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人喜谈“道器”,以“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人喜谈“道器”,以“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由此,乃多有着力于“道器之辨”者,就怕以器害道,使人文流于表象,生命落于枝节。但其实,谈道器,在“产其别”外,更可举“道器合一”。说不能只执于别,是因以器害道,固让人孜孜于末节,但以道轻器,尤让人流于空疏。以艺术而言,只在器上转,你就追逐技术,花指繁弦,虚矫呈现;但若就在道上谈,你仍然只执于概念,离乎作品,空言大义。以此,真正的艺术家乃须道器得兼,对具体的外观能掌握,对内在的精神能呼应。且何止得兼,能被称为大家者,更就道器合一“以道显器,以器映道”。

个人如此,历史中成其典型的文化亦然。有形上的拈提总有形下的映现,有形下的呼应就有形上的标举,以此,你想契入,固可“以道入”,亦可“以器合”。

而虽说“以道入”“以器合”因人而异,但谈音乐,先以器入,则有其必须。必须,是因音乐抽象整体,直以道入,空疏之病尤大。

以器合,可以就作品论,但音乐艺术的门坎高,没受专业训练,就难在此判准。以器合,也可以直接就乐器说,它内在讯息的丰富会让你惊讶。

乐器不像许多人所想的,只纯然是个表现音乐的载具而已,它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是文化美学的外现,也因此,它有自己的个性。而在中国,这个性尤为突出,因为它直指一定的生命情性,“见器犹见人”,你可以由此拉出的,何止于音乐,更是生命。

这生命,在古琴,是高士;在琵琶,是侠客;在竹笛,是书生;在筝,是儿女:在胡琴,是常民百姓。可以说,涵盖了中国人生命情性的全面。

而何止于生命,更及于文化,这其中所能契入的,还涉及社会阶层、文化特质,乃至历史气象的变迁,透过这具象的存在,许多抽象的精神竟可以如此被我们深刻而贴近地感受着。

1.作者认为艺术应“以道显器,以器映道”,请解释其含义并概括作者这样认为的理由。

2.请概括作者认为音乐需以器入的理由是什么?

3.“乐器”于中国人的意义是什么?

 

1.(1)含义:既有具体外现的掌握,又有内在的精神的呼应,而且能实现外现与精神的融合一体。 (2)理由:以艺术而言,只在器上转,就追逐技术,孜孜于末节的展示与炫耀;但若就在道上谈,只执于概念,离乎作品,空言大义,故而应道器兼得,道器合一 2.(1)是因音乐抽象整体,直以道入,空疏之病尤大。 (2)音乐艺术的门坎高,若以器合,没受专业训练,难于在此判准。 3.(1)乐器是表现音乐的载具,是文化美学的外现。 (2)乐器是生命情性的外现,它涵盖了中国人生命情性的全面。 (3)乐器更及于文化,让人可以深刻而贴近地感受许多抽象的精神。 【解析】 1.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章重要语句的含义,并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理解句子的几种方法:①抓住关键词语理解。②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③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来理解句子。要分析“以道显器,以器映道”这句话,首先要明白“道”和“器”的内涵。原文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便说出了两者的分野,说通俗一点,就是“道”是精神层面的,内在的;而“器”是外显的事物、具体可感的东西。而“以道显器,以器映道”这句话的关键是对“显”、“映”的理解。“显”,就是彰显;“映”就是“映射”、反映。整句话的意思是“器和道”,相互呼应,“器道”合一。作者之所以主张艺术上要“器道”合一,是因为在实际的艺术创作实践中,将两者割离的现象比较突出,如果只在器上转,就追逐技术,孜孜于末节的展示与炫耀;反之,如果空谈“道”,又只执于概念,离乎作品,也就是太“玄乎”了。所以应该“器道”合一。 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归纳和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考生通读所有材料,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对材料进行筛选整合,此题要求结合材料分析。本题要求请概括作者认为音乐需以器入的理由,从原文第四自然段,可知:“因音乐抽象整体,直以道入,空疏之病尤大”;第五自然段又说,“以器合,可以就作品论,但音乐艺术的门坎高,没受专业训练,就难在此判准。”总之,筛选概括的题目,答案往往在文中可以找到,只需要提炼即可。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创作意图的个性化解读的能力。文章的写作意图是文章的灵魂。其内涵包括情感态度、精神品质、道理感悟和希望号召等。首先要整体把握全文,要能对文本作宏观上的把握,做到对整篇文章了然于胸。这样才能把握文意,领会作者的目的和意图。此类阅读探究题的基本特征主要有三:一是开放性,一般不设定标准答案,鼓励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培养思辨能力和创新精神;二是综合性,要求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来分析疑难问题;三是辐射性,即问题可适当拓展至阅读的文本以外的内容。本题要求概括“乐器”于中国人的意义,从倒数三个自然段,可以找到答案。倒数第三段“乐器不像许多人所想的,只纯然是个表现音乐的载具而已,它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是文化美学的外现,也因此,它有自己的个性”,即“乐器”首先是载体,是美学的外观;最后两个段落从更深层次的“生命”和“文化”的角度,讲“乐器”于中国人的意义。“这生命,在古琴,是高士;在琵琶,是侠客;在竹笛,是书生;在筝,是儿女:在胡琴,是常民百姓”,这句话看出不同的乐器有不同的生命样态。而文化层面与我们民族的心理认同、民族性格、精神息息相关,既高邈,又接地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简答题

(1)《红楼梦》第五十七回选段:

她便动了气,说着:“等我问着二姐姐去!我骂那起老婆子丫头一顿……”说着便要走出去。宝钗忙一把拉住,笑道:“你又发疯了,还不给我坐下呢。”黛玉笑道:“你要是个男人,出去打一个抱不平儿,你又充什么荆轲、聂政?真真好笑。”

请问“她”是谁?为什么事打抱不平?体现了“她”怎样的性格特征?

(2)《阿Q正传》中,当革命的消息传到未庄,阿Q异常兴奋,请概括阿Q进行了哪些革命行动。

 

查看答案

下列有关名著名篇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A.《老人与海》中,写老人跟大鱼搏斗时觉得非常疲惫,希望大鱼睡去,自己也能够睡去,梦见狮子,表现了老人的雄心壮志和对力量的渴望。

B.巴金的《家》细致地刻画了鸣凤临死前的矛盾心理和求助无门的痛苦,既表现了鸣凤对罪恶世界的不满,又表现了她对觉慧的真挚的爱。

C.老葛朗台在临终前让女儿把密室里的金子拿来摆在桌面上,他一直用眼睛盯着:他对欧也妮说的最后一句话是,“幸福只有在天上,你将来会知道”

D.《三国演义》中,通过“怒鞭督邮”、“大骂吕布”、“大闹长坂”、“单刀赴会”、“义释严颜”等情节塑造了勇武过人、粗犷鲁莽、粗中有细的张飞形象。

E.《哈姆雷特》第二幕中,哈姆雷特的一句独白“我是一个多么不中用的蠹材”,表现了他对自己不能及时采取行动,缺乏果断和勇气的深深自责。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凡作诗,写景易,言情难。何也?景从外来目之所触留心便得情从心出非有一种芬芳悱恻之怀便不能哀感顽艳。然亦各人性之所近:杜甫长于言情,太白不能也;永叔长于言情,子瞻不能也。王介甫、曾子固偶作小歌词,读者笑倒,亦天性少情之故。

(清·袁枚《随园诗话》)

1.用斜线“/”给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5处)

景从外来目之所触留心便得情从心出非有一种芬芳悱恻之怀便不能哀感顽艳。

2.材料中的“永叔”指_________,曾子固指_________

3.根据材料,用自己的话概括袁枚认为“言情难”在何处。

 

查看答案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尘埃进入湖中能让水失去澄澈,进入云中却能使水汽凝结成雨滴。异类,指不同种类的事物,如何看待异类的存在和进入,与异类共处,甚至认识异类的价值,能显出心胸和格局,见到智慧和眼光,体现修养和底蕴。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材料一

所调人工智能,大致说,是由一套经验学习系统(机器学习、神经网络、大数据、认知系统等)和传感执行系统组合起来的复杂运行体。这里的“人工”,是指它由人类构思和制造,具有与人类相同的从经验中学习,并在生产生活中符幼的特征。如消防杭器人,它是由人类设计、制造出来的,能够从以往的消防经验数据里掌握基本的做法,通过传感器和执行系统的运转,完成和人类消防员一样的救火工作。“智能”一说,则是它具有大大超过人类的“学习”能力,以及人所不及的执行能力,如执行的精确性、没有心理干扰、不知疲倦等。通俗讲,具有人工智能的“机器人”,在确定的领域内,一定优于人类。

(摘编自陈彩虹《人工智能与人类未来》)

材料二

近年来中国人工智能行业创投比例分布

(摘编自尹航《ZDC人工智能报告:做好准备迎接未来了吗》,有改动)

材料三

我个人认为有两种类型的工作可能最先被人工智能所取代。一种是传统上“黑箱操作”、存在较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的行业,比如股票投资、保险业等。另外一种是那些非常机械、重复性劳动较多的行业。未来在绝大多数工作岗位上,人工智能都可以比人类做得更好。

但如果有人因此就认为人类行将灭亡,人工智能行将统治人类,那我只能说他们是科幻小说看得太多了。

那么,未来人工智能是否会变得和人一样,具备自主意识而且能够独立思考?乐观者认为,20年之后人工智能就可能会独立思考;悲观者则认为,人工智能永远不会有自我意识。我的观点是,既然我们对此难以形成定论,还不如先关注眼前已经发生和确定将要发生的事情。已经发生和确定发生的事情是什么?那就是,人工智能作为工具,已经代替人类从事了很多工作,而未来10~15年,人类一半的工作将会被人工智能取代。正如杰瑞在《人工智能时代》中所说的,人类将迎来有史以来最大的失业潮。

(摘编自李开复《人工智能时代序二》)

材料四

报告显示,中国在人工智能的学术领域发展迅速。在学术期刊及专业会议发表论文的总数方面,呈现快速接近美国的趋势;在2016年之后这一趋势尤其明显。中国的中、低等引用率的论文的发表总数,在最近几年高度接近美国的总数,但在最具原创性最具影响力的极高引用率和高引用率的论文方面,中国虽有大的进步,但与美国的差距仍然相当显著。

在人工智能的学术人才方面,除了有特大影响的人才外,中国发表有影响(即被引用的)论文面,除了有特大影响的人才外,中国发表有影响(即被引用的)论文作者人数与美国之间的差距持续缩小,但特大影响(特高引用率)作者的人数显著少于美国。据领英人才数据库,中国的AI人才总数为5万,这一数字在美国为83万。

报告指出,在产业领域里,中国活跃的人工智能初创公司整体在最近20余年里呈现快速发最趋势,2016年超过400家,达到顶峰。这一数字在2012年之前多于美国,但在2012年以后被美国反超。美国在2016年之后快速上升,于2018年超过600家,而中国则在2018年下降至不足200家。

(摘编自《2018中国人工智能指数报告发布》,新华网客户端2019年3月27日)

1.下列有关“人工智能”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工智能是人类设计和制造的由经验学习系统和传感执行系统组合起来的运行体,它能从经验中学习并在生产生活中行动。

B.计算机视觉、智能机器人两大领域目前占比已经超过中国人工智能行业创投总量的50%,这两个领域的技术水平领先于芯片、智能医疗等行业。

C.李开复认为人工智能已经和即将大量取代人的工作,人类将迎来失业大潮。但是不能就此推断出人工智能将统治人类的结论。

D.《2018中国人工智能指数报告》显示,我国在人工智能学术领域发展迅速,但是论文的原创性和影响力方面与美国差距明显。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人工智能因为具备超过人类的学习能力,以及人所不及的执行能力,如执行的精确性、没有心理干扰、不知疲倦等,所以适合运用在危险领域。

B.人工智能作为工具,已经代替人类从事了很多工作。具备自我意识后将会在更多领域取代人的工作,比人类做得更好。

C.人工智能涉及的领域广泛,包括新兴产业、人工智能在传统产业的应用以及芯片、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相关的技术产业。

D.在人工智能产业领域,我国人工智能初创公司快速持续发展,但因为美国人工智能初创公司数量的快速上升,我国这一领域被美国超过。

3.我国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需要注意哪些问题?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说明。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