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简答题 (1)《红楼梦》第五十七回选段: 她便动了气,说着:“等我问着二姐姐去!...

简答题

(1)《红楼梦》第五十七回选段:

她便动了气,说着:“等我问着二姐姐去!我骂那起老婆子丫头一顿……”说着便要走出去。宝钗忙一把拉住,笑道:“你又发疯了,还不给我坐下呢。”黛玉笑道:“你要是个男人,出去打一个抱不平儿,你又充什么荆轲、聂政?真真好笑。”

请问“她”是谁?为什么事打抱不平?体现了“她”怎样的性格特征?

(2)《阿Q正传》中,当革命的消息传到未庄,阿Q异常兴奋,请概括阿Q进行了哪些革命行动。

 

(1)史湘云。邢岫烟投奔邢夫人却不受关照,结果入不敷出,只得在冬日里当掉棉衣。体现了她天真无邪,心直口快,有侠义心肠的性格特征。 (2)①在街上大声喊叫“造反了” ②盘辫子 ③找假洋鬼子想要投降革命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名著、阅读经典,梳理故事主要情节及内容,把握主要人物形象和评价作品主题等方面的能力。做这种题,平时一定要养成阅读的好习惯,真正的爱上阅读,不断地提升个人的文化素养和审美鉴赏能力。对于经典名著要了解作家、朝代(国籍)、作品表现的主题以及艺术特色等,不断地在文字中沉淀、涵泳,进而拓展自己的视野,陶冶自己的情操。第(1)是《红楼梦》第五十七回中的选段。这个敢于“骂那起老婆子丫头一顿”的女孩不是别人,正是心直口快、侠肝义胆的史湘云。她的性格正如林黛玉对她的评价“出去打一个抱不平儿”,也就是好打抱不平,被林黛玉戏谑为荆轲、聂政,但这也是史湘云的可爱、率真的一面。 第(2)题与《阿Q正传》有关,要求回答阿Q进行了哪些“革命”行动。阿Q的革命,反映了辛亥革命是自上而下的革命,未真正唤起愚昧、麻木的民众。阿Q革命无非是形式上学人家盘辫子,从土谷祠到大街上飞来飞去的狂喊“造反了”、“革他妈妈的命”;同时,还找到未庄的“百事通”——假洋鬼子赵秀才,想要“投降”革命。是个革命的投机者形象。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有关名著名篇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A.《老人与海》中,写老人跟大鱼搏斗时觉得非常疲惫,希望大鱼睡去,自己也能够睡去,梦见狮子,表现了老人的雄心壮志和对力量的渴望。

B.巴金的《家》细致地刻画了鸣凤临死前的矛盾心理和求助无门的痛苦,既表现了鸣凤对罪恶世界的不满,又表现了她对觉慧的真挚的爱。

C.老葛朗台在临终前让女儿把密室里的金子拿来摆在桌面上,他一直用眼睛盯着:他对欧也妮说的最后一句话是,“幸福只有在天上,你将来会知道”

D.《三国演义》中,通过“怒鞭督邮”、“大骂吕布”、“大闹长坂”、“单刀赴会”、“义释严颜”等情节塑造了勇武过人、粗犷鲁莽、粗中有细的张飞形象。

E.《哈姆雷特》第二幕中,哈姆雷特的一句独白“我是一个多么不中用的蠹材”,表现了他对自己不能及时采取行动,缺乏果断和勇气的深深自责。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凡作诗,写景易,言情难。何也?景从外来目之所触留心便得情从心出非有一种芬芳悱恻之怀便不能哀感顽艳。然亦各人性之所近:杜甫长于言情,太白不能也;永叔长于言情,子瞻不能也。王介甫、曾子固偶作小歌词,读者笑倒,亦天性少情之故。

(清·袁枚《随园诗话》)

1.用斜线“/”给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5处)

景从外来目之所触留心便得情从心出非有一种芬芳悱恻之怀便不能哀感顽艳。

2.材料中的“永叔”指_________,曾子固指_________

3.根据材料,用自己的话概括袁枚认为“言情难”在何处。

 

查看答案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尘埃进入湖中能让水失去澄澈,进入云中却能使水汽凝结成雨滴。异类,指不同种类的事物,如何看待异类的存在和进入,与异类共处,甚至认识异类的价值,能显出心胸和格局,见到智慧和眼光,体现修养和底蕴。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材料一

所调人工智能,大致说,是由一套经验学习系统(机器学习、神经网络、大数据、认知系统等)和传感执行系统组合起来的复杂运行体。这里的“人工”,是指它由人类构思和制造,具有与人类相同的从经验中学习,并在生产生活中符幼的特征。如消防杭器人,它是由人类设计、制造出来的,能够从以往的消防经验数据里掌握基本的做法,通过传感器和执行系统的运转,完成和人类消防员一样的救火工作。“智能”一说,则是它具有大大超过人类的“学习”能力,以及人所不及的执行能力,如执行的精确性、没有心理干扰、不知疲倦等。通俗讲,具有人工智能的“机器人”,在确定的领域内,一定优于人类。

(摘编自陈彩虹《人工智能与人类未来》)

材料二

近年来中国人工智能行业创投比例分布

(摘编自尹航《ZDC人工智能报告:做好准备迎接未来了吗》,有改动)

材料三

我个人认为有两种类型的工作可能最先被人工智能所取代。一种是传统上“黑箱操作”、存在较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的行业,比如股票投资、保险业等。另外一种是那些非常机械、重复性劳动较多的行业。未来在绝大多数工作岗位上,人工智能都可以比人类做得更好。

但如果有人因此就认为人类行将灭亡,人工智能行将统治人类,那我只能说他们是科幻小说看得太多了。

那么,未来人工智能是否会变得和人一样,具备自主意识而且能够独立思考?乐观者认为,20年之后人工智能就可能会独立思考;悲观者则认为,人工智能永远不会有自我意识。我的观点是,既然我们对此难以形成定论,还不如先关注眼前已经发生和确定将要发生的事情。已经发生和确定发生的事情是什么?那就是,人工智能作为工具,已经代替人类从事了很多工作,而未来10~15年,人类一半的工作将会被人工智能取代。正如杰瑞在《人工智能时代》中所说的,人类将迎来有史以来最大的失业潮。

(摘编自李开复《人工智能时代序二》)

材料四

报告显示,中国在人工智能的学术领域发展迅速。在学术期刊及专业会议发表论文的总数方面,呈现快速接近美国的趋势;在2016年之后这一趋势尤其明显。中国的中、低等引用率的论文的发表总数,在最近几年高度接近美国的总数,但在最具原创性最具影响力的极高引用率和高引用率的论文方面,中国虽有大的进步,但与美国的差距仍然相当显著。

在人工智能的学术人才方面,除了有特大影响的人才外,中国发表有影响(即被引用的)论文面,除了有特大影响的人才外,中国发表有影响(即被引用的)论文作者人数与美国之间的差距持续缩小,但特大影响(特高引用率)作者的人数显著少于美国。据领英人才数据库,中国的AI人才总数为5万,这一数字在美国为83万。

报告指出,在产业领域里,中国活跃的人工智能初创公司整体在最近20余年里呈现快速发最趋势,2016年超过400家,达到顶峰。这一数字在2012年之前多于美国,但在2012年以后被美国反超。美国在2016年之后快速上升,于2018年超过600家,而中国则在2018年下降至不足200家。

(摘编自《2018中国人工智能指数报告发布》,新华网客户端2019年3月27日)

1.下列有关“人工智能”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工智能是人类设计和制造的由经验学习系统和传感执行系统组合起来的运行体,它能从经验中学习并在生产生活中行动。

B.计算机视觉、智能机器人两大领域目前占比已经超过中国人工智能行业创投总量的50%,这两个领域的技术水平领先于芯片、智能医疗等行业。

C.李开复认为人工智能已经和即将大量取代人的工作,人类将迎来失业大潮。但是不能就此推断出人工智能将统治人类的结论。

D.《2018中国人工智能指数报告》显示,我国在人工智能学术领域发展迅速,但是论文的原创性和影响力方面与美国差距明显。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人工智能因为具备超过人类的学习能力,以及人所不及的执行能力,如执行的精确性、没有心理干扰、不知疲倦等,所以适合运用在危险领域。

B.人工智能作为工具,已经代替人类从事了很多工作。具备自我意识后将会在更多领域取代人的工作,比人类做得更好。

C.人工智能涉及的领域广泛,包括新兴产业、人工智能在传统产业的应用以及芯片、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相关的技术产业。

D.在人工智能产业领域,我国人工智能初创公司快速持续发展,但因为美国人工智能初创公司数量的快速上升,我国这一领域被美国超过。

3.我国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需要注意哪些问题?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说明。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哲学论著要有“烟火气”

陈达先

我是读者,也是作者;喜欢读,也写写。作为读者,我喜欢理深词丰、耐读能懂的东西;作为作者,又会专注自我,陷入生僻冷怪以为高的误区。作者与读者心不相通,是作者尤其是哲学论著作者的大忌。

当然,并不是任何读者都能读懂任何哲学书;也不能要求作者写的哲学著作和文章,任何人都能懂。术业有专攻,文化水平有高低之分,有专业非专业之分。但作为学者,应该考虑如何使自己写的东西能够让人读懂。这里有个文风问题。

哲学文章难写,通俗化的哲学文章更难写。哲学大众化、通俗化喊了多年,至今仍然没有出现一本像当年艾思奇《大众哲学》那样有影响的哲学通俗化著作。哲学大众化并非专注所谓文采、卖弄文词能做到的。章学诚说:“夫立言之要,在于有物。古人著为文章,皆本于中之所见,初非好为炳炳烺烺,如织工绣女之矜夸色彩已也。”哲学文章要让人懂,必须自己把道理吃透,先沉下心来下一番研究功夫。理不透,文不可能通。没有一个人能把自己没有弄懂的东西让别人听懂,甭说大众化,连小众化都难。

我们并不要求哲学都是大众哲学,哲学应该也必须研究一些高难度的哲学问题,但无论多高深,总要成书成文,要讲究文风,不能是天书。康德著作那样艰深晦涩,但康德也并不自夸,相反在他的私人通信中,常以不能通俗为憾。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理形于言,叙理成论。词深人天,致远方寸。”这很有道理。理只能用文字来论述,而论述就是讲理。不讲理,是空论。有理有论,才成为理论。哲学是哲理,不讲理,不是哲学。如果没有适合的表达方式,逻辑混乱,词不达意,再正确的哲学理论也难流传。真理需要用生动的文字来表达,才能深入人心,即入人方寸之间。

我经常对我的博士生说,希望你们按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风格写国人爱读的文章,写外国人也能懂的文章。我们写不出庄子式的寓言哲学,也写不出老子的韵诗哲学,时代不同,风格也不可能相同,但我们可以学学他们把哲学道理讲得那么深,那么有趣,一卷在手,欲罢不能。这才是功夫。《孟子》也很有嚼头,其中论辩、说理,都很有说服力,文章也很有风格。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需要科学精神,但同样也需要战斗精神。有科学精神,才有理可讲;有战斗精神,才有勇气坚持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著作和文章,如果从头至尾没有“烟火气”,没有一点点热气,只有概念到概念,满篇都是建构、解读之类的东西,说内心话,我不佩服。

(摘自2013年12月25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首先由自己的阅读爱好和创作误区写起,引出哲学论著写作要注意文风的问题。

B.哲学的大众化、通俗化不是语言层面的问题,而是道理有没有吃透弄通的问题。

C.作者认为可以从中国古代哲学著作中汲取营养,来让自己的论述深刻有趣。

D.马克思哲学论著不应板着脸孔高高在上,堆砌概念故弄玄虚,而应追求通俗易懂。

2.下列关于原文论证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思维严谨,说理严密辩证,表达准确,体现了议论文的语言特点,值得学习借鉴。

B.作者引用章学诚、刘勰的言论,运用了艾思奇、康德和老子庄子等哲学大家的例子,内容充实,增加了文章说服力。

C.本文践行了作者哲学论著要有“烟火气”的主张,说理深入浅出,娓娓道来,如话家常,非常亲切,平易近人。

D.本文思路清晰,先提出哲学论著写作要注意文风问题,然后破立结合,重点批判哲学论著写作中艰深晦涩表达混乱的缺点,最后明确“要有烟火气”的观点。

3.哲学论著作者如何让自己的论著有“烟火气”?请联系全文,简要概述。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