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当代阅读史上,我们从西方引进了“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观点。它动摇了“唯一标准答案”的僵化思想,对我国阅读界有很大的启蒙作用。然而,众多匪夷所思的“多元解读”也随之出现,这类荒腔走板的解读,甚至堂而皇之地出现在中小学课堂之中。
这些混乱认识与理论问题仍未彻底解决有关,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未能正确理解西方“接受美学”中的“读者中心论”。
“接受美学”是西方读者理论中影响最大的流派,它认为“没有接受者的积极参与,一部文学作品的历史生命是不可想象的”。国内有人把它形象地推进一步:斧头不用无异于一块石头,作品不读等于一堆废纸。但是,他们忘记了,世界上所有的东西不用都无异于一块石头,然而要用的时候,石头不可能当斧头,废纸更不能当作品。事物的根本属性与它的附属功能是不能混淆的。
其实,西方“读者中心论”也强调在以读者的接受来阐释作品时,要避免纯主观的、任意理解的心理主义陷阱。毕竟,读者接受有其时代局限性和主观任意性。没有接受,作品不能最后“现实化”;但单个读者的接受理解还不能等同于作品的全部,只有代代相承的接受链才有望接近作品本身。既然如此,判定作品意义的依据只能是作品本身。也正因如此,任何接受都可能是对另一接受的局限的弥补;同时,任何接受都有提高、修正之必要,更不用说,要对错误接受予以纠偏。
此外,多元解读与文本制约是同时发生的。文本是一个未确定的“召唤结构”,文本“空白”中存在某种意向,召唤读者去言明,并希望读者完全按照文本召唤,实现文本解读的一切潜在可能。个体读者只能实现一部分可能,而读者的多元反应成为必然。因此,作品的“召唤结构”的“空白”为阅读提供了想象的自由,而文本本身又对阅读进行基本限制。正如鲁迅所言:“读者所推见的人物,却并不一定和作者设想的相同……不过那性格、言动,一定有些类似,大致不差,……要不然,文学这东西就没有普遍性了。”文学作品阅读过程中有只“看不见的手”,不管读者愿意不愿意,背后的决定者乃是文本。
历史上错误的“读者决定论”不止出现过一次。李白、杜甫的诗歌曾经不入流,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曾遭受法国主流社会的审判……然而,一切“假哈姆雷特”都动摇不了经典文本的地位。总之,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应该一千个读者只有一个哈姆雷特,更不应一千个都不是哈姆雷特,甚至没有了哈姆雷特,我们应该寻找相对最像的哈姆雷特。
(摘编自赖瑞云《寻找相对最像的“哈姆雷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提倡多元解读的同时造成荒腔走板的解读。
B.单个读者的理解有局限性而无法像代代相承的接受链那样有望接近作品本身。
C.“召唤结构”中的“空白”召唤读者按照自己的理解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阐释。
D.对作品的理解应多元,以便从中挑选正确的理解,而不能脱离作品另起炉灶。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真正理解作品为写作动机,文章论证多元解读应避免的误区及要遵循的原则。
B.文章将“斧头——石头”与“作品——废纸”作类比,批评了片面夸大读者作用的观点。
C.作者引述鲁迅名言,阐释了读者在解读文本时既有想象自由又要受文本限制的观点。
D.文章以李白、杜甫诗歌的遭遇为例,论证经典文本的地位不受读者影响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要找到相对最像的“哈姆雷特”,应注重读者能动性与作品限制性的统一。
B.对个人理解进行提高、修正并与其他读者交流,有助于读者全面理解作品。
C.由于文学普遍性的制约,读者在理解人物形象时应该做到以作者设想为主。
D.同样重视读者理解,但“读者中心论”比“读者决定论”更看重文本限制。
根据以下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2019年2月10日,网上一则“为贝贝小朋友让开生命通道”的消息牵动着大家的心。当日正值春运返程高峰,山东青岛只有21个月大的女童贝贝当时处于病危状态,急需由青岛儿童医院转院至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在河北、北京交警的接力护送及沿途司机的配合下,贝贝于10日18时许抵达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
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着“接力”的现象。有生命的接力,爱心的接力,责任的接力,梦想的接力,文化的接力……
要求: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不要抄袭或套作,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回答问题。
他(1)独个儿来到馍筐前,先怔了一下,然后便弯腰拾了两个高粱面馍。是的,她也来了。他望着她(2)离去的、穿破衣裳的背影,怔了好一会儿。
——《平凡的世界》
大观园中无所事事,探春倡导成立诗社。第一次咏白海棠,(3)夺魁;第二次作菊花诗,(4)才情倾倒众人。
——《红楼梦》
请填出选段内(1)(2)(3)(4)的相应的人名。
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不属于作者不入京的原因的一项是
仆之家本穷空,重遇攻劫,衣服无所得,养生之具无所有,家累仅三十口,携此将安所归托乎?舍之入京,不可也,挈之而行,不可也,足下将安以为我谋哉?此一事耳,足下谓我入京城,有所益乎?仆之有子,犹有不知者,时人能知我哉?持仆所守,驱而使奔走伺候公卿间,开口论议,其安能有以合乎?仆在京城八九年,无所取资,日求于人以度时月,当时行之不觉也,今而思之,如痛定之人思当痛之时,不知何能自处也。
(节选自《与李翱书》)
A.生计难以维持 B.无人赏识自己 C.厌倦官场应酬 D.难以面对过去
下列选项中对诗句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和晋陵路丞早春游望》中“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实写眼前所见江南物候,也寓含着心中怀念中原故乡之情。
B.《滕王阁》中“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云在天上,潭在地上,俯仰结合。“日悠悠”,由空间转入时间,写出时日的漫长。
C.《从军行》中“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从正面直接写战斗,写出征战士奋勇杀敌的坚强无畏的精神。
D.《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中的“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写户外所见之景,衬托时光催人离别,难舍难分的心绪。
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为可以纾祸 纾:解除 予更欲一觇北 觇:窥视
B.殆例送死 殆:接近于 悲予志焉 悲:思念、同情
C.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 请:请求 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傫:捆缚
D.以老于户牖之下 牖:窗 安能屈豪杰之流 屈:使屈身,倾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