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民以食为天,但现在的年轻人或许以外卖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民以食为天,但现在的年轻人或许以外卖为天。《2017年中国外卖发展研究报告》的统计显示,基于互联网的外卖平台整体月活用户超过了8000万。外卖不仅占领了写字楼、办公楼和格子间,接下来还要占领火车和春运。在“铁路12306”APP上,提前一小时预订高铁外卖,就不用再吃“火腿肠+方便面”了。外卖风行,有人点赞,有人拍砖,但毫无疑问,外卖成了都市年轻人主流的饮食方式。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饮食是重中之重。历朝历代的“大V”里面,“吃货”一点不罕见。老子说,“治大国,若烹小鲜”;孔子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伊尹在《本味》中,列举了美食的苛刻标准,“久而不弊,熟而不烂,甘而不哝,酸而不酷,咸而不减,辛而不烈,淡而不薄,肥而不腻”。

在传统饮食文化中,“如何吃”的仪式和流程比“吃什么”还重要。寻常百姓,至少要做到孔子说的“食不言,寝不语”,招待客人,也要严格按照地位、辈分、官位等主次有序落座。皇室就更讲究了,清朝标准御膳有120道菜,还分为主食、点心、果品等。

吃个饭还这么累,白领们玩不起也玩不转这繁琐的美食套路。外卖,把“怎么吃”的繁文缛节全部去掉了,直接回归到“吃什么”的本质。从品类来说,外卖的口味相当丰富,不输堂食。其实,有自信的店,才会用外卖宴客。

外卖解放了厨房,解救了主妇。中国女性多年未变的标准,就是“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做饭这件事,成了家庭主妇们强制性的角色使命,也不管主妇们是不是真爱弹奏“锅碗瓢盆交响乐”。但专业的事儿,交给专业人士不是更好吗?再说,从职场来看,女士的压力丝毫不比男性小。晚上加完班回家,与其花一小时做饭,半小时洗碗,倒不如一键点个外卖,半小时内送上门,省事省力省时。外卖还拯救了苦哈哈的单身汉。早在2015年,中国单身人口数量就相当于俄罗斯、英国人口的总和,超过了2亿,占总人口14%。而美团点评集团曾在去年透露,平台65%的订单来自单身用户,尤以外卖快餐最受单身汉欢迎。

当然,外卖有利也有弊。中国饮食文化既满足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也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聚食制长期流传,是我们重视血缘亲属关系和家庭观念在饮食方式上的反映;重视食材、顺序、餐具,满足了人们的审美与礼节需求;而传统烹饪中的精华也无法在一份外卖中得到体现。但不管如何,在追求效率的现代生活中,点外卖已渐渐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

(摘编自2018.2《光明网》)

材料二:

图表1:2011-2018年在线外卖市场规模及增速(单位:亿元,%)

图表2:2011-2018年在线外卖用户规模及增速(单位:亿人,%)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材料三:

从1978年到2018年,改革开放已走过四十个年头,老百姓经历了从缺吃少穿到迈向小康生活的巨变。

“半夜吃一碗热气腾腾滑溜溜的粉,外面是星光点点,人间真值得。”现身长沙就忙着“寻味”的纪录片导演陈晓卿笑说,吃过最好吃的东西就是“饿”,“只要饿了,吃什么都好吃。只要饿,你会有特别多的朋友,也会有突然出现的很好的厨师和美食家,不饿的话,谈不上什么吃。”从《舌尖上的中国》到《风味人间》,陈晓卿打造了一批让吃货“欲罢不能”的作品,连蔡澜都现场夸奖他纪录片拍得好,“特别肯花时间”。

谈到改革开放四十年的饮食变化,陈晓卿直言中国人从吃饱到吃得精细、吃得健康,确实变化特别大。但在这种变化的背后,我们吃东西的礼仪和对食物的敬畏消失了。这也是陈晓卿做《风味人间》的初心,“不能因为走得太快,就碰碎东西,我们选的角度是那些弱小的,可能会没有的东西。我们想给农耕时代的食物留下一个背影。”

(摘编自2018.12“人民网”)

材料四:

《风味人间》全片共8集,历时四年精心准备。虽然同样是讲述以美食为线索的人文故事,但与《舌尖》着眼于中国传统美食不同,《风味人间》把地域范围扩展到了全球。在全球视野里审视中国美食的独特性,在历史演化过程中探究中国美食的流变,深度讨论中国人与食物的关系,并勾勒出恢弘的中华美食地图,从美食中折射出中国人民族个性的侧面。这样大范围的追根溯源,意在表达人类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都是异曲同工的。除了以往常用的航拍、延时,制作团队还和中科大的“美丽科学”团队合作,在拍摄中加入了超微摄影和显微摄影。

(摘编自2018.11“人民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晓卿认为,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人们在饮食方面有很大的改善,但也有遗憾。

B.2013-2018年在线外卖市场增速与同时期在线外卖用户增速成正相关关系。

C.《2017年中国外卖发展研究报告》显示,外卖成了都市年轻人主流的饮食方式。

D.《风味人间》的制作团队没有墨守成规,能够引进先进技术拍摄高品质纪录片。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2011-2014年在线外卖用户增速上升,购买外卖人数持续增加;2014-2018年在线外卖用户增速下降,点外卖的人逐年减少。

B.饮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孔子希望食物做得越精细越好,伊尹则强调做美食要把握好度。

C.陈晓卿说,吃过最好吃的东西就是“饿”,这句话与俗语“饿时吃糠甜如蜜,饱时吃蜜蜜不甜”有异曲同工之妙。

D.《风味人间》与《舌尖》同中存异。前者在全球视野里审视中国美食的独特性,并从中折射出中国人民族个性的侧面。

3.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外卖这种饮食方式的利与弊。

 

1.C 2.A 3.利:(1)为人们提供方便快捷的餐饮服务。(2)口味丰富多样,专业化强。(3)减轻家务负担。 弊:(1)削弱传统饮食文化中的精神文化内涵,即淡化了血缘亲属关系和家庭观念。(2)忽视食材、顺序、餐具,未能满足人们的审美与礼节需求。(3)无法体现传统烹饪中的精华。(4)导致人们对食物的敬畏逐渐消失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主题、结构思路、观点态度、句段含义、创作意图等进行分析概括。 C项,从原文第一段看,“外卖成了都市年轻人主流的饮食方式”是作者的观点,并非《2017年中国外卖发展研究报告》的结论。选项张冠李戴,无中生有,表述不正确。 故选C。 2.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并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基本方法是排除法和比对法,就是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仔细地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 A项,分析不当。从材料二第二图看,2014—2018 年在线外卖用户增速下降,但用户规模仍在增加,点外卖的人并没有逐年减少。 故选A。 3.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定向信息的整合和对定向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要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根据问题从文中找相关信息,并将需要的信息进行筛选整合概括,有针对性地作答。要结合材料,简要概括外卖这种饮食方式的利与弊,需从文中找存在的现象,从现象上找原因。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饮食是重中之重。在传统饮食文化中,“如何吃”的仪式和流程比“吃什么”还重要。对比看,外卖有哪些特点,为什么会成了都市年轻人主流的饮食方式,这里存在有利的一面,那伴随而来的对传统饮食文化的逐渐淡薄,还有曾经的仪式和流程的被简化,都是不利的一面。答题时,要善于从文中摘取信息,再结合文中所给的提示性语句,如“当然,外卖有利也有弊”,从原文找结论性语句,综合分析,按利和弊两方面筛选要点,整理概括,分别分条作答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自从古代朝廷采用科举考试选拔人才以来,“金榜题名”与“名落孙山”始终结伴而行。于是,针对考生开发的“补习班”便应运而生。

说起古代的“补习班”,书院无疑名气最大、招牌最亮。书院始于唐,完备于宋,废止于清,前后有千余年的历史,产生了许多学霸,培养出诸多政治、文学等大咖。范仲淹、魏源、左宗棠等历史名人都曾就读于书院。

书院分官私两类。私人书院最早为私人读书的书房,官办的书院则是官方修书、校书或偶尔为皇帝讲经之场所。唐末至五代期间,战乱频繁,官学衰败,许多读书人避居山林,遂模仿佛教禅林讲经制度创立书院,形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进而打破了集藏书、教学等于一体的官办书院“一家独大”的垄断局面。私人书院主要是给业余时间愿意学习或是没有考中的学生提供的学习场所。据清嘉庆年间官修《全唐文》收录的南唐文字训诂学家徐锴《陈氏书堂记》载,五代时期,著名的“高考补习班”是南朝宜都王陈叔明后裔创办并不断扩大的位于浔阳县(今江西德安)的“陈氏书堂”。“堂庑数十间,聚书数千卷,子弟之秀者弱冠以上皆就学焉……四方游学者,自是宦成而名立,盖有之。”

进入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北宋初期,私人开办书院的现象越来越多。据史料记载,两宋时的书院达七百所,且大多为地方上热爱教育和文化的人出资兴建。他们花重金聘请已回乡或致仕的举人、进士或有名气的学者担任老师,欧阳修、梅尧臣、朱熹等都给书院的学生上过课。书院除了要求学生熟读“四书五经”,还锻炼学生们写八股文的能力,熟悉八股文的格律、步骤等。唐朝和宋朝的科举考试,策问一科是学生们的重点复习对象。于是,一些“年度热点问题(如当年的河运海运、粮食问题、边界争端等)”便成为学生考前必须掌握的重中之重。明清时代,科举更为火爆,明代各类书院发展到一千多所,针对科考“八股文”,这些书院纷纷高薪聘请“名师”和已考取功名的才子担任补习老师,那些科场“老手”根据自己的考试经验,精心选编诸多标准的八股文训练学生,并装订成册供学生学习模仿,以便科考取得高分。

更有趣的是,古代也有“押题”达人。史上最牛的“高考补习班”老师吕祖谦“押题”简直神乎其神。他与朱熹、张拭齐名,时称“东南三贤”。朱熹的儿子、张拭的女儿都曾投其门下求学。特别是针对科考,吕祖谦还专门创立了类似现代中学的“AA班”,并量身定制了一册“模拟复习大纲及考题”,因封面为黄色,所以又称“黄册子”。传说一名学生拥有“黄册子”且能正确解答里面的题目,科考就能顺利过关。于是,前来“补习”的学生“至千百”。当然,吕祖谦这种专门针对考试而施教的做法也备受诟病,同时期的温州乐清诗人刘黻就讥讽道:“区区黄册子,所事惟夺魁。”

自宋仁宗执政末开始到清朝取缔科考止,封建朝廷也多次打压私人开办的书院,但都未能根绝。

(摘编自赵柒斤《古代科考也有人押题》,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书院产生于唐代,到清代才废止,历史悠久,培养的人才分布于众多领域。在古代“补习班”中,书院的名气最大。

B.五代时期位于浔阳县的陈氏书堂颇具规模,“堂庑数十间,聚书数千卷”,当地己成年的“子弟”都可以来这里修习。

C.私人书院这一特殊的教育组织形式产生的直接原因是对佛教禅林讲经制度的模仿。

D.官办书院集藏书、教学等于一体,私人书院则主要为没有考中的学生提供学习场所。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二、三段论述了书院的产生、发展和当时的政治、经济存在着一定关系。

B.第三段比较了官私书院的不同,用例证法论述了私人书院的发展打破了官办垄断的局面。

C.文章论述的私人书院为迎合科举考试的需要而功利施教的做法,很值得现代教育人反思。

D.文章虽然在“谈古”,但语言富有时代感,论证方法多样,论证结构清晰,具有辩证意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私人书院在唐末至五代期间发展起来,宋代、明清得到进一步发展,但从宋仁宗起多次遭到打压。

B.明代书院通过高薪聘师、精编辅导材料、模拟训练以提高考生中榜率的做法,可谓煞费苦心。

C.朱熹的儿子和张拭的女儿都曾投在吕祖谦的门下求学,可见吕祖谦的学问居“东南三贤”之首。

D.虽然吕祖谦自创的备考模式很受考生追捧,但同时期的诗人刘黻却对这些应试攻略颇有微词。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14年:成功总是属于积极进取、不懈追求的人们。

2015年:为了做好这些工作,我们的各级干部也是蛮拼的。

2016年:“有付出,就会有收获。”“只要坚持,梦想总是可以实现的。”

2017年:“撸起袖子加油干!”

2018年:“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2019年:“我们都是追梦人!”

请从以上语句中概括出一个关键词,并以此关键词为论点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要求:自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

 

查看答案

请参照下列文段中划线句的逻辑方式,反驳对方的观点。要求符合事理,每空不超过20字。

某天,北京大学课间休息时,众教师闲聊起谭鑫培演出的《秦琼卖马》。胡适道:“京剧太落伍,甩一根鞭子就算是马,用两把旗子就算是车,应该用真车真马才对!”在场者恭听高论,一时无人应声。黄侃慢慢站起身,说道:“适之,唱《武松打虎》怎么办?”胡适一时语塞,众人哈哈大笑。

①有一天,有个地主在家里喝酒。正喝得高兴的时候,酒壶里没有酒了,他连忙喊来长工去给他打洒。长工接过酒壶问:“酒钱呢?”地主很不高兴地瞟了长工一眼说:“有钱能打酒算什么本事?”长工没有再说什么,拿着酒壶就走了。过了一会儿,长工端着酒壶回来了,地主暗自高兴,接过来就往酒杯里斟酒,可倒了半天也没倒出半滴酒。原来酒壶还是空的。地主冲着长工喊叫:“怎么没有酒?”

假如你是这位长工,请写出一句反驳的话:_______________

②加拿大外交官朗宁出生于中国。多年后,当他竞选加拿大某省议员时,反对派大肆宣传他是“喝中国人的奶长大的,身上一定有中国血统”。

假设你是朗宁,请写出一句反驳的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牛奶被誉为“白色血液”,①__________________,因此也就成了人们喜爱的食用营养品。②__________________,每100克牛奶中就含有4克以上的脂肪,这个脂肪含量对血脂较高和身体肥胖的人来说,是不利的因素。③__________________,但对于老年人来说,过多饮用牛奶补钙得不偿失,因为高钙牛奶也会促使白内障的发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近代以来170多年的奋斗史,新中国70年的发展史,犹如①______,激荡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怀,化作中华民族的自信心与自豪感,那些浩瀚的技艺、精巧的典、睿智的哲思,成就了中国号巨轮前行的不竭动力。伟大民族精神,由无数中华儿女书写,又借历史之笔在一代又一代人中②______。中华民族的心灵史、精神史,犹如浩荡长河,每一个历史阶段,都以其时代精神为这条长河注入新的活力。这是传承积淀的力量,也是发展变化的力量。割断了历史,就割断了这样的精神脉络,让我们的心灵无可归处。我们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义,并不是要在历史的苦难上唉声叹气,③______要从历史中塑造民族精神、民族魂。正如鲁迅所说:“有民魂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④______(    )母亲给孩子讲述远古寓言,惩恶扬善的观念在幼小心灵里生根:“说书唱戏劝人方”,杨家将、薛家将的故事⑤______数百年,忠孝节义的内核从未改变:团圆佳节里看似繁琐的“老例儿”,寄寓了对家人的深情、对物产的敬惜。

1.依次填入文中①一⑤横线上的内容,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黄钟大吕

星火燎原

而是

”。

衍化

B

九鼎大吕

薪火相传

更是

。”

衍化

C

黄钟大吕

薪火相传

而是

。”

演绎

D

九鼎大吕

星火燎原

更是

”。

演绎

 

 

A. A B. B C. C D. D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历史文化的滋养,既隐藏于人伦日用的点点滴滴,也彰显在简牍文书的字里行间。

B. 历史文化的滋养,既彰显在简牍文书的字里行间,也隐藏于人伦日用的点点滴滴。

C. 历史文化的滋养,既彰显在简牍文书的字里行间,更隐藏于人伦日用的点点滴滴。

D. 历史文化的滋养,既隐藏于人伦日用的点点滴滴。更彰显在简牍文书的字里行间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化作中华民族的自信心与自豪感,那些精巧的技艺、浩瀚的典籍、睿智的哲思,成就了中国号巨轮前行的不竭动力

B. 那些浩瀚的技艺、精巧的典籍、睿智的哲思,化作中华民族的自信心与自豪感,成就了中国号巨轮前行的不竭动力。

C. 化作中华民族的自信心与自豪感,那些浩瀚的技艺、精巧的典籍、睿智的哲思,成为了中国号巨轮前行的不竭动力。

D. 那些精巧的技艺、瀚浩的典籍、睿智的哲思,化作中华民族的自信心与自豪感,成为了中国号巨轮前行的不竭动力。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