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金庸小说从文化角度构建了中国的民族国家形象,建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金庸小说从文化角度构建了中国的民族国家形象,建立了一个磅礴宏伟的“文化中国”,从而赢得了不同政治立场、不同价值观念的大多数读者的喜爱。这是金庸小说的决定性魅力。

金庸小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展示是在两个向度上同时进行的。一个是从大处着眼,展示中华文化的多样性、综合性、融汇性;再一个是从小处入手,展示中华文化的奇妙性、精巧性和艺术性。从大的方面来说,金庸小说涉及儒家、墨家、道家、佛家等中国文化思想层面,组成了一部“三教九流”众声喧哗的文化交响乐。同时,他从地域文化的角度描写了中国东西南北不同地域各具特色、神采各异的文化风貌,并且写出了不同朝代、不同历史时期中国传统文化的起伏演变,从而构成了一幅动态的、立体的中国文化长篇画卷。

在金庸的前期作品中,儒家思想和墨家思想明显占据显要的甚至主导的地位:《书剑恩仇录》和《碧血剑》都对主人公为民请命、为民锄奸的正义行为持赞赏笔调,《射雕英雄传》更是把郭靖所代表的义无反顾、勇往直前的儒墨精神褒扬到了极致。在金庸的中期作品中,道家思想、游仙思想开始令人注目:《神雕侠侣》可以看做从前期进入中期的一座分水岭,这部作品既有郭靖掷地有声的“为国为民,侠之大者”之举,又有杨过蔑视宗法礼教、为个人爱情不惜与整个武林为敌以及单人独剑四方漂游之行。在金庸的后期作品中,佛家思想的气息愈来愈浓,在《连城诀》和《侠客行》中,是非善恶已经开始变得扑朔迷离、标准难立,狄云和石破天对于究竟应该如何做人,可以说自始至终也没有找到答案。

金庸的作品涉及几乎所有的中国文化分区,从《雪山飞狐》中的雪山极顶到《天龙八部》中的苍山洱海,从《书剑恩仇录》中的新疆雪莲到《笑傲江湖》中的福建山歌……经常在一些大部头的作品中带领读者进行全方位的中国文化旅游。金庸不仅描绘出了各地不同的景物、风俗,更写出了各地文化本质上的区别,使读者鲜明地感受到中国文化的“版块构成”。例如郭靖成长于蒙古大漠,黄蓉成长于东南海岛,萧峰成长于中原武林,韦小宝成长于扬州妓院……这些人物身上的个性都与他们的“水土”密不可分。

金庸笔下的中国文化,在时间轴上也是富有变化的。同是儒家思想,在金庸笔下,宋朝时显得博大刚健,如郭靖与萧峰成为金庸小说中最高大的英雄;到了宋朝以后,则显得气象衰弱、难克重任;到了明末清初,儒家文化更显得酸腐可笑、百无一用,《书剑恩仇录》中的陈家洛自负文武双全,结果一事无成。金庸在表现中国文化时,并非一味弘扬,而是带有鲜明的批判。

金庸小说中这些“大文化”的展现是建立在具体描摹的基础之上的。例如在《天龙八部》中,金庸就通过对一个不知名的灰衣老僧的描写,充分展现了佛家文化一灰衣老僧轻而易举地制服了所有的超一流高手,他在给天下英雄论述佛法与武功的关系时说,练武功本是为了提高佛法境界,然而佛法境界达到很高时,却又不屑于练武功了。这种对“大文化”的了解,让金庸在写作时挥洒自如。

上世纪50- 70年代的文学作品,出于“五四”新文学的美学惯性以及重写历史和歌颂新中国的需要,对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否定多而肯定少,竭力给读者造成一种“开天辟地”的新气象。这样的国民文学使读者心理长期处于比较紧张的状态,相比之下,金庸小说所建立的民族国家形象,则从容、厚重,更具长久的稳定性。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金庸小说之所以广受读者喜爱,是因为它通过不同地域文化的对比,构建起了一个磅礴宏伟的“文化中国”。

B.金庸小说涵盖了中国各地独特的文化风貌,并且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流变,是对中国文化动态、立体的呈现。

C.金庸小说表现了几乎所有中国文化分区独特的风物,更写出了各地的文化区别及由此带来的人物性格的不同。

D.金庸小说建立的从容、厚重的民族国家形象打破了读者长期所处的紧张状态,因而更具长久的稳定性。

2.下列对原文论述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主要采用“总一分”的结构,先总说金庸小说的优点,后分别从宏观、微观角度进行阐述。

B.本文大量使用金庸小说中的人物和情节作为事实论据,有力地证明了金庸小说的文化价值与艺术特点。

C.本文以狄云和石破天关于如何做人的迷茫为例,证明了金庸后期作品中有较为浓厚的佛家思想意味。

D.本文用《天龙八部》中的灰衣老僧的例子,旨在说明金庸完美地将佛学与武学整合在“大文化”中。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神雕侠侣》作为金庸的转型之作,既能体现中国文化思想的多元性对文学作品的影响,又能显示作者创作旨趣的变化轨迹。

B.金庸小说展示出的儒家文化,从宋时的博大刚健变为明清的气象衰弱,是因为他对儒家文化的态度由认同转向否定。

C.想要从金庸小说中体会其展现的“大文化”精髓,读者就必须具备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方式。

D.金庸能辩证的看待中国文化优劣,既批判其中酸腐无用的成分,又不像大多数上世纪50-70年代的文学作品那样刻意“求新”。

 

1.A 2.D 3.B 【解析】 1.该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A。“是因为它通过不同地域文化的对比,构建起了一个磅礴宏伟的“文化中国”。通过不同地域文化的对比”原因分析错误,以偏概全。金庸小说之所以广受读者喜爱,通过不同地域文化的对比,构建起了一个磅礴宏伟的“文化中国”只是其中一方面的原因。比如最后一节中,就强调了“金庸小说所建立的民族国家形象,则从容、厚重,更具长久的稳定性。”这也是读者喜欢金庸小说的原因。 故选A。 2.该题考查学生对论述类文本的论据论证分析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论述话题是什么,观点是什么,文章采取了什么论证思路,从哪些角度和层面进行分析论证的,使用了哪些论据,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然后结合选项所分析的材料进行分析。 D项,“旨在说明金庸完美地将佛学与武学整合在‘大文化’中”分析有误,用灰衣老僧的例子旨在表明“‘大文化’的展现是建立在具体描摹的基础之上的”。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 B项,“态度由认同到否定”曲解文意。三个时期的思想取舍并不涉及正确与否的判断。 故选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①马云演讲时曾说:做任何生意,必须想到三个赢,第一个是客户赢,第二个是合作伙伴赢,第三才是你赢。这就是互联网时代最了不起的利他主义。

②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曾说:我们的一些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没有责任感和承担意识,必然将个人私欲作为唯一追求。

③中山大学教授李淼说:最善于利己的人,往往也最善于利他。与之相反,理想色彩过重的人,在牺牲自己的时候,牺牲起别人也轻而易举。

针对以上观点,对此你有什么思考?据此写一篇议论文,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题目自拟;不得少于800字;不得抄袭、套作。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任选4小题)。

(1)总角之宴,________________,不思其反。

(2)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____________________

(3)地崩山摧壮士死,_________。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_________

(4)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__________________

(5)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__________________

(6)沧海月明珠有泪,_________。此情可待成追忆,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织妇辞

[唐]孟郊

夫是田中郎,妾是田中女。

当年嫁得君,为君秉机杼。

筋力日已疲,不息窗下机。

如何织纨素,自著蓝缕衣。

官家榜村路,更索栽桑树。

(注)①纨素:精致洁白的细绢。②蓝缕:破敝衣裳。

1.“妾是田中女”写出了织妇的______,“筋力日已疲,不息窗下机”写出了织妇的______

2.这首诗在叙事上有何特色?试作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郅都者,杨人也。郎事孝文帝。孝景时,都为中郎将,敢直谏,面折大臣于朝。尝从入上林,贾姬如厕,野彘入厕。上目都,都不行。上欲自持兵救贾姬,都伏上前曰:“亡一姬复一姬进,天下所少宁贾姬等乎?陛下纵自轻,奈宗庙太后何!”上还,彘亦去。太后闻之,赐都金百斤,由此重郅都。

济南瞷氏宗人三百余家,豪猾,二千石莫能制,于是景帝乃拜都为济南太守。至族灭瞷氏首恶,余皆股栗。居岁余,郡中不拾遗。旁十余郡守畏都如大府。

都为人勇,有气力,公廉,不发私书,问遗无所受,请寄无所听。常自称曰:“已倍亲而仕,身固当奉职死节官下,终不顾妻子矣。”

郅都迁为中尉,丞相条侯至贵倨也,而都揖丞相。是时民朴,畏罪自重,都独先严酷,致行法不避贵戚,列侯宗室见都,侧目而视,号曰“苍鹰”。

临江王征诣中尉府对簿,临江王欲得刀笔为书谢上,而都禁吏不予。魏其侯使人以间与临江王。临江王既为书谢上,自杀。窦太后闻之怒以危法中都都免归家孝景帝乃使使持节拜都为雁门太守而便道之官得以便宜从事。匈奴素闻郅都节,居边,为引兵去,竟郅都死不近雁门。匈奴至为偶人象郅都,令骑驰射莫能中,见惮如此。匈奴患之。窦太后乃竟中都以汉法。景帝曰:“都忠臣。”欲释之。窦太后曰:“临江王非忠臣邪?”于是遂斩郅都。

(选自《史记·酷吏列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贾姬如厕,野彘入厕       卒:通“猝”,突然。

B.临江王征诣中尉府对簿       对簿:审案。

C.豪猾,二千石莫能制         二千石:太守。

D.临江王非忠臣邪           独:难道。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郎事孝文帝                       是区区不能废远

B.族灭瞷氏首恶                   刘病日笃

C.是时民朴,畏罪自重,都独先严酷   危不持

D.临江王既为书谢上,自杀           击沛公于坐

3.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贾姬如厕,一头野猪冲进去。孝景帝想要冲进去解救,被郅都拦下。孝景帝看野猪出来了,也就回去了。

B.郅都虽然是个文弱书生,但执法严酷,不避贵戚,列侯宗室都对他很有看法。

C.匈奴人对郅都很敬重,听说他做雁门太守,就主动撤兵而走,在郅都死之前都不敢侵扰雁门。

D.郅都执法不避权贵,最后被以太后为首的当权者处死,临江王之死只是他们向郅都发难的一个导火线而已。

4.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窦太后闻之/ 怒以危/法中都/ 都免归家/ 孝景帝乃使使持节拜都为雁门太守/ 而便道之官/ 得以便宜从事。

B.窦太后闻之/ 怒/ 以危法中都/ 都免归家/ 孝景帝乃使使持节拜都为雁门太守/ 而便道之官/ 得以便宜从事。

C.窦太后闻之怒/ 以危法中都/ 都免归家/ 孝景帝乃使使/持节拜都为雁门太守/ 而便道之官/ 得以便宜从事。

D.窦太后闻之/ 怒/ 以危法中都/ 都免归家/ 孝景帝乃使使持节/拜都为雁门太守/ 而便道之/官得以便宜从事。

5.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2)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桃源人家

侯发山

据从老庙回来的驴友讲,那里山高,植被好,一条小河清澈见底,空气格外清新。二三户人家,民风淳朴,吃饭、住宿,都还不收钱……晓晓就心动了,打算去一探究竟。周六,她搭乘早班车出发了,两个小时后抵达镇上,然后转乘当地的面包车进山了。公路虽不宽,却是平整的水泥路,并不颠簸。面包车跑了一个多小时,终于把晓晓运到了目的地。

一下车,给人豁然开朗的感觉。这里像个盆地似的,四周都是高低起伏的山峦,有的山峰似莲花,有的像乌龟,有的如骆驼。山坡上深绿、嫩绿、浅绿,层层叠叠,郁郁葱葱,像是给山坡披了一件绿色的披风。山风扑面而来,夹杂着花香、果香,还有玉米的芬芳。晓晓闭上眼睛,贪婪地呼吸着,呼吸着。往那些树丛中间瞧,隐约可以看到石头砌就的房子,无疑,那是农家院落。除了各种鸟呜,还有鸡鸣犬吠的声音,并不热烈。公路下面的沟里,便是小河。河水蜿蜒,不知道源头在哪里,更不清楚要流向哪里……好一个世外桃源啊!晓晓忍不住感慨道。

日头爬到了半空中,毫不吝啬地发出火辣辣的光芒。晓晓擦拭了一把额头的汗珠,完全是下意识地,沿着弯曲的小路来到小河边。

山谷狭窄的地方,汇集了一汪水,碧绿碧绿的。晓晓瞬间就后悔没有带泳衣。她环顾左右,四下看了看,不见一个人影。她急慌慌脱掉衣服,钻进了水里,鱼似的自由自在地游起来,感到一种彻骨的清凉和说不出来的舒服。

晓晓仰躺在水面上,两手大鹏似的展开,轻轻地划着水。在来之前,她上网搜了一下“老庙”的来历,老庙又名玉仙圣母庙,玉仙圣母就是王母娘娘,她老人家曾在这一带养蚕纺丝,后人修庙纪念,时间久了,这地方便成了“老庙”。晓晓想,当年王母娘娘的七个仙女是不是在这地方洗澡的?七仙女的衣服是不是在这里被牛郎偷走的?想到这儿,晓晓睁开眼睛,猛然看到山坡上一个男人盯着自己,晓晓“啊”地一声惊叫起来。那个男人也像是被惊醒似的,摇头晃脑,又唱又跳走远了,一边走一边把自己的一只鞋子甩到了山沟里,那样子倒像个神经病。晓晓回过神来,急忙从水里出来,顾不得身上湿淋淋的,忙把衣服套上,心跳才恢复正常。晓晓在水池边坐了会儿,湿漉漉的头发已被日头给晒干了,她便沿着山坡上的小路往上走。她不敢在河沟里久停,她怕那个疯子杀个回马枪。

时间已经过了正午,晓晓打算到一户村民家里讨点吃的,主要的是打听一下疯子的事情。晓晓就近寻到一户人家。院子里有棵皂角树,有些年头了,树干怕是两三个人合抱不住,树冠遮天蔽日,整个院落散发着阴凉。三孔窑洞。院落里有个石桌子,周边是石头凳子。一个篱笆围起来的菜园,一畦一畦的,有西红柿,有豆角,有黄瓜,还有一些,晓晓叫不出名字,花红柳绿,热热闹闹,很是养眼。家里只有老夫妻两个,看到晓晓,笑盈盈地迎上来,像是多年不见的亲戚来了。老大娘说:“城里来的吧?闺女,吃饭没?想吃啥大娘给你做。”山里人真是热情!晓晓说:“大娘,我……鸡蛋面条吧。”

老大娘说:“好,这好办,想吃肉却难。”

“多少钱一碗?”晓晓紧跟着问了一句。她知道,有两个行当在交易前必须谈好价钱,要不然,人家说多少就是多少,一个是理发,一个是吃饭。

“说啥钱呢。”老汉笑了笑。

“就是,就是,多添碗水的不是?我们也没吃呢。”老大娘转身去灶间忙活了。

院子的角落有个灶台,老汉把锅放上,抓起一把干草燃着,再架上几根柴火,一阵噼里啪啦,火就慢慢起来了。

晓晓想了半天,终于鼓起勇气问道:“大爷,咱这个村是不是有个疯子?……”

听到晓晓的问话,老汉没加思索,顺嘴说道:“有,有。”

晓晓的心放到肚子里了。

老汉又问:“你见到疯子了?”

晓晓点点头忙又摇摇头。

老汉说:“没事,见到了也不用害怕,这个疯子不打人,不骂人,整天就会疯疯癫癫地瞎唱。”

返程时候在路边等车时,遇到一个当地村民,是个中年汉子。晓晓打听那个疯子的事情。中年汉子的说法跟那个老汉几乎一模一样。

晓晓彻底放心了。

好多年后,晓晓带着老公和孩子又到了老庙。在老汉家打点午餐的时候,晓晓装作无意间提起了那个疯子。老汉回忆半天才想起当年的事。当然,他没有认出晓晓来。老汉呵呵一笑,说,那个“疯子”是他的儿子,不是真的疯。儿子无意间发现一个外地女孩洗澡,故意装疯卖傻的。

为啥子?晓晓怔了下,一时没明白过来。

老人说,他要不那样做,人家女孩怎么活啊?

一下子,晓晓心里边塞得满满的,暖暖的。

1.小说第二段为什么对老庙进行如此细致的描写?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2.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1)日头爬到了半空中,毫不吝啬地发出火辣辣的光芒。

(2)晓晓点点头忙又摇摇头。

3.“桃源人家”有多重意蕴,试简要分析。

4.小说的结尾设置巧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