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 日 秦 观 霜落邗沟积水清,寒星无数傍船...

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  日

秦 观

霜落邗沟积水清,寒星无数傍船明。

菰蒲深处疑无地,忽有人家笑语声。

湖  上

方 岳

连天芳草晚萋萋,蹀躞花边马不嘶。

蜂蝶已归弦管静,犹闻人语画桥西。

(注)①邗沟:江苏扬州附近的古运河。②蹀躞:小步行走。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诗前两句通过落霜、清水、寒星等意象,描绘出一幅生动的水上秋夜图。

B.秦诗第二句中的“明”字,写无数寒星倒映水中在船边闪烁,意境幽清明净。

C.方诗第一句写湖边茂盛的芳草连接天际,在傍晚时分呈现出一派凄清景象。

D.两首诗虽然写于不同的季节,但都能抓住景物特点,营造出情景交融的意境。

2.两首诗的尾句都写到了“人语”,其作用有何异同?试作比较分析。

 

1.C 2.相同:两首诗的尾句都营造出不见其人但闻其声、令人回味的深远意境。不同:①秦诗尾句紧承上句“疑无地”,通过“人家笑语声”突然展现出一片新境界,构思新奇,妙趣横生。②方诗尾句用“人语画桥西”与上句“蜂蝶已归弦管静”形成映衬,以动衬静,突出了整体意境的寂静,也使诗境更加耐人寻味。 【解析】 1.试题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C项,“呈现出一派凄清景象”错误,“萋萋”意为茂盛,草木茂盛的样子。写湖边茂盛的芳草连接天际,在傍晚时分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故选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窦威,字文蔚,扶风平陆人,太穆皇后从父兄也。父炽,隋太傅。威家世勋贵,诸昆弟并尚武艺,而威耽玩文史,介然自守。诸兄哂之,谓为“书痴”。

隋内史令李德林举秀异,射策甲科,拜秘书郎。秩满当迁,而固守不调,在秘书十余岁,其学业益广。时诸兄并以军功致仕通显,交结豪贵,宾客盈门,而威职掌闲散。诸兄更谓威曰:“昔孔子积学成圣,犹狼狈,当时栖迟若此。汝效此道,复欲何求?名位不达,固其宜矣。”威笑而不答。久之,蜀王秀辟为记室,以秀行事多不法,称疾还田里。及秀废黜,府僚多获罪,唯威以先见保全。大业四年,累迁内史舍人,以数陈得失忤旨,转考功郎中,后坐事免,归京师。高祖入关,召补大丞相府司录参军。

时军旅草创五礼旷坠威既博物多识旧仪朝章国典皆其所定禅代文翰多参预焉。高祖常谓裴寂曰:“今之叔孙通也。”武德元年,拜内史令。威奏议雍容,多引古为谕,高祖甚亲重之,或引入卧内,常为膝席。又尝谓曰:“昔周朝有八柱国之贵,吾与公家咸登此职,今我已为天子,公为内史令,本同末异,乃不平矣。”威惧,顿首谢曰:“臣家昔在汉朝,再为外戚,至于后魏,三处外家,陛下隆兴,复出皇后。臣又阶缘戚里,位忝凤池,自惟叨滥,晓夕兢惧。”高祖笑曰:“比见关东人与崔、卢为婚,犹自矜伐,公世为帝戚,不亦贵乎!”及寝疾,帝临问。寻卒,家无余财,遗令薄葬。谥曰靖,赠同州刺史,追封延安郡公。葬曰,诏太子及百官并出临送。有文集十卷。

(选自《旧唐书·列传第十一》)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军旅草/创五礼/旷坠威/既博物多识/旧仪朝章国典/皆其所定/禅代文翰/多参预焉

B.时军旅草/创五礼/旷坠威/既博物多/识旧仪朝章/国典皆共所定/禅代文翰/多参预焉

C.时军旅草创/五礼旷坠/威既博物/多识旧仪/朝章国典/皆其所定/禅代文翰/多参预焉

D.时军旅草创/五礼旷坠/威既博物多/识旧仪/朝章国典/皆其所定/禅代文翰多/参预焉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顿首是古代一种礼节,以头叩地而拜,也常用于书信表奏,表示恭敬。

B.外戚指帝王的母亲和妻子方面的亲戚,文中窦氏家族在汉朝和后魏都贵为外戚。

C.凤池原指皇宫禁苑中的池沼,文中代指后宫,与“归去凤池夸”中的意思相同。

D.关东在古代说法不一,通常指函谷关以东地区,近现代主要指山海关以东地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窦威偏好文史,通晓礼仪。他喜爱文史,被讥为“书痴”,著有文集十卷;他参与制定朝廷典制,被称为“今之叔孙通”。

B.窦威行事执着,坚守原则。虽然个人做法受到兄长们质疑,但他却笑而不答;杨秀征召他,他因杨秀常不讲礼仪称病归田。

C.窦威位高权重,深受宠信。他贵为皇亲国戚,官至内史令;博学多识,奏事时仪态大方,多引古事,高祖常与其促膝而谈。

D.窦威为官谨慎。因外戚身份,他小心为官;在他患病时,高祖亲临探视,去世后,高祖让太子及百官前去送葬。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秩满当迁,而固守不调,在秘书十余岁,其学业益广。

(2)累迁内史舍人,以数陈得失忤旨,转考功郎中,后坐事免,归京师.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家有门户石

吴昌勇

汉江由陕入鄂前,在陕南白河环环绕绕,被两岸青山搀着挽着。白河之所以得此名,是因为有条白石河,碎银一样的白火石铺满河床和河岸,太阳底下泛着银光。和白石河齐名的,是县里当做景区打造的红石河。红石河铺满赭红色的卵石,大小不一,密密麻麻,远看河水浸着石头激起层层细浪,近看俨然石头抬着河流一路欢歌。

红石河附近的村庄,百姓房前屋后尽是从河里捡回来的石头,柴垛一样码着,各家各户门前修着花坛,花坛四壁镶嵌着核桃大小,或拳头大小的石头,看上去亲切自然。稍大一点的石头放在屋门口,当做凳子坐。到了夏季,在屋外乘凉,坐着石凳摇着蒲叶扇,神仙一样快活自在。

在红石河中下游有个石梯村,一道名曰“阳坡梁子”的大山成为陕鄂分界线,山这边是陕南白河,山那边是湖北郧县。相对于其他村组,这是一个好不容易有个平坦处的小山村。镇上干部想,既然村子是湖北的老乡到了陕南的第一脚,就当做门脸一样建设,村子里的屋舍整整齐齐地建在路旁,徽派民居的建筑格调,门前有花坛,屋后是红石河,各家各户房连房,小桥流水,鸟语花香,很安静,也很悠然。

房子建好后,镇上想着得有点文化气息,让村子既有面子,也有里子。动脑一想,首先想到的是红石河,以及红石河里一窝一窝的石头,于是就将重好几吨的大石头从河岸上搬进村子。很快,这个只有百十户人家的石梯村,卧着的,躺着的,站着的,蹲着的,尽是各色各样的石头。和花花草草在一起,石头就有了文化,也就成了一道自然景观。老百姓都说,真真地没有想到,这些普普通通的石头也能为村子壮门面。

日子一久,镇上又生出新主意,能不能借助石头把文化往家里送,让河里的石头学会说话,让每家每户都有一块像样子的门户石,把核心价值观镌刻在石头上,让百姓出门进屋一眼就能看到石头上的字。镇上干部心存忐忑地进村开会征求意见,没想到老百姓满口答应,都说有了门户石,我们就真的成了高门大户的庄稼人,就真的有门户了。

群众会前脚结束,村里的百姓后脚就到红石河里选了称心如意的石头扛回来。石头上刻啥字,百姓说了算。各家各户晚上回家坐在一起好生商量,细细揣摩,像给初生的娃娃起名字一样挖空心思,然后归拢定夺。第二天师傅到家,要了字样,按照各家意思一锤一凿隶书刻字。石质坚硬,落锤下凿火星四溅。

半个月之后,村子里家家户户有了刻上字的门户石,有刻上厚道的,有刻上平安的,有刻上和谐美满的,也有刻上勤劳致富、诚实守信的……嵌进石身的字体遒劲有力,后经红漆统一上色,喜庆且规整。百姓每天早起洒扫庭院,非要用湿抹布擦去石身上的灰尘,他们笑着说,门户石就是门脸,不洗把脸咋能成。镇上干部走村入户提醒百姓,要按照门户石上刻的字兴家立业,睦邻和谐,教育子女,不能冷落石头上的字。

村里有个姓寇的中年妇女,门户石上刻着“富宅”二字,想来想去拿不定发家致富的门道,就到镇上讨主意。镇上干部到她家一看,房屋宽敞通透,灶台收拾得干净利落,就问她炒菜做饭的手艺如何。她呵呵一笑,家常饭菜倒是拿得出手。邻居搭话,她的几个菜弄得有滋有味,逢年过节,我们都尝过,一点儿也不比城里馆子里炒的菜差。镇上干部遂建议她开办农家乐,日后村子来游客观光赏景,起码能有口热饭菜嘛。

“行不行?”寇姓主妇是个急性子。

“保准行!”镇上干部打了包票。

“得起个响亮点的名字?”女主人笑吟吟地望着干部。

“‘女人不是月亮’咋样?你的事业像日头一样才美气哩。”

女主人再笑,“是不是月亮,得先试试哟。”

寇姓妇女在村里第一个开起了农家乐,如今生意红火,成了远近闻名的致富能手。她逢人便说,多亏了这面门户石,多亏了镇上干部的好点子。

这之后,门户石就成了百姓心里的一面镜子,百姓时时处处端己正身,走正道,干正事,生怕怠慢门户石,怠慢好日子。见到或高或矮,或胖或瘦,或粗或细的门户石,心里安稳,也暖和。门户石不再是一块石头,是家里的长者,像早前村里教书的先生,一直站在那里,一声不吭,但所有的语言都写在脸上。门户石提起村里的精气神,也让传统文化和核心价值有了乡村表达。红石河里的石头也一下子成了宝贝,外地游客到白河,都要到村里走走看看,看刻字的石头如何种子一般播撒在人心。

临别时,都到河里捡一块石头带着。村里人说,红石河里的石头是最好的礼物。游客笑道,我们带走的不是石头,是一位会讲故事的朋友。

(摘编自2018年5月23日《人民日报》)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第一段的景物描写,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传神地写出了红石河的特点,为全文奠定了欢快明朗的感情基调。

B.第二段交代红石的用途,体现了村民对红石的喜爱,为下文他们接受镇干部的建议,用刻有核心价值观的石头做门户石做铺垫。

C.“笑吟吟”和“再笑”是神态描写,文中描写寇姓主妇的两次笑,体现了她对镇上干部建议他开办农家乐的信任和感激之情。

D.文章风格明快,语言朴实,虽无跌宕起伏的情节,却让读者感受干部和村民火热的情怀,展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蓬勃发展。

2.如何理解“游客笑道,我们带走的不是石头,是一位会讲故事的朋友”?请结合文章加以分析。

3.文章以“家有门户石”为题有何作用?请结合作品进行赏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北京双胞胎姐妹青岛溺亡

据通报,8月6日11时45分,在青岛失踪的北京双胞胎姐妹,已找到一人,漂浮在海上,已无生命体征。6日15时45分,记者在搜救现场确认,另外一名女孩在海里被搜寻到,已无生命体征。

据报道,孩子的母亲情绪崩溃,不断说着“后悔出来玩”,已无法正常对话。亲戚已赶到现场陪伴孩子母亲。据了解,两名双胞胎姐妹开学就上三年级了,此次与母亲从北京来青岛旅游,并未参加其他活动。据悉,8月5日下午一点左右,母亲和双胞胎从所住的万达公寓出发,步行过马路来到南侧的沙滩上游玩。母亲坐在沙滩上边看手机边看孩子,双胞胎则在离她数米远的地方和沙滩上的其他孩子一起挖沙子。下午三点左右,母亲发了个朋友圈之后,再抬头发现孩子不见了。当时,孩子的鞋子还放在沙滩上,她以为孩子到海边冲洗挖沙子的工具了,就横向沿着海岸线寻找,呼喊孩子的名字,找了一个小时未果,回来之后迅速报警。

警方调取了现场监控,没有发现有效信息后,于5日晚开始下水寻找。一开始,孩子的母亲并不相信孩子在海中,“因为当时海里还有很多成年人,如果有孩子在挣扎,而且还是两个,肯定能发现异常。”

据了解,事发海滩是一处不正规的浴场,虽然摆放有禁止下海游玩的标志,但是仍有部分游客在此游泳。目前,事发海滩已经封锁。

悲剧已经发生,孩子的亲人已陷入无尽的痛苦和自责之中。痛心之余,我们更应该思考,如何提升大人和孩子的安全意识,加强防范,避免悲剧重演。

(摘编自《齐鲁晚报》2018年8月7日)

材料二:

离开智能机的3天我的生活到底发生了啥

智能手机给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带来了很多便利和享受,但大家可曾想过,在科技引领社会进步的同时,我们身边的人情味儿是否少了很多?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离开了智能手机真的就无法正常生活和工作了吗?抱着怀疑和好奇的心态,3天元旦假期我体验了一把无智能手机的生活。

用不了微信,朋友都以为我“失联”了

相信很多朋友和我一样,一个月都打不了几通电话,除非是外卖或快递小哥给我们打来。自从微信、QQ、钉钉这些即时通讯类APP火了之后,和家人、朋友、领导、同事进行日常联络,都少用甚至不用电话了,网络联系省钱方便快捷。

假期间,我使用了功能机。没有给朋友们“秀恩爱”“撒狗粮”的机会,也避免了一些微商朋友们的骚扰。

但是,假期间,好几年没联系的高中同学要聚一聚,于是拉了一个微信群沟通,我没参与他们这场热烈的讨论,聚会也失之交臂。后来听说他们以为我“失联”了。

暂别移动支付,花现金还得问爹妈要

微信支付和支付宝普及以后,几乎就没怎么花过现金,外出连钱包都省了。假期回家,虽不怎么出门,但多少有需要花钱的时候,而一点积蓄又都在余额宝里,只能厚着脸皮问父母要点现金救急。

离开智能机的3天,我是这样度过的

早上起来,冲一杯咖啡,坐在阳台的躺椅上,翻开买了很久却始终懒得去翻的《解忧杂货店》,安安静静地享受读书的时光。我发现,相比于手机上的电子书,实体的纸质书其实更加有味道,也更能深入地读下去。我们所钟爱的电子书阅读不过是聊作消遣罢了,捧着一本纸质书方能称之为阅读。

午饭过后,阳光正好,微风不燥,我带着一台闲置了多年的相机奔向了公园。细细想来,用智能手机以后,有七八年没有像这样端着相机,貌似很专业地拍过照了。功能强大的智能手机,让人很难再有拿起相机的欲望。但是我想说,多年后再次使用相机拍照,感觉真的很不一样。

晚饭后,一家人围坐在电视前嗑着瓜子,看着八点黄金档的热播剧,不时地调侃着剧中人物,这种感觉让人深深感受到了家的味道。

手机丰富我们的生活,但不是生活的全部

几天无智能手机的实际生活体验,让我感到,身处这个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放弃智能手机就等同于与时代脱节,不仅会给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在某种程度上带来不便,还会使我们失去很多与朋友、家人沟通交流的机会。但是我们的生活除了《王者荣耀》、微信支付、抢红包,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去发掘的美好,而这些美好都是手机所难以替代的。所以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合理使用它,让它成为我们更好的伙伴。

(摘编自凤凰网)

材料三:

当手机变成你身体的“器官”

398亿小时!今年上半年,中国人在社交媒体上花费的这些时间,足够建造109座金字塔。近日,波士顿大学讲席教授詹姆斯·卡茨公布的这项数据,再度引人深思:手机等技术产品在引领社会进步之时,是否也在将人类推入泥沼?

不管你承不承认,我们的时间正越来越多地被手机消磨掉。不论是家人团圆还是朋友聚会,不论是上班路上还是工作之余,说话的人越来越少,盯着手机屏幕的人越来越多。最新调查显示,中国人平均每天看手机3小时,仅次于巴西,手机沉迷度位居全球第二。显然,如今的手机已不仅仅是手中的工具,俨然变成了身体的“器官”。许多孩子刚学会说话,张口闭口就是手机,左触右按还玩得很溜。有人说,长这么大,唯一能坚持下来的事,就是每天给手机充电。虽有些戏谑,但的确戳中了现实的痛点。

痛在哪?不仅在于手机占据了人们的生活,更在于我们终日把目光拴在手机上,丧失了很多能力,消磨了许多斗志。有幅传播甚广的热图:一位男子侧卧于床上,手中拿着手机玩得兴致勃勃,其姿势与百年前瘾君子吸食鸦片的场景惊人相似,赤裸裸道出了某种技术隐忧。有人认为,现在的智能手机越来越聪明,而手机用户却越来越蠢。更有研究发现,如今年轻人的记忆力越来越糟糕,有人甚至患上了类似于脑损伤的数字痴呆症。

不妨自问,那些“建造109座金字塔”的时间,我们都用来做了什么?有没有给自己的人生成长路添一块砖,加几片瓦?

不得不说,屏读时代,碎片化信息太多,实在难以引发深度思考。沉溺在捕风捉影的八卦、东拉西扯的鸡汤、刺激酷炫的游戏中,也许是散漫闲适的,但长此以往,必定会玩物丧志。

对于科技的负面性,人类一直有诸多反思,赞叹和恐惧交织在一起,逐渐成为现代人普遍的心理情结。英剧《黑镜》一度备受追捧,其反映的人被科技操纵的主题,引发了很多观众的共鸣。其中有一集讲到,社交评分系统主导了人们的生活——获得高评分受人尊重,而低评分则被人排挤,许多人不得不疲于应付点赞与被点赞,丧失了生活的滋味。这面“黑镜”似乎也照射着生活,这不就是我们在朋友圈中的画像吗?传统观念里,技术是外在于人而存在的,它是工具,应当被人驾驭。而如今,人们渐渐意识到,对手机等技术产品,我们的依赖远比操控多得多。

我们当然不应拒绝科技的进步,理性来讲,我们也无法逃脱技术编织起的复杂网络,但如何与它相处,考验着智慧。凯文·凯利在《科技想要什么》中介绍了阿米什人对待科技的方式:他们有选择、有节制地运用技术元素,通过集体的选择方式,适应科技的进化节奏,最大限度地消除其负面影响。这种方式或许很难大范围推而广之,但其依然启示我们——科技带来的种种负面效应,往往是人的局限所致。当下,我们与科技之间的关系,可以看作是一种博弈,如果你落入对方的棋路并迷失掉了自我,那么一定会是输家。

(摘编自《文摘报》2017年9月26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青岛溺亡双胞胎姐妹的母亲并不相信孩子会在海里溺亡,因为当时海里还有很多成年人,如果有孩子在海里挣扎,他们肯定能发现异常。

B.微信支付和支付宝的普及,可以基本免除我们花现金的麻烦,但是回到父母家还是应该入乡随俗,找父母要现金花。

C.如今,人们对手机等技术产品依赖远远大于操控。长此以往,手机会成为人类的新器官或许不再是一句戏言。

D.手机本无错,全是沉迷惹的祸,如今,全民沉迷手机的现象不禁令人有种一百多年前国民沉迷鸦片之忧。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2018年8月,北京双胞胎姐妹青岛溺亡,再次提醒人们,沉溺手机正是酿成许多不该发生的悲剧的一个极关键原因。

B.在我们的生活中除了《王者荣耀》、微信支付、抢红包,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去发掘的美好,而这些美好都是手机所难以替代的,故智能手机完全可以放弃。

C.现代社会,人正在被科技操纵,一些社交评分系统主导了人们的生活,获得高评分受人尊重,而低评分则被人排挤,这使许多人不得不疲于应付点赞与被点赞,丧失了生活的滋味。

D.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无法逃脱技术编织起的复杂网络,但科技带来的种种负面效应往往是人的局限所致。人类与科技之间的博弈正是一场智慧的考验。

3.你认为手机等科技产品有哪些利和弊?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先秦两汉时期,就诗礼文化中的诗教与礼制的互动关系而言,两者或离或合,大略经历了五次历史性演变。

先周时期,诗教与礼制天然遇合,生成诗礼文化的初级国家形态。诗教争礼制最初经历了从自然状态,过渡到舜以来初级国家形态的漫长历程。当原始部落社会迈进初级国家的门槛时,朴素自然的民间礼俗一变而为初级国家形态的礼制。于是,礼制建设向诗教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要求:“命汝典乐,教胄子……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尚书·舜典》)这是帝舜发出的对子弟开展诗教的命辞。从此,诗教与礼制相结合,共同启动了诗礼文化建构的历程。

西周时代,诗教与礼制水乳交融,生成诗礼文化的高级国家形态。西周初创,即十分重视诗礼文化建设。在周太师整理规范前代已有诗作的基础上,以周公旦、成王诵为代表的诗人群体创制了大量新诗,以施于王室与公室典礼。其中,以“五礼”为核心的礼仪制度规范,重在明等级;以“六艺”为核心的贵族教育内容,重在调人情。于是,诗教与礼制二者相互倚重,相与为用,紧密结合,达到了水乳交融的境地。

春秋时期,诗教与礼制渐次分离,制度之教演变为文化之教。平王东迁,王室渐次衰微,原本以和合礼制为主要任务的诗教,逐渐从礼制系统中淡出。转而演变为儒、墨、名家的道德修身和言辞进身手段。此时开始盛行的歌《诗》、引《诗》以“言志”的文化活动,显示出诗教脱离典礼轨道的倾向。此时的《诗》已不再仅仅是一种艺术化的礼制,而是独立的大学文本了。诗教因西周传统礼制的变革崩坠而趋向没落,诗教对建构诗礼文化的影响力自然就减弱了。

战国时期,诗教与礼制相互乖离,《诗》成为少数经师传习的文学文本。当时,七雄争霸,礼崩乐坏,就连儒家在传播《诗》上也有心无力,其他学派如纵横家引述《诗》句完全是出于论辩术的需要,法家则危言耸听地说如果用诗、书、礼、乐治国,“敌至面削,不至必贫”(《商君书·去强》)。秦王朝建立后,更是以焚书坑儒的极端手段毁灭诗礼文化,《诗》既在被灭之列,诗教自然也无施展空间,这样它就从国家和民间两个领域完全退出。只能奄奄一息地苟活于少数经师之手了。

两汉时期,诗教与礼制完美结合,诗礼文化上升为皇权制国家的政教样板。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诗教走向了它的终极形态——政教化。当时,上有官学,下有私学,形成了诗教彬彬之盛的局面,国家政教道德得到了强化。当时的学者翼奉说,《诗》和《易》《春秋》一样,“皆列终始,推得失,考天心,以言王道之安危”(《汉书·吴奉传》)。足见《诗》和其他儒家经典一道,参与了汉代国家礼制的建设。

从诗教与礼制关系的离合与演变的历史进程中,可以看出《诗》与礼共生互动的基本类型;进而从诗礼文化的起落兴衰中,既可透视出历史文化的运行与演变规律,也可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提供历史借鉴。

(摘编自郝建杰《诗教与礼制的离合》,原文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尚处在原始社会的帝舜要求对子弟开展诗教,标志着诗教开始与礼制相结合。

B.西周时代周公旦等人创制新诗用于王室和公室典礼,诗教与礼制已水乳交融。

C.春秋战国时期诗教与礼制渐行渐远,秦朝时达到极点,诗教从全社会彻底消失。

D.汉武帝时期官学、私学都重视诗教,诗教与礼制完美结合,诗教走向了政教化。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开宗明义,概括说明先秦两汉时期诗礼文化中诗教与礼制互动的总体情况。

B.中间五段结合不同的时代特征,具体论述诗教与礼制离合关系的五次历史性演变。

C.文章末段在总结全文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了本文所作研究的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

D.文中引述《尚书》《诗》《春秋》《商君书》《汉书》等古典文献,有力支撑了作者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在诗教与礼制离合的五次历史性演变中,第一次是开端,经历了最漫长的过程。

B.诗教与礼制的离合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第五次完全又回到了第二次的状态。

C.从诗教与礼制离合的不同状态来看,诗教只有与礼制相结合,才有其历史价值。

D.两汉时期诗教与礼制完美结合,这种状态后来应该一直持续,直到清王朝灭亡。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