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颜回是孔子的杰出弟子,他终生贫困,并不幸早逝。按照世俗的看法,颜回的一生是不幸而凄惨的。但是我们看到的颜回却是“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虽居陋巷,箪食瓢饮,内心世界却充盈着无比的快乐。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孔颜之乐”,留给后人的问题是,高度的精神修养是否能够冲淡现实生活中的不幸?或者说,当人们面对简陋匮乏的现实生活时,内心的幸福感究竟源自何处?
对此你一定有过自己的体验和思考,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
阅读下面几位高三学生的对话,完成小题。
甲:我特别想读些经典著作,但现实是时间太紧,只能利用学习间隙翻翻杂志,一次还只能看几篇,一点都不过瘾。
乙:看看杂志也挺好的,不占用大块的时间,读一篇可以,读两篇也可以,想停就停,多方便啊!还可以积累作文素材呢!
丙:我呢,更想读一些作文指导类的书籍,尤其是优秀作文选那种。花费时间不多,效果比看杂志要好。
(1)根据材料,概括高三学生课外阅读的两个特点。(每点不超过4字)
(2)针对材料所反映的现象,写一段评论性文字。不超过80字。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
2019年6月12日海南省民政厅根据民政部的通知,依托本省地名普查成果发布《关于 需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清单的公示》。《公示》发布后网民对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工作提出 了许多意见建议,个别涉案企业表达了异议。6月19日省民政厅对外通报了“清理整治”工 作的进展情况,针对“清理整治”工作社会关注度高、影响面广、实施难度大等问题,承诺将采 取有效措施,依法依规、稳妥有序开展“清理整治”工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经典的影视作品总是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将这些经典重新搬上荧屏,成为不少创作者的选择。近年来,各类翻拍剧 。统计显示,《神雕侠侣》已被翻拍了11次,《倚天屠龙记》被翻拍了9次;而一些爱情、都市、励志类的当代剧,“不是已经被翻拍,就是在被翻拍的路上”。当然,翻拍本身 。经典有值得被不断回望的价值,但好的翻拍应该是“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创作者应随着时代生活进行新的创造,赋予作品新的内涵,让经典作品不断与当下进行对话,与一代一代的受众产生新的心灵碰撞、情感共鸣。从这个角度来说,( )。
其实,翻拍是一件难事。原作 ,本就树起了较高的标准,再加上观众的“回忆滤镜”,想要出新出彩并不容易,它需要付出更多的匠心与努力。但从另一个角度讲,翻拍又是一件容易的事。故事已经有了,不用从头开始创作剧本,观众基础也有了,甚至自带话题和热度,这样一来,就大大降低了创作和宣发成本。创作者如果没有高远的追求,只想着尽快把作品变现,那翻拍就被当作一条“赚快钱”的方法,这也正是之所以目前市场上翻拍剧扎堆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
翻拍是艺术的再创作,创作人员不能在 中束缚了自己,更不能在市场大潮中迷失了自己。对经典多一些敬畏,对观众多一些诚意,对作品多一些感情,才是创作应有的态度。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
A. 层出不穷 无可非议 脍炙人口 亦步亦趋
B. 不一而足 无可非议 妙语连珠 人云亦云
C. 层出不穷 无可厚非 脍炙人口 人云亦云
D. 不一而足 无可厚非 妙语连珠 亦步亦趋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经典在翻拍过程中得到再造和重现。
B. 经典在翻拍过程中得到重现甚至再造。
C. 翻拍本身是再造经典和重现经典的过程。
D. 翻拍本身是重现经典甚至再造经典的过程。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创作者如果没有高远的追求,只想着尽快把作品变现,那翻拍就被当作一条“赚快钱”的捷径,这也正是之所以目前市场上翻拍剧扎堆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
B. 创作者如果没有高远的追求,只想着尽快把作品变现,那翻拍就被当作一条“赚快钱”的方法,这也正是目前市场上翻拍剧扎堆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
C. 如果创作者没有高远的追求,只想着尽快把作品变现,那翻拍就被当作一条“赚快钱”的捷径,这也正是目前市场上翻拍剧扎堆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
D. 如果创作者没有高远的追求,只想着尽快把作品变现,那翻拍就被当作一条“赚快钱”的方法,这也正是目前市场上翻拍剧扎堆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____________”一句写诗人从眼前的处境联想到安史之乱以来种种痛苦经历,接着用“ _____________”一句回到现实,表现诗人盼雨停、盼天亮的迫切心情。
(2)《行路难》(其一)中,作者用夸张的语句写宴席之奢侈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
(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与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意境相似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卜算子
杜安世
樽前一曲歌,歌里千重意。才欲歌时泪已流,恨应更、多于泪。
试问缘何事?不语如痴醉。我亦情多不忍闻,怕和我、成憔悴。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二句用对仗兼顶针的手法,巧妙地借“千重意”暗示出歌女平生种种不得意之恨事。
B.本词上片,作者紧紧抓住歌者形态特点层层推进,启发读者去想象那歌声的悲苦与婉转。
C.末三句,词人“怕”的不是一般“情多”导致的伤感,而是同病相怜、物伤其类的凄苦。
D.本词妙在设置悬念,化虚为实;下片更是运笔颇有顿挫,一波三折,读来顿觉引人入胜。
2.一般认为,这首词写闻歌有感,其情事与白居易《琵琶行》非常类似。请结合《琵琶行》简要分析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