拟写一句话新闻能力。一句话新闻,就是运用一句话,采用新闻标题的语言表达形式,最大限度地完成报道任务的新闻。它又叫标题新闻,却不等同于新闻标题。它要求比导语精练,比标题具体丰富。此类题答题要点:形式上:一句话新闻,是单句。内容上:严格而完全地反映新闻事实。以尽可能少的语言表达尽可能丰富的新闻内容,应有时间、地点、事件、结果等基本要素。本题,通读消息,摘取信息的关键语句:“中国科学家关于β淀粉样蛋白产生过程新机制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而能够增加导致阿尔茨海默氏症,即通常所说的老年痴呆症的β淀粉样蛋白的产生。”根据关键语句拟写一句话新闻,拟写时注意字数要求——不超过20个字。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高价冲刺班的火热,与学生家长急于提高孩子成绩的功利心和焦虑感有关。于是,让孩子报个课外辅导班已经_____________。可是效果到底怎么样呢?一些孩子反映,没什么太大的帮助。花这么大的代价请老师,结果效果很一般,甚至没起到什么作用,其实这并不让人感到_____________。自己的老师才是最好的老师。一方面各校对毕业年级的教育教学工作都抓得非常紧且到位,事关自己的声誉业绩,学校老师的责任感也非常强;另一方面,不仅自己的老师能给予紧张备考的学生无微不至的心理关怀,还能对学生指导更有的放矢。尤其面对不够努力或分数不理想的学生,不仅能够时时鞭策,更能进行有效激励引导。明白了这些道理,自然也就不用紧张乃至恐慌了。退一步说,(            )。

校外培训机构里的许多孩子,有很多是因为受到了来自同伴的压力,跟风而为,被家长送去学的。还好,近日,教育部办公厅等四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坚决纠正校外培训机构开展学科类培训出现的“超纲教学 ”“提前教学”“强化应试”等不良行为。此政一出,许多家长__________,直称是符合新时代的教育环境,可谓___________。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炙手可热    出乎意料    拍手称快    众望所归

B.风靡一时    出乎意料    拍手叫好    大势所趋

C.炙手可热    见怪不怪    拍手叫好    众望所归

D.风靡一时    见怪不怪    拍手称快    大势所趋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一个学生连自己的老师都“没底”,那就更难相信培训机构的老师了。

B.一个家长连自己孩子的老师都“没底”,那就更难相信培训机构的老师了。

C.如果连自己的老师都“没底”,那么凭什么相信培训机构的老师就值得“依赖”呢?

D.既然连自己的老师都“没底”,那么凭什么相信培训机构的老师就值得“依赖”呢?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另一方面,自己的老师不仅能给予紧张备考的学生无微不至的心理关怀,还能对学生指导更有的放矢

B.另一方面,自己的老师不仅能对学生指导更有的放矢,还能给予紧张备考的学生无微不至的心理关怀

C.另一方面,不仅自己的老师能给予紧张备考的学生心理关怀的无微不至,还能对学生指导更有的放矢

D.另一方面,不仅自己的老师能对学生指导更有的放矢,还能给予紧张备考的学生无微不至的心理关怀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屈原希望以古贤为榜样,保持清白为正道而死。

(2)《将进酒》中表现了诗人对自己才能力量的充分肯定和屡遭失败之后不肯屈服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旅夜书怀》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诗人因长期被压抑而不能施展政治抱负,因此声名竟因文章而著,这实在不是他的心愿。

(4)李商隐在《无题(二)》中通过传说找到慰藉自己的途径,表达了自己情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诗人由自身贫寒推己及人地想到他人的困苦,表现杜甫博大胸襟的著名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宿五松山下荀媪家

李白

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

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

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

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注]①雕胡:浅水植物“菰”的别名,秋天结小圆柱形的果实,叫做菰米。用菰米做饭,称“雕胡饭”,古人当做美餐。②漂母:在水边漂洗丝絮的妇人。《史记·淮阴侯列传》载:汉时韩信少时穷困,在淮阴城下钓鱼,一洗衣老妇见他饥饿,便给他饭吃。后来韩信助刘邦平定天下,功高封楚王,以千金报答漂母。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寄宿山村,因远离家乡饱尝羁旅之思,故心中满是寂寥之意难以言欢。

B.盘子和菰米是白的,在诗人的眼中,月光下的这盘菰米就像珍珠一样耀目。

C.荀媪诚恳款待诗人,诗人感到受之有愧,再三推谢,不忍心享用这顿美餐。

D.全诗朴素自然,于不事雕琢的平铺直叙中颇见神韵,在李白诗中别具一格。

2.颔联中“苦”“寒”二字颇具神韵,请简要赏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刘禹锡,字梦得。贞元九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辞科。善五言诗。贞元末,王叔文于东宫用事。禹锡尤为叔文知奖,以宰相器待之。顺宗即位,禁中文诰,皆出于叔文,引禹锡入禁中,与之图议,言无不从。叔文败,坐贬连州刺史,在道,贬朗州司马。地居西南夷,土风僻陋,举目殊俗,无可与言者。禹锡在朗州十年唯以文章吟咏陶冶情性蛮俗好巫每淫祠鼓舞必歌俚辞禹锡或从事于其间乃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元和十年,自武陵召还,宰相复欲置之郎署。时禹锡作《游玄都观咏看花君子诗》,语涉讥刺,执政不悦,复为播州刺史。诏下,御史中丞裴度奏曰:“刘禹锡有母,年八十余。今播州西南极远,人迹罕至。其老母必去不得,则与此子为死别。伏请屈法,稍移近处。”乃改授连州刺史。去京师又十余年,连刺数郡。禹锡尝叹天下学校废,乃奏记宰相曰:“言者谓天下少士,而不知养才之道,郁堙不扬,非天不生材也。今室庐圮废,生徒衰少,非学官不振,病无资以给也。今州县咸以春秋上丁有事孔子庙,其礼不应古,甚非孔子意。请下礼官博士议,罢天下州县牲牢衣币,籍其资半归所隶州,可以营学室,具器用,则古时之风,粲然可复。”当时不用其言。禹锡晚年与少傅白居易友善,诗笔文章,时无在其右者。常与禹锡唱和往来,因集其诗而序之曰:“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予不量力,往往犯之。夫合应者声同,交争者力敌。一往一复,欲罢不能。”梦得尝为《西塞山怀古》等诗,江南文士称为佳作。会昌二年七月卒,赠户部尚书。

(节选自《新唐书·刘禹锡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禹锡在朗州十年/唯以文章吟咏/陶冶情性/蛮俗好巫/每淫祠/鼓舞必歌俚辞/禹锡或从事于其间/乃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

B.禹锡在朗州/十年唯以文章吟咏/陶冶情性/蛮俗好巫/每淫祠/鼓舞必歌俚辞/禹锡或从事于其间/乃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

C.禹锡在朗州十年/唯以文章吟咏/陶冶情性/蛮俗好巫/每淫祠鼓舞/必歌俚辞/禹锡或从事于其间/乃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

D.禹锡在朗州/十年唯以文章吟咏/陶冶情性/蛮俗好巫/每淫祠鼓舞/必歌俚辞/禹锡或从事于其间/乃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擢进士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殿试时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即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称号。

B.五言诗,是古代诗歌的重要体裁,唐以前通称为“五言古诗”或“五古”,五言律诗定型于唐代。

C.出,由京城调任地方,与《琵琶行》中“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中的“出官”同义。

D.户部,掌管天下文官的任免、考课、升降、勋封、调动等事务,长官为户部尚书,曾称地官、大司徒、大司农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况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禹锡才能出众,曾得重用。刘禹锡考上进士后,又考中博学宏辞科,才干得到王叔文极力称赞,得到任用,参与商议国事。

B.刘禹锡仕途不顺,屡遭贬谪。王叔文失败后,他受到牵连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召回京城,又被贬为播州刺史,还未到任改任连州刺史。

C.刘禹锡上书进言,意见中肯。他针对当时学校出现的弊病上书言事,陈述人才培养的方法,建议改变不合古制的祭祀做法。

D.刘禹锡善写文章,影响较大。白居易在自己的诗集序言中盛赞刘禹锡的文章才华并写道刘禹锡的诗也受到江南文人雅士的推崇。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地居西南夷,土风僻陋,举目殊俗,无可与言者。

(2)籍其资半归所隶州,可以营学室,具器用,则古时之风,粲然可复。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鱼苇之事

孙犁

很多年不到白洋淀去,关于菱茨鱼苇之事,印象也淡了。近日,一位妇女,闲时和我谈些她家乡的事,引起我对水乡的怀念。

她家住在D村。这个小地方,曾有一京二卫三D村之称。原来是个水旱码头,很是繁华热闹。大清河在村南流过,下水直达天津。又是一个闸口,每天黄昏,帆樯林立。旱路通往保定,是过路客商打尖的地方。我记得在同口教书时,前往保定,就是在这里吃午饭,但当时的街道市面,都忘记了。

她家很贫苦,父亲好赌博,曾在赌场上把土改分得的地当场卖掉,家里的人都哭了。但他有妻子和五个小孩,也要照顾一家人的衣食。一年之中,他除去赌博,不是给人家去打坯,换些粮食;就是在河边治鱼,卖些零钱。

她是头大的孩子,很小就知道为生活操劳了。她先学会编席,母亲告诫她,织席这勾当,“抬头误三根,低头一大片”,整天忙得连梳头洗脸的工夫都没有。母亲见她太疲乏、太困倦,就给她讲故事。她回忆说,那些故事,古老,冗长,千篇一律。故事中,总是有一个傻子,傻子又总是很走运,常常逢凶化吉,转危为安,娶到漂亮的媳妇,发家致富。

有一年,发了一场大水,她家的房被冲倒了,于是一家人只能搬到堤坡上,临时搭了一间小屋。秋后,水渐渐落去,河里出了鱼,全村的人,买网捕捞。买一片大缯,要一百多元,她家买不起。父亲买了几丈蚊帐布,缝制了一具小缯。小网有小网的好处,除去她父亲,母亲和她都可以去搬缯捕鱼了。

鱼实在很多,特别是一种名叫石鲢的小鱼,浮满了河面。这种小鱼,一寸多长,圆身子黑花条,没有刺,油很多。炖熟了,上面漂着一层黄油,别提多香了。外地的鱼贩子都来了,就地收货加工。但因为鱼太多,后来就只收大鱼,不收小鱼。

她只好自己卤了,和大弟弟挑到上高地集市上去卖。她从小逃过荒,出过工,也作过运输,就是没有卖过东西。她看好一个地段,把鱼放在地下,和弟弟站在那里,弟弟比她还腼腆,只是低着头看着自家的鱼。赶集的人从他们眼前走过,可是没有一个人照顾他们的鱼。她想吆喝几声,心里十分害臊,喊不出来,最后还是红着脸吆喝起来:

“买鱼呀,好香的鱼!”

过了一会儿,又喊:

“买鱼呀,贱卖呀!”

终于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有几个人蹲在她们的摊子前面了。

买卖开始了,她掌秤,弟弟收钱。卖出几份以后,围上来的人更多了,你挑我拣,她简直忙不过来。她忽然看见有一张五元的票子,掉在了她的筐子下面。她看好一个空子,赶紧捡起来,扔进书包

她很兴奋,买卖做得也很顺利,不到晌午,鱼就卖完了,一共卖了十多元。赶紧收摊,带着弟弟去赶集。

她手里有十五元钱。她手里从来没有这么多的钱,但她除去衣食二字,没有想到要买什么别的东西,她首先想到的是父亲。

“谁要这件皮袄?”

有一个老太太,提着一件破旧的短皮袄,在大声吆喝。她心里一动。天渐渐凉了,父亲一早一晚还要去河上搬缯。她只见过别人家的老人穿皮袄。她从来也没想到过自己的父亲穿皮袄,现在,好像父亲也有穿一件皮袄的份儿了。

她走上前去,摸了摸皮袄。毛色很旧,有的地方还露着皮子。但这总是一件皮袄。她问:

“多少钱?”

“不还价,你给十五元。”老太太说。

“值吗?”

“不值,你就走你的。”老太太又吆喝起来。

她走了几步,终于又回去,把钱交给老太太,换来这件皮袄。

回家的路上,虽然天气并不冷,她还是往自己身上披了披这件皮袄,确实暖和呀。

现在,父亲早已去世,她讲起这段事情,还很得意。

她对我说,为了不再织席,她和家在这个大城市的人结了婚,现在很少再回娘家住。那里的河,早已经干了,更不会有鱼;也没有人再织席,人们有别的致富之路了。

我听到的,好像也是一个古老的故事

一九八六年五月二十七日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简洁的叙事和抒情,既引出了下文有关“她”的故事,也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使作品弥漫着一层淡淡的感伤。

B.小说中的“她”和父亲瑕瑜互现,充分体现了“圆形人物”的特点。这样的人物形象更能给人以真实性和亲切感。

C.作品中的外地鱼贩子和卖旧皮袄的老太太是作为反面人物形象出现的,他们是薄情寡义、唯利是图的奸商代表。

D.作品体现了孙犁小说一贯的语言特点:清新自然又朴素凝练。如“帆樯林立”,寥寥数字便勾画出水乡之美,读来如饮甘泉。

2.根据要求回答下面的问题。

(1)请简要赏析下面的句子。

她忽然看见有一张五元的票子,掉在了她的筐子下面。她看好一个空子,赶紧捡起来,扔进书包。

(2)理解下面句子的含意。

我听到的,好像也是一个古老的故事。

3.有人评价孙犁的作品有“叙事平淡而意蕴丰富”的特点,请结合文本探究其丰富的意蕴。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