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凡作诗,写景易,言情难。何也?景从外来目之所触留心便得情从...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凡作诗,写景易,言情难。何也?景从外来目之所触留心便得情从心出非有一种芬芳悱恻之怀便不能哀感顽艳。然亦各人性之所近:杜甫长于言情,太白不能也;永叔长于言情,子瞻不能也。王介甫、曾子固偶作小歌词,读者笑倒,亦天性少情之故。

(清·袁枚《随园诗话》)

1.用斜线“/”给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5处)

景从外来目之所触留心便得情从心出非有一种芬芳悱恻之怀便不能哀感顽艳。

2.材料中的“永叔”指_________,曾子固指_________

3.根据材料,用自己的话概括袁枚认为“言情难”在何处。

 

1.景从外来/目之所触/留心便得/情从心出/非有一种芬芳悱恻之怀/便不能哀感顽艳。 2. 欧阳修 曾巩 3.①要有真情实感。②而情感与人的天性有关,很难强求。 【解析】 1.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对称结构等等,还可以利用词语在句中充当的成分来判断。最重要的是抓住句子的主语,梳理出事件的来龙去脉。本题要求用斜线“/”给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而且有数量限制。本段文字节选自袁枚《随园诗话》,是袁枚对诗歌创作的一些独见。他首先说到,客观外在的景物,我们的眼睛可以直接感知,所以在“来”字后要停顿;“目之所触”即肉眼所见,所以在“触”后也应停顿。而情由心生,所以把眼睛所见的东西用心记下来,或喜或憎,这就是“情”。所以在“得”和“出”后需要停顿。而“芬芳悱恻之怀”这是情感的酝酿,而“哀感顽艳”是具体的情感流露。故在“怀”之后需要停顿。 2.此题考核学生识记、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帝王年号、谥号、庙号;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外交礼仪、行政区划;还有一些委婉的说法,表谦、表敬的词语等等。平时要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等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具体语境来推敲。 “永叔”是欧阳修的字。对于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我们要记忆的相关内容是: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曾子固,即“曾巩”,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创作意图的个性化解读的能力。文章的写作意图是文章的灵魂。其内涵包括情感态度、精神品质、道理感悟和希望号召等。首先要整体把握全文,要能对文本作宏观上的把握,做到对整篇文章了然于胸。这样才能把握文意,领会作者的目的和意图。此类阅读探究题的基本特征主要有三:一是开放性,一般不设定标准答案,鼓励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培养思辨能力和创新精神;二是综合性,要求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来分析疑难问题;三是辐射性,即问题可适当拓展至阅读的文本以外的内容。本题要求根据材料,用自己的话概括袁枚认为“言情难”在何处。袁枚之所以说“写景易,言情难”,是两者比较而言。写景是对客观事物的描摹,但是不同的心境、不同的地位和经历,同样的景物,笔下的情也会是千差万别。所以这个“言情”的“言”就是“说”。把每个人通过景物的描摹所表达的情感的妙处,说清楚、说透彻确非易事。因为情感源自不同的人的内心的流露;另外,也与每个人的天性有区别:比如欧阳修擅长抒情,而苏轼、王安石以及曾巩则不太长于借景抒情。特别是王安石和曾巩偶作的小词,读来令人喷饭、笑倒。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尘埃进入湖中能让水失去澄澈,进入云中却能使水汽凝结成雨滴。异类,指不同种类的事物,如何看待异类的存在和进入,与异类共处,甚至认识异类的价值,能显出心胸和格局,见到智慧和眼光,体现修养和底蕴。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材料一

所调人工智能,大致说,是由一套经验学习系统(机器学习、神经网络、大数据、认知系统等)和传感执行系统组合起来的复杂运行体。这里的“人工”,是指它由人类构思和制造,具有与人类相同的从经验中学习,并在生产生活中符幼的特征。如消防杭器人,它是由人类设计、制造出来的,能够从以往的消防经验数据里掌握基本的做法,通过传感器和执行系统的运转,完成和人类消防员一样的救火工作。“智能”一说,则是它具有大大超过人类的“学习”能力,以及人所不及的执行能力,如执行的精确性、没有心理干扰、不知疲倦等。通俗讲,具有人工智能的“机器人”,在确定的领域内,一定优于人类。

(摘编自陈彩虹《人工智能与人类未来》)

材料二

近年来中国人工智能行业创投比例分布

(摘编自尹航《ZDC人工智能报告:做好准备迎接未来了吗》,有改动)

材料三

我个人认为有两种类型的工作可能最先被人工智能所取代。一种是传统上“黑箱操作”、存在较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的行业,比如股票投资、保险业等。另外一种是那些非常机械、重复性劳动较多的行业。未来在绝大多数工作岗位上,人工智能都可以比人类做得更好。

但如果有人因此就认为人类行将灭亡,人工智能行将统治人类,那我只能说他们是科幻小说看得太多了。

那么,未来人工智能是否会变得和人一样,具备自主意识而且能够独立思考?乐观者认为,20年之后人工智能就可能会独立思考;悲观者则认为,人工智能永远不会有自我意识。我的观点是,既然我们对此难以形成定论,还不如先关注眼前已经发生和确定将要发生的事情。已经发生和确定发生的事情是什么?那就是,人工智能作为工具,已经代替人类从事了很多工作,而未来10~15年,人类一半的工作将会被人工智能取代。正如杰瑞在《人工智能时代》中所说的,人类将迎来有史以来最大的失业潮。

(摘编自李开复《人工智能时代序二》)

材料四

报告显示,中国在人工智能的学术领域发展迅速。在学术期刊及专业会议发表论文的总数方面,呈现快速接近美国的趋势;在2016年之后这一趋势尤其明显。中国的中、低等引用率的论文的发表总数,在最近几年高度接近美国的总数,但在最具原创性最具影响力的极高引用率和高引用率的论文方面,中国虽有大的进步,但与美国的差距仍然相当显著。

在人工智能的学术人才方面,除了有特大影响的人才外,中国发表有影响(即被引用的)论文面,除了有特大影响的人才外,中国发表有影响(即被引用的)论文作者人数与美国之间的差距持续缩小,但特大影响(特高引用率)作者的人数显著少于美国。据领英人才数据库,中国的AI人才总数为5万,这一数字在美国为83万。

报告指出,在产业领域里,中国活跃的人工智能初创公司整体在最近20余年里呈现快速发最趋势,2016年超过400家,达到顶峰。这一数字在2012年之前多于美国,但在2012年以后被美国反超。美国在2016年之后快速上升,于2018年超过600家,而中国则在2018年下降至不足200家。

(摘编自《2018中国人工智能指数报告发布》,新华网客户端2019年3月27日)

1.下列有关“人工智能”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工智能是人类设计和制造的由经验学习系统和传感执行系统组合起来的运行体,它能从经验中学习并在生产生活中行动。

B.计算机视觉、智能机器人两大领域目前占比已经超过中国人工智能行业创投总量的50%,这两个领域的技术水平领先于芯片、智能医疗等行业。

C.李开复认为人工智能已经和即将大量取代人的工作,人类将迎来失业大潮。但是不能就此推断出人工智能将统治人类的结论。

D.《2018中国人工智能指数报告》显示,我国在人工智能学术领域发展迅速,但是论文的原创性和影响力方面与美国差距明显。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人工智能因为具备超过人类的学习能力,以及人所不及的执行能力,如执行的精确性、没有心理干扰、不知疲倦等,所以适合运用在危险领域。

B.人工智能作为工具,已经代替人类从事了很多工作。具备自我意识后将会在更多领域取代人的工作,比人类做得更好。

C.人工智能涉及的领域广泛,包括新兴产业、人工智能在传统产业的应用以及芯片、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相关的技术产业。

D.在人工智能产业领域,我国人工智能初创公司快速持续发展,但因为美国人工智能初创公司数量的快速上升,我国这一领域被美国超过。

3.我国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需要注意哪些问题?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说明。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哲学论著要有“烟火气”

陈达先

我是读者,也是作者;喜欢读,也写写。作为读者,我喜欢理深词丰、耐读能懂的东西;作为作者,又会专注自我,陷入生僻冷怪以为高的误区。作者与读者心不相通,是作者尤其是哲学论著作者的大忌。

当然,并不是任何读者都能读懂任何哲学书;也不能要求作者写的哲学著作和文章,任何人都能懂。术业有专攻,文化水平有高低之分,有专业非专业之分。但作为学者,应该考虑如何使自己写的东西能够让人读懂。这里有个文风问题。

哲学文章难写,通俗化的哲学文章更难写。哲学大众化、通俗化喊了多年,至今仍然没有出现一本像当年艾思奇《大众哲学》那样有影响的哲学通俗化著作。哲学大众化并非专注所谓文采、卖弄文词能做到的。章学诚说:“夫立言之要,在于有物。古人著为文章,皆本于中之所见,初非好为炳炳烺烺,如织工绣女之矜夸色彩已也。”哲学文章要让人懂,必须自己把道理吃透,先沉下心来下一番研究功夫。理不透,文不可能通。没有一个人能把自己没有弄懂的东西让别人听懂,甭说大众化,连小众化都难。

我们并不要求哲学都是大众哲学,哲学应该也必须研究一些高难度的哲学问题,但无论多高深,总要成书成文,要讲究文风,不能是天书。康德著作那样艰深晦涩,但康德也并不自夸,相反在他的私人通信中,常以不能通俗为憾。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理形于言,叙理成论。词深人天,致远方寸。”这很有道理。理只能用文字来论述,而论述就是讲理。不讲理,是空论。有理有论,才成为理论。哲学是哲理,不讲理,不是哲学。如果没有适合的表达方式,逻辑混乱,词不达意,再正确的哲学理论也难流传。真理需要用生动的文字来表达,才能深入人心,即入人方寸之间。

我经常对我的博士生说,希望你们按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风格写国人爱读的文章,写外国人也能懂的文章。我们写不出庄子式的寓言哲学,也写不出老子的韵诗哲学,时代不同,风格也不可能相同,但我们可以学学他们把哲学道理讲得那么深,那么有趣,一卷在手,欲罢不能。这才是功夫。《孟子》也很有嚼头,其中论辩、说理,都很有说服力,文章也很有风格。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需要科学精神,但同样也需要战斗精神。有科学精神,才有理可讲;有战斗精神,才有勇气坚持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著作和文章,如果从头至尾没有“烟火气”,没有一点点热气,只有概念到概念,满篇都是建构、解读之类的东西,说内心话,我不佩服。

(摘自2013年12月25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首先由自己的阅读爱好和创作误区写起,引出哲学论著写作要注意文风的问题。

B.哲学的大众化、通俗化不是语言层面的问题,而是道理有没有吃透弄通的问题。

C.作者认为可以从中国古代哲学著作中汲取营养,来让自己的论述深刻有趣。

D.马克思哲学论著不应板着脸孔高高在上,堆砌概念故弄玄虚,而应追求通俗易懂。

2.下列关于原文论证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思维严谨,说理严密辩证,表达准确,体现了议论文的语言特点,值得学习借鉴。

B.作者引用章学诚、刘勰的言论,运用了艾思奇、康德和老子庄子等哲学大家的例子,内容充实,增加了文章说服力。

C.本文践行了作者哲学论著要有“烟火气”的主张,说理深入浅出,娓娓道来,如话家常,非常亲切,平易近人。

D.本文思路清晰,先提出哲学论著写作要注意文风问题,然后破立结合,重点批判哲学论著写作中艰深晦涩表达混乱的缺点,最后明确“要有烟火气”的观点。

3.哲学论著作者如何让自己的论著有“烟火气”?请联系全文,简要概述。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洗碑

许辉

罗永才被第一声鸡叫惊醒,外面的世界里像是有了点扰动。春夜总是这样,惊乍乍的,其实完全不成一回事的。但罗永才还是下了床,开门出去看看,听听。

就在去年这个时节,他去山王庄给亡妻洗碑①。那里有个叫王麻子的石匠,洗碑的手艺很好。

那时季候比现在略早些,自然界已走在春气里了,艳阳高照。路两边的一些大树,都拔地而起,枝干粗壮,有一种强悍奔放的气势,各各踞守一方。罗永才左右看着,一路往山村那里去。王麻子的家靠在庄头边上,一个破院框子,里头乱放着各种大小石料。罗永才兀自进了那个院子,见那正房的两扇门紧锁着,打门缝往里头瞅瞅,半星光亮都没有。他白跑了一趟,却也不觉着损失败什么。

第二日他再去,春阳更暖,鸟雀啾啾。老远就听见当当的,是不急不慢的确打石头声,脚下也就到了。王麻子家破院框子里,盘腿坐了一个人,五十来岁,相貌打扮都很是不起眼。那人坐在院里洗碑,碑形已经看出来了,下方上圆。他洗的时候,左手是子,左手是锤,也不急,也不躁;也不热,也不冷;也不快,也不慢,一锤一锤,如泣如诉。罗永才看得呆了,心里只是有一种感觉;春阳日暖,万象更新,雀鸟苏醒、飞翔、游戏、鸣叫、盘绕,像是一刻都止不住。人在此时此刻能想些什么,该想些什么,各人都不一样,各人也都是只按着自个的路子走的。惟这破院里的这一个麻烦脸匠人,像是不知,也像是不觉,木呆呆地坐在亘古的石头旁边,一锤一錾。洗了几十年,也还是不急不躁,不去赶那些过场,凑那些热闹,真叫人觉得不容易!

罗永才呆望许久,才进了院子。那匠人手并不停,只抬起脸:“你找俺?”罗永才递了一根烟过去,半蹲下,低着腔说:“想麻烦王师傅,给洗块碑。”匠人道:“洗块什么样的?”“要两米的,青白石的料子。什么时候能成?”“打今儿个算,要十日。”罗永才交了押金,匠人接了,放在地上,随手拾块碎石压住,打单褂兜里掏出个纸片递给他。那纸片上什么也没有,只有一个红指头印子。罗永才写下要刻的字递过去,匠人接了,一字一顿念了一遍,然后折叠成一个小块,装进兜里,讲:“十日后你来拉呗。”就不再理罗永才,低下头,又一锤一锤,洗手下的那块石碑去了。

罗永才第三回去山王,才五六天,他有些不放心。那又是个好天,响响晴。他一直往匠人家里去,进了院子,果然又见那匠人在石料边,坐成一团修行,木了样的,只一锤一锤洗那石碑。匠人望见他进来,也不惊,也不乍,手里也不停,只是讲:“时候还没到呢。”顿了一下,又讲:“来找俺的,都是那样个心绪。不如你就上山上转转,心里就好受了。”罗永才低头看碑,已经洗出个大概,清白厚实,幽深远澈。便敬了匠人一根烟,闲坐片刻,起身往山上去了。

那山也正在春时里,半山的松树,半山的草坡,半山的闲石。春阳暖融融的,温意无尽,枯草里已冒出青青的芽子。那些芽子望去甚有张力,生命的趣味浓厚,又鲜活不尽。罗永才一身的感念,不知怎么作想。再往前走时,山有些陡,树影浓郁起来,就有了些寒意。这时从山上下来一个山民。他看见罗永才,就立住脚,和他讲起话来。罗永才猜他只有五十来岁,他说已经七十七了,家里只剩下老两口,老伴瞎了,不能再做什么,现时就靠他挑草换些油盐钱。那担草野有七八十斤,担着得走几架山头,罗永才不免感叹几声。老人又说自己身体有些不如往年了,明年那地便得撂荒了。他说话的时候,也不放下担子,只把担子在两肩上换来换去。他和罗永才讲了一气,才分手下山。罗永才再往山上走,一口气上了山顶。山顶有片旧庙剩的墙框子,四面不见人。他默然站了一会儿,才起步再往山下去。到了山下,就又感觉到了春阳的暖意,身上也轻松多了。

几天以后,他叫了辆三轮车,进山驮走了石碑。在清明的前两天,他把青白石碑在亡妻的坟前栽了。

春夜里的一点扰动很快就消失了。附近哪里的鸡叫过一阵子,又都不叫了。天气很晴朗,空气却有凉意。罗永才再院子里站了一会儿,看看天上的星星,转过身,慢慢回屋里去了。

(选自《芒种》,有删改)

[注]①洗碑:刻碑。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从题材来看,叙说的是生活底层平常人的寻常事,但体现了作者深刻的人性思考和人文关怀。

B.小说讲述了罗永才四次前往山王庄的故事。同时洗碑的故事又嵌在春夜的回忆中,首尾圆合,艺术上颇为别致精巧。

C.小说主旨鲜明,作者既通过叙事和描写表达对生活的感悟,又通过画龙点睛式的议论直接揭示小说深刻的意蕴。

D.语言详略有致,小说中写景大多采用白描手法,简笔勾勒,重在渲染氛围。而人物描写则较为细致传神,重在显出精神特质。

2.罗永才的心理转变是故事的主要内容,请简析文中促使罗永才心理转变的原因。

3.请探究小说题目“洗碑”的作用。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寄蜉蝣于天地,__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2)连峰去天不盈尺,__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3)位卑则足羞,___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4)________________,都护在燕然。(王维《使至塞上》)

(5)________________,又重之以修能。(屈原《离骚》)

(6)________________,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

(7)人而无信,________________。(《论语·为政》)

(8)________________,事定犹须待阖棺。(陆游《病起书怀》)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