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金庸小说蕴含着丰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他的小说武侠其表,世情其实,透过众多武林...

    金庸小说蕴含着丰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他的小说武侠其表,世情其实,透过众多武林人物的描绘,写出了社会的人生百态,体现出丰富复杂的现实内容和作者自身的_______,活波轻松又令人沉重,兴趣盎然又启人深思。作者以写“义”为核心,寓文化于技击,借武技较量写出中华文化的内在精神,又借传统文化学理来阐释武功修养乃至人生哲理,做到互为启发,________。与这种传统文化的浸润、萃取相交织的,却是金庸小说的现代精神。这也是金庸小说超越于传统武侠小说、赢得一代一代新读者的地方。比如,对于旧式武侠小说“快意恩仇”的普遍观念,金庸小说从根本上是批评和否定的,他反对_________,反对滥杀无辜。《射雕英雄传》里郭靖报完国仇家恨之后的复杂心情就是证明。再有,在我们这个多民族的国家怎样看待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挣脱狭隘的民族观念束缚,也是考察作品具备有没有现代思想、现代精神的一个标志。金庸的民族平等、融合思想,表现得非常明显。此外,金庸小说里人生理想、道德观念也是________的。他虽然写古代,但是笔下主人公的人生道路并不是行侠、报国、封荫做官的模式,(   ),而是渗透着个性解放和人格独立的精神。金庸笔下的侠客多是至情至性之人,他们行侠仗义,反抗官府的黑暗腐败,反抗不合理的礼法习俗,具有浓重的个性色彩。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真知灼见 相得益彰 睚眦必报 与众不同

B.真知灼见 相辅相成 小肚鸡肠 与众不同

C.远见卓识 相得益彰 睚眦必报 自成一家

D.远见卓识 相辅相成 小肚鸡肠 自成一家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能不能挣脱狭隘的民族观念束缚,也是考察作品具备有没有现代精神、现代思想的一个标志。

B.挣脱狭隘的民族观念束缚,也是考察作品有没有现代精神、现代思想的一个标志。

C.挣脱狭隘的民族观念束缚,也是考察作品有没有具备现代思想、现代精神的一个标志。

D.能不能挣脱狭隘的民族观念束缚,也是考察作品有没有现代思想、现代精神的一个标志。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威福、子女、玉帛这类封建价值观念也不是他们的人生理想

B.人生理想也不是体现着威福、子女、玉帛这类封建价值观念

C.威福、子女、玉帛这类封建价值观念也不是体现着他们的人生理想

D.也不是威福、子女、玉帛这类封建价值观念的人生理想

 

1.A 2.D 3.B 【解析】 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熟记所有成语的含义,然后结合语境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暗示信息。 本题: 真知灼见:真正知道,确实看见,也指正确而深刻的认识和高明的见解。 远见卓识:远大的眼光和卓越的见解。 第一空:结合语境“作者自身的”,是指作者的见解高明,所以此处应该用“真知灼见”; 相得益彰:指两个人或两件事物互相配合,双方的能力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 相辅相成,相:互相;辅:帮助;成:促成。指两件事物互相配合;互相辅助;缺一不可。第二空,结合语境“又借传统文化学理来阐释武功修养乃至人生哲理,做到互为启发”,是两件事相互配合,所以用“相得益彰”; 睚眦必报:连瞪了他一眼的小怨小忿都要报复;形容气量极其狭小。 小肚鸡肠:比喻气量狭小,只计较小事,不顾大局。 第三空:结合语境“金庸小说从根本上是批评和否定的,他反对”,是金庸小说从根本上是批评和否定的,所以用“睚眦必报”; 自成一家:在某种学问上或技术上有独创的见解或独特的做法,能自成体系。 与众不同:跟大家不一样。 第四空:结合语境“金庸小说里人生理想、道德观念”“ 他虽然写古代,但是笔下主人公的人生道路并不是行侠、报国、封荫做官的模式”,是金庸小说的与众不同,所以用“与众不同”; 故选A。 2.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 本题: 画线句“挣脱狭隘的民族观念束缚,也是考察作品具备有没有现代思想、现代精神的一个标志。”存在两处问题,一是“一面对两面”,一是“‘具备’与‘有没有’语意重复”;由此 A项,“具备”与“有没有”语意重复; B项,一面对两面; C项,一面对两面;“具备”与“有没有”语意重复; D项,正确;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本题是一道“补写句子”的题,是综合考点和能力的考查,解答此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来源文本。 本题: 从前后语境分析得知,所补写的句子与上一分句结构基本一致,与下一分句构成“不是……而是”的并列关系;这里两个句子共用同一个主语“人生理想”,因此主语应该放在关联词的前面。所以,AC两项主语前后不一致,D项不仅主语不一致而且关联词语和主语位置也不恰当; 故选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将下列名句补充完整

(1)李白《将进酒》中表现诗人对未来充满信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的《阁夜》中表达了诗人对宇宙永恒,人生无常的悲哀及亲朋音信断绝的寂寥,无奈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凭箜篌引》中运用比喻和通感的艺术手法直接摹写乐声激越动听,美妙多变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除春花秋月之外,“________________”也是勾起作者故国之思的景象;而“_________________”则是作者无尽愁绪的形象描绘。

(5)王国维认为《苏幕遮》这首词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最能得荷之神理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木兰花

欧阳修

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

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

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

故欹①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②。

[注]①攲():倚、依。 ②烬(jìn):灯芯烧尽成灰。

1.下列对本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作者在开头两句直抒胸臆,“触目凄凉多少闷”写出了无处不在的凄凉与烦闷。

B.“渐行渐远渐无书”,三个“渐”字将游子的行踪从近处逐渐推向远处,与家人相隔渐远,渐渐地连家人的一封信也收不到了。

C.五六句从听觉角度描写了风竹之声,借以诉离怨别恨,尤其“敲”字极富神韵,动人心魄。

D.笔调细腻委婉,语言浅白,感情质朴;境界哀怨缠绵,清疏蕴藉,雅俗兼备。

2.词下阕中有“万叶千声皆是恨”之句,请结合全词分析主人公“恨”的原因有哪些?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李标,字汝立,高邑人。万历三十五年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泰昌时,累迁少詹事。天启中,擢拜礼部右侍郎,协理詹事府。标师同邑赵南星,党人忌之,列名《东林同志录》中。标惧祸,引疾归。

庄烈帝嗣位,即家拜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崇祯元年三月入朝。未几,李国榗、来宗道、杨景辰相继去,标遂为首辅。帝锐意图治,恒召大臣面决庶政。宣府巡抚李养冲言旗尉往来如织,踪迹难凭,且虑费无所出。帝以示标等曰:“边情危急,遣旗尉侦探,奈何以为伪?且祖宗朝设立厂卫,奚为者?”标对日:“事固宜慎。养冲以为不赂恐毁言日至,赂之则物力难胜耳。”帝默然。同官刘鸿训以增敕事为御史吴玉所纠,帝欲置鸿训于法,标力辩其纳贿之诬。温体仁讦钱谦益引已结浙闱事为词,给事中章允儒廷驳之。帝怒,并谦益将重谴,又欲罪给事中瞿式耜、御史房可壮等。标言:“陛下处分谦益、允儒,本因体仁言体仁乃不安求罢乞陛下念谦益事经恩诏姑令回籍于允儒仍许自新而式耜等概从薄罚诸臣安体仁亦安。”帝不从,自是深疑朝臣有党,标等遂不得行其志。是冬,韩爌还朝,标让为首辅,寻与爌等定逆案。

三年正月,爌罢,标复为首辅,累加至少保兼太子太保、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先是,与标并相者六人,宗道、景辰以附珰斥,鸿训以增敕戍,周道登、钱龙锡被攻去,独标在,遂五疏乞休。至三月得请。家居六年卒。赠少傅,谥文节。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因体仁言/体仁乃不安求罢/乞陛下念谦益事/经恩诏姑令回籍/于允儒仍许自新/而式耜等概从薄罚诸臣/安体仁亦安

B.本因体仁言/体仁乃不安求罢/乞陛下念谦益事经恩诏/姑令回籍/于允儒仍许自新/而式耜等概从薄罚/诸臣安/体仁亦安

C.本因体仁/言体仁乃不安求罢/乞陛下念谦益事/经恩诏姑令回籍/于允儒仍许自新/而式耜等概从薄罚诸臣/安体仁亦安

D.本因体仁/言体仁乃不安求罢/乞陛下念谦益事经恩诏/姑令回籍/于允儒仍许自新/而式耜等概从薄罚/诸臣安/体仁亦安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擢,指在官员原官职上的提拔;拜,指给平民授以官职。“擢拜"指提升官职。

B.嗣,本义为(经皇上恩准)父亲传位或传业给嫡长子;位,即君位。“嗣位”即继承君位。

C.疏,即“奏疏”,指臣子向帝王分条陈述意见的文书。奏疏中可以报告工作、歌功颂德、进谏、弹劾等。

D.大学士,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明代以殿阁大学士为宰辅之官,替皇帝批答奏章、承理政务。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李标早年受到党人妒忌,被列入《东林同志录》,便称病辞官,保身远祸。

B.李标担任首辅时深得皇帝信任,对诸多政事均提出了自己考虑周全的建议。

C.李标进言请求减轻钱谦益等人的罪责,没有被采纳,自身也受牵连失去首辅之位。

D.与李标同位的几位宰相因祸罢去,他向皇帝五次请求辞相,当年三月才得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边情危急,遣旗尉侦探,奈何以为伪?且祖宗朝设立厂卫,奚为者?

(2)是冬,韩爌还朝,标让为首辅,寻与爌等定逆案。

(3)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4)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

 

查看答案

    菜大爷

刘奇叶

菜大爷是居住在城郊西村的一位退休工人。菜大爷姓蔡,“菜大爷”不是他的真名,而是邻里送给他的一个雅号。

菜大爷的住房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建造的砖瓦民房,后面有个小菜园子。退休后,他把下地种菜当作一种乐趣。菜园子一年四季都能产菜,除了供给他与老伴儿老两口平常生活吃菜外,总是还剩余不少菜。于是,菜大爷在闲余之际也挑着自己种的菜到菜市场上去卖。

菜市场离菜大爷的家很近,穿过一条街道就到了。买菜的很有眼光,尝过菜大爷的菜后,下一次哪怕菜大爷卖得比其他的摊位贵,也会被一扫而光。

人们知道,菜大爷种的菜用有机肥料施肥,吃起来好吃又健康,属于真正绿色环保的蔬菜。菜大爷除了平常注意累积肥料,还经常去附近的养猪场挑猪粪施肥。渐渐地,前来买菜的人们都知道了菜大爷的菜好,亲切地称他为“菜大爷”。知道大伙儿对他种的菜十分钟爱,每次上市场卖菜归来,菜大爷心里头总是乐滋滋的。

儿子在外地工作,多次提出想接老两口过去一块生活,但菜大爷觉得现在的生活很不错,他喜欢这种自娱自乐卖菜的滋润生活,所以一直没有答应儿子离开这个城市,他也打心里舍不得这个菜园子。

隔壁的邻居老李头也卖菜,但他的菜是从外地贩来的蔬菜,属于无机肥料种植的那一种,味觉营养都没法跟菜大爷的菜比,人们一般不喜欢买他的菜,所以老李头每天卖菜总是早上出去,很晚才归来,有时候还要剩余些许残菜回来。

偶尔,老李头会同菜大爷一块去市场卖菜,两人年龄相仿,又是邻居,还算谈得来。

一天,老李头天没亮就贩回满满一担的蔬菜,在家里照常分拣为几元一把的小份后,刚要挑市场上去卖,突然感到肚子一阵绞痛,顿时瘫倒在地上。这一切正好被菜大爷瞧见了,他赶紧叫车把老李头送进了医院急救,接诊医生说是急性阑尾炎,需要做切除手术。

手术后的第二天,菜大爷去医院看望老李头时,老李头躺在床上动弹不得,老伴儿正在给他喂粥,一见菜大爷来了,老李头两口子一个劲地道谢。见老李头手术很成功,菜大爷也为他高兴。聊天中,一贯热心肠的菜大爷问老李头还有什么需要帮忙的没有,如果有就尽管说,邻里邻居的互相照应嘛。老李头听了,却欲言又止的样子,菜大爷便追问他是什么事情。原来,他是心痛前日贩回的一担蔬菜还放在家里没有卖掉,担心自己住院几天后,那一担蔬菜会白白地烂掉,怪可惜的。菜大爷听了,未加思索地答应帮老李头把菜挑去市场上卖了。

回去后,菜大爷二话没说,到了老李头家便把那担蔬菜挑去了市场。才到菜市场口,买菜的人们就一窝蜂围拢上来,容不得菜大爷说明一下这菜的来源情况,那担菜又被一扫而光了,哪有菜大爷陈情解释的空隙?望着一副空空的担什和一堆零零碎碎的钱币,菜大爷愣在那里好一阵,仿佛做了一件大亏心事似的。

当天下午,菜大爷把卖菜的钱如数交给了老李头,说了一声家里有事就走了。老李头高兴地接过钱一点,居然比平常赚的钱要高出一倍多。他心里对菜大爷钦佩得五体投地!

半个月之后,老李头出院了,特地买了两瓶好酒去敲隔壁菜大爷家的门,结果敲了半天没有人应。老李头问其他邻居,邻居说,菜大爷老两口搬儿子那儿去了。

菜大爷为什么突然搬走了呢?好久好久,老李头仍没有想明白。

(选自2016年第4期《小说月刊》)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开篇交代“菜大爷”雅号的由来,一方面暗示菜大爷受到了邻里四周的爱戴,另一方面也为下文写他特别重视清名埋下伏笔。

B.小说写菜大爷的儿子在外地工作,多次提出想接老两口过去一块生活,这是倒叙手法,这种写作技巧的运用,避免了平铺直叙。

C.小说中两次写到菜大爷的菜“被一扫而光”,突出了顾客对菜大爷的信任,说明不管是否绿色环保,只要是菜大爷卖的菜,顾客都欢迎。

D.小说注重从细微处表现人物的内心,比如菜大爷替老李头卖完菜后,“望”的动作,“愣”的神情,寥寥数语,就刻画出他的愧疚。

2.小说设置老李头这个人物,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小说以菜大爷突然搬走为结尾有什么好处?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诗歌要“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一些诗人对“讲品位、讲格调”没有异议,但提到“讲责任”“讲担当”就未必赞同。有人认为“诗就是诗,不必承担社会历史责任”。“诗以外的任何附加,都会使诗不‘纯’”,于是只封闭在个人空间里,逃避公共空间与大众议题,其实,诗人只有跳出“纯诗”的观念窠臼,摆脱“小我”束缚,增强公共意识、使命意识,才能写出富有风骨的“大诗”。

诗歌要有时代担当。请歌是心灵颤动和诗意传速,但不可能离开特定社会历史语境,如果面对时代和人民“失语”,就只能是阁楼里的低吟浅唱和孤芳自赏。诗歌当面对时代,理解时代,呼应时代,拥抱时代,而不是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成为无病呻吟和矫揉造作。诗人的心上附着诗的灵魂,诗人要站在人类精神高地,关注人间疾苦、人民福祉、人类命运。

请歌要有艺术担当。诗有诗的劲道,即便是承载历史文化,也须是诗意的承载,诗歌要关注和表现人民,当然是以诗的方式。在当下诗歌写作中,特别是宏大社会题材诗歌写作中,少数诗歌给人以大而无当、空泛无物的感受,诗歌应有心灵内凝的劲道,否则留下的既不是史,也不是诗,只是一个声力竭的空洞状态。真正有艺术风骨的“大诗”,应发自一个诗人的心灵深处,新时代诗歌应有大格局,关注的不仅是私人空间,还有公共空间,不仅是个人命运,还有人类命运,这才是有大境界、大胸怀,有大爱、大能的诗歌,具体来说,“大”既指书写对象的事件、主题的“大”,也指诗歌语言的大气,当然它不一定使用“大词儿”,而是经过诗性组合之后呈现出高端飞拔的气质,常造一种气场,带来震撼效果。此外,还应有大结构,开阖有度,兼具创新性,充盈着昂扬的气势和气魄。

诗歌要有社会历史担当。这不是要求每个诗人在大事件诗歌写作中复述新闻、图解政策,也不是希望诗人在书写大事件时被叙事、细节所裹挟,而是要表达诗性体验,传递人生经验,在烟火中求真味,于坦率中求蕴藉。

诗歌对社会历史有担当,就要经得起批评。诗歌是精神食粮,要像保障食品安全一样,分清楚哪些有利成长,哪些有害健康,从而趋利避害。诗歌只有经过时间和历史的“批评”,才可能成为经典并世代流传。对社会历史负责,诗歌还要引导趣味,不是建“奇花异石”的“盆景”,而是耕耘肥沃的广阔大地。诗歌需要大众化,以“诗”为前提的大众化,不是一览无余、毫无蕴藉的浅显化,其要义是加强优秀诗歌在大众中的传播和赏读,让写作和阅读共同承担新时代诗歌的使命。

(摘编自胡丘陵《新时代诗歌要讲担当》)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一些诗人认为诗歌应“讲品位、讲格调”,因而不赞同其“承担社会历史责任”。

B. 诗歌要有艺术担当,这意味着诗歌既要承载历史文化,也要关注和表现人民。

C. 诗歌是不是有大格局,这取决于诗人是不是有大境界、大胸怀,有大爱、大能。

D. 诗人在书写大事件时,应传达出自己的感受,而不一定过多地拘泥于叙事本身。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以一些诗人对诗的狭隘认识为立论的事实基础,引出了“讲担当”的必要。

B. 文章从时代、艺术、社会历史三个方面论述诗歌的“讲担当”,论证结构清晰。

C. 文章末段采用比喻论证的手法,形象地论述了诗歌如何才能对社会历史有担当。

D. 文章指出诗歌的社会历史担当要经得起批评,并据此对诗歌大众化作出论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纯诗”与“大诗”格格不入,无法“讲担当”,在新时代我们应当予以摒弃。

B. 诗歌是心灵颤动和诗意传递,阅读诗歌可以使读者与诗人产生精神上的共鸣。

C. 诗人应立起人类精神高地,与时代接轨,为人民发声,否则就难以写出“大诗。

D. 那些能够成为经典并且世代流传下来的诗歌,一定经过时间和历史的“批评”。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