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①我们读杜诗,最好是分年读。拿他的诗分着一年一年地来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①我们读杜诗,最好是分年读。拿他的诗分着一年一年地来考察他作诗的背景。要知道他在什么地方,什么年代,什么背景下写这诗,我们才能真知道杜诗的妙处。后来讲杜诗的,一定要讲每一首诗的真实用意在哪里,有时不免有些过分,而且有些是曲解。我们固然要深究其作诗背景,但若尽用力在考据上,而陷于曲解,则反而弄得索然无味了。但我们若说只要就诗求诗,不必再管它在哪年哪一地方为什么写这首诗,这样也不行。你还是要知道他究竟是在哪一年哪一地为着什么背景而写这诗的。至于这诗之内容,及其真实涵义,你反可不必太深求,如此才能得到他诗的真趣味。倘使你对这首诗的时代背景都不知道,那么你对这诗一定知道得很浅。他在天宝以前的诗,显然和天宝以后的不同,他在梓州到甘肃一路的诗,显然和他在成都草堂的诗有不同,和他出三峡到湖南去一路上的诗又不同。我们该拿他全部的诗,配合上他全部的人生背景,才能了解他的诗究竟好在哪里。

②中国诗人只要是儒家,如杜甫、韩愈、苏轼、王安石,都可以按年代排列来读他们的诗。王荆公诗写得非常好,可是若读王诗全部,便觉得不如杜工部与苏东坡。这因荆公一生,有一段长时间,为他的政治生涯占去了。到他晚年,在南京钟山住下,那一段时期的诗,境界高了,和以前显见有不同。

③苏东坡诗之伟大,因他一辈子没有在政治上得意过。他一生奔走潦倒,波澜曲折都在诗里见。我第一次读苏诗,从他年轻时离开四川一路出来到汴京,如是往下,初读甚感有兴趣,但后来再三读,有些时的作品,却多少觉得有一点讨厌。譬如他在西湖这一段,流连景物,一天到晚饮酒啊,逛山啊,如是般连接着,一气读下,便易令人觉得有点腻。在此上,苏诗便不如杜诗境界之高卓。此因杜工部没有像东坡在杭州、徐州般那样安闲地生活过。在中年期的苏诗,分开一首一首地读,都很好,可是连年一路这样下去,便令人读来易生厌。试问一个人老这样生活,这有什么意义呀?苏东坡的儒学境界并不高,但是他处在艰难的环境中,他的人格是伟大的,像他在黄州和后来在惠州、琼州的一段,那个时候诗都好。可是一安逸下来,就有些不行,诗境未免有时落俗套。东坡诗之长处,在有豪情,有逸趣。其恬静不如王摩诘,其忠恳不如杜工部。我们读诗,正贵从各家长处去领略。

(节选自钱穆《谈诗》有删改)

1.根据第①段,概括后人读杜诗存在的问题。

2.作者谈诗,举王荆公诗为例,有何作用?

3.结合全文,简要概括作者推崇的读诗法。

 

1.①但讲考据,陷于曲解,失之乏味。②就诗求诗,不明来历,失之浅陋。 2.①证明儒家诗人之诗,按年代排列来读之必要。②说明诗人诗作高下,与其人生境遇多有相关。③承上启下,呼应杜诗,引出苏诗,且相对比。 3.①编年排比地读。②不求甚解地读。③知人论世地读。④参互诸家地读。 【解析】 1.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应根据对文意的理解,从文本中筛选出主要信息,然后运用文中词语概括作答。 本题要抓住关键句“我们固然要深究其作诗背景,但若尽用力在考据上,而陷于曲解,则反而弄得索然无味了”“但我们若说只要就诗求诗,不必再管它在哪年哪一地方为什么写这首诗,这样也不行。你还是要知道他究竟是在哪一年哪一地为着什么背景而写这诗的”,概括即可。 2.本题考查对文本中举例论述的作用的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论据所在语段的位置,联系上下文,找出论据所论证的观点。​ 作者谈诗,举王荆公诗为例的作用要结合文本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进行分析。文中举例王荆公的诗其中一部分写得好,整个一生中所写的诗不如杜甫和苏轼,承上启下,呼应杜诗,引出苏诗,且相对比。这样对比也证明儒家诗人之诗,是要按年代排列来读的。同时,因为王荆公一生中长时间做官,主要精力被政治生活占据了,那段时间的诗写得就很一般,只有晚年,没有了政事,写出的诗才好。这说明诗人诗作高下,与其人生境遇多有相关。 3.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应根据对文意的理解,从文本中筛选出主要信息,然后运用文中词语概括作答。 本题要抓住关键句“我们读杜诗,最好是分年读。拿他的诗分着一年一年地来考察他作诗的背景。要知道他在什么地方,什么年代,什么背景下写这诗,我们才能真知道杜诗的妙处”“你还是要知道他究竟是在哪一年哪一地为着什么背景而写这诗的。至于这诗之内容,及其真实涵义,你反可不必太深求,如此才能得到他诗的真趣味”“我们该拿他全部的诗,配合上他全部的人生背景,才能了解他的诗究竟好在哪里”“东坡诗之长处,在有豪情,有逸趣。其恬静不如王摩诘,其忠恳不如杜工部。我们读诗,正贵从各家长处去领略”,概括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回答下列简答题。

(1)痴丫头(傻大姐)在《红楼梦》中不是一个主要人物,但是她引发了两件大事,请简要说出是哪两件事?怎么引发的?

(2)老舍说,写人物要留有余地,不要一下笔就全倾倒出来,要使人物有发展。请以《茶馆》中康顺子为例,分别概括三幕中相关情节,从中分析她的发展变化。

 

查看答案

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A.《老人与海》中,海明威不仅描绘了桑地亚哥的精神世界,还充分地展现了这个世界与大自然的世界、作为小型社会的渔村世界、更加广阔的现代世界和充满希望的未来世界的精神联系。

B.欧也妮生日时遇到了堂弟查理,以后与德蓬风结婚,没几年就守寡,成为索漠城最有钱的寡妇。但她一生淡漠金钱,始终过着清苦平静的生活。

C.《哈姆雷特》中,老国王的鬼魂出现了三次。第一次是守城卫兵向霍拉旭谈论鬼魂出现的现象时;第二次是霍拉旭带哈姆雷特去等鬼魂出现时;最后一次是在王后的寝宫内。上自王后,下至士兵,通过看到国王的鬼魂,也照见了自己的灵魂。

D.《狂人日记》在开头加一则文言小序来表现“狂人”的世界,白话体则用于表现“正常人”的内心世界。这种双重结构使小说文本有了一种分裂性,对立的因素相互嘲弄与颠覆、消解,形成反讽的结构。

E.《边城》中三次提到端午节。第一次翠翠遇到傩送;第二次傩送在青浪滩,翠翠和祖父遇到了天保和顺顺;第三次,傩送请翠翠和祖父去自家吊脚楼上看船。在这三次端午节中,兄弟俩先后都爱上了翠翠。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文学韩,诗学杜,犹之游山者必登岱,观水者必观海也。然使游山山观水之人,终身抱一岱一海以自足,而不复知有匡庐、武夷之奇,潇湘、镜湖之妙,则亦不过泰山上一樵夫,海船中一舵工而已矣。古之学杜者,无虑数千百家,其传者皆其不似杜者也。唐之昌黎、义山、牧之、微之,宋之半山、山谷、后村、放翁,谁非学杜者?今观其诗,皆不类杜。稚存学杜,其类杜处,乃远出唐宋诸公之上,此仆之所深忧也。昔人笑王朗好学华子鱼,惟其即之过近是以离之愈远董文敏跋张即之帖称其佳处不在能与古人合而在能与古人离。诗文之道,何独不然?

(节选自袁枚《与稚存论诗书》)

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4处

惟 其 即 之 过 近 是 以 离 之 愈 远 董 文 敏 跋 张 即 之 帖 称 其 佳 处 不 在 能 与 古 人 合而 在 能 与 古 人 离

2.文中“微之”、“山谷”的姓名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袁枚所说的“诗文之道”具体指的是什么?请结合材料加以概括。

 

查看答案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学习需要自主,经营需要自主,生活也需要自主……

自主是一种方法,也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境界……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新闻采访,完成下面小题。

贾平凹采访录

朝花周刊:常听到有阅读者说这个作家有“语言”或没“语言”,您的“语言”向来被称赞为“好”,这当中的趣味和取向是偏向传统的美感意识吗?古典诗与文人笔记那一路对您也有影响吗?

贾平凹:我的“语言”说不上什么,它是写作最基本的东西,我仅仅是学习而已。我在初学写作时,是喜欢古典与文人笔记那一路的,近些年来,又有意识地避开一些明清时期的东西,担心写得太轻太柔,就向汉以前的东西靠近。

我第一次读《古文观止》的时候,喜欢张岱和归有光的作品,里面有两三篇。我读的时候,就感觉文章好得很。后来就想收集他俩的全部作品来读。我就把张岱、归有光的文集找来,很厚的,看了一遍后,发现也就是《古文观止》里的几篇散文特别好。他们一生就写了这几篇散文,当时我很吃惊,我说,为什么这几篇能写得那么好?他们大量的还是诗啊、词啊,谈天说地的文章。真正的抒情散文,就那么两三篇,全部收入《古文观止》里了。老抒情,哪有那么多情要抒?大量的还是关于人生的、社会的内容,在这基础上,有感情要抒发了,写上一两篇,就写成了。如果一辈子写散文,还是按原先的那种套路写,唯美的、抒情的,把路子越走越窄的那种,也就没什么可写的了。

我接触过许多画家,那些画家一上班就在那里画。我也问过一些画家:“有没有没什么可画的时候呢?”他说,是没什么可画,但这是我的工作,每天还得拿起笔。后来一位老画家讲:“常画常不新。”我想,恐怕专写散文,也会常写常不新。我不主张把散文老是当作小品文和散文诗去写,散文观要改变,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散文路子要改变,估计现在的散文家都不愿意写这种东西了。

朝花周刊:写和读乃至走,是否会有矛盾?“深入生活”以及各种会议事务种种,需要您花时间花力气,那么花在写作上的时间,就必然要减少。很多您的读者为一个问题纠结不已:您究竟是什么时候,一字一字“手写”出高产又优质的新作?怎么看待“作家中的劳模”的称呼?您的下一本会写啥?

贾平凹:现在干扰确实是多,没办法。我是尽量推开许多杂事,为此不知得罪了多少人。如果正常写作,我是上午九点至十一点,下午三点至五点写。上午十一点至十二点,下午五点至六点,用来接待人处理事,一天一定要保障四个小时写作时间。我不是什么“劳模”。我的优点是能很快安静下来,进入写作状态,全神贯注,心系一处。酝酿和构思时间长,写起来就快。

我是靠体验与经验更多些。我不太去一些热闹地方,却喜欢两三人去那些一般人不去的县上、镇上和村上,我去那里没有应酬,身心放松,能看到许多事,能思索许多问题。写作是一生的事。下一本可能写过去的事,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现在还不知能写出什么样的。

朝花周刊:曾经有人拿您的小说和散文相比较,得出一个结论:您的小说其实就是优秀的长篇散文。您上世纪八十年代创作的“商州系列”等,是作为小说文体突破的一种革命范式,被叫成散文体小说,或叫笔记体小说;而您的很多散文名篇都进入了中小学教材,被孩子们吟诵着。散文的作者、读者群体最大,品种最多,您觉得它是否也该有一定的规定性?

贾平凹:我从不主张专门写散文,那样容易越写路越窄。我也说过这样的话:如果小说是一本戏曲,散文就类似戏曲中的那些唱段。古代戏曲中的唱段很多都是心理描写。散文写作有无限的可能性,但真情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没有真正触动你的东西,没有你体会的东西,就不要写散文。它如现在的摄影一样,人人都会,但要拍摄出好东西,又不是每个人都可以的。

朝花周刊:您曾经提出“大散文”的口号,是要主张什么呢?

贾平凹:在我原先办刊物的时候,是有个想法,小说界的革命较早,革命的力量也特别大。在小说界,你几年不写就没人知道了,旧小说的观念不停在变。但你写过几篇有名的散文,几十年后还有人知道你,这说明散文界革命成分太少。我一直在想,散文界也应该来一场革命。

我在办《美文》杂志的时候,提出过“大散文”写作。“大散文”当时是从体裁和作品境界两个方面来强调。当然,这概念还有些大而无当,不好把握。现在大家对散文的看法,据我观察,基本上都是统一的,也不可能再写那些花花草草的,或者是那些太小的东西。原来《美文》提出“大散文”的时候,也有不同的争议。争议最多的,就是关于“抒情”。一谈散文,好像就是类似当年杨朔的散文,就是抒情的,特别讲究,特别唯美的散文。当然,那种散文主张,好是好,但写得时间长了,就越写越矫情了。当时,就是因为有关于“抒情”的争论,我才提出“大散文”的概念。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岱和归有光一生写的散文和诗词相比数量少多了,但是在散文上却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B.小说创作的观念不停在变,散文也要适应时代要求积极变革,无论是题材还是写作方法都要改变。

C.人生的、社会方面是散文重要的写作内容,如果仅仅是抒情,路子会越走越窄,不利于散文的发展。

D.现在对散文的看法,是统一的,比如不能再写那些花花草草的,或者是那些太小的东西。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贾平凹从古典与文人笔记中吸收了许多有益的东西,但他不主张把散文老是当作小品文和散文诗去写。

B.举画家的例子说明,如同画画“常画常不新”一样,散文写作也会常写常不新的。

C.作者认为写散文不能再像杨朔的那样,反对矫情的散文。唯美的、抒情的,会把路子越走越窄。

D.文章举摄影的例子说明,散文人人都能写,但是要想写出好的散文是很不容易的。

3.结合全文,简要概括贾平凹散文创作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