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几位高三学生的对话,完成小题。 甲:我特别想读些经典著作,但现实是时间太...

阅读下面几位高三学生的对话,完成小题。

甲:我特别想读些经典著作,但现实是时间太紧,只能利用学习间隙翻翻杂志,一次还只能看几篇,一点都不过瘾。

乙:看看杂志也挺好的,不占用大块的时间,读一篇可以,读两篇也可以,想停就停,多方便啊!还可以积累作文素材呢!

丙:我呢,更想读一些作文指导类的书籍,尤其是优秀作文选那种。花费时间不多,效果比看杂志要好。

(1)根据材料,概括高三学生课外阅读的两个特点。(每点不超过4字)

(2)针对材料所反映的现象,写一段评论性文字。不超过80字。

 

(1)碎片化、功利性 (2)示例l:碎片化和功利性,使得学生阅读范围十分狭窄,缺乏深度思考,不利于文化知识的积累,也无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进而影响整体学习能力的提升。示例2:当下高三学生的课外阅读存在着明显的碎片化、应试化倾向,主要原因是学习时间紧和考试压力大。要解决这个问题,单靠语文老师很难奏效,需要一系列配套的改革措施。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压缩概括语段以及语言表达准确得体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语段,把握语段的中心,再根据要求答题。本题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要求“根据材料,概括高三学生课外阅读的两个特点”,这就需要考生根据材料中三个人的对话来概括,可以从阅读的方式和阅读的目的两个角度概括,如甲说“只能利用学习间隙翻翻杂志,一次还只能看几篇”,乙说“不占用大块的时间”“花费时间不多”,根据这些内容可知,高三学生的课外阅读属于碎片化的,没有集中的时间,这是阅读方式方面的特点;再看阅读的目的,乙说“还可以积累作文素材呢”,丙说“更想读一些作文指导类的书籍,尤其是优秀作文选那种”“效果比看杂志要好”,根据这些内容可知,高三学生的课外阅读功利性很强,主要是考虑它的使用价值。第二个问题是“针对材料所反映的现象,写一段评论性文字”,解答这个问题,需要考生解决第一个问题,即高三学生课外阅读的特点,然后对这个问题做出评价,态度要明确,如本题中要指出“碎片化”“功利性”阅读的弊端,如“阅读范围狭窄”“缺乏深度思考”“不利于文化知识的积累”等,最后给出建议。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

2019年6月12日海南省民政厅根据民政部的通知,依托本省地名普查成果发布《关于 需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清单的公示》。《公示》发布后网民对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工作提出 了许多意见建议,个别涉案企业表达了异议。6月19日省民政厅对外通报了“清理整治”工 作的进展情况,针对“清理整治”工作社会关注度高、影响面广、实施难度大等问题,承诺将采 取有效措施,依法依规、稳妥有序开展“清理整治”工作。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经典的影视作品总是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将这些经典重新搬上荧屏,成为不少创作者的选择。近年来,各类翻拍剧       。统计显示,《神雕侠侣》已被翻拍了11次,《倚天屠龙记》被翻拍了9次;而一些爱情、都市、励志类的当代剧,“不是已经被翻拍,就是在被翻拍的路上”。当然,翻拍本身     。经典有值得被不断回望的价值,但好的翻拍应该是“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创作者应随着时代生活进行新的创造,赋予作品新的内涵,让经典作品不断与当下进行对话,与一代一代的受众产生新的心灵碰撞、情感共鸣。从这个角度来说,(         )。

其实,翻拍是一件难事。原作      ,本就树起了较高的标准,再加上观众的“回忆滤镜”,想要出新出彩并不容易,它需要付出更多的匠心与努力。但从另一个角度讲,翻拍又是一件容易的事。故事已经有了,不用从头开始创作剧本,观众基础也有了,甚至自带话题和热度,这样一来,就大大降低了创作和宣发成本。创作者如果没有高远的追求,只想着尽快把作品变现,那翻拍就被当作一条“赚快钱”的方法,这也正是之所以目前市场上翻拍剧扎堆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

翻拍是艺术的再创作,创作人员不能在       中束缚了自己,更不能在市场大潮中迷失了自己。对经典多一些敬畏,对观众多一些诚意,对作品多一些感情,才是创作应有的态度。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

A. 层出不穷      无可非议       脍炙人口        亦步亦趋

B. 不一而足      无可非议       妙语连珠        人云亦云

C. 层出不穷      无可厚非       脍炙人口        人云亦云

D. 不一而足      无可厚非       妙语连珠        亦步亦趋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经典在翻拍过程中得到再造和重现。

B. 经典在翻拍过程中得到重现甚至再造。

C. 翻拍本身是再造经典和重现经典的过程。

D. 翻拍本身是重现经典甚至再造经典的过程。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创作者如果没有高远的追求,只想着尽快把作品变现,那翻拍就被当作一条“赚快钱”的捷径,这也正是之所以目前市场上翻拍剧扎堆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

B. 创作者如果没有高远的追求,只想着尽快把作品变现,那翻拍就被当作一条“赚快钱”的方法,这也正是目前市场上翻拍剧扎堆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

C. 如果创作者没有高远的追求,只想着尽快把作品变现,那翻拍就被当作一条“赚快钱”的捷径,这也正是目前市场上翻拍剧扎堆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

D. 如果创作者没有高远的追求,只想着尽快把作品变现,那翻拍就被当作一条“赚快钱”的方法,这也正是目前市场上翻拍剧扎堆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____________”一句写诗人从眼前的处境联想到安史之乱以来种种痛苦经历,接着用“ _____________”一句回到现实,表现诗人盼雨停、盼天亮的迫切心情。

(2)《行路难》(其一)中,作者用夸张的语句写宴席之奢侈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

(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与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意境相似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卜算子

杜安世

樽前一曲歌,歌里千重意。才欲歌时泪已流,恨应更、多于泪。

试问缘何事?不语如痴醉。我亦情多不忍闻,怕和我、成憔悴。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二句用对仗兼顶针的手法,巧妙地借“千重意”暗示出歌女平生种种不得意之恨事。

B.本词上片,作者紧紧抓住歌者形态特点层层推进,启发读者去想象那歌声的悲苦与婉转。

C.末三句,词人“怕”的不是一般“情多”导致的伤感,而是同病相怜、物伤其类的凄苦。

D.本词妙在设置悬念,化虚为实;下片更是运笔颇有顿挫,一波三折,读来顿觉引人入胜。

2.一般认为,这首词写闻歌有感,其情事与白居易《琵琶行》非常类似。请结合《琵琶行》简要分析概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吕端,字易直,幽州安次人。端为政清简,远人便之。十年,出知蔡州,以善政,吏民列奏借留。秦王廷美尹京,会太宗征河东,廷美将有居留之命,端白廷美曰:“主上栉风沐雨,吊民伐罪,王地处亲贤,当表奏扈从。今节度留务,非所宜也。”廷美由是恳请从行。

太宗欲相端,或曰:“端为人糊涂。”太宗曰:“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决意相之。先是,寇准为参知政事,端既为相,虑己先居相位,恐准不平,乃请参知政事与宰相押班知印,同升政事堂,太宗从之。时同列奏对多有异议惟端罕所建明上谕自今中书事必经吕端详酌乃得闻奏端愈谦让不自当

初,李继迁扰西鄙,保安军奏获其母。太宗欲诛之,以寇准居枢密副使,独召与谋。准退,过相幕,端疑谋大事,邀谓准曰:“军国大计,端备位宰相,不可不知也。”准遂告其故。端曰:“何以处之?”准曰:“欲斩于北门外。”端曰:“愿少缓之,端将覆奏。”入曰:“昔项羽得太公,欲烹之,高祖曰:‘愿分我一杯羹。’夫举大事不顾其亲,况继迁悖逆之人乎?陛下今日杀之,继迁独可擒乎?若其不然,傥坚其叛心尔。”太宗曰:“然则何如?”端曰:“以臣之愚,宜置于延州,使善养视之,以招来继迁。”太宗称善,遂用其策。其母后终老延州,继迁寻亦死,继迁子竟纳款请命,端之力也。

太宗不豫,真宗为皇太子,端日与太子问起居。及疾大渐,内侍王继恩忌太子英明,阴与外臣谋立故楚王元佐。太宗崩,李皇后命继恩召端,端知有变,锁继恩于阁内,使人守之而入,皇后曰:“宫车晏驾,立嗣以长,顺也,今将如何?”端曰:“先帝立太子正为今日,今始弃天下,岂可遽违命有异议邪?”真宗既立,垂帘引见群臣,端请卷帘,升殿审视,然后降阶,率群臣拜呼万岁。

(节选自《宋史·吕端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同列奏对多/有异议/惟端罕所建明/上谕/自今中书事必经吕端详酌/乃得闻奏/端愈谦让不自当

B.时同列奏对多/有异议/惟端罕所建明/上谕/自今中书事必经吕端/详酌乃得闻奏/端愈谦让不自当

C.时同列奏对/多有异议/惟端罕所建明/上谕/自今中书事必经吕端/详酌乃得闻奏/端愈谦让不自当

D.时同列奏对/多有异议/惟端罕所建明/上谕/自今中书事必经吕端详酌/乃得闻奏/端愈谦让不自当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押班”指朝会领班,起于唐;宋时,由参知政事、宰相分日押班。

B.“纳款”指向敌人投降归顺;纳款请命,意为投降朝廷并请求归附。

C.“起居”指每五日群臣随宰相入见皇帝,其制始于后唐,宋沿袭之。

D.“晏”,指迟。“宫车晏驾”,宫车迟出之意,旧为帝王死亡的讳辞。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吕端为政清正简要,颇得民心。他在蔡州担任知州时,因为政绩良好,当地的官员和百姓希望吕端能留任。

B.吕端为相持重,颇识大体。他先当上宰相,担心寇准心中不满,奏请皇上同意寇准参与执掌宰相事务。

C.吕端察事以微,思虑深远。太宗本想杀死继迁的母亲,吕端知晓后,劝谏太宗不杀她且善养她,后来因此成功招降了李继迁。

D.吕端行事果断,大事审慎。太宗驾崩,吕端感觉不对,当即关押继恩;真宗垂帘接见大臣,吕端确认是真宗本人,才率众跪拜。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主上栉风沐雨,吊民伐罪,王地处亲贤,当表奏扈从。今节度留务,非所宜也。

(2) 夫举大事不顾其亲,况继迁悖逆之人乎?陛下今日杀之,继迁独可擒乎?若其不然,傥坚其叛心尔。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