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某书店开启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某书店开启24小时经营模式。两年来,每到深夜,当大部分顾客离去,有一些人却走进书店。他们中有喜欢夜读的市民,有自习的大学生,有外来务工人员,也有流浪者和拾荒者。书店从来不驱赶任何人,工作人员说:“有些人经常看着看着就睡着了,但她们只要来看书,哪怕只看一页、只看一行,都是我们的读者;甚至有的人只是进来休息,我们也觉得自己的工作是有意义的”。

要求:1、选准角度,自定立意;2、自拟题目;3、除诗歌外,文体不限;4、文体特征鲜明。

 

卑微者的高尚与高尚者的博爱 “有一家24小时营业的书店。深夜,当大部分顾客离去,有一些人却悄悄走进书店,在座椅上安然入睡。书店工作人员说,在这过夜的很多是拾荒者和无家可归的流浪者,也有离家出走的人和在自习的学生,书店从来不驱赶任何人。” 这则作文材料,当我一口气读到最后一个句号时,我的脑海里本能地浮现出一个结论:卑微者的高尚与高尚者的博爱。这家24小时营业的书店给卑微者与高尚者在人性最温暖的部位提供了同床与共眠的机会。 无疑,这家书店的作为是高尚的,相对于拾荒者、无家可归的流浪者和离家出走的人来说,书店的高尚是强者的高尚,它的高尚赋予了博爱的内容。它之所以博爱,是因为在它义务范围内容之外给需要帮助的人提供了服务。而且这样的服务与金钱无关,只与博爱血脉相连。 书店,是集中汇集精神财富的场所,每一本书,文学的、历史的、教科类的、工具类的等等,无一不是使人长知识、长能力,无一不是使心灵得以净化。每一个漆黑的文字就像每一粒种子,深入心灵的土壤,使生命蓬勃葱郁。 拾荒者、无家可归的流浪者和离家出走的人,他们来到书店不看书,是来休息的,他们躺在深夜的座椅上,这个貌似不和谐的场景其背后有着深刻的禅意。书店,这个宗教般神圣的地方容纳了他们,书店这种博爱与宽容的态度是与其宗旨相一致的。 其实,他们躺下或坐着都像一本书。他们是有生命活动的书,拾荒者也好,无家可归的人也好,流浪者也好,从他们身上可以阅读到书本里没有的东西。他们为什么深夜里来,大部分顾客走了他们再来,悄悄地来。深夜之前他们在哪里?或许,冬日的雪花知道,酷夏的蚊虫知道,春天的桥洞知道,秋天的树林知道。 他们悄悄地来,他们深夜来,他们等大部分顾客走了以后再来,他们小心地来,他们怕因为他们的行为扰乱了读书的人,他们想到了别人,他们的这种谨慎为人的行为难道不可以说高尚吗?有家的人,谁还愿意来这里呢?他们没有在书店读书,可是,他们在书店学到了什么是善良和博爱。 一个社会如果多一些卑微者的高尚和高尚者的博爱,这该有多么美好啊! 【解析】 试题材料给出新华书店撵出看书孩子这样一个热门话题。透过这个现象,可以从这几个方面立意: 1、从书店和店员的角度:新华书店,新华社书店曾是国人的购书圣地,有着很强的文化公益色彩。这也许就是那位家长对店员不依不饶的理由。 2、从消费者的角度:去实体店购书原本是一个提升自我、丰富自我的过程,然而在实体书店购书看书时存在随意拆装新书、随性折叠书页、嬉笑打闹等不文明现象,更多体现在家长对于小孩正确的阅读方式的引导缺乏,使得这样的不文明现象一方面影响了图书的销售,另一方面造成了实体书店管理上的问题,妨碍了书店日常的经营,从而造成了和书店之间的隔阂。为此,这个现象并不是个例,折射出在新常态下急需面对和重视的问题。 3、从市场需求看:作为像图书、影视这样的内容产业,首先要脱离原本的传统经营意识,调整经营方向和盈利模式,努力和当下社会紧密结合,提升自身的市场占有意识和服务意识。 4、从改善环境角度:特色经营,营造人文氛围效应。人们去影院,并不全是消费文化内容,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需求是社交。亲子、聚会,面对面、手拉手,实体店的意义再次显现。 关注考生的时代性、关注考生的个性生命成长,表面上在是考查作文,实际上在考查思维能力、考查语文素养。而这也体现了浙江语文近年来一直努力的方向。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修改下面划线的句子,使之与所给的上联构成一副完整的对联。

上联:心中塞外,依山楼榭尽白日

下联:在睡梦里游江南,临绿水的轩斋点染轻轻烟雾

下联修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有人说,人生就像一碗粥,需要慢火“熬”。也有人说,人生是一碗药,需要文火“炖”。无论把人生比喻成什么,它都是一种经历,用漫长的时间去经历,这就是“熬”。在“熬”的过程中,_______:咸味的眼泪,甜味的幸福,酸味的记忆,苦味的失败……但是,“熬”过后你就会发现你拥有人生中最为珍贵的历程。世上最好的羹汤,都是“熬”出来的。就像茶是泡出来的,豆腐是磨出来的,功夫是练出来的一样,_______。“熬”,是人生最深的滋味。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走进塔里木

贾平凹

①八月里走进塔里木,为的是看油田大会战。沿着那条震惊了世界的沙漠公路深入,知道了塔克拉玛干为什么称作死亡之海,知道了中国人向大漠要油的决心有多大。那日的太阳极好,红得眼睛也难以睁开。我们喉咙冒烟,嘴唇干裂,浑身的皮也觉得发紧。突然间起风了,先是柏油路上沙流如蛇、如烟,再就看见路边有人骑毛驴,倏忽飘起,像剪纸一般落在远处的沙梁上。天开始黑暗,前边一直有四辆装载着木箱的卡车在疾驶,一辆在风中被掀翻,另外三辆摇晃如船。司机说,在修这条公路和钻井的时候,大沙暴卷走了许多器械,单是推土机就有十多台没踪影了。我们紧张得脸都煞白了,沉甸甸的雾和沙尘,使车灯打开也难见路,风沙大得车门推不开,谁也不敢张嘴,张嘴一口沙。

②我们走进了大漠腹地,大漠让我们在一天之内看到了它多种面目,我们不是为浪漫而来,也不是为觅寻海市蜃楼。塔里木号称第二个中东,它的石油储量最为丰富,地面自然条件又最为恶劣,地下地质结构又最为复杂。国家石油开发战略转移,二十一世纪中国石油的命运在此所系。那么,这里演绎着的是一场什么样的故事,这里的人如何为着自己的生存和为着壮丽的理想在奋斗呢?眼前的塔里木,自然条件恶劣,但生活区的活动房里却也很现代化了,有电视录像看,有空调机和淋浴器,吃的喝的全都从库尔勒运进,竟也节约地下水办起了绿色试验园,绿草簇簇,花在风沙弥漫的黄昏里明亮。艰苦奋斗永远是石油人生活的主旋律,但石油人并不是只会做苦行僧。不论是筑路、钻井、修房和运输,生产体制已经与世界接轨,机械和工艺是世界一流,效益当然也是高效益。新的时代,新的石油人,在荒凉的大漠里,为国家铸造着新的辉煌。

③接触了不同岗位不同层次的石油人,所到之处,工人们让签字。我写惯了那些唐诗宋词,工人们却自己想词,他们想出的词几乎全是豪言壮语。这里的工人将这些语言渗进自己的生活,他们实实在在,没有丁点虚伪和矫饰,他们就是这样干的,信仰和力量就来自这里。于是,我遵嘱写下的差不多都是“笑傲沙海”“生命在大漠”“我为祖国献石油”等等。这里真是一块别种意义的净土啊,这就是涌动在石油战线上的清正之气,这也是支撑一个民族的浩然之气啊!

④回到库尔勒,我们应邀在那里做报告。我们是作家,却并没有讲什么文学和文学写作的技巧,只是讲几天来我们的感受。是的,如何把恶劣的自然环境转化为生存的欢乐,如何把国家的重托和期望转化为工作的能量,如何把人性的种种欲求转化为特有的性格和语言,使我们进一步了解了石油人。如今社会,有些人在扮演着贪污腐化的角色,有些人在扮演着醉生梦死的角色,有些人在扮演着浮躁轻薄的角色,有些人在扮演着萎靡不振的角色,而石油人在扮演着自己的英雄角色。石油人的今生担当着的是找石油的事,人间的一股英雄气便驰骋纵横!

⑤从沙漠腹地归来,经过了塔克拉玛干边沿的塔里木河,河道的旧址上是一眼望不到头的胡杨林。这些胡杨林证明着历史上海洋的存在,但现在它们全死了,成了死亡之海的依据。这些枯死的胡杨粗大无比,枝条如铁如骨僵硬地撑在黄沙之上。据说,它们千年不死,死了千年不倒,倒了千年不烂。胡杨林如一个远古战场的遗迹,悲壮得使我们要哭。我们大喊大叫,为什么呐喊,为谁呐喊,大家谁也没说,但心里又都明白。塔里木油田没有雕塑馆,但有这个胡杨林,这些树就是石油人的形象,一树一个雕塑,一片林子就是一群英雄!我们狂热地在那里奔跑呐喊之后,就全跪倒在沙梁上,捧着沙子装进矿泉水瓶子带走。这些沙子现在存放在我们各自的书房,那个八月长留在记忆中,将要成为往后人生长途上要永嚼的一份干粮了。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题目体现行文思路,作者以游踪为线索,写路途的艰险,写油田的壮美,赞石油工人的质朴,写返程时所见胡杨不朽,赞美了石油工人的质朴和伟大。

B.文章描写进入塔里木时沿途所见,表现了塔里木风的狂暴、沙的肆虐、尘的弥漫,表达石油大会战时的艰辛,也间接表达了人类活动对自然的破坏。

C.文章写塔里木油田承系着祖国石油的命运,石油工人在为国奉献的同时,也注重自己的生活品质的提高,在赞颂石油工人的文章里独树一帜,真实又丰满。

D.本文描写塔里木石油人战天斗地采石油,突出他们的英雄主义精神,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的手法,既有含蓄的比喻、反衬,又有多处直抒胸臆。

2.作者说,走进塔里木,“我们不是为浪漫而来,也不是为觅寻海市蜃楼”,那么,作者在塔里木收获到了什么?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3.文章第③段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分析。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 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女主人 公充满愤懑地批判男子行为没有准则,情感经常变化的句子是:“________”(《诗经》)

(2)《离骚》中表 现诗人执着追求理想,即使失去生命 也不后悔的名句是: “______”。(《离骚》)

(3)“__________”这一句,描 绘出陶渊明回到田园后看到隐隐 约约 的村落和袅袅上升的 炊烟的景象。(《归园田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夏日途中

李廓

树夹炎风路,行人正午稀。

初蝉数声起,戏蝶一团飞。

日色欺清镜,槐膏点白衣。

无成归故里,自觉少光辉。

注:李廓,唐代陇西人,官宦之家。少有志勋业,揽辔慨然,而未肯屑就,遂困场屋(科举考试)中。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主要是前三联写景,尾联“归故里”三字点明概括,表明是夏日归途所见之景。

B.作者在诗中主要运用了借景抒情的写法。热风扑面,蝉声鸣噪,作者以景衬情,很自然地引出了尾联的抒情。

C.尾联直抒胸臆,全诗借景抒情与直抒胸臆相结合,诗句前后相承,水到渠成地抒发了作者情感。

D.诗人将说明、描写、抒情、叙事相结合,交替使用几种表达方式,给读者呈现了形象的画面。

2.诗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